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是我中国的大豆主产区之一, 栽培上影响单产的主要因素是春旱制约保全苗和苗情,如何解决春旱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大豆生产的关键。
一、严格选用优良品种
在品种选择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适地适种的原则
遵循自然规律,选择熟期适合的品种,要在正常年份霜前5~7天成熟,保留100~150℃活动积温的安全系数,严禁越区种植。
2.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
就是通过科学的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应性广、抗病性强,能适合栽培条件种植的品种。
3.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则
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着明显变化。既要满足数量、更要注重品质,因此要选择优质、高产高效的品种。
二、栽培方式
以提高大豆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大豆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建立理想株型和高光效群体为手段,走“合理加密、提高群体匀度”的高产栽培技术路线。
根据各地不同生态区域布局特点,强化科技支撑,集成技术、集合资源、集中力量,突破大豆生产瓶颈,提高大豆光、热、水、肥利用率,通过改革耕种制度、改变种植方式、配套优质良种、深松整地、平衡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标准化作业、规模化种植等多项措施,优化组装不同生态区域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实现我市大豆生产的新突破,为大豆生产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
1.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
这项技术是目前我市推广和应用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目前在生产中主要存在着深松浅或不深松、达不到分层施肥、播种质量低等技术不规范、到位率低的问题。推广该项技术要着力解决“技术跑粗走样”的问题,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技术到位率,实行规范化栽培,充分发挥出其增产潜力。
2.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模式
这项技术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嫁接、创新而形成的一项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它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发展,它实现了匀株、高密的技术路线,可营造出合理的群体高产结构,是继“垄三”栽培后又一提高我市大豆单产的突破性技术措施。
3.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我市重迎茬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严重地区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清一色”大豆产区。这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以“伏秋耕翻深松、更新更换品种、及时防病包衣、推广高产播法、平衡增施叁肥、适当增加播量、病虫草综合防治、田间科学调控等技术为要点。
4.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模式
这项技术是针对目前大豆种植区域逐年干旱与东北主产区低温冷凉而提出的大豆抗旱综合配套高产技术。它的核心是在吸收、消化、利用垄上苗带覆膜、平作和垄作技术的基础上,以杆强品种为突破口与覆膜提墒精华而逐步形成的新的大豆栽培技术。它包含平播行间覆膜与大壟垄上行间覆膜两种技术模式。
三、配套技术措施
1.改革轮作制度——改连年重迎为合理轮作换正茬
大面积提高大豆单产,首要建立以大豆为中心的合理轮作制度。着力解决我市大豆田重迎茬现象严重,致使土壤养分消耗单一、病虫害严重而导致低产的问题。
2.改革土壤耕作制度——改春整地为伏秋深松整
大豆的生长发育及其生产潜力受到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制约,要改革耕作制度,实行伏秋深松精细整地,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能,创造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抗旱防涝能力,为大豆根系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要着力解决我市大部分农村小四轮子整地中,多采用春季旋耕起垄,深松浅或者不深松,致使地越种越硬,耕层只有十几厘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突出问题。
3.改革施肥制度——改经验施肥为测土配方分层测深 施肥 大豆要想实现高产,要改经验施肥为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改种肥同层为分层测深施肥;改全部根际施肥为根际施肥为主、叶面喷肥为辅、促控结合;改单施N、P、K肥为N、P、K、中微肥共施;改单纯施化肥为农肥、化肥、有机肥、生物菌肥轮施。真正解决广大农村盲目施肥问题。
4.改革管理制度——改粗放的田间管理为田间精细管理
大豆实现高产,三分种、七分管。要改传统粗放的田间管理为两铲三趟、“两保三防” 的精细田间管理。当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深松或趟一犁。及时做到两铲三趟。“两保”指保花、保荚,通过全面喷施叶面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及时灌水抗旱保花保荚。“三防”即防病、防虫、防倒伏,并保证这些措施的标准化、规范化。
5.改革经营模式制度——改分散种植为土地连片规模化种植
实现高产,提高技术到位率,必须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推广土地连片种植,统种分管,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这样便于大型机械作业、减少空耗、降低生产成本,便于轮作换茬,便于科技成果集中转化。同时要着力解决我市广大农村,一家一户生产规模过小、土地过分分散经营,农业机械动力不足,致使整地质量、播种质量等各个生产环节达不到标准,从而极大的限制了先进高产栽培技术增产潜力发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凤新,蔡友,徐嘉伟.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06):15.
[2]刘英杰,于敬伟,项阳.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1):15.
[3]郭树安.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10(04):20.
[4]张继林.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08(09):10.
[5]刘军, 杨瑞宾,樊玲等.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种业,2007(03):15.
一、严格选用优良品种
在品种选择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适地适种的原则
遵循自然规律,选择熟期适合的品种,要在正常年份霜前5~7天成熟,保留100~150℃活动积温的安全系数,严禁越区种植。
2.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
就是通过科学的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应性广、抗病性强,能适合栽培条件种植的品种。
3.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则
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着明显变化。既要满足数量、更要注重品质,因此要选择优质、高产高效的品种。
二、栽培方式
以提高大豆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大豆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建立理想株型和高光效群体为手段,走“合理加密、提高群体匀度”的高产栽培技术路线。
根据各地不同生态区域布局特点,强化科技支撑,集成技术、集合资源、集中力量,突破大豆生产瓶颈,提高大豆光、热、水、肥利用率,通过改革耕种制度、改变种植方式、配套优质良种、深松整地、平衡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标准化作业、规模化种植等多项措施,优化组装不同生态区域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实现我市大豆生产的新突破,为大豆生产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
1.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
这项技术是目前我市推广和应用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目前在生产中主要存在着深松浅或不深松、达不到分层施肥、播种质量低等技术不规范、到位率低的问题。推广该项技术要着力解决“技术跑粗走样”的问题,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技术到位率,实行规范化栽培,充分发挥出其增产潜力。
2.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模式
这项技术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嫁接、创新而形成的一项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它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发展,它实现了匀株、高密的技术路线,可营造出合理的群体高产结构,是继“垄三”栽培后又一提高我市大豆单产的突破性技术措施。
3.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我市重迎茬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严重地区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清一色”大豆产区。这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以“伏秋耕翻深松、更新更换品种、及时防病包衣、推广高产播法、平衡增施叁肥、适当增加播量、病虫草综合防治、田间科学调控等技术为要点。
4.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模式
这项技术是针对目前大豆种植区域逐年干旱与东北主产区低温冷凉而提出的大豆抗旱综合配套高产技术。它的核心是在吸收、消化、利用垄上苗带覆膜、平作和垄作技术的基础上,以杆强品种为突破口与覆膜提墒精华而逐步形成的新的大豆栽培技术。它包含平播行间覆膜与大壟垄上行间覆膜两种技术模式。
三、配套技术措施
1.改革轮作制度——改连年重迎为合理轮作换正茬
大面积提高大豆单产,首要建立以大豆为中心的合理轮作制度。着力解决我市大豆田重迎茬现象严重,致使土壤养分消耗单一、病虫害严重而导致低产的问题。
2.改革土壤耕作制度——改春整地为伏秋深松整
大豆的生长发育及其生产潜力受到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制约,要改革耕作制度,实行伏秋深松精细整地,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能,创造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抗旱防涝能力,为大豆根系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要着力解决我市大部分农村小四轮子整地中,多采用春季旋耕起垄,深松浅或者不深松,致使地越种越硬,耕层只有十几厘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突出问题。
3.改革施肥制度——改经验施肥为测土配方分层测深 施肥 大豆要想实现高产,要改经验施肥为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改种肥同层为分层测深施肥;改全部根际施肥为根际施肥为主、叶面喷肥为辅、促控结合;改单施N、P、K肥为N、P、K、中微肥共施;改单纯施化肥为农肥、化肥、有机肥、生物菌肥轮施。真正解决广大农村盲目施肥问题。
4.改革管理制度——改粗放的田间管理为田间精细管理
大豆实现高产,三分种、七分管。要改传统粗放的田间管理为两铲三趟、“两保三防” 的精细田间管理。当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深松或趟一犁。及时做到两铲三趟。“两保”指保花、保荚,通过全面喷施叶面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及时灌水抗旱保花保荚。“三防”即防病、防虫、防倒伏,并保证这些措施的标准化、规范化。
5.改革经营模式制度——改分散种植为土地连片规模化种植
实现高产,提高技术到位率,必须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推广土地连片种植,统种分管,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这样便于大型机械作业、减少空耗、降低生产成本,便于轮作换茬,便于科技成果集中转化。同时要着力解决我市广大农村,一家一户生产规模过小、土地过分分散经营,农业机械动力不足,致使整地质量、播种质量等各个生产环节达不到标准,从而极大的限制了先进高产栽培技术增产潜力发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凤新,蔡友,徐嘉伟.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06):15.
[2]刘英杰,于敬伟,项阳.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1):15.
[3]郭树安.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10(04):20.
[4]张继林.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08(09):10.
[5]刘军, 杨瑞宾,樊玲等.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种业,200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