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当代舞《雏菊》和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两部作品为例,通过对人物形象——李素秋和阿月进行深入分析,引发了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思考,分别从以心理暗示为基础、以戏剧表演为发展、以情感爆发为升华三个步骤来阐述如何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使得在舞台上所刻画的人物能够生动丰满、有血有肉。
关键词:形象塑造;心理暗示;戏剧表演;情感爆发
一、《雏菊》与《沉沉的厝里情》简介
(一)当代舞《雏菊》简介
《雏菊》主人公叫李素秋,是一位广西梧州革命烈士,在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于1927年10月被枪决,就义时年仅17岁。作品《雏菊》讲述的是在经过严刑拷打后,遍体鳞伤的女孩躺在冰冷的牢房中,女孩从梦境中缓缓醒来,仿佛忘记了身体的伤痛,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随着牢门开启的一声巨响,无情的现实瞬间撕碎了平静,决别的时刻到了,女孩步履维艰地走向刑场。一朵小小的雏菊虽未曾绽放过,却留下了余香袅袅。血肉之躯可以被掩埋,美丽的心灵却永生不死。
(二)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简介
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由“海的子民”“青梅往事”“良辰锦时”“海岸人家”“故乡月明”五部分组成。这是一个离家的游子讲述的关于闽南家乡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是“我的阿嬷”——阿月。这里讲述了阿月的童年、阿月的初恋、阿月的新嫁、阿月的持家、阿月的相思和阿月對亲人团聚的渴望……依依的闽南乡情衬托着对“家”深深的眷恋,像那老厝,静静地等待亲人的归来。
二、《雏菊》与《沉沉的厝里情》人物分析
(一)《雏菊》的人物分析
革命题材的舞蹈作品并不少见,但如何将《雏菊》演绎得与其他革命题材的舞蹈作品区别开来?怎样的表演才会真正感动观众,戳到人们的内心?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不能否认的确有人能够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地去面对,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样的胆量与勇气,也不是每个就义的人都会像江姐、刘胡兰一样到了最后关头还能那么坦然地去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成为英雄。拿《雏菊》中的李素秋来说,她在被执行枪决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年仅17岁的未成年少女,那个年纪的姑娘正在褪去稚气、略带倔强、逐渐坚强,对未知的将来充满希望与理想。遗憾的是在那样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一个本该在学校里读书的清秀女孩却承受了太多不该她承受的苦难。也许她根本不懂什么是革命,是因为爱情才参加了革命还是参加了革命收获了爱情;也许她也不知道什么叫信仰,只是那么纯粹地不断追寻着心中美好的小梦想,完成了一个小梦想又去追寻下一个小梦想。
(二)《沉沉的厝里情》人物分析
少年阿月——小阿月大方清纯,懵懂青涩,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与多数女孩子一样羡慕和期盼单纯而美好的爱情到来。当与阿明初次相遇,四目相对,小阿月立马转身回避,不好意思起来,显示了她羞涩的一面。最后阿明用一只木偶俘获小阿月的芳心,小阿月对阿明送的木偶爱不释手,拿在手上不停地自说自话又可见小阿月的单纯善良,和对纯净爱情的向往。
中年阿月——阿月结婚后从一个清秀的姑娘蜕变成一个勤劳能干的成熟持家女人。就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刚刚要开始的时候她也正面临着命运的巨变。阿明跟村里其他男人一样出海了,但是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阿月选择了咬牙隐忍,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也从未忘记与阿明的约定,要一直等待着阿明回家。
老年阿月——恍如隔世,皱纹爬上了阿月的脸,岁月染白了阿月的发,但每天阿月还是迈着那已经不怎么灵便的腿脚到码头上站着眺望远处的海,从第一班船等到最后一班船,可最后也没能等到阿明。
三、《雏菊》与《沉沉的厝里情》形象塑造
(一)以心理暗示为基础来塑造人物形象
所谓的心理暗示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活动,也是潜台词。心理暗示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心理暗示称之为基础。基础则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内容,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根本,也就是说心理暗示不可停止,一定要将心理暗示贯穿始终,这样所表现的人物才能连贯完整、有血有肉。例如:笔者和李素秋这个人物在时代背景上就相差近乎一百年的时间并且也无法体会真实的死亡;与阿月亦是如此,笔者未曾有过家庭、丈夫和孩子,也不可能体会到丧夫之痛以及用一辈子的生命去等待一个人的那种辛酸苦楚。“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现象是散乱无序的,这对每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1]在我们无法体会到人物原型的真实感觉,不可能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更多的时候要学会相信。这里的“相信”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它是自己与自己的一个对话,自己说话给自己听,自己告诉自己应该怎么样,所以说必须充分相信,相信万事万物,相信自己。就像要真正去相信自己就是《雏菊》里的那个女学生,叫李素秋,今年17岁,也不知道是因为爱情才参加了革命还是参加革命后收获了爱情,但始终揣着心中美好的小梦想去追寻它,去相信它是存在的。 只有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完全相信自己就是所要塑造的那个人物,才有可能将这个人物演绎得更为完整。
(二)以戏剧表演为发展来塑造人物形象
当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固然有灯光、音响、舞美、道具、服装、造型、化妆等的合力效应,但在作品完整呈现中起主导作用的还属演员的表演。这里的戏剧表演是指当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当就有助于演员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在心理暗示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沉沉的厝里情》中阿月有一段与摇篮和婴儿的独舞,表现的是阿月初为人母后心中甜蜜欣喜的温馨场景。起初笔者没有生活体验,不会抱婴儿,抱着道具假娃娃就像抱着街边大白菜一样,毫无美感可言。在老师细腻的讲说下,笔者明白怎样去抱婴儿会让他舒适,不再吐奶;怎样轻拍哄他让他开心,不再啼哭。而这些其实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动作,当我们把这些生活动作放在舞台上再融入恰当的戏剧表演,又能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再上升一个台阶,既有表演又很真实。恰如其分的戏剧表演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
(三)以情感爆发为升华来塑造人物形象
情到浓时人自醉,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有了心理暗示与戏剧表演作为奠基石,那么情感的爆发一定会带来空前的效果,成为点睛之笔。 充沛的激情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的根本,笑容与悲伤不仅是在脸上,更应该是在心里。在舞蹈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要能够找到舞蹈表演中的情感爆发点,把感情通过这些点释放出去,才算完美塑造一个人物形象。 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还要避免直接诉诸情感,而是必须在舞台上根据人物形象的要求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有机地行动,这样才能走向角色,才会产生角色应有的情感体验,从而创造出动人的舞台情感。在《沉沉的厝里情》第三幕的舞段中, 现实与虚幻交替重叠,阿月对阿明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阿月一度认为阿明上一秒还触手可及,下一秒却不见踪影,这种悲喜交加的内心使阿月像发了疯似的到处寻找阿明的身影,就在心要坠入绝望谷底的最后,一声歇斯底里的叫喊、一句撕心裂肺的“回家吧”将她内心矛盾的结聚点化作情感的爆发点,直戳人心。
四、结语
“舞蹈演员在接受了舞蹈作品中具体角色任务后,就面临着如何塑造舞蹈形象的问题。”[2]通过《雏菊》与《沉沉的厝里情》这两个作品的分析可知,在舞蹈作品中要学会分析和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舞蹈表演绝非局限于肢体表演的一种艺术。炫技的表演实际上是毫无意义且走不进人们内心的,用舞蹈作品塑造人物形象,要演人而不是演戏,跳人而不是跳舞,真正能动人的是内心,是灵魂。
参考文献:
[1]曙格拉·努尔兰.论舞蹈艺术中的形象塑造[J].当代音乐,2018(3):80.
[2]袁琳.如何提高舞蹈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当代音乐,2016(13):73.
作者单位:
浙江音乐学院
关键词:形象塑造;心理暗示;戏剧表演;情感爆发
一、《雏菊》与《沉沉的厝里情》简介
(一)当代舞《雏菊》简介
《雏菊》主人公叫李素秋,是一位广西梧州革命烈士,在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于1927年10月被枪决,就义时年仅17岁。作品《雏菊》讲述的是在经过严刑拷打后,遍体鳞伤的女孩躺在冰冷的牢房中,女孩从梦境中缓缓醒来,仿佛忘记了身体的伤痛,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随着牢门开启的一声巨响,无情的现实瞬间撕碎了平静,决别的时刻到了,女孩步履维艰地走向刑场。一朵小小的雏菊虽未曾绽放过,却留下了余香袅袅。血肉之躯可以被掩埋,美丽的心灵却永生不死。
(二)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简介
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由“海的子民”“青梅往事”“良辰锦时”“海岸人家”“故乡月明”五部分组成。这是一个离家的游子讲述的关于闽南家乡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是“我的阿嬷”——阿月。这里讲述了阿月的童年、阿月的初恋、阿月的新嫁、阿月的持家、阿月的相思和阿月對亲人团聚的渴望……依依的闽南乡情衬托着对“家”深深的眷恋,像那老厝,静静地等待亲人的归来。
二、《雏菊》与《沉沉的厝里情》人物分析
(一)《雏菊》的人物分析
革命题材的舞蹈作品并不少见,但如何将《雏菊》演绎得与其他革命题材的舞蹈作品区别开来?怎样的表演才会真正感动观众,戳到人们的内心?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不能否认的确有人能够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地去面对,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样的胆量与勇气,也不是每个就义的人都会像江姐、刘胡兰一样到了最后关头还能那么坦然地去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成为英雄。拿《雏菊》中的李素秋来说,她在被执行枪决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年仅17岁的未成年少女,那个年纪的姑娘正在褪去稚气、略带倔强、逐渐坚强,对未知的将来充满希望与理想。遗憾的是在那样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一个本该在学校里读书的清秀女孩却承受了太多不该她承受的苦难。也许她根本不懂什么是革命,是因为爱情才参加了革命还是参加了革命收获了爱情;也许她也不知道什么叫信仰,只是那么纯粹地不断追寻着心中美好的小梦想,完成了一个小梦想又去追寻下一个小梦想。
(二)《沉沉的厝里情》人物分析
少年阿月——小阿月大方清纯,懵懂青涩,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与多数女孩子一样羡慕和期盼单纯而美好的爱情到来。当与阿明初次相遇,四目相对,小阿月立马转身回避,不好意思起来,显示了她羞涩的一面。最后阿明用一只木偶俘获小阿月的芳心,小阿月对阿明送的木偶爱不释手,拿在手上不停地自说自话又可见小阿月的单纯善良,和对纯净爱情的向往。
中年阿月——阿月结婚后从一个清秀的姑娘蜕变成一个勤劳能干的成熟持家女人。就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刚刚要开始的时候她也正面临着命运的巨变。阿明跟村里其他男人一样出海了,但是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阿月选择了咬牙隐忍,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也从未忘记与阿明的约定,要一直等待着阿明回家。
老年阿月——恍如隔世,皱纹爬上了阿月的脸,岁月染白了阿月的发,但每天阿月还是迈着那已经不怎么灵便的腿脚到码头上站着眺望远处的海,从第一班船等到最后一班船,可最后也没能等到阿明。
三、《雏菊》与《沉沉的厝里情》形象塑造
(一)以心理暗示为基础来塑造人物形象
所谓的心理暗示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活动,也是潜台词。心理暗示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心理暗示称之为基础。基础则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内容,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根本,也就是说心理暗示不可停止,一定要将心理暗示贯穿始终,这样所表现的人物才能连贯完整、有血有肉。例如:笔者和李素秋这个人物在时代背景上就相差近乎一百年的时间并且也无法体会真实的死亡;与阿月亦是如此,笔者未曾有过家庭、丈夫和孩子,也不可能体会到丧夫之痛以及用一辈子的生命去等待一个人的那种辛酸苦楚。“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现象是散乱无序的,这对每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1]在我们无法体会到人物原型的真实感觉,不可能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更多的时候要学会相信。这里的“相信”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它是自己与自己的一个对话,自己说话给自己听,自己告诉自己应该怎么样,所以说必须充分相信,相信万事万物,相信自己。就像要真正去相信自己就是《雏菊》里的那个女学生,叫李素秋,今年17岁,也不知道是因为爱情才参加了革命还是参加革命后收获了爱情,但始终揣着心中美好的小梦想去追寻它,去相信它是存在的。 只有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完全相信自己就是所要塑造的那个人物,才有可能将这个人物演绎得更为完整。
(二)以戏剧表演为发展来塑造人物形象
当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固然有灯光、音响、舞美、道具、服装、造型、化妆等的合力效应,但在作品完整呈现中起主导作用的还属演员的表演。这里的戏剧表演是指当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当就有助于演员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在心理暗示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沉沉的厝里情》中阿月有一段与摇篮和婴儿的独舞,表现的是阿月初为人母后心中甜蜜欣喜的温馨场景。起初笔者没有生活体验,不会抱婴儿,抱着道具假娃娃就像抱着街边大白菜一样,毫无美感可言。在老师细腻的讲说下,笔者明白怎样去抱婴儿会让他舒适,不再吐奶;怎样轻拍哄他让他开心,不再啼哭。而这些其实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动作,当我们把这些生活动作放在舞台上再融入恰当的戏剧表演,又能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再上升一个台阶,既有表演又很真实。恰如其分的戏剧表演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
(三)以情感爆发为升华来塑造人物形象
情到浓时人自醉,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有了心理暗示与戏剧表演作为奠基石,那么情感的爆发一定会带来空前的效果,成为点睛之笔。 充沛的激情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的根本,笑容与悲伤不仅是在脸上,更应该是在心里。在舞蹈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要能够找到舞蹈表演中的情感爆发点,把感情通过这些点释放出去,才算完美塑造一个人物形象。 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还要避免直接诉诸情感,而是必须在舞台上根据人物形象的要求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有机地行动,这样才能走向角色,才会产生角色应有的情感体验,从而创造出动人的舞台情感。在《沉沉的厝里情》第三幕的舞段中, 现实与虚幻交替重叠,阿月对阿明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阿月一度认为阿明上一秒还触手可及,下一秒却不见踪影,这种悲喜交加的内心使阿月像发了疯似的到处寻找阿明的身影,就在心要坠入绝望谷底的最后,一声歇斯底里的叫喊、一句撕心裂肺的“回家吧”将她内心矛盾的结聚点化作情感的爆发点,直戳人心。
四、结语
“舞蹈演员在接受了舞蹈作品中具体角色任务后,就面临着如何塑造舞蹈形象的问题。”[2]通过《雏菊》与《沉沉的厝里情》这两个作品的分析可知,在舞蹈作品中要学会分析和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舞蹈表演绝非局限于肢体表演的一种艺术。炫技的表演实际上是毫无意义且走不进人们内心的,用舞蹈作品塑造人物形象,要演人而不是演戏,跳人而不是跳舞,真正能动人的是内心,是灵魂。
参考文献:
[1]曙格拉·努尔兰.论舞蹈艺术中的形象塑造[J].当代音乐,2018(3):80.
[2]袁琳.如何提高舞蹈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当代音乐,2016(13):73.
作者单位:
浙江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