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经济的发展人才的高速流动,各区域的教育合作进展迅速。福建省作为“海西丝绸之路”的前沿,与台湾的教育合作不断升级,整合两地优秀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各层次专业人才,创新合作教育模式,对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闽台 人才 联合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区域经济的不断融合发展,企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频繁地参与到国际经济大市场的竞争中。国内外经济的相互交融合作,带来的是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業,竞争的实质都是人才。尤其是面对当前不断涌入的资金实力都相对雄厚的外资企业,培养适应现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联合培养,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
当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正求变革,由于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各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拘泥于曾经的“象牙塔”,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与社会脱节。尽管优秀毕业生比比皆是,对用人单位而言,岗前培训仍成为标配的负担。这一负担无疑加大了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实践教育必须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社会为目标。通过人才培养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调整、师资的培养、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引入,为用人单位提供能够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需求的相关人才。
一、“海西丝绸之路”战略对教育合作的影响
(一)历史的契机:共同发展的新契机
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闽台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仍持续推进。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是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和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大决策,也是当前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中心和奋斗目标。福建作为“海西丝绸之路”的前沿,对完善创新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合作,任重道远。基于“五缘”的坚实支撑,借助“合作先行区”建设的有利政策环境,利用两岸关系发展重大变化的机遇,通过教育合作增强闽台交流,寻求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着力点与切入点,发挥福建省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学校合作、人员交流、项目共建等内容与形式,增进两岸教育的相互了解:通过教育先试先行,增强台湾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创闽台人才联合培养与教育合作交流的新局面。
(二)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层次与需求的匹配
教育必须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目标,而教育合作是满足区域经济合作升级人才需求的保障。因此,闽台人才联合培养教育合作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人才供给应与行业需求匹配,人才培养应以经济发展、改革创新、实现经济转型为基础;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围绕闽台合作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合作无论是学校间的联合人才培养教育,还是校企间的实践合作,教育师资的相互交流,都要有明确的合作规划,对重点合作项目进行积极的支出和有效的监督,不局限于现有的教育交流模式与平台,力求深入,力争教育合作先行先试,以全面提升符合海西经济区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水平。
(三)合作层次:政府、学校、企业
区域联合教育与培养,是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合作过程中,合作的主体影响着合作的成效。无论是政府间的合作政策,还是学校间的教育项目,都应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合作体系,政府间通过赋予更多的教育交流合作政策权限,鼓励区域间的各层次院校合作,支持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人才培养,深入经济实体,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培养重点,实现区域间人才的流动加速,联合教育水平的共同提升。
二、闽台联合教育培养的背景
(一)福建教育的改革发展
近10年来,福建省开展的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2015年出台首部大陆对台开展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即《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 对建立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十二五”期间,海峡两岸的“大学校长论坛”、“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百名中小学校长论坛”“学前教育论坛”等具有海西特色的论坛已成为两岸教育合作交流的知名品牌,为两岸人才教育培养的发展搭建了宽泛的平台,形成了常态的沟通机制。同时,福建省将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创新合作办学、两岸师资与学生双向交流培训等模式,全方位加大闽台教育合作力度,争取更多的政策及资金的支持。通过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兴办不同层次的院校教学,包括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型大学、应用实践技术型院校及二级学院。通过引进台湾各层次院校的优秀师资,实施相关的优师引进资助计划,吸引台湾各层次院校高水平教师来闽任教。
(二)海西的经济发展为教育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闽台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教育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2016年闽台经贸合作呈现增长态势,福建对台区位优势凸显。2016年,福建批准台资项目(含第三地)1424个,实际到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分别同比增64%和54%,累计批准台资项目(含第三地)16405个,实际到资266多亿美元。尽管当前两岸关系面临新挑战,但两岸民间各领域交流合作仍旧持续推进,促进了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福建的区位优势得到凸显,自贸区的成立,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吸引台资实现显著的增长。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自贸区、21世纪海西核心区、福州新区等相继设立,政策叠加效应持续放大;福建不断补齐发展短板,逐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在吸引台资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人才联合培养创新模式分析
(一)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师资培养的体系
区域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构建台湾优质智力资源引进体系,加强闽台高校校际师资的培养与合作交流,举办闽台高校校际合作推介交流会,以推进闽台各层次院校教育师资的共享。引进台湾优质教师培育体系,为福建省培养各层次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重点培养符合福建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自贸区建设需要的高层次教育培训人才。实施闽台师资联合培养计划,选派省内应用型本科、专科院校的优秀教师,重点选派以闽台产业对接及自贸区建设所需的相关各层次专业教师,以派遣教师进修访学等方式,吸收台湾优秀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以共同完成相关专业的教学任务,完善课程体系等方式,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优秀师资群培养。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交流体系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各层次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交流体系,让学生从学会什么想会学什么转变,使之真正掌握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闽台在人才联合培养的交流过程中,探索了不同院校的特色办学方向和内涵,分享闽台两岸各级院校的不同特色以及办学经验,例如平潭城东小学和台湾流水中心小学,以学生为中心,其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教育特色以及业绩显著的办学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农村中小学建设与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树立了标杆意义的样例。相对于中高层次人才的培育而言,“以学生为中心”将有利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人才的教育成长。
(三)建立“以实践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核心即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相互交流模式,以发现当前专业教育与实际需求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培养计划,以为企业输送实用的人才为目的,实现供需共识,积极参与用人单位急需人才的培养,提高院校学生培养的专业综合实力。通过订单试的培养直接跟企业需求挂钩,在学校基础理论学习完成后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操作,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流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及教程,安排专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合作进行授课等形式,不断完善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建立“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职业交流模式
为了更好的吸收先进地区的优秀教育理念,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联合教育培养应为学生搭建更好的“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职业交流。自主来源于兴趣,兴趣源于专业延展。通过举办各种创业设计大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增强主观能动性,将课堂向实践应用延伸,驱动专业创新。2005年开始的福建省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至今历时八届,已成为闽台软件产业产学研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大赛由100多位来自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专家和本土企业家、投资人组成的评审团,对通过初选的200多支参赛队伍现场评审,同时近200家企事业单位现场招聘,提供岗位超过5000个。这为各院校的相关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专业能力的平台,也很大程度调动了学习创新的自主性。
四、实现联合培养的意义
(一)优势互补
跨区域性的人才联合培养,有利于实现本土教育与全球人才培养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因此在资源的选择上,必须充分结合福建省各層次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人才的联合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个体行为,上至政府,下至各院校乃至学生个体,都应充分重视。人才的联合教育培养,应充分交流双方的社会需求,鼓励热门专业和高技术高层次领域的合作,通过教学计划的共同制定安排,集中双方的优秀师资力量,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编写教程,设置适合本地区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等,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还应当积极考虑吸引和发展一定数量的专职外籍教师,保证教师的投入和质量,积极提升交流双方专职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层次。
(二)提高培养的质量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通过联合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化的综合能力,优化学科的建设能力,满足社会人才紧缺产业的需求,同时开展以专业类、专业群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建设,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增进校企间的相互沟通,不断提高各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各交流项目的规范管理,通过对联合办学的规模、层次、条件、水平以及内部管理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三)完善培养模式
学校的联合培养应当以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服务。学校依托各自专业特有优势,有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模式、构筑实践教学平台、实施综合素养提升计划、改革培养机制、明确导师责任、拓展学习范畴等有效途径,在着力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升培养质量。
(四)加强专业教育的认证合作
应用型专业建设是当前教育规划的重点,是“十三五”期间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对于跨区域的联合培养,专业认证也就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开展专业教育认证,对提升学校的专业办学质量,与国际化水平接轨,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当前福建省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搭建平台,引入相关专业教育认证,借鉴学习台湾及其他地区联合人才教育培养的评鉴认证的经验,有利于推进闽台各层次各专业人才教育的实质性合作。目前福建高校已招生的理工类及艺术类本专科专业中,只有不到2%的专业通过相关部门或机构的教育认证。因此搭建专业教育相互认证平台,创造更多机会给闽台两岸的高校参与专业认证,对提升闽台人才联合教育培养水平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许明,黄鸿鸿,黄艳平.闽台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2]张庆守.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政策性支持与推进策略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4,(4).
[3]杨文新.关于加强闽台基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3).
[4]郑凌燕.先行先试立法深化闽台职教合作[J].人民政坛,2015,(10).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康伟
关键词:闽台 人才 联合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区域经济的不断融合发展,企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频繁地参与到国际经济大市场的竞争中。国内外经济的相互交融合作,带来的是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業,竞争的实质都是人才。尤其是面对当前不断涌入的资金实力都相对雄厚的外资企业,培养适应现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联合培养,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
当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正求变革,由于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各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拘泥于曾经的“象牙塔”,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与社会脱节。尽管优秀毕业生比比皆是,对用人单位而言,岗前培训仍成为标配的负担。这一负担无疑加大了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实践教育必须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社会为目标。通过人才培养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调整、师资的培养、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引入,为用人单位提供能够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需求的相关人才。
一、“海西丝绸之路”战略对教育合作的影响
(一)历史的契机:共同发展的新契机
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闽台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仍持续推进。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是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和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大决策,也是当前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中心和奋斗目标。福建作为“海西丝绸之路”的前沿,对完善创新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合作,任重道远。基于“五缘”的坚实支撑,借助“合作先行区”建设的有利政策环境,利用两岸关系发展重大变化的机遇,通过教育合作增强闽台交流,寻求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着力点与切入点,发挥福建省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学校合作、人员交流、项目共建等内容与形式,增进两岸教育的相互了解:通过教育先试先行,增强台湾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创闽台人才联合培养与教育合作交流的新局面。
(二)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层次与需求的匹配
教育必须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目标,而教育合作是满足区域经济合作升级人才需求的保障。因此,闽台人才联合培养教育合作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人才供给应与行业需求匹配,人才培养应以经济发展、改革创新、实现经济转型为基础;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围绕闽台合作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合作无论是学校间的联合人才培养教育,还是校企间的实践合作,教育师资的相互交流,都要有明确的合作规划,对重点合作项目进行积极的支出和有效的监督,不局限于现有的教育交流模式与平台,力求深入,力争教育合作先行先试,以全面提升符合海西经济区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水平。
(三)合作层次:政府、学校、企业
区域联合教育与培养,是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合作过程中,合作的主体影响着合作的成效。无论是政府间的合作政策,还是学校间的教育项目,都应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合作体系,政府间通过赋予更多的教育交流合作政策权限,鼓励区域间的各层次院校合作,支持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人才培养,深入经济实体,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培养重点,实现区域间人才的流动加速,联合教育水平的共同提升。
二、闽台联合教育培养的背景
(一)福建教育的改革发展
近10年来,福建省开展的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2015年出台首部大陆对台开展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即《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 对建立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十二五”期间,海峡两岸的“大学校长论坛”、“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百名中小学校长论坛”“学前教育论坛”等具有海西特色的论坛已成为两岸教育合作交流的知名品牌,为两岸人才教育培养的发展搭建了宽泛的平台,形成了常态的沟通机制。同时,福建省将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创新合作办学、两岸师资与学生双向交流培训等模式,全方位加大闽台教育合作力度,争取更多的政策及资金的支持。通过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兴办不同层次的院校教学,包括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型大学、应用实践技术型院校及二级学院。通过引进台湾各层次院校的优秀师资,实施相关的优师引进资助计划,吸引台湾各层次院校高水平教师来闽任教。
(二)海西的经济发展为教育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闽台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教育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2016年闽台经贸合作呈现增长态势,福建对台区位优势凸显。2016年,福建批准台资项目(含第三地)1424个,实际到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分别同比增64%和54%,累计批准台资项目(含第三地)16405个,实际到资266多亿美元。尽管当前两岸关系面临新挑战,但两岸民间各领域交流合作仍旧持续推进,促进了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福建的区位优势得到凸显,自贸区的成立,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吸引台资实现显著的增长。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自贸区、21世纪海西核心区、福州新区等相继设立,政策叠加效应持续放大;福建不断补齐发展短板,逐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在吸引台资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人才联合培养创新模式分析
(一)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师资培养的体系
区域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构建台湾优质智力资源引进体系,加强闽台高校校际师资的培养与合作交流,举办闽台高校校际合作推介交流会,以推进闽台各层次院校教育师资的共享。引进台湾优质教师培育体系,为福建省培养各层次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重点培养符合福建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自贸区建设需要的高层次教育培训人才。实施闽台师资联合培养计划,选派省内应用型本科、专科院校的优秀教师,重点选派以闽台产业对接及自贸区建设所需的相关各层次专业教师,以派遣教师进修访学等方式,吸收台湾优秀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以共同完成相关专业的教学任务,完善课程体系等方式,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优秀师资群培养。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交流体系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各层次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交流体系,让学生从学会什么想会学什么转变,使之真正掌握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闽台在人才联合培养的交流过程中,探索了不同院校的特色办学方向和内涵,分享闽台两岸各级院校的不同特色以及办学经验,例如平潭城东小学和台湾流水中心小学,以学生为中心,其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教育特色以及业绩显著的办学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农村中小学建设与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树立了标杆意义的样例。相对于中高层次人才的培育而言,“以学生为中心”将有利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人才的教育成长。
(三)建立“以实践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核心即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相互交流模式,以发现当前专业教育与实际需求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培养计划,以为企业输送实用的人才为目的,实现供需共识,积极参与用人单位急需人才的培养,提高院校学生培养的专业综合实力。通过订单试的培养直接跟企业需求挂钩,在学校基础理论学习完成后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操作,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流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及教程,安排专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合作进行授课等形式,不断完善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建立“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职业交流模式
为了更好的吸收先进地区的优秀教育理念,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联合教育培养应为学生搭建更好的“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职业交流。自主来源于兴趣,兴趣源于专业延展。通过举办各种创业设计大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增强主观能动性,将课堂向实践应用延伸,驱动专业创新。2005年开始的福建省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至今历时八届,已成为闽台软件产业产学研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大赛由100多位来自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专家和本土企业家、投资人组成的评审团,对通过初选的200多支参赛队伍现场评审,同时近200家企事业单位现场招聘,提供岗位超过5000个。这为各院校的相关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专业能力的平台,也很大程度调动了学习创新的自主性。
四、实现联合培养的意义
(一)优势互补
跨区域性的人才联合培养,有利于实现本土教育与全球人才培养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因此在资源的选择上,必须充分结合福建省各層次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人才的联合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个体行为,上至政府,下至各院校乃至学生个体,都应充分重视。人才的联合教育培养,应充分交流双方的社会需求,鼓励热门专业和高技术高层次领域的合作,通过教学计划的共同制定安排,集中双方的优秀师资力量,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编写教程,设置适合本地区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等,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还应当积极考虑吸引和发展一定数量的专职外籍教师,保证教师的投入和质量,积极提升交流双方专职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层次。
(二)提高培养的质量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通过联合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化的综合能力,优化学科的建设能力,满足社会人才紧缺产业的需求,同时开展以专业类、专业群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建设,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增进校企间的相互沟通,不断提高各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各交流项目的规范管理,通过对联合办学的规模、层次、条件、水平以及内部管理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三)完善培养模式
学校的联合培养应当以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服务。学校依托各自专业特有优势,有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模式、构筑实践教学平台、实施综合素养提升计划、改革培养机制、明确导师责任、拓展学习范畴等有效途径,在着力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升培养质量。
(四)加强专业教育的认证合作
应用型专业建设是当前教育规划的重点,是“十三五”期间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对于跨区域的联合培养,专业认证也就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开展专业教育认证,对提升学校的专业办学质量,与国际化水平接轨,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当前福建省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搭建平台,引入相关专业教育认证,借鉴学习台湾及其他地区联合人才教育培养的评鉴认证的经验,有利于推进闽台各层次各专业人才教育的实质性合作。目前福建高校已招生的理工类及艺术类本专科专业中,只有不到2%的专业通过相关部门或机构的教育认证。因此搭建专业教育相互认证平台,创造更多机会给闽台两岸的高校参与专业认证,对提升闽台人才联合教育培养水平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许明,黄鸿鸿,黄艳平.闽台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2]张庆守.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政策性支持与推进策略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4,(4).
[3]杨文新.关于加强闽台基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3).
[4]郑凌燕.先行先试立法深化闽台职教合作[J].人民政坛,2015,(10).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