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篇文章主要叙述了油葵霜霉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技术要求。
关键词:油葵;霜霉病;防治
1 霜霉病发生及防治
1.1 症状
根据发生时期和症状又将其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1.1.1 矮化型 即植株严重矮化,节间缩短,根系发育不良,叶退绿或在叶片上出现沿主脉或侧脉退绿的‘花叶型”斑。若遇降雨或高湿,在病叶背面则出现浓密的白色霉层。这种病株往往不能形成花盘,常提前枯死。系病原苗期侵入、系统扩展所致。
1.1.2 叶斑型 即植株生长发育良好,只在叶正面或沿主脉出现大型多角形的褪绿斑,而在叶片病部的背面则出现白色致密的霉层。是生长期病菌再次侵染病原局部扩展所致。
1.1.3 花果被害型 主要发生在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后期,即开花后病原物侵入花器和子房,引起部分花干枯和胚的死亡。这种病株常籽粒不实,种子秕瘦,其千粒重严重下降,花盘常不弯垂,也无向阳性。这种葵盘上的种子常严重带菌。
1.1.4潜隐型 其特点是外部症状不明显,病原物局限在植株地下部分,而有时也侵染到地面以上25 cm~30 cm处,使茎呈淡绿色,髓部周围细胞呈淡褐色。据原苏联研究,该类型是植株对病原产生抗性的表现。
1.2 病原
霜霉病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1.3 发病规律
1.3.1 侵染循环 该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初次侵染来源。也可以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成为远距离传播和病区迅速扩大的重要途径。
春天种子萌发后,土中经过休眠的卵孢子,在土壤湿度充足时就萌发产生孢子囊,由根毛侵入,侵染适温为10℃~15℃。菌丝进入幼苗顶端分生组织附近,呈系统性扩展,全株显症。
田间病株形成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由气孔侵入,引起再次侵染。由于菌丝扩展受叶脉限制,呈现局部性症状。在向日葵生长早期,有些再侵染,若侵入幼嫩组织的生长点,也可引起系统性症状。土壤卵孢子可存活6年以上。长期连作卵孢子会越积越多。
1.3.2 发病条件 菌的孢子囊在8 ℃~28 ℃之间均可萌发,但萌发的最适温度为5 ℃~10 ℃,超过30 ℃~C孢子囊不能萌发。只有当湿度接近100%时,孢子囊才能形成,干燥情况下孢子囊则很快失去生活力。故播种后低温高湿、阴雨连绵最有利于病害发生。如果播后3d~14 d有充足的雨水或湿度,发病率将明显高。若春季气候干旱少雨,空气干燥病害则发生较轻。
1.3.3 土壤连作 土壤中的卵孢子数量多,则发病重;轮作病轻。不同品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寄主的生育期是决定向日葵系统侵染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认为根系侵染的临界期是从种子发芽到6片~8片真叶,国内也证明苗期是该病侵染的主要时期。
1.4 防治技术
1.4.1 农业防治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一般野生種的抗性都较强;因为卵孢子可在土壤中保持6年以上,连作会使向日葵霜霉病日益严重,故轮作是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措施。以禾本科作物或豆科作物为前作,可减轻发病 。一般轮作8年以上可彻底清除霜霉病的为害。轮作4年病情也会明显减轻;选用健康种子播种,严禁从病区引种或病田留种。留种田必须在2~5片真叶期、开花前和收获前拔除病株;病株和病盘均带出田外深埋,消灭自生病苗,以减少初次侵染源;加强栽培管理,如深翻土地,减少初次侵染来源。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肥。适期播种,不要播种过深,尽量缩短幼苗出土期都可减轻发。
1.4.2 种子处理 用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2%等拌种。
1.4.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0倍液,或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喷雾防治,隔7d~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关键词:油葵;霜霉病;防治
1 霜霉病发生及防治
1.1 症状
根据发生时期和症状又将其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1.1.1 矮化型 即植株严重矮化,节间缩短,根系发育不良,叶退绿或在叶片上出现沿主脉或侧脉退绿的‘花叶型”斑。若遇降雨或高湿,在病叶背面则出现浓密的白色霉层。这种病株往往不能形成花盘,常提前枯死。系病原苗期侵入、系统扩展所致。
1.1.2 叶斑型 即植株生长发育良好,只在叶正面或沿主脉出现大型多角形的褪绿斑,而在叶片病部的背面则出现白色致密的霉层。是生长期病菌再次侵染病原局部扩展所致。
1.1.3 花果被害型 主要发生在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后期,即开花后病原物侵入花器和子房,引起部分花干枯和胚的死亡。这种病株常籽粒不实,种子秕瘦,其千粒重严重下降,花盘常不弯垂,也无向阳性。这种葵盘上的种子常严重带菌。
1.1.4潜隐型 其特点是外部症状不明显,病原物局限在植株地下部分,而有时也侵染到地面以上25 cm~30 cm处,使茎呈淡绿色,髓部周围细胞呈淡褐色。据原苏联研究,该类型是植株对病原产生抗性的表现。
1.2 病原
霜霉病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1.3 发病规律
1.3.1 侵染循环 该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初次侵染来源。也可以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成为远距离传播和病区迅速扩大的重要途径。
春天种子萌发后,土中经过休眠的卵孢子,在土壤湿度充足时就萌发产生孢子囊,由根毛侵入,侵染适温为10℃~15℃。菌丝进入幼苗顶端分生组织附近,呈系统性扩展,全株显症。
田间病株形成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由气孔侵入,引起再次侵染。由于菌丝扩展受叶脉限制,呈现局部性症状。在向日葵生长早期,有些再侵染,若侵入幼嫩组织的生长点,也可引起系统性症状。土壤卵孢子可存活6年以上。长期连作卵孢子会越积越多。
1.3.2 发病条件 菌的孢子囊在8 ℃~28 ℃之间均可萌发,但萌发的最适温度为5 ℃~10 ℃,超过30 ℃~C孢子囊不能萌发。只有当湿度接近100%时,孢子囊才能形成,干燥情况下孢子囊则很快失去生活力。故播种后低温高湿、阴雨连绵最有利于病害发生。如果播后3d~14 d有充足的雨水或湿度,发病率将明显高。若春季气候干旱少雨,空气干燥病害则发生较轻。
1.3.3 土壤连作 土壤中的卵孢子数量多,则发病重;轮作病轻。不同品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寄主的生育期是决定向日葵系统侵染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认为根系侵染的临界期是从种子发芽到6片~8片真叶,国内也证明苗期是该病侵染的主要时期。
1.4 防治技术
1.4.1 农业防治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一般野生種的抗性都较强;因为卵孢子可在土壤中保持6年以上,连作会使向日葵霜霉病日益严重,故轮作是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措施。以禾本科作物或豆科作物为前作,可减轻发病 。一般轮作8年以上可彻底清除霜霉病的为害。轮作4年病情也会明显减轻;选用健康种子播种,严禁从病区引种或病田留种。留种田必须在2~5片真叶期、开花前和收获前拔除病株;病株和病盘均带出田外深埋,消灭自生病苗,以减少初次侵染源;加强栽培管理,如深翻土地,减少初次侵染来源。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肥。适期播种,不要播种过深,尽量缩短幼苗出土期都可减轻发。
1.4.2 种子处理 用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2%等拌种。
1.4.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0倍液,或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喷雾防治,隔7d~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