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惊天动地,没有特立独行,没有闲云野鹤......这对艺术家夫妻的爱情和婚姻真实质朴得如同两只衔枝做巢的鸟。
热诚的心所向披靡
张玮追求喻高的过程,既浪漫又不浪漫。
1995年,两人都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喻高对张玮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普通同学阶段,只不过跟她借了一本画册。
“我喜欢你。”谁能想到这家伙来还画册的时候,竟顺便做了一番表白。喻高愣了,当时,她全没想到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男生竟会默默地喜欢自己。
喻高给张玮的回复是,“你走,你走……”可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叫张玮的人不但没走,之后还孜孜不倦地反复在她眼前出现。
那时她暂住在姐姐单位分的房子里,张玮每天都会准时到她那儿报到,跟上班似地朝九晚五,来了也不多说话,就帮着她翻石膏啊打磨作品啊,忙这忙那。那年5月,喻高正好有一组由4个小铜人组成的名为《追忆似水年华》的作品,倒模后需要打磨,张玮二话没说,在客厅里帮着磨了一个星期。
这样过了几个月,喻高开始对这个大男生另眼相看。其实,她一直在观察他。“我那时担心他是否可靠,他比较单纯,在北京一点背景都没有,跟他在一起,会很辛苦。但我被感动了。他有一颗热诚的心,能够所向披靡。”
铜人后来卖给了香港的一家画廊,而张玮就这样把自己磨入了喻高的生命。
从月球回到地球
喻高研究生毕业后,两人踏入社会。在那之前,她被同学认为是“生活在月亮上”,那之后,她和他都回到了现实。
两人在798有了第一个工作室,可租来的厂房年久失修,经常漏雨、返潮,反复修补也没用;对面是垃圾堆,时有不速之客,野猫、老鼠……甚至跳蚤。这样的环境,两人却很享受,觉得这么年轻就有了100平方米的工作室,可以放开手脚做自己喜欢的创作。工作累到极限时,喻高甚至会觉得从墙角跑过的小老鼠很可爱。
老厂房冬冷夏热,夏天还能熬,可北京的冬天就没那么好对付了。没钱装密封门,他们便在房子里贴上气泡塑料膜把暖气留住。
苦中作乐也别有滋味,他们最怕的,还是交房租的时候。
那时两人的作品还没得到收藏家的认可,喻高当时在北京服装学院的月工资才700元,张玮没有正式工作,靠给前辈放大雕塑赚钱,收入也很低。这样的情况下,两人还把80%的收入都放在创作上了。
为了赚钱,他们经常接行活。喻高曾在三伏天三天赶制出等比例马匹雕塑,完成后,累到脑子一片空白,看着夕阳发呆。
那段时间,在沉重压力之下,他们常会向对方发泄和吵架。
喻高也想过让张玮找个工作。但一想到要逼着他找关系、坐班、过着论资排辈的生活,她就先替他感到憋屈。而他们最不愿的,就是看到自己爱的人活得不开心,于是最终他们没有放弃,更没有向世俗低头。
而坚持之后,两人得到了艺术市场的回报。2002年,喻高终于争取到了跟几个画廊合作的机会,她的作品《倾斜的梯形》由西门子公司收藏,同时还拿到美国的波洛克基金会的创作基金。张玮这年也受到桂林雕塑创作营的邀请去做专案创作,成为那里最年轻的专案作者。
艺术家庭理财术
两人手头有些积蓄,喻高决定买房。那时北京的房价还很便宜,张玮却觉得租房就挺好的。喻高没理他,果断出手,贷款在望京买了房。
2004年后,北京房价全线起飞,很多艺术家因生存的压力日渐边缘化。而他们在这之后由于状态稳定,步入了创作、出售作品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关乎整个家庭稳定的事例上可以看出,理财这个问题上,喻高和张玮是两个极端,喻高非常有计划,而张玮则是典型的艺术青年,并且到现在还艺术青年着。他是个典型月光族,几乎把大部分的收入都投到作品上。2005年,两人已经是成名艺术家,喻高无意间却发现张玮竟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创作上,还找家里借了不少。
有次和朋友聚会,张玮说,“我想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都不管。”喻高很委屈,对他说,“你知道这这话有多伤人吗?两个人在一起,你不管,就意味着我要放弃很多我想做的事情!”
长时间的磨合下,喻高摸出了克制张玮的法宝,就是AA制。两人共同承担如房租等大额开支,交房租时,张玮拿不出钱,喻高会垫上,但过后一定要还。这样时间长了,张玮终于有了理财意识,创作前会列预算和计划,欠债的滋味毕竟不好受。
两只鸟的境界
寻常婚姻总有琐事,像喻高张玮这样的艺术夫妻也有,只是他们吵架的由头和一般人的柴米油盐不同,他们更多为的是各自水火不相融的创作风格。有的艺术家夫妻创作上会慢慢相似,可他俩不仅风格迥异,还老喜欢在一起探讨,一探讨就如同点燃了炸药的引信。
好在他们有处理这种矛盾的方法,方式和理财近似,就是分开,给各自一段冷静的时间和空间调节情绪,避免“很多变本加厉的伤害”。
喻高记得,自己最生气的一次,一个人跑到湖北荆州住了几天,之后又跑到青海转了一个礼拜。不过出去后,站在青海湖边,呼吸着高原的空气,看着高原特有的广袤风光,喻高顿时觉得海阔天空,“跳出了心中的心结”。之后来到塔尔寺,她尽弃前嫌,虔诚地点上酥油灯,为自己和张玮祈祷。
张玮个性乐天,甚至有些没心没肺。一次两人起了争执后,张玮刚好去潍坊出差,回来进门就递给她一个龙风筝。喻高一见这么漂亮的礼物,也就消气了。谁知道,过了几天,张玮又顺手把风筝送给了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让喻高好气又好笑。
他们的工作室有一条叫“小疯子”的狗,是喻高从街上拣来的。对她来说,她和张玮这个艺术丁克家庭十几年能保鲜不败,还得归功于两人共同饲养的宠物。
他们最喜欢养鸟,鹦鹉、相思鸟、五彩鸟……两人会在鸟身上寻找对方的影子:在喻高看来,那只走路时眼睛斜视的鹦鹉的迷糊形象和张玮相似;张玮管喻高叫“红鸟”,家里有只鸟一年一年换毛,由黄鸟变成了的红鸟,正好暗符妻子的昵称。
张玮很多时候还借鸟自喻求和:“你看绿鸟叼水碗,它不粘着黄鸟粘着谁。”有时得罪了喻高,他还会撒娇似地来道歉:“小麻雀调皮嘛。”每每总能立时软化喻高。
2009年冬天,他们工作室所在的正阳艺术区遭遇强拆,200多名黑衣蒙面人冲进来,见人就打。张玮一下被打倒在地,喻高想也没想,便冲过去扑在张玮身上,大喊:“别打了,要打就打我!”
事后,别人问她:“你傻啊,你一个女人家!”喻高则回答:“我想他们不敢打女人。”身旁的张玮没说话,只是把他的傻女人拉进怀里,紧紧抱住。
他突然觉得如此欣慰,有这么个人陪着他一起吵,一起老。
喻高和张玮常以鸟形容对方。
两人的作品透着对人性的思考。
热诚的心所向披靡
张玮追求喻高的过程,既浪漫又不浪漫。
1995年,两人都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喻高对张玮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普通同学阶段,只不过跟她借了一本画册。
“我喜欢你。”谁能想到这家伙来还画册的时候,竟顺便做了一番表白。喻高愣了,当时,她全没想到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男生竟会默默地喜欢自己。
喻高给张玮的回复是,“你走,你走……”可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叫张玮的人不但没走,之后还孜孜不倦地反复在她眼前出现。
那时她暂住在姐姐单位分的房子里,张玮每天都会准时到她那儿报到,跟上班似地朝九晚五,来了也不多说话,就帮着她翻石膏啊打磨作品啊,忙这忙那。那年5月,喻高正好有一组由4个小铜人组成的名为《追忆似水年华》的作品,倒模后需要打磨,张玮二话没说,在客厅里帮着磨了一个星期。
这样过了几个月,喻高开始对这个大男生另眼相看。其实,她一直在观察他。“我那时担心他是否可靠,他比较单纯,在北京一点背景都没有,跟他在一起,会很辛苦。但我被感动了。他有一颗热诚的心,能够所向披靡。”
铜人后来卖给了香港的一家画廊,而张玮就这样把自己磨入了喻高的生命。
从月球回到地球
喻高研究生毕业后,两人踏入社会。在那之前,她被同学认为是“生活在月亮上”,那之后,她和他都回到了现实。
两人在798有了第一个工作室,可租来的厂房年久失修,经常漏雨、返潮,反复修补也没用;对面是垃圾堆,时有不速之客,野猫、老鼠……甚至跳蚤。这样的环境,两人却很享受,觉得这么年轻就有了100平方米的工作室,可以放开手脚做自己喜欢的创作。工作累到极限时,喻高甚至会觉得从墙角跑过的小老鼠很可爱。
老厂房冬冷夏热,夏天还能熬,可北京的冬天就没那么好对付了。没钱装密封门,他们便在房子里贴上气泡塑料膜把暖气留住。
苦中作乐也别有滋味,他们最怕的,还是交房租的时候。
那时两人的作品还没得到收藏家的认可,喻高当时在北京服装学院的月工资才700元,张玮没有正式工作,靠给前辈放大雕塑赚钱,收入也很低。这样的情况下,两人还把80%的收入都放在创作上了。
为了赚钱,他们经常接行活。喻高曾在三伏天三天赶制出等比例马匹雕塑,完成后,累到脑子一片空白,看着夕阳发呆。
那段时间,在沉重压力之下,他们常会向对方发泄和吵架。
喻高也想过让张玮找个工作。但一想到要逼着他找关系、坐班、过着论资排辈的生活,她就先替他感到憋屈。而他们最不愿的,就是看到自己爱的人活得不开心,于是最终他们没有放弃,更没有向世俗低头。
而坚持之后,两人得到了艺术市场的回报。2002年,喻高终于争取到了跟几个画廊合作的机会,她的作品《倾斜的梯形》由西门子公司收藏,同时还拿到美国的波洛克基金会的创作基金。张玮这年也受到桂林雕塑创作营的邀请去做专案创作,成为那里最年轻的专案作者。
艺术家庭理财术
两人手头有些积蓄,喻高决定买房。那时北京的房价还很便宜,张玮却觉得租房就挺好的。喻高没理他,果断出手,贷款在望京买了房。
2004年后,北京房价全线起飞,很多艺术家因生存的压力日渐边缘化。而他们在这之后由于状态稳定,步入了创作、出售作品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关乎整个家庭稳定的事例上可以看出,理财这个问题上,喻高和张玮是两个极端,喻高非常有计划,而张玮则是典型的艺术青年,并且到现在还艺术青年着。他是个典型月光族,几乎把大部分的收入都投到作品上。2005年,两人已经是成名艺术家,喻高无意间却发现张玮竟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创作上,还找家里借了不少。
有次和朋友聚会,张玮说,“我想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都不管。”喻高很委屈,对他说,“你知道这这话有多伤人吗?两个人在一起,你不管,就意味着我要放弃很多我想做的事情!”
长时间的磨合下,喻高摸出了克制张玮的法宝,就是AA制。两人共同承担如房租等大额开支,交房租时,张玮拿不出钱,喻高会垫上,但过后一定要还。这样时间长了,张玮终于有了理财意识,创作前会列预算和计划,欠债的滋味毕竟不好受。
两只鸟的境界
寻常婚姻总有琐事,像喻高张玮这样的艺术夫妻也有,只是他们吵架的由头和一般人的柴米油盐不同,他们更多为的是各自水火不相融的创作风格。有的艺术家夫妻创作上会慢慢相似,可他俩不仅风格迥异,还老喜欢在一起探讨,一探讨就如同点燃了炸药的引信。
好在他们有处理这种矛盾的方法,方式和理财近似,就是分开,给各自一段冷静的时间和空间调节情绪,避免“很多变本加厉的伤害”。
喻高记得,自己最生气的一次,一个人跑到湖北荆州住了几天,之后又跑到青海转了一个礼拜。不过出去后,站在青海湖边,呼吸着高原的空气,看着高原特有的广袤风光,喻高顿时觉得海阔天空,“跳出了心中的心结”。之后来到塔尔寺,她尽弃前嫌,虔诚地点上酥油灯,为自己和张玮祈祷。
张玮个性乐天,甚至有些没心没肺。一次两人起了争执后,张玮刚好去潍坊出差,回来进门就递给她一个龙风筝。喻高一见这么漂亮的礼物,也就消气了。谁知道,过了几天,张玮又顺手把风筝送给了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让喻高好气又好笑。
他们的工作室有一条叫“小疯子”的狗,是喻高从街上拣来的。对她来说,她和张玮这个艺术丁克家庭十几年能保鲜不败,还得归功于两人共同饲养的宠物。
他们最喜欢养鸟,鹦鹉、相思鸟、五彩鸟……两人会在鸟身上寻找对方的影子:在喻高看来,那只走路时眼睛斜视的鹦鹉的迷糊形象和张玮相似;张玮管喻高叫“红鸟”,家里有只鸟一年一年换毛,由黄鸟变成了的红鸟,正好暗符妻子的昵称。
张玮很多时候还借鸟自喻求和:“你看绿鸟叼水碗,它不粘着黄鸟粘着谁。”有时得罪了喻高,他还会撒娇似地来道歉:“小麻雀调皮嘛。”每每总能立时软化喻高。
2009年冬天,他们工作室所在的正阳艺术区遭遇强拆,200多名黑衣蒙面人冲进来,见人就打。张玮一下被打倒在地,喻高想也没想,便冲过去扑在张玮身上,大喊:“别打了,要打就打我!”
事后,别人问她:“你傻啊,你一个女人家!”喻高则回答:“我想他们不敢打女人。”身旁的张玮没说话,只是把他的傻女人拉进怀里,紧紧抱住。
他突然觉得如此欣慰,有这么个人陪着他一起吵,一起老。
喻高和张玮常以鸟形容对方。
两人的作品透着对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