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阅读的 教学目标:“读懂课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t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读懂课文”要读到“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层次,让学生“经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转换。依据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本文呈现了两个不同的阅读教学设计。《幽径悲剧》主要引领学生经历了“作者”到“文本”到“读者”的转换。《孔乙己》则重在引领学生经历“读者”到“文本”到“世界”的转换。
  关键词: “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经历体验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阶段目标第4条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段话很朴素地道出一个结论:不管什么课文,长的短的,难的易的,教学生读懂是基本的要求。然而浅显的文章按照一般步骤,能迅速推进,直至文本的核心;深邃的文章若按照一般步骤,直线前进,却一路坎坷,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披荆斩棘的结果往往是“道阻且右”的感叹和一片迷惘。
  然而“读懂课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用文学理论界的话语方式来诠释,课文包括四要素:“世界、作者、文本、读者”。“读懂课文”就是读到“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层次。读懂课文,就要让学生亲历这四要素之间的转换,强调学生的体验,这与新课标不谋而合。
  “新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阶段目标第5条和第8条规定:“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两条规定为我们开启了自由的曙光。它打破了我们沿袭已久的陈旧观念,引领我们把迷茫的目光投注到眼前一个个活泼的学生身上,并且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世界,他们同样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感知和体验出入于文本与精神世界之间。它促使我们反思过往,看见憔悴的自己忙碌于咀嚼文本,然后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把嚼碎的毫无滋味的文本反哺给学生。不幸的是如此辛苦得到的馈赠不是嗷嗷待哺的感激,却是厌食的烦躁,于是难以抑制自己的痛惜乃至愤怒。当我们把这一切阅读教学行为放在新课程标准之下重新审视,才幡然醒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为师者,要做的就是要引领好学生。教师要凭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设计学生可以进行体验探究的抓手,多借探究之动力,推动体验之舟,方能航行至广阔的海域,到达自由的境界。
  
  一、从“读懂文本”向“读懂作者”转换
  
  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微言大义,每一句似乎都蕴藏玄机、晦涩难明,但是如泣如诉的哀悼之情感人至深,让人不能停止阅读。备课的过程中好像追随着季老踽踽独行的背影,和他一前一后慢慢行走在燕园这一条小路上,领略它的四季之美。但是,只是笔者一人感受些种境界是不够的。笔者要做的是引领学生与季老同行,陪伴他散步在燕园的幽径之上,聆听季老的心曲。为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的环节——“陪伴季老,聆听心曲”。
  欣赏了“幽径之美”和“藤萝之美”之后,学生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脑海中留存着的藤萝的倩影与眼前的惨状形成的对比可谓触目惊心,学生所见就是季老所见。所见相同,所感自然也是相通的。学生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到作者的心情:对于藤萝被毁非常悲痛,可谓是“悲哀至极”。在对藤萝的“美”“惨”体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紧扣“悲哀至极”这一感受,再次投入到课文中去,寻找原因。他们分别在如泣似诉的痛悼中听出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在寥寥几句的描写中掂量出沉沉的悲痛之情,甚至在自贬自抑的反话中翻寻到作者悲哀至极的痛苦。
  大家为藤萝的悲惨遭遇深深痛惜,一如季老当日。季老说自己“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正是代藤萝哭诉,发痛悼之情。这哪里是古藤在哭泣,分明是季老在“哭诉”。笔者请大家化身为季老笔下那一棵含冤而死,冤魂却不愿离去的古藤萝,将所有的“它”换成“我”,以第一人称情读“无声地控诉”,深入季老的内心世界,细品季老的痛悼之情。以第一人称读完之后,大家立刻进入课文悲怆的情境,在感情激荡之潮的冲击下体悟令季老悲愤的真正原因。于是笔者再请大家以“我认为古藤被毁可悲之处在于——”为话题,讨论主旨。
  本课的阅读教学,笔者以“陪伴季老,聆听心曲”为抓手,带领学生充分体验季老的感受。季老借藤萝之口诉说冤屈,学生化身为藤萝把季老的冤屈读出来,这一环节,学生经历了“作者”到“文本”,再由“文本”到“读者”的转换,最终打通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阻隔,以相通的感受填平了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情感世界之间的沟壑。当情感被一次次激荡,便得到一次次的回应,共通的感受回响在文本的天空。
  
  二、从“读懂文本”向“读懂世界”转换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内容非常深刻。学生要读懂此文关键是要随着文本中的孔乙己进入到那个社会,诊断其病态,反思其病因。因此,我把突破口放在孔乙己这个主要人物身上,力图引导学生走进孔乙己,经历“文本”与“世界”之间的转换。
  首先引导学生透过孔乙己的第一次亮相,谈一谈你看到这个人物怎样的性格,怎样的生活状况?用“不但……而且……”或“虽然……但是……”的句式组织你的看法。然后对比阅读孔乙己第一次亮相与最后一次定格,引导学生观察“变”和“不变”。在变和不变中,我们更能看清孔乙己的可悲性格,那么这样一个悲剧性格的人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你觉得孔乙己死了没有?孔乙己为什么必死无疑?并进而思考个人悲剧命运与社会的联系。在这个社会中,孔乙己的地位是什么样?周围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根据鲁镇咸亨酒店内长衫客与短衣帮的对比,以及小伙计职务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等级分明,贫富对立,尔虞我诈,势利冷漠的社会。“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等处可见孔乙己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形同乞讨者,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笑料而已。孔乙己是供众人取笑的对象,阵阵笑声冷漠无情。周围人以掌柜的和众酒客(短衣帮、长衫客)为代表极尽取笑之能事,揭短取乐;丁举人恣意妄为、凶残毒打;小伙计也受到了社会的影响,沾染了等级观念,对教他识字的孔乙己鄙弃不理。只有天真无邪的邻家孩童才能给孔乙己带来片刻的快乐。在这个冷漠麻木的世界里,身心俱残的孔乙己只有走向死路。
  本课的阅读教学,主要是抓住文本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大刀阔斧,剖析文本,从读人迈步到读社会。学生首先走进孔乙己,然后走入他背后的那个社会,掀起鲁镇的一角,体会到世态炎凉,世人的冷漠和麻木。
  综上所述,“读懂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其实现不是单纯地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告知学生,或者单纯要求学生概括出中心思想。而是要引领学生穿梭于“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元素之间,体验其中的转换。一切从文本出发,着重于学生的体验,以心贴近作者,打通关擎,读懂课文。
  参考文献:
  [1]李海林.什么叫读懂了课文[J].中学语文教学,2009.01.
  [2]史邵典.文本解读:问题与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09.08.
  [3]朱斌,黄厚江.阅读教学: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J].中学语文教学,2009.01.
  [4]孙国华.建立基于深度阅读意义上的体验与感悟[J].考试,2007.01.
其他文献
经常看见学生在课间抱着一本日本卡通,打闹时模仿的是奥特曼、柯南,我的心里总觉得堵得慌。作为一个初中美术教师,我常在想,除了在课堂上教学生一些美术理论和美术技法外,还能更多地教会学生什么?中国几千年丰富的文化,如何能用更形象、更生动的方式,让同学们接受呢?当我欣赏到蔡志忠的漫画《庄子说·自然的箫声》时受到很大启发,他用工整而不写实的笔调画出的光头的小老头庄周,给你大谈哲学,可一点不觉得枯燥、难懂,反
期刊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介绍了数学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体会”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数学高中学生思维空间合作机会
期刊
摘要: 李贺擅用异于常人的意象、色彩和时空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诗风诡异奇谲。这种风格来源于他不得志的人生经历和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中体现着悲凉凄惨的情调,宣泄无可诉说的满腔悲愤。这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千百年来的读者。  关键词: 李贺意象色彩时空    李贺,字长吉,有着皇室后裔的远亲血统,但早已没落,其父晋肃,早殁,为避讳父名而无法参加进士考试,贫病交加,二十七岁郁郁而终。  与进士无缘并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一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一个句号。”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教育的弊端,同时也启示我们:教育要使学生的思维流动起来。作为重要的育人者,班主任要用博爱之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使思维活跃流动。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在教师心灵的天平上,应给每个学生同样重的砝码。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
期刊
石对头完小地处招远市张星镇石对头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书画之乡”,从八十高龄的美术院校的老教授,到咿呀学语的孩童;从学校的教师,到读书的孩子;从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到肩扛犁耙的农民,他们都能倾情地挥毫作画。艺术巨匠孙其峰、孙墨龙、孙鲁一等老一辈艺术家皆从这里走出。  国家一级画师王学义,是孙其峰老先生的入室弟子,是石对头书画艺术的主要传承者。上世纪90年代王老师从工厂退休后,主动来到学校,申请做学
期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班级是学校的细胞。高质量的班级管理是当今社会对我们班主任工作的要求。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单位。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通过协调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实现对全班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班级日常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做好了,对全班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极大促进作用。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以下心得。    一、人人参与,实现管理的活泼性  
期刊
摘要: 本文以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的两节教学观摩课为例,从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活动、教学媒体的使用、例题习题的处理、作业的布置五方面,谈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问题情境探究活动教学媒体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哈利波特》成功的原因,并解析了中国艺术产业的成功之路在哪里,我们都知道小说和电影《哈利波特》商业神话给中国艺术产业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哈利波特》艺术产业组织与管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期待成功,而成功也似乎越来越难,作为从事艺术设计行业的人员,如何设计出成功的作品,甚至设计出成功的人生都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我国的艺术产业近些年来蒸蒸日上,但始终还是
期刊
摘要: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对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在分析传统教学弊端的基础上,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重视开放式问题的教学等方面对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 优化教法学习兴趣课堂结构学生思维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课程标准有效贯彻的今天,优化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果
期刊
摘要: 在《还乡》中,女主人公尤斯塔西雅一心想要摆脱荒原,回到大都市,却以失败告终且长眠于荒原。本文认为,尤斯塔西雅最终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草率的婚姻,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与伊顿荒原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 《还乡》尤斯塔西雅失败原因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一般都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在这些乡土小说中,作者不遗余力地描写了工业化时代影响下人们思想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化与大自然永恒原则之间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