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4.043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兼顾人文性的同时,更注重学科工具性,具有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以任务为导向组建任务群的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任务先导,单元整体,自主探究,情境体验,强调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倡在真实、有意义的具体语文实践体验活动情境中落实语文教学。
一、单元任务先导下的社会活动参与式体验教学
高中语文新编教材的17个学习任务群,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比如家乡文化生活、写作人物通讯,这样的设计本身就提倡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进行实地调查,形成对家乡文化的独特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字汇总。既进行了文字运用训练,又设置情境,弘扬美德,传承文化,从根本上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我们曾经进行过清洁工体验教学。首先完善资料:清洁工大多数由什么类型的人承担;一天上几个小时的班,雨雪天气,炎热酷暑天气如何;清洁工的工作地点在哪,办公室在哪;然后进行实地体验: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体验清洁工的工作,活动持续了两周的时间,这期间下过一场雨,雨水堵塞了排水管;刮过一次大风,叶子掉了一地;其余时间是大晴天,最高气温达40度。体验完毕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创作了平凡的“英雄”、致敬生活中的平凡劳动者等主题文章。通过体验,感受到了平凡劳动者身上的不平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淳朴情感。同时让学生们明白作文源于生活,认识源于实践,让学生们勇于做一个实践者。
二、单元任务先导下的体验式教学
新编教材是以人文主题来组织任务单元的,每一单元都有不同的任务规定,需要落实不同的德育渗透任务。所以立足单元整体,进行主题解读活动,是落实新编教材任务群教学的有效方式。如第一单元可以让学生立足当下,回顾革命前辈及历史人物的事迹,立足国家的当前形势与未来发展,探讨作为青年人,应该怎样度过青春。然后以演讲的方式,分组进行展示。在人与自然这一主题中,可以解读名家写景散文,加深对情景交融写作手法的认识与理解。再如第六单元的学习主题,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希望能给学生开启一扇智慧之门,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开端。
再如,我们可以将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七单元,以及必修下第八单元深化成文化神韵主题,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角度来探讨。解读文化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主体文化失落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也会随之丧失。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特性,并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儒家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而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的逍遥,因此当社会不能给人提供一个舞台时,人们便会转身走向自然,去寻找心灵的归宿。于是就有了精神的双重建构,而儒道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性格:积极入世又乐天知命。这是理想与现实的融合,缺一不可。没有对现实的热爱,认真生活便成空谈,但现实主义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支撑,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人生总有不如意时,现实有时会把人生逼到一个不能转身的角落,这时就需要我们带领学生一起探讨生活的意义,从更微观的角度解读这一主题,帮助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具有韧性的自我。我们以传统文化为轴,补充鲍鹏山的《诗意陶渊明》《南山种豆》《庄子无路可走的时候》《暗夜王国里的残烛—孔子》,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张莉莉的《对陶渊明再评价》,鲁迅的《隐士》,王培元的《隐士与猛士》等文章,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儒道互补。
从自我的角度认识人物内心,就能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陶渊明做出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其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具有一种文化符号意义,为我们开辟了精神的诗意家园,当人生失意,天下无道时转身走向田园也未尝不可。但有人说他是一个逃避了现实职责的软弱者,作为一个民族的精英,他代表甚至助长了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明哲保身”的心理,代表了封建文化熏陶下的知识分子在外界压迫下从政治转向自然,以寻求慰藉和平衡的退缩。而这种心理趋势、这种政治退缩对一个民族的进化是有害而无益的,他缺乏社会担当。因此,就可以理解鲍鹏山肯定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却鄙夷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闭目养神的隐士君子。可以理解鲁迅因何痛骂“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融入社会,体验人生。
三、单元任务先导下的作文体验式教学
新编语文教材重视实际运用能力,对阅读与写作能力尤为重视,每一单元都有规定的文体写作任务。如必修上第一单元是写新诗,第二单元写人物通讯,第三单元是文学短评,第六单元是劝学新说议论文,第七单元是写景散文。作文写作从来离不开生活本身。但大部分学生受年龄所限,不可能有那样丰富的阅历,所以观察生活尤其是借助媒体关注生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大锦囊。我们可以设置班级小记者,专门记录学校或身边的事,设置读报员,对报纸信息进行整理播报,安排学生观看新闻节目,让学生在事实基础上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写作的欲望,从根本上解决写作困难的问题。
还可观察教材,如必修下第六单元的小说单元,通过鉴赏《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这些小说,认识到小说的叙述之所以会引人入胜,是因为或有曲折甚至荒诞的情节,如《变形记》《促织》;或有个性的语言与典型的细节,如《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或有对环境氛围的渲染,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让学生任选一篇写成文学鉴赏,然后回顾自己的生活,或依據生活进行虚构,创作一篇小说。这一主题还可以与整本书阅读联系在一起,比如让学生阅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进而进行人物赏析、情节鉴赏等,通过这些方式加深对名著的认识,积累知识,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单元任务先导下的文学活动体验式教学
新编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源于生活,我们应更多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语文学习,以人文主题为纲,单元任务群为领,进一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在学期开始之初,我们就可以根据单元任务,开展不同的文学体验活动,在学期中举办文学艺术节。如诗歌单元可以进行诗歌朗诵、诗歌创作活动;小说戏剧单元可以进行剧本表演;整本书阅读可以进行配音、重演等活动,或者举行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也可以将社会热点问题改编成话剧、小品,反映当下时事,等等。在这些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探究能力,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实际运用能力,重视语文的实践体验教学,这对于践行新课程理念,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探讨新编教材的使用方式,最大程度挖掘语文教材,扩大语文的外延,深化语文内涵,都具有深远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与不成熟的地方,如教学时间的紧迫与教学任务的繁重之间的矛盾,学生体验活动中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价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致的探究与思考。但我相信,在语文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收获很多,因为,我们奔跑在路上!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兼顾人文性的同时,更注重学科工具性,具有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以任务为导向组建任务群的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任务先导,单元整体,自主探究,情境体验,强调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倡在真实、有意义的具体语文实践体验活动情境中落实语文教学。
一、单元任务先导下的社会活动参与式体验教学
高中语文新编教材的17个学习任务群,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比如家乡文化生活、写作人物通讯,这样的设计本身就提倡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进行实地调查,形成对家乡文化的独特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字汇总。既进行了文字运用训练,又设置情境,弘扬美德,传承文化,从根本上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我们曾经进行过清洁工体验教学。首先完善资料:清洁工大多数由什么类型的人承担;一天上几个小时的班,雨雪天气,炎热酷暑天气如何;清洁工的工作地点在哪,办公室在哪;然后进行实地体验: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体验清洁工的工作,活动持续了两周的时间,这期间下过一场雨,雨水堵塞了排水管;刮过一次大风,叶子掉了一地;其余时间是大晴天,最高气温达40度。体验完毕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创作了平凡的“英雄”、致敬生活中的平凡劳动者等主题文章。通过体验,感受到了平凡劳动者身上的不平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淳朴情感。同时让学生们明白作文源于生活,认识源于实践,让学生们勇于做一个实践者。
二、单元任务先导下的体验式教学
新编教材是以人文主题来组织任务单元的,每一单元都有不同的任务规定,需要落实不同的德育渗透任务。所以立足单元整体,进行主题解读活动,是落实新编教材任务群教学的有效方式。如第一单元可以让学生立足当下,回顾革命前辈及历史人物的事迹,立足国家的当前形势与未来发展,探讨作为青年人,应该怎样度过青春。然后以演讲的方式,分组进行展示。在人与自然这一主题中,可以解读名家写景散文,加深对情景交融写作手法的认识与理解。再如第六单元的学习主题,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希望能给学生开启一扇智慧之门,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开端。
再如,我们可以将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七单元,以及必修下第八单元深化成文化神韵主题,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角度来探讨。解读文化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主体文化失落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也会随之丧失。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特性,并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儒家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而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的逍遥,因此当社会不能给人提供一个舞台时,人们便会转身走向自然,去寻找心灵的归宿。于是就有了精神的双重建构,而儒道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性格:积极入世又乐天知命。这是理想与现实的融合,缺一不可。没有对现实的热爱,认真生活便成空谈,但现实主义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支撑,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人生总有不如意时,现实有时会把人生逼到一个不能转身的角落,这时就需要我们带领学生一起探讨生活的意义,从更微观的角度解读这一主题,帮助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具有韧性的自我。我们以传统文化为轴,补充鲍鹏山的《诗意陶渊明》《南山种豆》《庄子无路可走的时候》《暗夜王国里的残烛—孔子》,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张莉莉的《对陶渊明再评价》,鲁迅的《隐士》,王培元的《隐士与猛士》等文章,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儒道互补。
从自我的角度认识人物内心,就能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陶渊明做出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其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具有一种文化符号意义,为我们开辟了精神的诗意家园,当人生失意,天下无道时转身走向田园也未尝不可。但有人说他是一个逃避了现实职责的软弱者,作为一个民族的精英,他代表甚至助长了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明哲保身”的心理,代表了封建文化熏陶下的知识分子在外界压迫下从政治转向自然,以寻求慰藉和平衡的退缩。而这种心理趋势、这种政治退缩对一个民族的进化是有害而无益的,他缺乏社会担当。因此,就可以理解鲍鹏山肯定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却鄙夷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闭目养神的隐士君子。可以理解鲁迅因何痛骂“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融入社会,体验人生。
三、单元任务先导下的作文体验式教学
新编语文教材重视实际运用能力,对阅读与写作能力尤为重视,每一单元都有规定的文体写作任务。如必修上第一单元是写新诗,第二单元写人物通讯,第三单元是文学短评,第六单元是劝学新说议论文,第七单元是写景散文。作文写作从来离不开生活本身。但大部分学生受年龄所限,不可能有那样丰富的阅历,所以观察生活尤其是借助媒体关注生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大锦囊。我们可以设置班级小记者,专门记录学校或身边的事,设置读报员,对报纸信息进行整理播报,安排学生观看新闻节目,让学生在事实基础上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写作的欲望,从根本上解决写作困难的问题。
还可观察教材,如必修下第六单元的小说单元,通过鉴赏《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这些小说,认识到小说的叙述之所以会引人入胜,是因为或有曲折甚至荒诞的情节,如《变形记》《促织》;或有个性的语言与典型的细节,如《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或有对环境氛围的渲染,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让学生任选一篇写成文学鉴赏,然后回顾自己的生活,或依據生活进行虚构,创作一篇小说。这一主题还可以与整本书阅读联系在一起,比如让学生阅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进而进行人物赏析、情节鉴赏等,通过这些方式加深对名著的认识,积累知识,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单元任务先导下的文学活动体验式教学
新编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源于生活,我们应更多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语文学习,以人文主题为纲,单元任务群为领,进一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在学期开始之初,我们就可以根据单元任务,开展不同的文学体验活动,在学期中举办文学艺术节。如诗歌单元可以进行诗歌朗诵、诗歌创作活动;小说戏剧单元可以进行剧本表演;整本书阅读可以进行配音、重演等活动,或者举行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也可以将社会热点问题改编成话剧、小品,反映当下时事,等等。在这些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探究能力,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实际运用能力,重视语文的实践体验教学,这对于践行新课程理念,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探讨新编教材的使用方式,最大程度挖掘语文教材,扩大语文的外延,深化语文内涵,都具有深远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与不成熟的地方,如教学时间的紧迫与教学任务的繁重之间的矛盾,学生体验活动中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价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致的探究与思考。但我相信,在语文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收获很多,因为,我们奔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