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在这个年纪的人,脑子里总有几个念头在偷偷地滋长。然后它们慢慢地侵蚀着我们的全身,一点一点地把我们包裹。似乎,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体验者,如同婴儿伸出自己的小手,用指尖轻轻地试探着这个世界。但我们又与刚出生的小宝贝不同,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世界。但自以为成熟的心,不知道怎么的,却总无法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想得到的答案。
也许,叛逆在偶尔轻点着我们的心房?
记得我上小学时,网络上常常出现这样一个词——“80后”。似乎“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最叛逆的一代”成了对“80后”最普遍的评价。仿佛 “80后”就是一无是处的代名词。
可不知道何时,“80后”浪潮渐渐退去,“90后”一词却大规模爆发在大大小小的论坛中。人们这次又把矛头指向了我们这一代人。“非主流”、“脑残”、“火星文”成了“90后”的代名词。敏感、自私、嫉妒、拜金、开放,是人们对“90后”的普遍认识。甚至有人大呼:中国的未来,将败在他们这一代上!
心惊。
难道,我们竟被认为是这样的一代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年代里,感受着祖国的繁荣,处在信息时代的浪尖上。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变得更多元化。有人过于自我,有人过于自信,有人过于张扬,更有一些极端者对其所创造的火星文、脑残文化乐此不疲。但那只不过是他们漫漫人生中的一个时期,谁人年少不轻狂?人生的经验终会使他们的心灵丰满,当脱掉奇装异服后,他们终会发现美的真谛。
90后,本不应被这样“妖魔化”。
我们中的不少人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于是网络、电视、手机、MP3成了最好的玩伴。时常,我们小小的寂寞感滋生在墙角,在房间内蔓延开来,只有虚拟的网络才能弥补心中的空虚。我们离不开网络相册,离不开博客,凭着感觉做事,透过镜头看生活,抓拍自己的美丽,这一切显得如此惬意。空间访问量的上升与陌生人的留言瞬间在我们心中开放了一朵朵小花,小小的激动、小小的快乐在心中留下甜蜜。摇滚的激情,爵士的随意,蓝调的慵懒,在耳机中美美地流动。“啪啪”的按键声,载着真挚的情感,穿梭于手机的小小收件箱中。夸张的穿衣风格,代表着自己的时尚。自信张扬的背后,又有谁会看到那丝丝脆弱?
青春是张扬的资本。我们活在青春中,行走在张扬个性的青春里,何不用自己的青春去认知世界?何不用自己的青春为这个世界所认识?
年轻,真好!
然而,这样激动人心的青春,却还是被人“妖魔化”了。
“愤青”、“80后”、“90后”这些名词是年代的记忆,是时代的烙印。因为,青春永远存在。但看看大人们是如何对待这些正经历青春的孩子的?鄙视、谩骂、侮辱……这就是大人们常做的事情。当孩子们在青春中迷了路,人们不是给予鼓励与支持,而是批评与责骂。这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叛逆,偏离得更远。中国对年轻一代的看法,似乎总有些扭曲,从“愤青”到“80后”,从“80后”到“90后”。我们不希望未来的青春生命再在这被“妖魔化”的评论中前行。
一个特定时代的人,应该担负起那个时代的使命,在上一辈的关照下茁壮成长。
也许,叛逆在偶尔轻点着我们的心房?
记得我上小学时,网络上常常出现这样一个词——“80后”。似乎“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最叛逆的一代”成了对“80后”最普遍的评价。仿佛 “80后”就是一无是处的代名词。
可不知道何时,“80后”浪潮渐渐退去,“90后”一词却大规模爆发在大大小小的论坛中。人们这次又把矛头指向了我们这一代人。“非主流”、“脑残”、“火星文”成了“90后”的代名词。敏感、自私、嫉妒、拜金、开放,是人们对“90后”的普遍认识。甚至有人大呼:中国的未来,将败在他们这一代上!
心惊。
难道,我们竟被认为是这样的一代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年代里,感受着祖国的繁荣,处在信息时代的浪尖上。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变得更多元化。有人过于自我,有人过于自信,有人过于张扬,更有一些极端者对其所创造的火星文、脑残文化乐此不疲。但那只不过是他们漫漫人生中的一个时期,谁人年少不轻狂?人生的经验终会使他们的心灵丰满,当脱掉奇装异服后,他们终会发现美的真谛。
90后,本不应被这样“妖魔化”。
我们中的不少人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于是网络、电视、手机、MP3成了最好的玩伴。时常,我们小小的寂寞感滋生在墙角,在房间内蔓延开来,只有虚拟的网络才能弥补心中的空虚。我们离不开网络相册,离不开博客,凭着感觉做事,透过镜头看生活,抓拍自己的美丽,这一切显得如此惬意。空间访问量的上升与陌生人的留言瞬间在我们心中开放了一朵朵小花,小小的激动、小小的快乐在心中留下甜蜜。摇滚的激情,爵士的随意,蓝调的慵懒,在耳机中美美地流动。“啪啪”的按键声,载着真挚的情感,穿梭于手机的小小收件箱中。夸张的穿衣风格,代表着自己的时尚。自信张扬的背后,又有谁会看到那丝丝脆弱?
青春是张扬的资本。我们活在青春中,行走在张扬个性的青春里,何不用自己的青春去认知世界?何不用自己的青春为这个世界所认识?
年轻,真好!
然而,这样激动人心的青春,却还是被人“妖魔化”了。
“愤青”、“80后”、“90后”这些名词是年代的记忆,是时代的烙印。因为,青春永远存在。但看看大人们是如何对待这些正经历青春的孩子的?鄙视、谩骂、侮辱……这就是大人们常做的事情。当孩子们在青春中迷了路,人们不是给予鼓励与支持,而是批评与责骂。这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叛逆,偏离得更远。中国对年轻一代的看法,似乎总有些扭曲,从“愤青”到“80后”,从“80后”到“90后”。我们不希望未来的青春生命再在这被“妖魔化”的评论中前行。
一个特定时代的人,应该担负起那个时代的使命,在上一辈的关照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