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竹初的木偶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徐竹初则创造性地将原有风格结合,强调了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他掌握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精髓——“以形写神”。
七代世家雕木偶
徐竹初出生木偶雕刻世家,自幼与木偶结下了不解之缘。徐竹初似乎注定了要与艺术结缘,1938年,四处“念佛救国”的弘一法师应邀来漳说法,恰与徐父为邻,并结成好友。不久,竹初出生,其父请弘一法师命名,法师赐“竹初”二字,寓意孩子会像新笋那样茁壮成长,祝福徐家像雨后春笋般兴旺发达。
法师的祝福并没有给少年竹初带来好运。“那年头,连年战争,家中生活极端困难,我到九岁才上了学。”竹初先生忆及往事,不免伤感。但天资聪颖,加上后天苦练,徐竹初没有辜负弘一法师的真诚期待。
1955年,还在读中学的徐竹初首次让自己的木偶雕刻作品“亮相”,结果一举夺得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品作品展览会特等奖。郭沫若先生题词赞扬竹初的“木偶头神情逼真生动”。报刊、出版社、电视台等媒体纷纷刊文章、出专辑、拍专题,把这位少年雕刻家“炒”得火热。少年竹初由此打响“初出茅庐第一炮”。
竹初少年获殊荣,并非巧逢偶然。他说,幼年初学雕刻时,常常滑刀伤手,鲜血染红了木偶头,母亲强忍心疼,勉励他刻的木偶叫“红脸关公”。
木偶雕刻世家的优越条件,竹初确实“获益非浅”。他的父亲徐年松,早年是漳州当地远近闻名的巧匠高手,后来是海内外著名的木偶雕刻大师。而其先辈也一直以木偶雕刻为业。旧时,漳州有一条街叫“北桥”,是木偶、泥人、玩具的产销专业街。徐家先祖在明末清初即在这条街开有佛像木偶作坊,太高祖徐梓清先开“成成是”店号,后经第四代传人徐启章“自成”,直到徐年松“天然”,历来是当地最著名的作坊。手艺传到竹初,已是第六代,木偶雕刻亦在他手上大放异彩。他不仅是国家一级美术设计师,还被誉为“国家级雕刻家”。
徐家手艺已有第七代传人。竹初先生的儿子徐强、女儿徐惠卿都从事木偶雕刻。“以前,祖传手艺,只传男、不传女。我女儿是女子中从事木偶雕刻的第一人。”徐竹初很欣慰地告诉我们。
巧夺天工传情意
徐竹初从艺四十多年,木偶“生命”在他的刀下“奇迹般”诞生。他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创新、升华,创作的木偶造型四百多种,戏曲生、旦、净、末、丑诸行当尽皆齐全。
中国著名戏剧老作家翁偶虹在赞徐木偶作品的诗中,有“雕镂妙技巧通神”之句。确实,徐的木偶作品所以能特别激动人心,关键在于他娴熟地应用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精髓——“以形写神”。
徐认为,抓住了“神”,“人”也就活了:脱离了形,“神”也就飞了。他举一个例子:名剧《大名府》中有个守门官叫“钱如命”,他为这个角色设计制作了一个“葫芦形”的木偶头。葫芦形上小下大。上小,象征此人无头脑,糊涂,胸无点墨,愚蠢昏庸;下大,胖乎乎的大肥肉,形象地说明,城门官一职,虽不是“高官厚禄”,可是个“财源茂盛”的肥缺。鼻上画个钱形,明白告示这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丑。傻笑带鬓的嘴脸,暗示众人“提钱来见”。两条倒蚊子眉加上贼溜溜的小眼睛,刻画出性好渔色,又带点机灵。由于徐竹初塑造了一个活脱脱的城门官典型,再加上一流高手的表演,这出剧终于在布加勒斯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木偶与傀儡联欢节上获得了金奖,轰动欧洲,饮誉艺海。
徐竹初的成功,还在于大胆创造。他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生命在于创新,戏曲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比如,徐的代表作之一“鼠丑”,就没有照搬戏剧中“丑”的脸谱,而把它设计为:干瘦、尖颔、鼠目、倒眉、翘鬓、暴牙,像人又一点像鼠的小人形象。
出自徐竹初刀下的木偶头,或典雅华美,或细致精巧,或威猛有神。既有传统名剧的知名角色,又有仙佛释道、天神魔怪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呼之欲应。有的眼珠会转,嘴巴能动,堪称艺术上品。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被中外艺术家和几十个国家博物馆收藏,体现了“中国木偶传统工艺的高超水平”。
文化交流称使者
1994年底,徐竹初首次跨海踏上祖国宝岛台湾,开启了两岸传统艺术交流的新页。此后,又先后在香港、澳门地区和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举办专题艺术展览、讲学。每到一处,他都以其精湛的木偶艺术在当地华人世界中掀起一阵民族传统文化热。一位老华侨说出大家共同的心声:“徐先生为我们中国争了光。”
木偶布袋戏数百年来一直是闽台两地最盛行的民间戏剧,是维系闽台人民的感情纽带。两地木偶民间艺人长期以来过往甚密。五十年代前,台湾木偶雕刻师江加走所制作的偶头独领风骚。江后徐竹初名声扶摇直上,有“南江北徐”美誉。多年来,台湾“小西园”等多个布袋戏团一直选用徐竹初的木偶头。徐进岛办展,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台湾舆论纷纷撰文,称赞徐为“国宝级大师”,“开启两岸艺术交流新页”。此后,台湾木偶表演艺术家李天禄、许王、黄海岱等多次来漳与徐切磋技艺。
1996年,当徐竹初在新加坡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三百多件木偶艺术珍品时,恰逢总理吴作栋发表电视讲话,力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览为期一个余月,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学校、团体组织学生、员工集体观看。连新教育部长都感慨地说,徐竹初的作品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好题材。
跨越艺术造诣的顶峰,徐竹初大师又把目光转移到普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上来。目前,除创办木偶艺术馆外,他还自组一个表演队,一个木偶玩具加工厂。表演队常到幼儿园与小学去演出,让新一代孩童认识木偶。到了今日,木偶除了是演出工具外,也成为儿童玩具、艺术品和艺术收藏品。
七代世家雕木偶
徐竹初出生木偶雕刻世家,自幼与木偶结下了不解之缘。徐竹初似乎注定了要与艺术结缘,1938年,四处“念佛救国”的弘一法师应邀来漳说法,恰与徐父为邻,并结成好友。不久,竹初出生,其父请弘一法师命名,法师赐“竹初”二字,寓意孩子会像新笋那样茁壮成长,祝福徐家像雨后春笋般兴旺发达。
法师的祝福并没有给少年竹初带来好运。“那年头,连年战争,家中生活极端困难,我到九岁才上了学。”竹初先生忆及往事,不免伤感。但天资聪颖,加上后天苦练,徐竹初没有辜负弘一法师的真诚期待。
1955年,还在读中学的徐竹初首次让自己的木偶雕刻作品“亮相”,结果一举夺得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品作品展览会特等奖。郭沫若先生题词赞扬竹初的“木偶头神情逼真生动”。报刊、出版社、电视台等媒体纷纷刊文章、出专辑、拍专题,把这位少年雕刻家“炒”得火热。少年竹初由此打响“初出茅庐第一炮”。
竹初少年获殊荣,并非巧逢偶然。他说,幼年初学雕刻时,常常滑刀伤手,鲜血染红了木偶头,母亲强忍心疼,勉励他刻的木偶叫“红脸关公”。
木偶雕刻世家的优越条件,竹初确实“获益非浅”。他的父亲徐年松,早年是漳州当地远近闻名的巧匠高手,后来是海内外著名的木偶雕刻大师。而其先辈也一直以木偶雕刻为业。旧时,漳州有一条街叫“北桥”,是木偶、泥人、玩具的产销专业街。徐家先祖在明末清初即在这条街开有佛像木偶作坊,太高祖徐梓清先开“成成是”店号,后经第四代传人徐启章“自成”,直到徐年松“天然”,历来是当地最著名的作坊。手艺传到竹初,已是第六代,木偶雕刻亦在他手上大放异彩。他不仅是国家一级美术设计师,还被誉为“国家级雕刻家”。
徐家手艺已有第七代传人。竹初先生的儿子徐强、女儿徐惠卿都从事木偶雕刻。“以前,祖传手艺,只传男、不传女。我女儿是女子中从事木偶雕刻的第一人。”徐竹初很欣慰地告诉我们。
巧夺天工传情意
徐竹初从艺四十多年,木偶“生命”在他的刀下“奇迹般”诞生。他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创新、升华,创作的木偶造型四百多种,戏曲生、旦、净、末、丑诸行当尽皆齐全。
中国著名戏剧老作家翁偶虹在赞徐木偶作品的诗中,有“雕镂妙技巧通神”之句。确实,徐的木偶作品所以能特别激动人心,关键在于他娴熟地应用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精髓——“以形写神”。
徐认为,抓住了“神”,“人”也就活了:脱离了形,“神”也就飞了。他举一个例子:名剧《大名府》中有个守门官叫“钱如命”,他为这个角色设计制作了一个“葫芦形”的木偶头。葫芦形上小下大。上小,象征此人无头脑,糊涂,胸无点墨,愚蠢昏庸;下大,胖乎乎的大肥肉,形象地说明,城门官一职,虽不是“高官厚禄”,可是个“财源茂盛”的肥缺。鼻上画个钱形,明白告示这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丑。傻笑带鬓的嘴脸,暗示众人“提钱来见”。两条倒蚊子眉加上贼溜溜的小眼睛,刻画出性好渔色,又带点机灵。由于徐竹初塑造了一个活脱脱的城门官典型,再加上一流高手的表演,这出剧终于在布加勒斯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木偶与傀儡联欢节上获得了金奖,轰动欧洲,饮誉艺海。
徐竹初的成功,还在于大胆创造。他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生命在于创新,戏曲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比如,徐的代表作之一“鼠丑”,就没有照搬戏剧中“丑”的脸谱,而把它设计为:干瘦、尖颔、鼠目、倒眉、翘鬓、暴牙,像人又一点像鼠的小人形象。
出自徐竹初刀下的木偶头,或典雅华美,或细致精巧,或威猛有神。既有传统名剧的知名角色,又有仙佛释道、天神魔怪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呼之欲应。有的眼珠会转,嘴巴能动,堪称艺术上品。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被中外艺术家和几十个国家博物馆收藏,体现了“中国木偶传统工艺的高超水平”。
文化交流称使者
1994年底,徐竹初首次跨海踏上祖国宝岛台湾,开启了两岸传统艺术交流的新页。此后,又先后在香港、澳门地区和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举办专题艺术展览、讲学。每到一处,他都以其精湛的木偶艺术在当地华人世界中掀起一阵民族传统文化热。一位老华侨说出大家共同的心声:“徐先生为我们中国争了光。”
木偶布袋戏数百年来一直是闽台两地最盛行的民间戏剧,是维系闽台人民的感情纽带。两地木偶民间艺人长期以来过往甚密。五十年代前,台湾木偶雕刻师江加走所制作的偶头独领风骚。江后徐竹初名声扶摇直上,有“南江北徐”美誉。多年来,台湾“小西园”等多个布袋戏团一直选用徐竹初的木偶头。徐进岛办展,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台湾舆论纷纷撰文,称赞徐为“国宝级大师”,“开启两岸艺术交流新页”。此后,台湾木偶表演艺术家李天禄、许王、黄海岱等多次来漳与徐切磋技艺。
1996年,当徐竹初在新加坡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三百多件木偶艺术珍品时,恰逢总理吴作栋发表电视讲话,力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览为期一个余月,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学校、团体组织学生、员工集体观看。连新教育部长都感慨地说,徐竹初的作品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好题材。
跨越艺术造诣的顶峰,徐竹初大师又把目光转移到普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上来。目前,除创办木偶艺术馆外,他还自组一个表演队,一个木偶玩具加工厂。表演队常到幼儿园与小学去演出,让新一代孩童认识木偶。到了今日,木偶除了是演出工具外,也成为儿童玩具、艺术品和艺术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