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友似流萤

来源 :北方人(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的夏日,友人携女来京旅游。
  幼女牵友人手,怯怯依身后。引她唤人,她促着启唇,声若蚊蚋。那一刻,我好似看到二十年前的旧友——
  同是盛夏,蝉鸣不绝,你站在老旧校门一侧,身旁是一大片野生木槿,开大朵大朵如碗状的花,枝干足有一人高。你剪齐耳短发,戴印有白色小圆点的红色发箍,眉微皱,右手不安地捏裙布,捏紧、松开。正值放学,经过的学生无不投以注视,有人漠然,有人窃窃私语,有人起哄戏弄,你将头埋得更深。
  这是一所工人子弟小学,学生们大多相熟。而你的父亲从省城来,母亲风雨无阻地接送,初来乍到,你大概没什么朋友,我暗想。
  遥遥相忘
  我们正式相识缘于我的“行侠仗义”,出声斥退一名在路上扰你的男生。不记得事隔多久,临近初一下学期结束,你跑来问我:“放学可不可以一起回家?”你眸如流萤,我猛点头。那一年,我们十三岁。
  熟识后,你温和好相处,甚是健谈。
  同路两年,我们聊深浅心事。你家藏书多,我常管你借。你偏科严重,我在路上给你讲题。你教我打扮,嘱我不要把一套衣服拆开另配,我只不理,顶嘴说“自由搭配也是一种创意风格”。我们议论男生,你喜欢陈浩南,《古惑仔》里的陈浩南。你喜欢夜星,说它们是遥挂的流萤,我便嗤笑。
  中考结束,我考进市一中,你听从父亲安排赴省城读中专,学幼师专业。我想未来当幼师也许很适合你,给稚童讲你的“原创故事”。
  初去省城,你每周必寄来一封信。你说省城五颜六色的屋顶,像动画片里的城堡。我从题海中抬头读信,扑哧一乐,想起你一激动便手舞足蹈的模样。
  回什么呢?笔悬半空,总是难续。我的生活乏善可陈,上课、下课、做题,再无其他。有时也聊起疲累发酸的校园生活:我的未来在哪儿,会考去哪里?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那里也有如你笔下画就的五彩屋顶么?
  不知从哪一天起,你的信渐少,而我们从哪一天开始疏远。我不止一次想过,却不敢开口。
  你举家搬至省城,小城你再不回。小学门外大片大片的木槿已被修成规整的绿化带。我们往日回家踩踏的土路已铺上水泥。
  记得那时,你约我高考完去省城玩,提前感受大學校园的气息。我总是一应再应,但未动身。等来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向你道别:遗憾,去不了省城,我要去北方了。
  你发来一大段祝福,我将鼠标移至输入框,推敲良久,留下简洁的“好的谢谢,你也是”。
  几年未见,时光幻作河流。年少的我们已站在遥遥相望的两岸。
  我们鲜有联系。我从你的朋友圈获知:你从幼师毕业,顺利进入幼儿园实习。听从父亲建议,边工作边读本科提升学历。再之后经人介绍结婚。每一步行得踏实稳当。看你上传到网络空间的结婚照,长发披肩,是小时文静温柔的模样。“新婚快乐!”我写下庸常留言。
  我在外打拼多年,三十有余仍未成家。你问是否需要帮忙留意适龄男生,又怕友谊已生疏,紧补一句“自己过得开心也很好”。
  我们确如两株树木,越往后越呈不同样貌,我是岩上瘦松,你是门前佳槐。
  久别重逢
  前些年春节,你总来问探亲是否在省城转车,“我们好多年没见了,找个时间聚聚吧!”我不无抱憾实则婉拒:“是啊,确实很久了,春运的票太难买。来日方长,再约再约。”
  这一约,直到你携女来京,说趁暑假带孩子来北京旅游。少时伙伴,理应接待。
  别后再见也需勇气。你坐定看我,未语先笑:老样子,没怎么变。我笑笑,趁势捋顺额发。
  我怕冷场,在来的路上,已暗自拟好聊天提纲。父母身体可好,他们都退休了吧?工作累不累,当幼教挺操心吧?孩子很乖,平时很听话吧……
  你极少问我,只说别太忙,注意身体。我们没有谈过去,倒聊起头条新闻、养生保健、网络八卦,热络又生疏。
  饭毕,你提议:照个相吧!我猛然察觉出门太急,穿的还是公司的文化衫,头发胡乱扎个马尾,不禁苦笑。你会意地点头,遂张开臂,用夸张的话剧腔调说:那——亲爱的,抱一个吧!
  此时的你像旧日校门口盛放的木槿,不再拘谨瘦弱。我咧开嘴打着哈哈上前,恍若少时结伴回家在路上打闹。
  泪似乎将盈满眼眶,你的小女儿忽然指着向南的天空:“妈妈,星星好亮!小时候你骗我是萤火虫挂上去的。”
  我们同时抬头,晚八点的天空,看得见温软的云朵与浅淡的微蓝,一星遥挂。
  那一刻,我们同望天空,倏而互望,蓦地感动。此刻一如年少,眼眸天真,足以填满别后二十载的空白光阴。
  少年相识又别离。谁会料到性情迥异的我们会成为朋友?谁又料到二十年后,他乡重逢,我们仍有如此意趣,同望一颗微星。
  三毛谈待友时说:“该来的朋友,时间到了自然而来,该去的朋友,勉强得如果吃力,不如算了。抱着这种无为而治的心情去对待人际关系是再好不过。不执着于任何人事,反倒放心……”
  何为“该去的朋友”?是否是鲜有往来,不再交汇的老友?渐行渐远之后,那些念念的过往依然成为当下生活的草蛇灰线。那时我们彼此懂得,然后你成为你,我成为我。
  重逢那天,我在日记里这样写:“谢谢你出现在我的少年、青年。过往与友谊都不朽。”
其他文献
灾难,在我未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我出生的时候就与众不同,苍白的脸色和淡淡蓝色的眉毛让一些亲朋纷纷劝慰我的父母,将我遗弃或者送人。但我的父母却坚定着我是他们的骨肉,是他们的宝贝,用丝毫不逊色的爱呵护着我,疼爱着我。   我5岁大的时候,深藏在我身体内的病魔终于狰狞着扑向我,扑向我的父母。在一场突然而至的将近40度的高烧中,我呼吸困难、手脚抽搐,经医生的全 力抢救,虽然脱险了,但也被确诊患有
期刊
母亲去世已经三十二年了。现在能为她出这么一本小小的文集——她唯一的一本,使我欣慰,也使我感伤。   今天,读书界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总说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却是一个面容清秀、削瘦的病人,一个忘我的学者,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有时却是脾气急躁)的母亲。   三十年代那位女诗人当然是有过的,可惜我并不认识、不记得。那个时代的母
期刊
在这万人、万事皆虚浮、脆弱、以冷为酷的“化纤时代”,偶然感触一下“纯棉”,才发现许多我们距离生命中最朴实,最真实,而最坚实,引领我们更靠近幸福的“纯棉”品质:包容,体贴,理解,谦卑……已经太久、太远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上班时总是穿着职业套装、高跟鞋,一副业务骨干的样子。看到接近下班时间心中就不胜欣喜。急于让自己的身体得到舒适的放松,走在回家路上,仿佛盼望情人相见一样,渴望把自己放进纯棉
期刊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旧释皆以为上等智人与下等愚人地位不移。  余独不作此释。移者,变动也。上智者,有高识主见不受煽动之人也;下愚者,呆痴愚笨无知不学难以开窍之人也,此亦不可煽动也。此二者,理论、宣傳皆不可移之也。  诗文、艺术、人生诸多理论,高明者皆可移人,唯于上智与下愚二者无效,故曰:不移。
期刊
打造中国的慈善文化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只有1%的企业家关注慈善活动和慈善捐款,有99%的企业家不知到哪儿捐款。从全国范围内看,在册的工商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捐赠纪录者则不超过10万家,同样有99%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据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这两个99%,凸显了我国当下慈善文化的苍白和慈善土壤的贫瘠。   再看看《福布斯》公布的“美国慈善榜”,仅仅10年内美
期刊
2005年3月30日15时,一名在青岛远郊的胶南区出生仅两天的男婴,被从一家医院紧急转至青岛市儿童医院抢救。此时,婴儿的父亲因为转院而心中忐忑不安:孩子的病肯定非常严重,否则不可能转院。此病患儿到底身患何症呢?     黑色诊断     青岛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专家们看到该男婴的状况后,皆吓了一大跳:只见他从头到脚,从手心到脚心全是黄色,就像是熟透的黄橘子那么黄。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儿科的单主任一眼
期刊
曹宇是北京重点中学的一个高级教师,但区别于类型中“在教育岗位中奉献一辈子的人民教师”,曹宇像外企白领一样,习惯做着现在成功者们的一贯的肯定的手势,目光如炬而又严厉,语调抑扬顿挫带着一丝讲演的味道。    我问她:你真的是一个人吗?她说:我不知道你所说的一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结婚?结了啊,早结了。我先生就是我师大的同学,比我高两届,北京的。    我当年还是首师大的校花呢,记得一年级刚进学校
期刊
64岁,在人们的印象中,应当是抱子弄孙、颐养天年的岁数。但对于刘明明而言,却是另一段职场经历的起点。2015年,64岁的她作出了一个充满挑战的选择:在两家德国企业做了近三十年“头号人物”的她,接受一家跨国公司的工作邀请,成为总裁特别助理、全球战略与企业发展部总经理。  “每个奶奶都有  自己独特的一面”  这么多年来,刘明明最大的感受是“时间不够用”,因为在工作之余她还有很多爱好,不论是唱歌还是走
期刊
提到雍正皇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勤政爱民、治国有方等,但是除此之外,雍正皇帝还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爱狗”。  雍正皇帝喜欢狗,而且是超级喜欢的那种!在雍正皇帝还是亲王的时候,就在家里养了好多只小狗,做了皇帝之后,更是有养狗的资本了。雍正的狗以“细犬”为主,“细犬”就是高挑的猎犬,还有幾只藏獒。雍正最喜爱的两只狗分别叫“造化”和“百福”,从名字就可以看出雍正的“实用主义”。  虽然名字有些
期刊
一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大臣洪皓出使金国,在那个宋军在战场上被金人碾压的年月,他也不出意外地被金人扣押了。接下来的十五年里,有家难归的洪皓,失去了人身自由,被金人辗转押送到太原、云中、冷山等地,期间拒绝了金人的多次拉拢,上演了宋代的“苏武传奇”。他心中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写了一首首忧国思乡的诗。也就是在这段日子里,他遇到了一群比他更悲惨的人——流落北方的宋朝宗室子弟。  北宋灭亡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