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通过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阅读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离了教师这个“拐杖”仍能够独立学习成为可能。
【关键词】阅读 思维 语言 特殊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但很多教师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往往会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思维,将教材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从而使学生难以对知识进行自主内化和构建,这就是造成数学教学效率低的症结所在,既影响了教学效果,更违背使学生“学会学习”的价值取向。
一、数学阅读难的原因
我们会发现很多自学能力差的学生认为数学阅读最难,而教师也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很难把握,这其实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却内涵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数学的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学生在阅读中要求能灵活频繁的转换语意,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数学阅读常要求能灵活转化阅读内容,能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表达的形式,能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理解定义等。同时,数学阅读还要求学生能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二、数学阅读的特征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学习数学就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是完整的而且又是复杂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含数学语言符号(文字、公式、符号、术语、图表等)的认读、对新概念的同化、阅读材料的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同时,它更是一个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想象、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所以,认识数学语言的这些特点,对于教师认清数学阅读重要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在阅读和理解数学材料时,必须非常细致地去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的精确含义,更不能忽视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走马观花等浏览性的阅读方式不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二)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理解学习材料中的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运用数学原理分析其逻辑关系,最后理解学习材料的本质,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因此,良好的数学阅读可以加强逻辑思维能力。
三、掌握阅读技巧,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
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炼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而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学生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一)手脑结合。
第一是让学生动笔圈圈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从而对阅读重点与关键进行强化,做到阅读的自我理解。第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做到一边看内容,一边就能动手实践,比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摆、画、剪、拼、量等,通过直观形象操作感悟新知,加深理解。第三是让学生动笔演练。在阅读中,尝试用演算来验证自己的推理;阅读题目后练,形成解题的技能技巧;演练后再阅读,进行反馈,特别要加强总结经验。让学生动动手,做到读写结合,能很好地促进思维的展开,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更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二)细致认真,善于发掘,学会交流。
数学阅读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反复咀嚼,准确理解。阅读时要做到细致认真,对学习材料中的每个字词都要仔细地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反复的阅读、力求自己独立理解。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做计算题正确率不错,但判断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由于没有仔细阅读,而出现许多错误。如: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许多同学在做题时,按思维定势,直接打勾和叉,该题全部失分。很明显学生在做题之前没有仔细阅读题目要求,这实际上就是没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知识发生的一个抽象、概括、提炼和升华的过程,它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在数学阅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注重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的学习材料,理解教材的严密逻辑关系,能过行深入思考,避免对学习材料的只存在肤浅印象,减少盲目思维,从而来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更促使学习方法向多元立体化转变。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学的学习要经历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而“由厚到薄”是学生能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串联,并能融会贯通,通过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运用,进而提炼出学习数学的实质,因此,能对数学材料“由厚到薄”是数学阅读的根本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通过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阅读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离了教师这个“拐杖”仍能够独立行走成为可能。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就是学会阅读。
参考文献:
[1]邵光华. 数学课堂阅读指导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1998.
[2]李振荣. 重视课本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中小学教育,2010(2).
【关键词】阅读 思维 语言 特殊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但很多教师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往往会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思维,将教材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从而使学生难以对知识进行自主内化和构建,这就是造成数学教学效率低的症结所在,既影响了教学效果,更违背使学生“学会学习”的价值取向。
一、数学阅读难的原因
我们会发现很多自学能力差的学生认为数学阅读最难,而教师也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很难把握,这其实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却内涵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数学的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学生在阅读中要求能灵活频繁的转换语意,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数学阅读常要求能灵活转化阅读内容,能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表达的形式,能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理解定义等。同时,数学阅读还要求学生能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二、数学阅读的特征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学习数学就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是完整的而且又是复杂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含数学语言符号(文字、公式、符号、术语、图表等)的认读、对新概念的同化、阅读材料的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同时,它更是一个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想象、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所以,认识数学语言的这些特点,对于教师认清数学阅读重要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在阅读和理解数学材料时,必须非常细致地去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的精确含义,更不能忽视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走马观花等浏览性的阅读方式不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二)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理解学习材料中的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运用数学原理分析其逻辑关系,最后理解学习材料的本质,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因此,良好的数学阅读可以加强逻辑思维能力。
三、掌握阅读技巧,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
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炼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而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学生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一)手脑结合。
第一是让学生动笔圈圈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从而对阅读重点与关键进行强化,做到阅读的自我理解。第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做到一边看内容,一边就能动手实践,比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摆、画、剪、拼、量等,通过直观形象操作感悟新知,加深理解。第三是让学生动笔演练。在阅读中,尝试用演算来验证自己的推理;阅读题目后练,形成解题的技能技巧;演练后再阅读,进行反馈,特别要加强总结经验。让学生动动手,做到读写结合,能很好地促进思维的展开,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更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二)细致认真,善于发掘,学会交流。
数学阅读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反复咀嚼,准确理解。阅读时要做到细致认真,对学习材料中的每个字词都要仔细地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反复的阅读、力求自己独立理解。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做计算题正确率不错,但判断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由于没有仔细阅读,而出现许多错误。如: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许多同学在做题时,按思维定势,直接打勾和叉,该题全部失分。很明显学生在做题之前没有仔细阅读题目要求,这实际上就是没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知识发生的一个抽象、概括、提炼和升华的过程,它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在数学阅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注重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的学习材料,理解教材的严密逻辑关系,能过行深入思考,避免对学习材料的只存在肤浅印象,减少盲目思维,从而来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更促使学习方法向多元立体化转变。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学的学习要经历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而“由厚到薄”是学生能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串联,并能融会贯通,通过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运用,进而提炼出学习数学的实质,因此,能对数学材料“由厚到薄”是数学阅读的根本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通过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阅读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离了教师这个“拐杖”仍能够独立行走成为可能。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就是学会阅读。
参考文献:
[1]邵光华. 数学课堂阅读指导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1998.
[2]李振荣. 重视课本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中小学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