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的每一种古典舞蹈都来自民间,迷人优雅的肢体动作及手势是印度舞者表达情感的独特气质,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色彩。由于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浓郁的国家,所以印度舞大部分都与宗教信仰有关,舞蹈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事物,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印度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心中非常神圣的领地。印度舞蹈的历史可谓是非常悠久了,印度人认为,宗教是舞蹈的一个核心内涵,这一点也清晰的说明了在印度,舞蹈并不是单纯的只是一门艺术。由于印度收到宗教的印象,印度人民对神也有着非常纯洁的敬仰,从舞蹈中可以看出手指、脚、眼睛等对生命以及万物的描述和表达。
一、印度“多彩文化”下的舞蹈魅力
舞蹈理论家和舞者普遍认为印度古典舞蹈应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婆罗多舞、卡塔克舞、卡塔卡利舞、奥里西舞、曼尼普里舞、莫西尼亚特姆舞和库契普迪舞,我个人比较欣赏婆罗多舞和卡塔尔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舞蹈,据说是发源于南印度坦米尔拿督邦的省会坦贾武尔。婆罗多舞的元素是由情绪组成的,是伴随音乐和节奏表演艺术形式。婆罗多舞 的 服 装 非 常 精 致 讲究,全身都以丝织包裹,所谓纱丽,并且都佩戴着金色的饰品,女性舞者的长发上亦戴上鲜花,非常的美丽!祈愿和供奉神是婆罗多最为主要的表达内涵,并且融入了史诗故事,所以通常情况下,一场表演要长达一个多小时,舞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作出自然优雅的交替和转换,不仅独特,而且也体现了婆罗多舞的难度和精致。
印度奥里西舞是东印度奥里西邦的传统舞蹈,奥里西舞有两千年的历史,回顾过去,奥里西舞是历尽了沧桑坎坷的舞种。印度的古代文献资料中,十三世纪在奥里西邦的寺院就已经有了奥里西舞的雕像,也就证明了奥里西舞和宗教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印度的北方古典舞蹈是卡塔克舞。卡塔尔与伊斯兰教有着非常独特的关系,所以卡塔克舞传承了印度伊斯兰教的风格,那么宣扬宗教意识也就自然成了舞蹈的主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采用舞蹈的肢体语言来传达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及史诗。卡塔克舞具有两个特色,其一是在舞者的脚踝上会绑着近百个小铜铃,舞者以脚跟舞动旋转,以脚打拍子进行舞动,其二是在正式的舞剧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鼓手和舞者可以依据两人之间的默契进行即兴表演,即兴表演时间长短同时也可以由观众的互动来决定,是舞蹈的高潮部分。卡塔克舞者装扮传承了伊斯兰式的服装,都以裹布的形式穿衣,在脚踝处绑有许多的铜铃。卡塔克舞经历了千年的沧桑,通过后人不断的努力还原,并吸收了不同的元素,卡塔克舞的舞姿已经越来越优雅,丰富且多元化。
二、存在于中国舞蹈藝术中的印度舞蹈“踪迹”
印度舞蹈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佛教舞蹈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很多艺术学者大胆的去推论,中国的敦煌壁画上雕刻的舞姿以及云南傣族舞蹈的形态是不是都借鉴了印度的奥迪西舞种中三道弯的元素呢,这些大胆的类似猜想都将描绘印度舞蹈的姿态与中国的舞蹈相联系。印度舞蹈的宗教性是非常浓厚的,舞蹈的起源与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联,以神话故事为载体,而中国的佛教舞蹈也很具备宗教的性质特点,中国舞蹈讲究圆、拧、曲,通过有韧性的人体语言表现对世间万物的诠释和表达,我国敦煌石窟里面的壁画舞蹈形象就充分体现了中这一点,与之相似的是壁画中的汉唐舞姿与婆罗多的舞姿都有着“轴心率”的呈现,身体堆成平衡,沉稳优雅。而印度舞蹈其本身就是宗教祭祀的一部分,由优雅的身形、手势及眼神等进行舞蹈,神圣而纯洁。在中国的历史上,唐代是我国古典舞蹈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及佛教、道教的鼎盛使得唐代歌舞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宗教艺术与宗教舞蹈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印度的佛教舞蹈对于中国的佛教舞蹈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均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是由印度传入我国西藏地区的,印度人用舞蹈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对神灵的膜拜,舞蹈欢欣愉快,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感。印度舞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独具风格和韵味,带给了世界各民族艺术的享受。中国佛教舞蹈继承和发展了印度舞蹈,印度祭祀舞蹈被佛教寺院采用吸收,并逐步民族化,形成了自己风格的佛教舞蹈。
三、从印度古典舞中看“艺术与学术并重”问题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这两天的讨论让我对于舞蹈作品的优秀与否有了一个新的定点。那就是能做到“艺术与学术并重的作品”一定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一点认识令我在今天欣赏的印度各类古典舞中,受到更多启发。在印度古典舞中有108种手势都在其古代的《舞论》一书中找到具体的记述和解释。而宗教中的神话故事也几乎都是有文可见有史所寻。所以当印度舞蹈短暂失传一段时间后,它能够通过这些资源很快重建自己的舞蹈系统。而这一点在我们中国估计是不能做到的,也正是我们中国古典舞的劣根所在。没有学术上的研究作支撑,没有历史上的文献做样本,你如何说服他人中国古典舞就是“中国古典舞”呢。为何越来越多的外行人抱着质疑说现在满屏的舞蹈作品不都是一种类型的舞蹈吗?哪里来的区别呢?之前的我可能还是据理力争的去与人脸红脖子粗的评理,但今天我觉得是我们舞蹈人自己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没有去深究去找寻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古典舞。所以不懂得人就用他们自己的认识去理解。这怪不得他们,可能只能怪到我们自己头上。
一、印度“多彩文化”下的舞蹈魅力
舞蹈理论家和舞者普遍认为印度古典舞蹈应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婆罗多舞、卡塔克舞、卡塔卡利舞、奥里西舞、曼尼普里舞、莫西尼亚特姆舞和库契普迪舞,我个人比较欣赏婆罗多舞和卡塔尔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舞蹈,据说是发源于南印度坦米尔拿督邦的省会坦贾武尔。婆罗多舞的元素是由情绪组成的,是伴随音乐和节奏表演艺术形式。婆罗多舞 的 服 装 非 常 精 致 讲究,全身都以丝织包裹,所谓纱丽,并且都佩戴着金色的饰品,女性舞者的长发上亦戴上鲜花,非常的美丽!祈愿和供奉神是婆罗多最为主要的表达内涵,并且融入了史诗故事,所以通常情况下,一场表演要长达一个多小时,舞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作出自然优雅的交替和转换,不仅独特,而且也体现了婆罗多舞的难度和精致。
印度奥里西舞是东印度奥里西邦的传统舞蹈,奥里西舞有两千年的历史,回顾过去,奥里西舞是历尽了沧桑坎坷的舞种。印度的古代文献资料中,十三世纪在奥里西邦的寺院就已经有了奥里西舞的雕像,也就证明了奥里西舞和宗教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印度的北方古典舞蹈是卡塔克舞。卡塔尔与伊斯兰教有着非常独特的关系,所以卡塔克舞传承了印度伊斯兰教的风格,那么宣扬宗教意识也就自然成了舞蹈的主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采用舞蹈的肢体语言来传达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及史诗。卡塔克舞具有两个特色,其一是在舞者的脚踝上会绑着近百个小铜铃,舞者以脚跟舞动旋转,以脚打拍子进行舞动,其二是在正式的舞剧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鼓手和舞者可以依据两人之间的默契进行即兴表演,即兴表演时间长短同时也可以由观众的互动来决定,是舞蹈的高潮部分。卡塔克舞者装扮传承了伊斯兰式的服装,都以裹布的形式穿衣,在脚踝处绑有许多的铜铃。卡塔克舞经历了千年的沧桑,通过后人不断的努力还原,并吸收了不同的元素,卡塔克舞的舞姿已经越来越优雅,丰富且多元化。
二、存在于中国舞蹈藝术中的印度舞蹈“踪迹”
印度舞蹈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佛教舞蹈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很多艺术学者大胆的去推论,中国的敦煌壁画上雕刻的舞姿以及云南傣族舞蹈的形态是不是都借鉴了印度的奥迪西舞种中三道弯的元素呢,这些大胆的类似猜想都将描绘印度舞蹈的姿态与中国的舞蹈相联系。印度舞蹈的宗教性是非常浓厚的,舞蹈的起源与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联,以神话故事为载体,而中国的佛教舞蹈也很具备宗教的性质特点,中国舞蹈讲究圆、拧、曲,通过有韧性的人体语言表现对世间万物的诠释和表达,我国敦煌石窟里面的壁画舞蹈形象就充分体现了中这一点,与之相似的是壁画中的汉唐舞姿与婆罗多的舞姿都有着“轴心率”的呈现,身体堆成平衡,沉稳优雅。而印度舞蹈其本身就是宗教祭祀的一部分,由优雅的身形、手势及眼神等进行舞蹈,神圣而纯洁。在中国的历史上,唐代是我国古典舞蹈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及佛教、道教的鼎盛使得唐代歌舞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宗教艺术与宗教舞蹈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印度的佛教舞蹈对于中国的佛教舞蹈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均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是由印度传入我国西藏地区的,印度人用舞蹈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对神灵的膜拜,舞蹈欢欣愉快,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感。印度舞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独具风格和韵味,带给了世界各民族艺术的享受。中国佛教舞蹈继承和发展了印度舞蹈,印度祭祀舞蹈被佛教寺院采用吸收,并逐步民族化,形成了自己风格的佛教舞蹈。
三、从印度古典舞中看“艺术与学术并重”问题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这两天的讨论让我对于舞蹈作品的优秀与否有了一个新的定点。那就是能做到“艺术与学术并重的作品”一定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一点认识令我在今天欣赏的印度各类古典舞中,受到更多启发。在印度古典舞中有108种手势都在其古代的《舞论》一书中找到具体的记述和解释。而宗教中的神话故事也几乎都是有文可见有史所寻。所以当印度舞蹈短暂失传一段时间后,它能够通过这些资源很快重建自己的舞蹈系统。而这一点在我们中国估计是不能做到的,也正是我们中国古典舞的劣根所在。没有学术上的研究作支撑,没有历史上的文献做样本,你如何说服他人中国古典舞就是“中国古典舞”呢。为何越来越多的外行人抱着质疑说现在满屏的舞蹈作品不都是一种类型的舞蹈吗?哪里来的区别呢?之前的我可能还是据理力争的去与人脸红脖子粗的评理,但今天我觉得是我们舞蹈人自己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没有去深究去找寻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古典舞。所以不懂得人就用他们自己的认识去理解。这怪不得他们,可能只能怪到我们自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