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创设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会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关注学习目标,把焦点聚焦在课堂探究内容上,通过探究式、启发式、自主式学习来获得知识。教师要通过情境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化学变化的过程,体会微观细节,产生逻辑思考的欲望,参与实践和探索过程,主动获得知识,提高认知水平。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提出的新方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要求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关注化学学习中的宏观方向和微观细节,带领学生共同感知化学变化,体会平衡思想,通过逻辑思考的方式来理解知识,促进学生乐学、善学。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立足于化学实验,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学习的方式会把复杂、烦琐的化学知识情境化,促进学生融入到实验情境中,主动思考。实验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模式,学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主动体验,主动感知,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同时学生在情境中会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体验整个实验过程,学生会在参与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实验步骤,参与实验过程,感受动手操作和实践的快乐。例如在学习“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实验”时,教师首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过程中有色布条慢慢褪色的现象。学生看到有色布条慢慢褪色会非常好奇,学习就会瞬间产生兴趣。这样的实验情境会促进学生主动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明确这个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本质,在情境中主动分析问题,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体。情境探究中,学生会主动总结归纳,积极联想,分析实验步骤,探究实验原理,观察实验现象,在分析中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情境更会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动起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动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试管中加入碳酸钙,之后加入氯水,就会有少量气泡产生,同时学生也会看到溶液的浅黄绿色会慢慢褪去。学生将滤液滴到有色布条上,就会发现有色布条会褪色。有情境的吸引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会非常感兴趣,带着热情,主动动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见证实验的神奇。探究中,学生也会融入丰富的情感,产生学习热情,探究知识规律。学生的主动体验会促进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会产生动手实验的主动性,主动地进行实验的创新,按照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实验设计,得出实验结论。
二、立足于生动故事,创设趣味情境
教师要借用一些化学名人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教师机械地给学生讲解化学知识点会使学生感觉无聊,慢慢失去兴趣。如果创新教学方法,立足于生动故事,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讲解会促进学生将目光聚焦在课堂上。例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时,有些化学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并不容易记忆,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者记混。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来创设情境,用故事帮助学生准确、牢固记忆。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门捷列夫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分析在1871年发现了一种“类铝”的元素,他宣布并公开了这种现象,但是很多人都不以为然。“类铝”在门捷列夫预言4年后,被布瓦博德朗在一种矿石中发现,命名为镓(Ga)。教师通过名人故事来讲述化学知识,创设情境,会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在分析中理解知识,主动思考。故事情境会使学生了解化学名人,加工化学信息,形成深刻认识。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会兴趣盎然,通过一边听故事,一边学化学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实现学生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变化的理解。
三、立足于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情境
“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已经走进课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积极地借助媒体创设各种情境,因为它具有声形并茂的优势,会瞬间吸引学生的目光,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聚焦。在化学课堂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目光,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呈现直观、形象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例如在学习“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关酸雨及酸雨危害的视频资料,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酸雨,并看到酸雨带来的危害。视频中可以介绍美国化学家Smith,他是第一个提出“酸雨”一词的人,给学生展示酸雨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让学生看到1985年酸雨影响四川华山松和马尾松的事件,促进学生直观地看到酸雨的危害,而且真实地发生在身边。情境中学生会看到酸雨的危害,进而想要了解酸雨到底是什么?如何预防酸雨?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对酸雨的探究和分析,提高探究主动性。身边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了解酸雨的欲望,他们会主动分析酸雨的成分,并且探究危害,进而理解酸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主动探究知识本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四、立足于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探究的问题才能够积极动脑,在思考中探究知识规律,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总结出问题答案。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导火索,会点燃学生思考的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问题为载体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思考的方式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热量”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是热量?热量是如何产生的?生活中哪里有热量?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学生以问题为方向会主动沟通,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合作中学生会回想起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并且对他们的表示方法进行探究,在思考中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在学生融入到探究情境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学生之间畅所欲言,能促进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沟通,在交流中认真思考化学本质和化学规律。通过积极沟通,学生会逐步地积累知识,慢慢了解规律,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立足于生活实践,创设应用情境
教师可以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用生活中的知识来吸引学生的目光,通过从易到难、层层推进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优化食物品质的添加剂”时,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油条不可多吃。学生就会很好奇,他们一定都吃过油条,有些学生甚至非常喜欢吃,他们会迫不及待地了解其中的原因,进而开启他们的探索之旅。通过探究,学生了解到油条中含有硫酸铝钾这种化学物质,也就是明矾。这种物质在制作油条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但是对人的身体是有害的,尤其会影响人的脑神经,影响记忆力,进而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行动也受到影响。通过生活性的情境,学生会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生活的帮助,也会认识到多吃油条不好,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服務生活。
总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渗透化学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探究中,在分析和思考中获得知识。多样的情境会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目光,促进学生在关注情境的同时分析其中的知识,主动挖掘,深入探究,在分析中理解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活跃学生思维,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落实核心素养。
一、立足于化学实验,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学习的方式会把复杂、烦琐的化学知识情境化,促进学生融入到实验情境中,主动思考。实验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模式,学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主动体验,主动感知,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同时学生在情境中会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体验整个实验过程,学生会在参与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实验步骤,参与实验过程,感受动手操作和实践的快乐。例如在学习“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实验”时,教师首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过程中有色布条慢慢褪色的现象。学生看到有色布条慢慢褪色会非常好奇,学习就会瞬间产生兴趣。这样的实验情境会促进学生主动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明确这个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本质,在情境中主动分析问题,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体。情境探究中,学生会主动总结归纳,积极联想,分析实验步骤,探究实验原理,观察实验现象,在分析中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情境更会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动起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动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试管中加入碳酸钙,之后加入氯水,就会有少量气泡产生,同时学生也会看到溶液的浅黄绿色会慢慢褪去。学生将滤液滴到有色布条上,就会发现有色布条会褪色。有情境的吸引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会非常感兴趣,带着热情,主动动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见证实验的神奇。探究中,学生也会融入丰富的情感,产生学习热情,探究知识规律。学生的主动体验会促进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会产生动手实验的主动性,主动地进行实验的创新,按照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实验设计,得出实验结论。
二、立足于生动故事,创设趣味情境
教师要借用一些化学名人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教师机械地给学生讲解化学知识点会使学生感觉无聊,慢慢失去兴趣。如果创新教学方法,立足于生动故事,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讲解会促进学生将目光聚焦在课堂上。例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时,有些化学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并不容易记忆,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者记混。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来创设情境,用故事帮助学生准确、牢固记忆。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门捷列夫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分析在1871年发现了一种“类铝”的元素,他宣布并公开了这种现象,但是很多人都不以为然。“类铝”在门捷列夫预言4年后,被布瓦博德朗在一种矿石中发现,命名为镓(Ga)。教师通过名人故事来讲述化学知识,创设情境,会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在分析中理解知识,主动思考。故事情境会使学生了解化学名人,加工化学信息,形成深刻认识。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会兴趣盎然,通过一边听故事,一边学化学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实现学生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变化的理解。
三、立足于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情境
“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已经走进课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积极地借助媒体创设各种情境,因为它具有声形并茂的优势,会瞬间吸引学生的目光,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聚焦。在化学课堂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目光,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呈现直观、形象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例如在学习“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关酸雨及酸雨危害的视频资料,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酸雨,并看到酸雨带来的危害。视频中可以介绍美国化学家Smith,他是第一个提出“酸雨”一词的人,给学生展示酸雨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让学生看到1985年酸雨影响四川华山松和马尾松的事件,促进学生直观地看到酸雨的危害,而且真实地发生在身边。情境中学生会看到酸雨的危害,进而想要了解酸雨到底是什么?如何预防酸雨?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对酸雨的探究和分析,提高探究主动性。身边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了解酸雨的欲望,他们会主动分析酸雨的成分,并且探究危害,进而理解酸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主动探究知识本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四、立足于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探究的问题才能够积极动脑,在思考中探究知识规律,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总结出问题答案。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导火索,会点燃学生思考的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问题为载体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思考的方式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热量”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是热量?热量是如何产生的?生活中哪里有热量?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学生以问题为方向会主动沟通,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合作中学生会回想起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并且对他们的表示方法进行探究,在思考中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在学生融入到探究情境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学生之间畅所欲言,能促进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沟通,在交流中认真思考化学本质和化学规律。通过积极沟通,学生会逐步地积累知识,慢慢了解规律,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立足于生活实践,创设应用情境
教师可以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用生活中的知识来吸引学生的目光,通过从易到难、层层推进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优化食物品质的添加剂”时,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油条不可多吃。学生就会很好奇,他们一定都吃过油条,有些学生甚至非常喜欢吃,他们会迫不及待地了解其中的原因,进而开启他们的探索之旅。通过探究,学生了解到油条中含有硫酸铝钾这种化学物质,也就是明矾。这种物质在制作油条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但是对人的身体是有害的,尤其会影响人的脑神经,影响记忆力,进而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行动也受到影响。通过生活性的情境,学生会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生活的帮助,也会认识到多吃油条不好,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服務生活。
总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渗透化学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探究中,在分析和思考中获得知识。多样的情境会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目光,促进学生在关注情境的同时分析其中的知识,主动挖掘,深入探究,在分析中理解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活跃学生思维,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