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恐怖美”在文学中广泛的体现在哥特小说中,而爱伦·坡是哥特小说的先驱人物,本文以爱伦·坡的心理恐怖短篇小说《陷坑与钟摆》为例分析恐怖小说的“恐怖美”。
关键词:爱伦·坡 陷坑与钟摆 恐怖美 恐惧感
“恐怖美”顾名思义,就是“恐怖”与美的完美结合。“恐怖美”主要依附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艺术品等媒介进行传播,从而让人们欣赏它。“恐怖美”在近代才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恐怖、荒诞、崇高、悲剧、 悲态都属于“悲”的范畴而悲属于“美”的基本类型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恐怖”与“美”具有重合的部分,只要控制住“恐怖”的度与方向性,“恐怖”与“美”是可以做到相得益彰的。
在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陷坑与钟摆》的开头出现了四行诗是为巴黎雅各宾俱乐部原址建造的市场大门所作,它的大概意思就是:这里曾经被邪恶的势力所统治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现在邪恶的势力已经被推翻,幸福的生活将要开始!故事中的主人公以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出场,我们从“判决”、“黑袍法官”等词语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巴黎雅各宾俱乐部在历史中曾经拥有过的职能,即法国大革命中最著名的政治团体,后来与极端平均主义和暴力密不可分;巴黎俱乐部已成为独裁和恐怖的象征等等,为作者在后文中写到主人公在被关押的地方用刑奠定了感情基调。在这篇小说中处处充斥着主人公内心的恐惧,特别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与刻画使主人公内心满满的恐惧感将要溢出。作者对如下几方面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渲染了小说的恐怖感:第一,作者先写到主人公刚被“折磨”过,因此主人公的神智不是很清醒失去了对周围事物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很可能把自己的实际感觉夸大,一般的恐惧在此时此刻主人公的感受中很可能是极其地恐惧。第二,在小说中主人公似乎属于一个外来人员被关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下进行判決,这使主人公处于了一种孤独无援的境地,加深了主人公的恐惧感。他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看到点燃的白色蜡烛像“头顶冒着火焰的鬼怪”,于是主人公想到了死,他认为死此时变成了一种解脱—“长眠地下定然是甜美的”。第三,作者写到了“黑暗”与“寂静”,而这两个意象恰恰代表了“未知”与“坟墓”用此以加强主人公的恐惧感。在“黑暗”与“寂静”中,主人公的感觉器官毫无用武之地,他只能任凭别人的摆布没有一点安全感。主人公想回忆起晕倒之前曾经发生过什么却什么也想不起来,只能在慢慢黑暗中胡思乱想自己吓自己。主人公想试着向前摸索却在极度劳累中睡着了,醒来后他继续摸索忽然间发现了一个圆坑,此时,作者已引出了第四点来加深恐怖感,即:四面埋伏。主人公的恐惧从来就没有脱离过“宗教法庭”,“宗教法庭”的酷刑让主人公感到发指,我们从房龙的《宽容》中可以得到答案:“甚至在今天宗教法庭早已不起作用的时候,这个名字仍然使我们心惊肉跳。我们仿佛看见哈瓦那的黑牢,里斯本的刑具室,克拉科夫的生锈铁锅和烙人的刑具,黄色的兜帽和黑色的面纱,以及一个下额宽大的国王凝视着一排排望不到边的男男女女慢慢地走向绞架”;“最著名的是西班牙的皇家宗教法庭和罗马的圣宗教法庭。前者带有局部性质,监督伊比利亚半岛和美洲殖民地的异教徒。后者的魔爪伸往欧洲各地,在大陆北面烧死了圣女贞德,在南面烧死了乔达诺·布鲁诺”。[1]囚禁主人公的地牢的墙是用铁板或金属焊就,这一点为下文对主人公是用另一种刑罚埋下了伏笔,凹凸不平的墙上画着与宗教有关的画,加深了主人公的恐惧感,使宗教的折磨无处不在。第五点,作者为主人公设计的第一个刑罚是把他固定起来并在其正中央的屋顶上悬挂一个巨大的钟摆,不停地左右摇摆并慢慢地呈下降趋势,这给主人公增加一种未知的恐怖感。第六点,主人公为了拯救自己,把食物的碎末涂抹到捆绑自己的皮绳上引诱老鼠咬断皮绳,主人公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性,老鼠在饥饿与疯狂之际很容易变得肆无忌惮从而向主人公发动攻击,主人公为救自己而把小动物变得强大却也会有伤及自己的危险。在短文的最后,地牢的墙壁开始变得炙热并且开始向他逼近,主人公别无选择只好被迫进入陷坑,正如宗教法庭给他判刑的人的心愿,主人公费尽千辛万苦逃脱的陷坑又得不情愿但却迫不得已准备坠落下去。小说的结尾是主人公由幻觉变得清醒,一切又恢复了自然,这在小说的开头已有提示。与哥特小说联系最为密切的审美范畴非“崇高”(sublime)与“诡异”(uncanny)莫属,伯克的崇高论直指爱伦·坡小说的重要美学特征——恐怖。从存在论的角度看,崇高在爱伦·坡小说中显现为一种“为存在而存在”的“怕”,对外部世界的恐惧,爱伦·坡的小说营造的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恐惧的氛围,它引起对另一世界的某种疑神疑鬼的颤栗。在伯克的眼中,所有“崇高”情感的根源都在于恐怖,它源于弗洛伊德生命本能的“自我保存的本能”,源于主体体验到的对自身生命的威胁。[2]他还考察了与全部感官有关的令人恐惧的、崇高的客体:模糊、力量、匮乏、巨大、无限、宏伟、光、声音与响度、突然、间歇中断、动物的叫声、嗅觉/味觉/苦味与恶臭,如在《陷坑与钟摆》中,主人公被关押在地牢里感觉到的“黑暗”、“潮湿”、“被人监视”等等。
爱伦·坡的小说几乎每篇都交错着想象与真实、冒险与恐怖、神经与心理变态的描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而被成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如果要把爱伦·坡对死亡的到来以及生活中艰辛的看法体会到位则需要一定的阅历和成熟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参见﹙美﹚房龙著,时锋译.宽容[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2]参见﹝英﹞伯克著,李善庆译.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36-37页
关键词:爱伦·坡 陷坑与钟摆 恐怖美 恐惧感
“恐怖美”顾名思义,就是“恐怖”与美的完美结合。“恐怖美”主要依附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艺术品等媒介进行传播,从而让人们欣赏它。“恐怖美”在近代才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恐怖、荒诞、崇高、悲剧、 悲态都属于“悲”的范畴而悲属于“美”的基本类型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恐怖”与“美”具有重合的部分,只要控制住“恐怖”的度与方向性,“恐怖”与“美”是可以做到相得益彰的。
在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陷坑与钟摆》的开头出现了四行诗是为巴黎雅各宾俱乐部原址建造的市场大门所作,它的大概意思就是:这里曾经被邪恶的势力所统治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现在邪恶的势力已经被推翻,幸福的生活将要开始!故事中的主人公以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出场,我们从“判决”、“黑袍法官”等词语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巴黎雅各宾俱乐部在历史中曾经拥有过的职能,即法国大革命中最著名的政治团体,后来与极端平均主义和暴力密不可分;巴黎俱乐部已成为独裁和恐怖的象征等等,为作者在后文中写到主人公在被关押的地方用刑奠定了感情基调。在这篇小说中处处充斥着主人公内心的恐惧,特别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与刻画使主人公内心满满的恐惧感将要溢出。作者对如下几方面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渲染了小说的恐怖感:第一,作者先写到主人公刚被“折磨”过,因此主人公的神智不是很清醒失去了对周围事物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很可能把自己的实际感觉夸大,一般的恐惧在此时此刻主人公的感受中很可能是极其地恐惧。第二,在小说中主人公似乎属于一个外来人员被关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下进行判決,这使主人公处于了一种孤独无援的境地,加深了主人公的恐惧感。他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看到点燃的白色蜡烛像“头顶冒着火焰的鬼怪”,于是主人公想到了死,他认为死此时变成了一种解脱—“长眠地下定然是甜美的”。第三,作者写到了“黑暗”与“寂静”,而这两个意象恰恰代表了“未知”与“坟墓”用此以加强主人公的恐惧感。在“黑暗”与“寂静”中,主人公的感觉器官毫无用武之地,他只能任凭别人的摆布没有一点安全感。主人公想回忆起晕倒之前曾经发生过什么却什么也想不起来,只能在慢慢黑暗中胡思乱想自己吓自己。主人公想试着向前摸索却在极度劳累中睡着了,醒来后他继续摸索忽然间发现了一个圆坑,此时,作者已引出了第四点来加深恐怖感,即:四面埋伏。主人公的恐惧从来就没有脱离过“宗教法庭”,“宗教法庭”的酷刑让主人公感到发指,我们从房龙的《宽容》中可以得到答案:“甚至在今天宗教法庭早已不起作用的时候,这个名字仍然使我们心惊肉跳。我们仿佛看见哈瓦那的黑牢,里斯本的刑具室,克拉科夫的生锈铁锅和烙人的刑具,黄色的兜帽和黑色的面纱,以及一个下额宽大的国王凝视着一排排望不到边的男男女女慢慢地走向绞架”;“最著名的是西班牙的皇家宗教法庭和罗马的圣宗教法庭。前者带有局部性质,监督伊比利亚半岛和美洲殖民地的异教徒。后者的魔爪伸往欧洲各地,在大陆北面烧死了圣女贞德,在南面烧死了乔达诺·布鲁诺”。[1]囚禁主人公的地牢的墙是用铁板或金属焊就,这一点为下文对主人公是用另一种刑罚埋下了伏笔,凹凸不平的墙上画着与宗教有关的画,加深了主人公的恐惧感,使宗教的折磨无处不在。第五点,作者为主人公设计的第一个刑罚是把他固定起来并在其正中央的屋顶上悬挂一个巨大的钟摆,不停地左右摇摆并慢慢地呈下降趋势,这给主人公增加一种未知的恐怖感。第六点,主人公为了拯救自己,把食物的碎末涂抹到捆绑自己的皮绳上引诱老鼠咬断皮绳,主人公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性,老鼠在饥饿与疯狂之际很容易变得肆无忌惮从而向主人公发动攻击,主人公为救自己而把小动物变得强大却也会有伤及自己的危险。在短文的最后,地牢的墙壁开始变得炙热并且开始向他逼近,主人公别无选择只好被迫进入陷坑,正如宗教法庭给他判刑的人的心愿,主人公费尽千辛万苦逃脱的陷坑又得不情愿但却迫不得已准备坠落下去。小说的结尾是主人公由幻觉变得清醒,一切又恢复了自然,这在小说的开头已有提示。与哥特小说联系最为密切的审美范畴非“崇高”(sublime)与“诡异”(uncanny)莫属,伯克的崇高论直指爱伦·坡小说的重要美学特征——恐怖。从存在论的角度看,崇高在爱伦·坡小说中显现为一种“为存在而存在”的“怕”,对外部世界的恐惧,爱伦·坡的小说营造的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恐惧的氛围,它引起对另一世界的某种疑神疑鬼的颤栗。在伯克的眼中,所有“崇高”情感的根源都在于恐怖,它源于弗洛伊德生命本能的“自我保存的本能”,源于主体体验到的对自身生命的威胁。[2]他还考察了与全部感官有关的令人恐惧的、崇高的客体:模糊、力量、匮乏、巨大、无限、宏伟、光、声音与响度、突然、间歇中断、动物的叫声、嗅觉/味觉/苦味与恶臭,如在《陷坑与钟摆》中,主人公被关押在地牢里感觉到的“黑暗”、“潮湿”、“被人监视”等等。
爱伦·坡的小说几乎每篇都交错着想象与真实、冒险与恐怖、神经与心理变态的描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而被成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如果要把爱伦·坡对死亡的到来以及生活中艰辛的看法体会到位则需要一定的阅历和成熟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参见﹙美﹚房龙著,时锋译.宽容[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2]参见﹝英﹞伯克著,李善庆译.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36-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