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其存在的误区,本文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在阅读中的作用、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相互补充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发挥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应有的功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主体;小组合作;朗读指导;课外补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效果,重讲解轻感悟,重指导轻习惯,重接受轻诵读”的应试思维,使阅读教学应有的这些功用很难发挥出来。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首先,谈谈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新课程标准不止一次地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应当如何体现这一点呢?我认为,一方面应体现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例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本,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适合此类文本的阅读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种差异。前一段时间听过这样一堂观摩课,感触颇深,课堂的主题是“阅读嘉年华”,教师用河南豫剧的方式唱读《陋室铭》,以此鼓励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想起了古代私塾中的读书场景,一时间教室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在座的学生无不读得津津有味,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中,效果自然也立竿见影。另一方面,应体现在文本的解读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鲁迅先生也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因此,我们应当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文本,解读文本。例如可以让学生谈谈“你最喜欢的……”“你感触最深的……”,等等。另外,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应当注意,不要让自己口中的“标准答案”成为学生思维的羁绊。
其次,重视小组合作在阅读中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集体意识。笔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尝试了很多次小组合作的形式,其中有喜也有忧,细细总结一下其中的经验教训,我认为在小组讨论时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讨论问题的设置,难易程度要适中,并且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让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有所展示。二是在讨论之前,应当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开动脑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这一点,最初自己并没有注意到,而是在提出一个讨论话题后,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样进行了几次,就发现有些“偷懒”的学生并没有自己思考,而是直接拿小组其他成员讨论的成果来展示,小组合作的意义荡然无存。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就改变了做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这样从中受益的学生也更多了。三是要注意引导各小组做好总结,让学生形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再次,注意发挥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看到过这样一段概括,把朗读总结为“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小小的朗读同时调动了眼、耳、口、心,其作用实在是不可小觑。在这里想说的是,朗读时,我们应当把朗读的要求和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到中学语文,我觉得应当有这样几点:
一是准确性方面。我们可以用宋代朱熹的一句话来作为要求,“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二是朗读时要注意轻重缓急,句读停顿,抑扬顿挫,这一点需要教师适时对学生加以指导点拨。三是在朗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意识地领悟文章内容,体驗文章情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感受到文章的美。四是我们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评价能力。最近,借学校举行朗诵比赛的机会,专门上了次朗诵课,让多数学生都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水平。最初的几位,我特意从字音、停顿、轻重、感情等方面对他们做了详细的点评,让学生有意识地借鉴这种方式来评价其他学生,学生对此很有兴趣,纷纷模仿我的口吻点评了起来,效果不错。而接下来展示的学生也慢慢地意识到了应当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评价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
最后,提倡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补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当在四百万字以上。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然而如何指导学生选取课外读物呢?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我认为应当结合所学的课文,合理地推荐一些阅读篇目。可以以单元的话题为中心,例如“杰出人物”单元,我们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类似的名人传记,开阔他们的视野。也可以与相关课文联系,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让学生对比二者的异同,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另外,也可以体裁为中心,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童话《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总之,围绕着同一个中心,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在相同的情境下阅读,更易于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教学心得,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坛路上需要学习探索的还很多,正所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马文静,女,1983年生,山东淄博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主体;小组合作;朗读指导;课外补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效果,重讲解轻感悟,重指导轻习惯,重接受轻诵读”的应试思维,使阅读教学应有的这些功用很难发挥出来。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首先,谈谈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新课程标准不止一次地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应当如何体现这一点呢?我认为,一方面应体现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例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本,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适合此类文本的阅读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种差异。前一段时间听过这样一堂观摩课,感触颇深,课堂的主题是“阅读嘉年华”,教师用河南豫剧的方式唱读《陋室铭》,以此鼓励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想起了古代私塾中的读书场景,一时间教室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在座的学生无不读得津津有味,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中,效果自然也立竿见影。另一方面,应体现在文本的解读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鲁迅先生也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因此,我们应当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文本,解读文本。例如可以让学生谈谈“你最喜欢的……”“你感触最深的……”,等等。另外,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应当注意,不要让自己口中的“标准答案”成为学生思维的羁绊。
其次,重视小组合作在阅读中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集体意识。笔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尝试了很多次小组合作的形式,其中有喜也有忧,细细总结一下其中的经验教训,我认为在小组讨论时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讨论问题的设置,难易程度要适中,并且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让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有所展示。二是在讨论之前,应当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开动脑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这一点,最初自己并没有注意到,而是在提出一个讨论话题后,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样进行了几次,就发现有些“偷懒”的学生并没有自己思考,而是直接拿小组其他成员讨论的成果来展示,小组合作的意义荡然无存。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就改变了做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这样从中受益的学生也更多了。三是要注意引导各小组做好总结,让学生形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再次,注意发挥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看到过这样一段概括,把朗读总结为“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小小的朗读同时调动了眼、耳、口、心,其作用实在是不可小觑。在这里想说的是,朗读时,我们应当把朗读的要求和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到中学语文,我觉得应当有这样几点:
一是准确性方面。我们可以用宋代朱熹的一句话来作为要求,“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二是朗读时要注意轻重缓急,句读停顿,抑扬顿挫,这一点需要教师适时对学生加以指导点拨。三是在朗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意识地领悟文章内容,体驗文章情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感受到文章的美。四是我们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评价能力。最近,借学校举行朗诵比赛的机会,专门上了次朗诵课,让多数学生都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水平。最初的几位,我特意从字音、停顿、轻重、感情等方面对他们做了详细的点评,让学生有意识地借鉴这种方式来评价其他学生,学生对此很有兴趣,纷纷模仿我的口吻点评了起来,效果不错。而接下来展示的学生也慢慢地意识到了应当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评价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
最后,提倡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补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当在四百万字以上。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然而如何指导学生选取课外读物呢?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我认为应当结合所学的课文,合理地推荐一些阅读篇目。可以以单元的话题为中心,例如“杰出人物”单元,我们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类似的名人传记,开阔他们的视野。也可以与相关课文联系,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让学生对比二者的异同,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另外,也可以体裁为中心,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童话《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总之,围绕着同一个中心,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在相同的情境下阅读,更易于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教学心得,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坛路上需要学习探索的还很多,正所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马文静,女,1983年生,山东淄博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