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说明,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本文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相对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與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3、创设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其次,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4、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最后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5、结束语
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J]民族出版社,2015:284.
[2]ARTHUR5REBER.心理学词典[J]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493.
[3]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11,(3)
(作者身份证:320122198404160022)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與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3、创设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其次,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4、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最后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5、结束语
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J]民族出版社,2015:284.
[2]ARTHUR5REBER.心理学词典[J]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493.
[3]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11,(3)
(作者身份证:32012219840416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