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下了几天的雨,平时身体还不错的孙大妈不小心感冒了,除了难受的鼻塞,孙大妈感觉头也在隐隐作痛,休息几天后没见减轻,孙大妈坐不住了。
“什么?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经过一番检查,看着医生写下诊断,孙大妈很疑惑。虽然最近自己的听力有点下降,有时早上起来也会发现枕边有点黄色分泌物,但年纪大了听力不好的人很多呀,而且自己平时耳朵不痛也不痒,再说自己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头痛,跟中耳炎又有什么关系呢?
感染可诱发中耳炎
中耳与鼻咽部之间有一管道相通,称为咽鼓管,正常人的这一管道在吞咽、打哈欠、打喷嚏等动作时开放,以保持中耳腔与外界压力的平衡,利于声音的传导。
当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可累及咽鼓管,引起管腔堵塞,外界的空气进不去,耳内形成负压,中耳腔内有液体渗出,鼓膜传导声音的能力下降,产生耳闷的感觉,所以常有患者感觉耳朵嗡嗡作响,听力也较以前有所下降,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炎症。由于人的耳部与头颅内的脑膜很接近,中耳感染炎症时,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扩散到颅内,所以会出现头痛。
除上呼吸道感染外,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咽部占位性病变(肿瘤)、儿童腺样体肥大、感染、头颈部放疗等也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因素。
随着病程的延长,中耳腔内液体逐渐黏稠、机化,可造成中耳粘连。
中耳炎如何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改善中耳通气
首先,应控制炎症、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畅。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混合液进行消炎,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还可用1%麻黄素滴鼻,服用鼻窦炎口服液、吉诺通(桃金娘油)等,或用1%麻黄素与0.5%可的松喷雾至鼻咽部,每日3~4次;或经导管向咽鼓管喷入强的松龙等类固醇激素药液,以减轻局部水肿。
用药前要注意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滴耳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
清除中耳积液
穿刺抽液一般用7号长针头无菌操作,从鼓膜后下方或前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针抽吸积液,或于抽液后注入地塞米松。
鼓膜切开术若中耳积液黏稠,抽液无效者可做鼓膜切开术。
红外线治疗可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积液吸收。
祛除病因
应积极治疗鼻咽及鼻腔疾病,特别是腺样体肥大者,可考虑切除。
需要提醒的是,年龄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发病原因是否仅为炎症性的咽鼓管堵塞值得考虑,不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最好做纤维鼻咽镜检查,了解鼻咽部的情况(发现可疑病变可同时做活检)。
编辑/杨丽伟 [email protected]
“什么?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经过一番检查,看着医生写下诊断,孙大妈很疑惑。虽然最近自己的听力有点下降,有时早上起来也会发现枕边有点黄色分泌物,但年纪大了听力不好的人很多呀,而且自己平时耳朵不痛也不痒,再说自己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头痛,跟中耳炎又有什么关系呢?
感染可诱发中耳炎
中耳与鼻咽部之间有一管道相通,称为咽鼓管,正常人的这一管道在吞咽、打哈欠、打喷嚏等动作时开放,以保持中耳腔与外界压力的平衡,利于声音的传导。
当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可累及咽鼓管,引起管腔堵塞,外界的空气进不去,耳内形成负压,中耳腔内有液体渗出,鼓膜传导声音的能力下降,产生耳闷的感觉,所以常有患者感觉耳朵嗡嗡作响,听力也较以前有所下降,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炎症。由于人的耳部与头颅内的脑膜很接近,中耳感染炎症时,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扩散到颅内,所以会出现头痛。
除上呼吸道感染外,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咽部占位性病变(肿瘤)、儿童腺样体肥大、感染、头颈部放疗等也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因素。
随着病程的延长,中耳腔内液体逐渐黏稠、机化,可造成中耳粘连。
中耳炎如何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改善中耳通气
首先,应控制炎症、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畅。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混合液进行消炎,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还可用1%麻黄素滴鼻,服用鼻窦炎口服液、吉诺通(桃金娘油)等,或用1%麻黄素与0.5%可的松喷雾至鼻咽部,每日3~4次;或经导管向咽鼓管喷入强的松龙等类固醇激素药液,以减轻局部水肿。
用药前要注意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滴耳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
清除中耳积液
穿刺抽液一般用7号长针头无菌操作,从鼓膜后下方或前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针抽吸积液,或于抽液后注入地塞米松。
鼓膜切开术若中耳积液黏稠,抽液无效者可做鼓膜切开术。
红外线治疗可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积液吸收。
祛除病因
应积极治疗鼻咽及鼻腔疾病,特别是腺样体肥大者,可考虑切除。
需要提醒的是,年龄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发病原因是否仅为炎症性的咽鼓管堵塞值得考虑,不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最好做纤维鼻咽镜检查,了解鼻咽部的情况(发现可疑病变可同时做活检)。
编辑/杨丽伟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