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R-ABL1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中钙网蛋白基因突变的分类意义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i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BCR-ABL1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钙网蛋白(CALR)基因突变分类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Sanger测序法检测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36例BCR-ABL1阴性MPN患者(除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CALR突变阴性)CALR基因第9号外显子突变情况,根据PCR测序结果,分为52 bp缺失(1型)突变、5 bp插入(2型)突变及其他类型突变,比较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98例)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38例)患者间两种突变携带者的临床特征。对测序法无法分类的突变类型根据突变蛋白肽链α螺旋倾向分值和带负电荷氨基酸残基保留程度进行分类,比较两种分类方法的差异。

结果

236例患者中,206例(87.3%)检测出CALR基因1型或2型突变,包括ET 173例(99例1型突变,74例2型突变),PMF 33例(28例1型突变,5例2型突变);30例为其他类型CALR基因突变,包括ET 25例,PMF 5例。173例CALR基因突变ET患者中,1型突变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2型突变患者[(8.6±2.7)×109/L比(7.6±2.4)×109/L,t=2.45,P=0.015];33例CALR基因突变PMF患者中,1型突变患者年龄高于2型突变患者[(58±13)岁比(41±16)岁,t=2.51, P=0.018]。根据突变蛋白肽链α螺旋倾向分值和肽链带负电荷氨基酸残基保留程度对测序法非1型和非2型27种突变分类时,二种方法有差异。根据突变蛋白肽链α螺旋倾向分值分类时,PMF患者中1型+1型样突变比例高于其在ET患者中比例[78.9%(30/38)比56.6%(112/198),P<0.01];根据突变蛋白肽链带负电荷氨基酸残基保留程度分类,突变蛋白肽链的等电点(pI)值明显高于野生型序列,1型样突变蛋白肽链的pI值高于2型样突变(11.79±0.15比10.02±0.42, t=11.51, P<0.01)。

结论

CALR基因1型突变的ET患者可能与骨髓纤维化转化的高风险密切相关。根据突变蛋白肽链α螺旋倾向分值和肽链带负电荷氨基酸残基保留程度对CALR突变分类的结果存在差异,需要对CALR突变导致MPN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以明确突变类型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展,慢性创面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经济负担之一。根据病因不同,慢性创面的发病机制不一,既有全身因素,也有局部因素的参与。慢性创面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治疗过程,包含了内科治疗、外科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和生物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案都有其适应证及优点和不足,制订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创面情况选择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电烧伤因损伤机制复杂、组织损伤隐匿、全身打击严重,目前临床诊治依然面临很多挑战,致死率、致残率仍然很高。笔者着眼于电烧伤的特殊性,针对电烧伤的预后,特别是创面修复质量,在综合归纳目前国内外电烧伤诊治新方法的基础上,从液体复苏、脏器保护和创面修复等方面提出几点个人意见,初步探讨电烧伤的规范化诊治。
2009年初原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38条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之后《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于2012年公布实施,但至今尚未看到国家层面的手术分级目录正式出台。因此本共识编写组组织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以原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38条原则的三大要素——风险系数、复杂程度、技术难度为基本准则,通过对手术患者的烧伤指数、手术面积、手
目的探讨不一致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不一致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因发现血小板减少就诊,检查发现脾大,给予激素治疗后血小板回升,激素减量时出现血小板减少,行脾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给予观察,9个月后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活组织检查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病
目的探讨TL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分别在2017年1月和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TL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成年AML患者2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2例TLS-ERG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均为男性。形态学分型:例1为AML-M5,例2为AML-M4。2例患者均表达CD56,其中例1同时表达CD25。2例患者均按照成人AML
目的提高对原发脾脏CD5和CD43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原发脾脏CD5和CD43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以左上腹部闷痛不适就诊,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无肿大,均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原发脾脏CD5和CD43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予CHOP方案化疗后均复发,更改方案化疗无效,均在短期内死亡。结论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直肠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1例直肠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直肠MALT淋巴瘤伴浆细胞分化与髓外浆细胞瘤(EMP)可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血清游离轻链测定、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别。直肠MALT淋巴瘤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有效。结论直肠MALT淋巴瘤临床罕见,部分淋
抗血小板抗体自从问世以来,一直是研究血小板与血液成分和血管壁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同时,抗血小板抗体在出血、血栓性疾病的检测和诊断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成为一类强有力的抗血栓药物。随着对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抗血小板、抗血栓抗体也在更好的抗栓效果和更小的出血不良反应之间找到平衡。
目的探讨BCR-ABL阳性微分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诊的1例BCR-ABL阳性AML微分化型(M0)患者,并予IA"3+7"方案联合达沙替尼进行诱导化疗。结果患者形态学可见分类不明细胞占0.745,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无髓系分化证据,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细胞占0.2。免疫分型主要表达CD34、C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