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绵城市也就是城市如同海绵可以自如的释放或者是吸收水分,同时在城市出现较大降水量之后海绵城市可以自主的吸收雨水,做到径流雨水的循环,在城市处于干旱季节之后海绵城市还可以对河流净流量进行调整,从而使城市发展获得充足的水源。同时随着城市发展,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城区规划中,可以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绿色生态;应用
1、海绵城市概述
现在我国城市发展速度正在逐渐增快,但是城市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同时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造成资源短缺问题严重,特别是水资源,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以及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时,可以考虑使用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从而使城市获得更多水资源来源。海绵城市本身存在自然积存、净化以及渗透等作用,其类似于海绵,不仅可以吸水、蓄水,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水资源,缓解城市的干旱问题,弹性较强。在使用海绵城市理念开展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以及规划时,需要将生态优先放在首位,通过低影响开发装置的运用,再加上人工措施的合理运用,保证城市正常的排水防涝,使雨水得到尽量多的积存以及渗透,实现了雨水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低影响是海绵城市理念具有的重要优势,其指的是在进行开发场地的过程中,可以防止开发前后该地区的水文特征不会出现变动,并使施工现场的各种水文特征保持,比如说径流总量以及峰值流量等。
2、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应用
2.1规划低影响开发建筑
在公共建筑、小区的规划设计时,采用绿色屋顶。即屋顶结构分为植被、培养基层、过滤层和排水材料(如附图1),当然可根据需要加设防水层、隔热层等。据调查,绿色屋顶在不同季节可滞留30-80%不等的降雨,夏季滞雨量较大,滞雨量跟绿色屋顶材料选取也有关,如所选植被应施肥量小、蓄水能力强、耗水量低。另外,绿色屋顶能有效的取到建筑保温隔热作用,可以将低影响开发设计与建筑节能和节水有机结合。
2.2规划低影响开发道路设施
规划低影响开发的市政道路,主要措施是推广使用渗透性路面。通过渗透性铺装材料减少雨水径流量,如路面铺设网格砖、水泥孔砖、透水沥青等。网格砖、水泥孔砖在空隙中种植草皮或填充沙土,透水孔砖结构图如附图2所示。
2.3规划低影响开发园林绿地
规划雨水花园和植草沟。雨水花园主要结构有滤带、洼地和溢流设施等,可设置在学校、小区、停车场等附近,可以直接收集不透水表面径流的位置。设置植草沟,植草沟可以有效的去除重金属等污染物,植草沟按径流分为干植草沟、湿植草沟和标准传输植草沟。
3、海绵城市规划实施思路
3.1城市功能分析及发展方向
绿色生态城区与传统老城区不同,首先要分析其规划用地功能,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用地大多以公共建筑用地、居住用地为主,工业用地较少。绿色生态城区引导公共建筑、商品房等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率先规划、建设和运营绿色建筑。
3.2海绵城市规划措施
3.2.1规划程序
海绵城市规划应坚持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专项规划补充。在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及水利、市政、绿化等专项规划中体现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具體规划程序为:(1)科学合理规划,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将土地利用规划与雨水、径流控制有效结合;(2)评价区域总体情况,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流域、天然水体、降雨量、给排水方式、湿地、植被等条件;(3)分片划定排水流域,合理选择相对应的绿色雨水系统等;(4)确定各种绿色雨水系统的覆盖范围、适用地块;(5)确定规划控制指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通过确定各地块控制目标和控制指标,来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保护天然水体;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重视不透水下垫面与绿地空间布局,优化竖向设计,可引导落实低投入、高效益的海绵城市典范。
3.2.2规划措施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原则,规划思路应结合当地特色,具有本土适应性、技术可行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具体思路为:(1)保护既有山体、水系和湿地,禁止开发建设;(2)新建及改建的广场、公共活动场地、小区小径等设计为透水性铺装,同时鼓励建设透水路面;(3)合理规划布局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4)优先利用雨水作为景观补水、道路喷洒和绿化用水,充分发挥城市景观水体的作用,回用于公厕用水;(5)规划雨水蓄留和净化设施。对于绿色生态城区,因地制宜的选取相应的绿色雨水设施。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指导规划设计,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就近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补给地下水,使雨水可持续利用,构建生态海绵区域。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本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以及复杂性,其可以使城市的旱涝问题均得到有效缓解,可推动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建设力度。在使用海绵城市理念时需要考虑到城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运用各种技术方法,使雨水以及中水得到回收再利用,从而保证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力度。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绿色生态;应用
1、海绵城市概述
现在我国城市发展速度正在逐渐增快,但是城市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同时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造成资源短缺问题严重,特别是水资源,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以及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时,可以考虑使用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从而使城市获得更多水资源来源。海绵城市本身存在自然积存、净化以及渗透等作用,其类似于海绵,不仅可以吸水、蓄水,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水资源,缓解城市的干旱问题,弹性较强。在使用海绵城市理念开展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以及规划时,需要将生态优先放在首位,通过低影响开发装置的运用,再加上人工措施的合理运用,保证城市正常的排水防涝,使雨水得到尽量多的积存以及渗透,实现了雨水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低影响是海绵城市理念具有的重要优势,其指的是在进行开发场地的过程中,可以防止开发前后该地区的水文特征不会出现变动,并使施工现场的各种水文特征保持,比如说径流总量以及峰值流量等。
2、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应用
2.1规划低影响开发建筑
在公共建筑、小区的规划设计时,采用绿色屋顶。即屋顶结构分为植被、培养基层、过滤层和排水材料(如附图1),当然可根据需要加设防水层、隔热层等。据调查,绿色屋顶在不同季节可滞留30-80%不等的降雨,夏季滞雨量较大,滞雨量跟绿色屋顶材料选取也有关,如所选植被应施肥量小、蓄水能力强、耗水量低。另外,绿色屋顶能有效的取到建筑保温隔热作用,可以将低影响开发设计与建筑节能和节水有机结合。
2.2规划低影响开发道路设施
规划低影响开发的市政道路,主要措施是推广使用渗透性路面。通过渗透性铺装材料减少雨水径流量,如路面铺设网格砖、水泥孔砖、透水沥青等。网格砖、水泥孔砖在空隙中种植草皮或填充沙土,透水孔砖结构图如附图2所示。
2.3规划低影响开发园林绿地
规划雨水花园和植草沟。雨水花园主要结构有滤带、洼地和溢流设施等,可设置在学校、小区、停车场等附近,可以直接收集不透水表面径流的位置。设置植草沟,植草沟可以有效的去除重金属等污染物,植草沟按径流分为干植草沟、湿植草沟和标准传输植草沟。
3、海绵城市规划实施思路
3.1城市功能分析及发展方向
绿色生态城区与传统老城区不同,首先要分析其规划用地功能,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用地大多以公共建筑用地、居住用地为主,工业用地较少。绿色生态城区引导公共建筑、商品房等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率先规划、建设和运营绿色建筑。
3.2海绵城市规划措施
3.2.1规划程序
海绵城市规划应坚持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专项规划补充。在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及水利、市政、绿化等专项规划中体现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具體规划程序为:(1)科学合理规划,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将土地利用规划与雨水、径流控制有效结合;(2)评价区域总体情况,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流域、天然水体、降雨量、给排水方式、湿地、植被等条件;(3)分片划定排水流域,合理选择相对应的绿色雨水系统等;(4)确定各种绿色雨水系统的覆盖范围、适用地块;(5)确定规划控制指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通过确定各地块控制目标和控制指标,来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保护天然水体;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重视不透水下垫面与绿地空间布局,优化竖向设计,可引导落实低投入、高效益的海绵城市典范。
3.2.2规划措施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原则,规划思路应结合当地特色,具有本土适应性、技术可行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具体思路为:(1)保护既有山体、水系和湿地,禁止开发建设;(2)新建及改建的广场、公共活动场地、小区小径等设计为透水性铺装,同时鼓励建设透水路面;(3)合理规划布局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4)优先利用雨水作为景观补水、道路喷洒和绿化用水,充分发挥城市景观水体的作用,回用于公厕用水;(5)规划雨水蓄留和净化设施。对于绿色生态城区,因地制宜的选取相应的绿色雨水设施。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指导规划设计,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就近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补给地下水,使雨水可持续利用,构建生态海绵区域。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本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以及复杂性,其可以使城市的旱涝问题均得到有效缓解,可推动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建设力度。在使用海绵城市理念时需要考虑到城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运用各种技术方法,使雨水以及中水得到回收再利用,从而保证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