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的思考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8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侵权责任法》第10条规定:“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该条文对共同危险行为侵权责任的规定,补充了《民法通则》没有明确规定该类型数人侵权行为的遗漏,意义重大。从实务角度看,共同危险行为案例的数量是较小的,但从研究的角度则颇具理论价值。本文特别从分析共同危险的免责事由,及责任承担的方式的角度,对共同危险行为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重点探讨。
  【关键词】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连带责任
  一、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的起源
  共同危险行为,是指数人共同实施侵害他人权利的危险行为,而不知其中的具体加害人。共同危险行为制度起源于罗马法。虽然罗马法确立“流出投下物诉权”的制度是通过减轻受害者举证责任以解决“加害人不明”时受害者的救济问题,仔细分析其内在机理,便会发现与近代民法所确立的共同危险行为存有较大差异。首先“流出投下物诉权”所针对的是在公共住宅中的某一住户从窗口将物体投下或将液体倒出的行为,并不是针对全体居民。其次,“流出投下物诉权”中,对房屋的居住者课以连带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是共同危险行为采取的是过错推定责任的归责原则。因此有学者质疑共同危险行为起源于“流出投下物诉权”制度,主张大陆法系的共同危险行为理论实际上是在法国和德国审理的一系列“狩猎案”中逐渐建立和成熟的。通说认为共同危险行为制度起源于德国民法,后为各国立法所确认。
  二、《侵权责任法》第十条中免责事由的理解
  《侵权责任法》第十条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然而,因该条关于免责事由的规定太过概括,使理解上存有分歧。有学者认为,该条款应采用“肯定说”,只要行为人证明其与共同危险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即可。还有一些学者坚持“否定说”,认为只有能够确定侵权人,其才能免责。我们不妨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对该含义进行一下推敲。
  1.从立法原意着手阐明该条文条含义
  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的意思有助于理解法条含义,并可限定文义解释的范围。虽然我国立法时不附带立法理由书,这使得探寻立法者原意成为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了解立法者意图,而是可以通过探知《侵权责任法》起草者对该条所做的解释,厘清该条的具体含义。王利明教授与杨立新教授是《侵权责任法》的主要起草者,他们在相关著作中都明确表示支持“否定说”。
  2.从体系解释的角度分析
  要理解《侵权权责任法》第十条,也可以采用体系解释的方法。在民法体系中,关于共同危险行为的规范还有两条,分别是《认赔解释》第四条与《民诉证据规定》第四条。后者主要是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此处不予赘述。根据《人赔解释》第四条,其措辞是“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而非“确定具体侵权人”。据此,笔者推测,若该条想采取“否定说”,立法时可以当然采用“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这类表述,而不必多此一举。当然也有人反驳《人赔解释》的起草者与《侵权责任法》的起草者不同,用词当然有可能不同。但是,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基本上可以推翻这种可能。该条明确使用了“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这样的表述。
  三、关于“否定说”的评析
  《侵权责任法》第十条虽对共同危险行为人的举证责任要求较为严苛,但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弱者,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但是,如果受害人是弱者,那未真正实施侵害之人是强者吗?法律不是万能的,侵权责任法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来维护受害者的利益。虽然当下我国救济途径单一,但没有开始就没有以后,不能因为没有就让侵权责任法来承担额外的不属于他的功能。
  如果说“否定说”的本意是“促使行为人积极收集证据证明实际侵权人,以查明事实真相”,但实际生活中很可能会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出于搭便车心理,使得各行为人均不愿主动查明实际侵权人,甚至不会主动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间没有因果关系”。最终受害人虽然获得了相对充分的救济,但真相未明,实际侵权人并未受到應有的惩罚。“否定说”还极可能诱发道德风险。因为既然在无法确定真正加害人的情况下,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原告的赔偿请求权已有保障,其并没有必要耗费资源证明真正加害人是谁;更有甚者,连带责任意味着隐瞒确定真正加害人的证据对原告反而更有利。有学者将这称作“证据悖论”现象。
  现代民法中的共同危险行为制度传承于罗马法,其目的之一就是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负担,而将未造成损害之人拉入连带责任当中。从诉讼法的角度,这是举证责任的倒置;从实体法的角度,这就属于因果关系的推定。既然是推定,就应允许行为人通过举证证明“损害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否则,如果要求行为人必须证明具体侵权人方可免责,则不再是举证责任的倒置,而是民事责任的转嫁与强加,因为证明具体侵权人在实践中过于困难。再者,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倒泼和投掷责任之诉”所针对的是居住于同一房間内的人,其有互相注意之义务,苛以他们“证明具体侵权人”的义务可算合理。而现代民法中的共同危险行为制度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团体内部,要求其“证明具体侵权人”似乎有强人所难之嫌。
  作者简介:丁林(1991—),女,回族,山东省泰安人,研究生。单位:山东省烟台大学法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其投资本身的收益情况,很多投资者不懂技术面分析,往往会根据市场上的风向或者自己感性想法来操作股票,这样的操作一般盈利不多,亏损严重。因此,分析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对股票交易的影响,切实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是一个市场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广大投资者心理特点的分析,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心理。  【关键词】心理
期刊
【摘要】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核心概念,它是确定侵权行为责任及赔偿范围的依据。本文进一步探究归责原则对侵权责任法的意义,对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归责原则进行分析,以期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用侵权责任法有所裨益。  【关键词】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归责”顾名思义,是追究责任的意思,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放在侵权责任法中就是确定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侵权行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誉为“爱情圣经”的传世之作,是爱情诗歌不朽之绝唱,“真善美”至臻的结合。诗作以歌颂赞美爱情、友谊的同时,字里行间溢满了对《圣经》精神内涵的认可与诠释。本文主要从爱、信仰和时间观三个方面探析蕴含在十四行诗中《圣经》思想的意蕴和内涵,以期对莎士比亚的内心世界和《圣经》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圣经》;精神内涵  引言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享
期刊
【摘要】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聚集着大量的流动人口。他们在为城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流动人口问题,是对政府的一大考验。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从社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这一政策改革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社会工作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居住证制度  一、研究背景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
期刊
【摘要】反垄断法所要规制的协同行为,是指经营者没有书面协议,但在某种共通的条件下所共同实施的限制、排除市场竞争的行为。目前对于协同行为的认定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经营者之间是否存在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体现为意思联络,即如何认定经营者之间具有意思联络是认定经营者的共同行为区分于跟随行为且应受反垄断规制的关键。  【关键词】垄断协议;协同行为;意思联络  一、协同行为与跟随行为  1.协同行为  协同行为,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了观光休闲渔业尚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有运动型、娱乐型、休闲型和观赏型四种类型,今后的发展要围绕经济总体效益规划展开,科学规划、政策扶持、跟踪服务。  【关键词】观光休闲渔业;现状;发展思路  观光渔业是指包括观赏鱼养殖为主的各类水族馆、海洋动物表演公园和以垂钓休闲为主的专项旅游等内容的服务业。目前,国外已把发展观光渔业作为了一门新的产业,并已取得了良好的双重效益。我国在这方面虽有
期刊
【摘要】从硅谷到北京,大数据的话题正在被传播,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本文借鉴欧盟委员会《个人数据保护法》改革中提出的新颖权利——“被遗忘权利”的相关规定,提出在我国构建个人电子信息人格权与财产权双轨保护机制的新思路,以期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为我国个人电子信息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个人电子信息;权利  一、跨域借鉴:“被遗忘的权利”带来的新思考  欧盟委员会
期刊
【摘要】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化解医患纠纷,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入手,从内外两方面分析我国医患关系存在的原因。分别从医方、患者和医患之间的内在因素,以及医疗体制、法制和舆论的外在因素这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创新性地从心理学角度着手,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并将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我国医患关系问题中,具有很强的理论和
期刊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新兴媒体亦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因此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在信息高速发展、高度充裕的当今时代,传统纸媒如何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究竟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转型之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纸媒来说究竟是毁灭性的灾难还是重生的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寻找一条纸媒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纸质媒体;媒體融合  印刷报业自19世
期刊
【摘要】伴随改革的深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悄然出现。尤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老城市不断得到更新改建,新城市不断涌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取得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又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带来了未曾面对的新事物、新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已不能涵盖全部,有些条款亦显得不合时宜,急需改进,否则它将会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