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淄博作为地处省会都市圈、“黄三角”、蓝色经济区结合部的重要工业城市,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淄博应立足基础,放大优势因素,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淄博;蓝色经济区;融入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区域发展经历了由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三个阶段。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多极多圈多带多区”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相互交融发展的经济运行形式,客观的决定了其运行方式之一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与联合。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也要受到城市之间相互依赖的分工协作关系的制约,不同城市在经济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共生的经济生态。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批复印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淄博这样一座处于山东中部的老工业城市而言,既是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所谓挑战,就是在淄博的行政区划中仅有高青县划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同时在《规划》中淄博是作为联动区进行定位的,面对四周城市乘势而上的激烈竞争,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黄与蓝”之间做好发展。所谓机遇,就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最大亮点就是陆海统筹,即以海为主、由东向西、梯次推进、海陆联动、一体发展。
一、蓝色经济方兴未艾
进入21世纪,海洋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日益突出。随着世界经济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日趋激烈。蓝色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迫切要求把维护海洋权益摆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在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扩大战略性资源上谋求新突破。蓝色经济以海洋經济为基础,但却不完全等同于海洋经济。蓝色经济发育成长的过程,是科学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也是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的过程,对促进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意义重大。目前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风起云涌,蓝色经济蕴含着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创新点、突破点,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山东是一个沿海经济大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一步发挥海洋大省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优化全国功能区布局,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更好为国家发展全局作贡献的重大机遇。
二、接受辐射,融入发展
(1)全省联动,海陆统筹。《规划》明确了主体区和联动区。主体区的主要目标是:着力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四大基地”,提高对联动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联动区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与主体区的对接合作,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为重点,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形成海陆联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全国树立海陆统筹发展的典范。(2)立足优势,错位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优势明显,是对接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平台;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具有深水良港、腹地广阔的优势,发展现代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潜力巨大,是连接长三角地区的纽带;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产业基础好、科研力量强、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外向度高、港口体系完备等方面综合优势,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海洋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坚实的支撑,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规划》针对三个不同区域的特点,按照提升核心、壮大两极、构筑三条开发保护带、培育三个城镇组团的要求,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共同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的新格局。(3)区域带动与优势产业培植有机结合。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将区域带动与优势产业的培植紧密结合起来。在产业培植发展上,立足现有海洋产业基础,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八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
三、淄博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路径选择
(1)立足产业优势,力促产业融合。“十一五”期间,淄博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亿元到突破2000亿元并接近3000亿元的新跨越,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6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2010年人均GDP达到63464元。公共财政实力快速提高,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2.4亿元,2010年全市税收总额达到333.39亿元。淄博作为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较好。淄博市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国家色织面料研发基地、国家功能玻璃基地。建成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目前挂牌交易企业已达到17家,预计3年内达可到100家以上。这不仅有利于壮大我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流,也直接促进了城市化上规模和提水平。为此,必须要建立城市间差异化产业分工、互补与合作体系,各个城市之间应职能分工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合理,尤其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分工合作关系要协调有序。加强与蓝色经济区内主体区城市合作,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做好海洋产业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将放大淄博产业存量优势,加快实现淄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立足区位优势,打造联接枢纽。淄博地处鲁中,市域形态南北狭长,南北最大纵距15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7公里。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发达,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的咽喉要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在全省沿海港口布局建设中,淄博正处在临港300公里左右最佳公路物流半径交汇点上。淄博虽然不靠海不临港,但在全省因地处鲁中而处于东西延伸、南北连接的中心节点,位于全省的几何中心上。这种区位优势,对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具有独特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全市在建设鲁中物流“旱码头”、建立新材料基地、完善发展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此,淄博应当充分利用地处鲁中、交通便利的区位和基础设施优势,加速省会都市圈、“黄三角”和蓝色经济区的融合发展。(3)立足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良好的城市形象,除了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更多的应是城市精彩独特、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淄博作为齐国故都,齐文化底蕴丰厚,她的形成是东西文化长期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果,它不仅继承了齐地的土著文化因素,也贯融吸收了周文化、商文化的特征,表示出齐文化形成后的兼容性,时变性、务实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以此迥别于先秦其它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充分利用既有的文化积淀优势基础上,要着眼于城市文化交流发展,积极借鉴吸取相关地市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的做法、经验,做大做强淄博本地文化产业。要抓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以淄办发(2010)27号和淄办发(2010)28号文印发的《淄博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淄博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两个文件和三十条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实现淄博由文化产业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淄博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使淄博的城市文化与蓝色海洋文化相互交融。(4)立足开放优势,实现共同发展。淄博的投资环境随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明显改善而日益优化。目前,淄博要利用既有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重点在能与现有产业形成互补和衔接,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要加快金融、资本市场建设,培育壮大区域金融结构,特别是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培育上市资源。要坚持环境立市战略,毫不放松地抓好环境保护这个“命门”,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强人才引进与使用,完善人才政策,落实相关待遇,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吸引有真才实学的人员落户创业。
【关键词】淄博;蓝色经济区;融入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区域发展经历了由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三个阶段。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多极多圈多带多区”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相互交融发展的经济运行形式,客观的决定了其运行方式之一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与联合。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也要受到城市之间相互依赖的分工协作关系的制约,不同城市在经济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共生的经济生态。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批复印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淄博这样一座处于山东中部的老工业城市而言,既是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所谓挑战,就是在淄博的行政区划中仅有高青县划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同时在《规划》中淄博是作为联动区进行定位的,面对四周城市乘势而上的激烈竞争,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黄与蓝”之间做好发展。所谓机遇,就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最大亮点就是陆海统筹,即以海为主、由东向西、梯次推进、海陆联动、一体发展。
一、蓝色经济方兴未艾
进入21世纪,海洋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日益突出。随着世界经济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日趋激烈。蓝色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迫切要求把维护海洋权益摆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在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扩大战略性资源上谋求新突破。蓝色经济以海洋經济为基础,但却不完全等同于海洋经济。蓝色经济发育成长的过程,是科学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也是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的过程,对促进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意义重大。目前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风起云涌,蓝色经济蕴含着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创新点、突破点,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山东是一个沿海经济大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一步发挥海洋大省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优化全国功能区布局,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更好为国家发展全局作贡献的重大机遇。
二、接受辐射,融入发展
(1)全省联动,海陆统筹。《规划》明确了主体区和联动区。主体区的主要目标是:着力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四大基地”,提高对联动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联动区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与主体区的对接合作,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为重点,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形成海陆联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全国树立海陆统筹发展的典范。(2)立足优势,错位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优势明显,是对接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平台;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具有深水良港、腹地广阔的优势,发展现代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潜力巨大,是连接长三角地区的纽带;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产业基础好、科研力量强、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外向度高、港口体系完备等方面综合优势,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海洋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坚实的支撑,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规划》针对三个不同区域的特点,按照提升核心、壮大两极、构筑三条开发保护带、培育三个城镇组团的要求,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共同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的新格局。(3)区域带动与优势产业培植有机结合。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将区域带动与优势产业的培植紧密结合起来。在产业培植发展上,立足现有海洋产业基础,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八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
三、淄博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路径选择
(1)立足产业优势,力促产业融合。“十一五”期间,淄博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亿元到突破2000亿元并接近3000亿元的新跨越,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6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2010年人均GDP达到63464元。公共财政实力快速提高,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2.4亿元,2010年全市税收总额达到333.39亿元。淄博作为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较好。淄博市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国家色织面料研发基地、国家功能玻璃基地。建成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目前挂牌交易企业已达到17家,预计3年内达可到100家以上。这不仅有利于壮大我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流,也直接促进了城市化上规模和提水平。为此,必须要建立城市间差异化产业分工、互补与合作体系,各个城市之间应职能分工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合理,尤其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分工合作关系要协调有序。加强与蓝色经济区内主体区城市合作,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做好海洋产业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将放大淄博产业存量优势,加快实现淄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立足区位优势,打造联接枢纽。淄博地处鲁中,市域形态南北狭长,南北最大纵距15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7公里。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发达,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的咽喉要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在全省沿海港口布局建设中,淄博正处在临港300公里左右最佳公路物流半径交汇点上。淄博虽然不靠海不临港,但在全省因地处鲁中而处于东西延伸、南北连接的中心节点,位于全省的几何中心上。这种区位优势,对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具有独特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全市在建设鲁中物流“旱码头”、建立新材料基地、完善发展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此,淄博应当充分利用地处鲁中、交通便利的区位和基础设施优势,加速省会都市圈、“黄三角”和蓝色经济区的融合发展。(3)立足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良好的城市形象,除了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更多的应是城市精彩独特、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淄博作为齐国故都,齐文化底蕴丰厚,她的形成是东西文化长期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果,它不仅继承了齐地的土著文化因素,也贯融吸收了周文化、商文化的特征,表示出齐文化形成后的兼容性,时变性、务实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以此迥别于先秦其它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充分利用既有的文化积淀优势基础上,要着眼于城市文化交流发展,积极借鉴吸取相关地市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的做法、经验,做大做强淄博本地文化产业。要抓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以淄办发(2010)27号和淄办发(2010)28号文印发的《淄博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淄博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两个文件和三十条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实现淄博由文化产业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淄博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使淄博的城市文化与蓝色海洋文化相互交融。(4)立足开放优势,实现共同发展。淄博的投资环境随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明显改善而日益优化。目前,淄博要利用既有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重点在能与现有产业形成互补和衔接,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要加快金融、资本市场建设,培育壮大区域金融结构,特别是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培育上市资源。要坚持环境立市战略,毫不放松地抓好环境保护这个“命门”,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强人才引进与使用,完善人才政策,落实相关待遇,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吸引有真才实学的人员落户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