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创新研发

来源 :中国计算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zon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對计算、通信与网络产业融合,英特尔必须求变!它不再仅仅是计算产业的主导者,更要承担产业融合推动者的重任。新角色要求它既要以技术推动产业进步,又要努力屏蔽技术本身的复杂性——研发部门既要持续研究创新技术,又要创新研究方式。
  第三代研发强调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反观研发,英特尔刚刚以产业融合为特征的组织架构重大调整也变得顺理成章。
  
  产品开发篇
  
  今天,技术创新速度加快、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跨领域应用需求激增,这一切极大压缩了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转化周期,进而给产品和应用技术开发前施以所未有的压力。
  2007年10月,时任英特尔移动平台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的邓慕理(Mooly Eden)来到中国拜访客户,在拜访结束驱车赶往上海的途中遭遇了大雾,平常这段路到紫竹科学园区的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只需要1个多小时,而这一次足足走了5个多小时。时间的宽裕使得前去接机的魏文得以详细地向直接老板汇报起了工作。当他拿出已经可以实现完整功能展示的10英寸超便携电脑原型机(即后来的上网本雏形)时,邓慕理眼前一亮,“这正是我们要的!”
  魏文是英特尔移动事业部上海研发中心产品及研发总监,他们团队做的事情,有些连总部都不知道。“我们的CEO欧德宁在一次视察市场时问邓慕理,探索的第二台电脑进展得怎么样了,邓慕理这时还不知道魏文他们已经把原型机做出来了。”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兆柱告诉前来采访的中国计算机报记者。“总部已经在开始探索,但做成什么样,怎么做还没有明确,我们只是先做出来了,和总部的想法是一致的。”魏文说。
  
  NetBook:
  市场需求拉动下的创新
  2007年9月,华硕推出的屏幕只有7英寸的EeePC在消费市场遭遇热捧。“我们内部已经在重新审视消费市场对超便携产品的需求。但EeePC和我们的想法差别很大,我们要做的是一种新的产品类别,用户体验也不一样。”魏文说。
  究竟是采用7英寸屏还是其他尺寸,魏文和他的团队选择了让市场做结论的做法。当时还没有合适的CPU,于是,工程师们先借用通用笔记本CPU,从主板设计开始,最终完成了包括产品外观设计在内的原型机。
  到了2007年4月,魏文他们陆陆续续地做出了7、8、9、10英寸四种屏幕规格的样机。样机出来后,魏文反倒犯难了,因为这是英特尔计划外的产品,不能通过合作伙伴去做用户体验测试。冥思苦想中的魏文忽然想到,英特尔在紫竹的1000多名员工不正满足抽样的人群数吗?于是,他的团队按照抽样调查的原则,从这1000多人中抽出大学刚毕业的新员工、未婚和已婚员工等若干小组,就连食堂大师傅都被按收入和购买力编为一组。
  经过一番测试,10英寸样机以屏幕信息量较大、键盘敲击舒畅在用户体验上得分最高。根据测试得到的数据,工程师们从整机尺寸、电池续航力和无线接入三个方面重新定义了产品规范。魏文坚持要加入一个插槽来提供对CDMA的外接支持,而以往英特尔笔记本平台只是提供Wi-Fi无线接入。今天看来,这一坚持为上梁兆柱:软件要有超前意识,一定要在硬件出来之前就准备好。
  网本对3G通信的支持奠定了基础。
  在选择制造商时,魏文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万利达。他的理由是:万利达是消费电子厂商,比PC厂商更了解消费市场;万利达正好也有10英寸的LCD;万一不成,影响也比和大品牌的PC厂商合作来的小,不至于因为一个计划外的产品失败而对外界产生误导。
  最终,魏文团队提出的系统设计规范不仅成为英特尔全球上网本的标准,而且总部的芯片设计部门在他们的积极反馈和密切合作下,为上网本设计了基于Atom内核的专用CPU。而魏文团队提供的上网本整机设计方案最终被海尔采用,通过OEM制造后在市场上销售。
  这是一个市场拉动研发的典型案例:从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来定义一个全新的系统平台,再由这个平台规范去定义包括CPU在内的新的芯片平台。
  
  数字家庭:
  本土化设计更有生命力
  在紫竹科学园的英特尔办公区,记者参观了这样一个实验室:年轻的工程师在工作时间手拿遥控器,面对着大屏幕,摇头晃脑地玩着新式样的3D游戏。这种状态更像是在休闲娱乐。可事实上,这正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工作担子可不轻,他们的首要职责就是致力于数字家庭概念在中国落地的研发工作。
  对于英特尔来说,面向消费电子设备的专用IA系统单芯片(SoC)是其战略性增长领域之一,将互联网引入数字电视等连网型CE设备是必然的,数字家庭正是这一战略的最好落点。而突进消费领域,对于擅长计算的英特尔来说也是一项新挑战,花费的力气并不小。
  在英特尔2008年发布首款SoC媒体处理器CE 3100之后,研发团队的手里有了硬家伙,他们要做的就是把应用做成熟,把模式推出去。“总部只给了我们芯片和参考设计板,其他的都是我们自己在做,软件硬件都要从头做起,一直要把整个解决方案都做出来。”数字家庭集团消费电子软件部研发经理宋青见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的国外同事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只不过都是针对各自所在地的市场来做研发,相互之间经常会有经验的分享借鉴。”
  按照惯例,英特尔一般会基于自己的处理器提供一整套参考设计,而且往往是无偿提供,这种方式将帮助OEM厂商快速、经济地推出面向这些领域开发的产品。宋青见的部门做的就是提供面向中国市场的参考设计。“在中国做,我们的考虑一是低成本,老百姓能接受;二是本地化,使用习惯和喜好要适合中国人,比如IPTV、媒体中心……”他们的研发成果让人振奋,记者在数字家庭实验室看到,多个基于Linux平台的原形系统已经搭建出来,这些即将颠覆传统客厅的新应用模式正在进行体验测试与技术完善。
  “这些做法都是我们从中国市场的本地需求中得来的。”宋青见告诉记者,正因他们要从头做起,也就少了条条框框,只要照着当地老百姓喜欢的去做就行了。中国团队的研发成果也因此得到了总部的大力支持,“中国支持AVS标准,将来我们对这一本地标准的支持一定会放到芯片里去,已经有了路线图。”宋青见说。
  这同样是一个市场拉动研发的典型案例,从原来孤立地专注于产品,以技术驱动,完全用“推”的方式做市场,转变为从当地市场需求出发,在总部支持下充分进行本地化研究,以应用驱动的方式做市场,将能保证研发转化为产品的成功率,克服新应用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顽症。
  
  纵横交织:
  融合时代的新模式
  当计算、通信及网络产业走向融合时,这种趋势将深刻改变企业的研发方式,过去强调单兵作战和单一优势的传统竖井模式研究已日益显得力不从心。
  对于英特尔这样推动产业融合的领导厂商来说,它在研发方面对于融合带来的影响体味就更深。其研发机构分布在全球各地,新项目往往要求不同部门的横向交叉协作,以及分处不同地域的同一部门之间经验分享,如今这样的情形已成为常态。上网本原型、数字家庭研发都是这样的例子。
  英特尔首席工程师、英特尔中国软件创新中心总监黄波经常担纲多领域合作的项目,他告诉记者,英特尔的企业文化就要求重视用户,但在2003~2004年,他能明显感觉到重视用户需求的力度开始明显增强。“我们那时就开始有意识地注重与市场和销售部门沟通,获取他们的客户反馈。甚至在产品设计时就让用户试用新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如今,黄波不仅要经常参加紫竹的各产品部门之间的例会,与美国相关部门的沟通也非常频繁,“基本每天都要和美国同事开会,考虑时差,有时早上,有时晚上。”
  魏文的感觸同样很深,如果要是做项目,他的团队经常要与美国、印度的同事协同工作。定开会时间就是件头疼事儿。“我们在探讨明年一月推出下一代上网本的项目,涉及到的有中国、印度、以色列和美国的多个部门,由于时差差得多,很难找到都合适的时间。”“肯定是得有人半夜不能睡觉。而且这种合作模式现在用得越来越多。”魏文说。
  产业融合要求更多的资源整合,从研发到产品、销售直到最终客户,英特尔需要将之更紧密地耦合在一起。研发部门体会到的融合趋势与英特尔的倡导方向是一致的,而这种改变也被认为是组织结构将随之调整的前奏。
  今年1月,英特尔副总裁杨叙职务变化就是一个明显信号,他在成为英特尔中国区总裁之前担任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主要负责中国地区的市场与销售。本报记者曾向杨叙当面求证之间的差别,他表示,职务变化之后他的职权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研发,即可以集中调配中国所有资源,以更快地响应中国本地用户的需求,应对随时发生的变化。这种反应速度显然比中国与美国之间多次反馈后再做决定来得有效。
  产业融合的大趋势直接导致了英特尔必定要将内部资源融合,进而与外部资源也实现更好的整合。
  
  培养本地精英:
  给技术人才搭云梯
  不同的跨国公司有不同的成功之道,但人才战略无疑是公共而基本的条件。英特尔为员工提供了管理和技术两条职业生涯的路线。搞技术的做到了英特尔院士(Fellow)在待遇上相当于副总裁,而之上的高级院士(Senior Fellow)则相当于高级副总裁。英特尔现有5位高级副总裁、4位执行副总裁,再加上CEO一共是10位,而高级院士正好也是10位。
  相对于异乎寻常地礼遇技术人才而言,英特尔对人才的长期培养同样令人津津乐道。如今执掌英特尔中国的杨叙就是在大学一年级到英特尔做暑期生时就被“盯上”的。
  从2000年入职,到成为距英特尔院士仅一步之遥的首席工程师,没有海归等特殊背景的黄波只用了6年。
  1989年,黄波考入复旦大学,学的是信息科学。由于担心本科生找工作难,黄波又考上了复旦研究生,方向是人工智能。
  1996年,黄波拿到了英特尔奖学金。与其他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不同的是,英特尔为每位奖学金获得者提供了实习机会,并配备了一名英特尔员工担任导师。实习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跟导师沟通,到了寒暑假还可以联系导师来英特尔研发部门勤工俭学。在此过程中,导师也在不断地观察学生,并及时地告诉他,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发扬,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黄波在复旦读博的导师原来在美国做并行体系架构研究,回来后研究重点放在并行优化编译,而这方面的人才也正是英特尔翘首以待的。博士毕业后,非常熟悉英特尔的黄波顺理成章地来到这里工作。此时,英特尔已经对他进行了长达4年的教育投资。“我遇到了好教练、好老板、好项目、好环境和好的团队成员。”黄波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感到很幸运。
  英特尔首席工程师的评选可是硬碰硬的。首先在公司内部要有一个提名人,他要匿名找人去写推荐信,再由一个专门委员会根据候选标准对全球候选人进行筛选,经三轮筛选后的候选人名单最终送到各事业部总经理处,由他们来批准。
  候选标准主要有三项:一是看候选者在某个技术领域的专长,这跟候选者所做的项目、申请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相关;二是看对英特尔的业务或产品有何重要贡献;三是看候选者花多少时间去帮助员工职业成长,那些受助员工的进步情况等。
  这第三条虽然与候选者的技术专长无关,当英特尔将其作为制度确立下来后,却为英特尔的基业常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
  
  知识输出:
  与产业链齐步走
  按照英特尔Tick-Tock的步调,处理器每年都发展出很多新技术,但这些技术最终要通过软件才能让最终用户使用到,从这个意义上讲,软件是主宰硬件躯壳的灵魂。在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协调各成员团队的是软件与服务事业部团队,他们的工作与各产品部门都结合紧密。
  从职责上看,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就是在硬件平台基础上,围绕软件和服务的价值链条来创新的,并尽可能屏蔽掉一部分技术复杂性,便于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更高效、更经济地进行开发。
  在去年软交会上,英特尔宣布将新一代BIOS核心技术——EFI平台架构授权给南京百敖软件,扶持其成为我国唯一一家BIOS供应商。“我们只提供技术不赚钱。”梁兆柱说,中国市场已经崛起,中国完全不必到国外去拿BIOS。目前百敖产品已用于部分国产PC以及上网本。
  不只是在底层固件层面,英特尔已经将自下而上地投入研发软件方案,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为释放硬性能铺路。“我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缩短进入市场的周期,软件要赶在硬件之前先准备好,这个不能完全依靠别人,我们自己也要做。” 梁兆柱说。从开发虚拟机,到牵头Moblin操作系统,直到更高层面的中间件,比如数据中心管理软件、Web服务安全网关、云计算基础软件等,英特尔都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而更多的人力也被集中在开发者资源方面,英特尔软件合作部门与ISV进行直接合作,帮助他们基于IA多核平台进行系统优化,直至提供后期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支持。
  在开源领域,英特尔也已经投入了十多年,并把内部从事Linux和开源软件相关工作的部门整合起来,成立了开放源码技术中心。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两地就有超过150人在以开源开发者的名义从事Xen虚拟化、Moblin等项目的研究,在内核代码、驱动、补丁、支持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目前,这是一支全球最大的开源团队。
  自己牵头,协同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协作创新,是英特尔为保证硬件性能得以充分释放,健壮产品生态系统的关键一步。
  
  高校合作:
  主流技术前置研究
  通常,跨国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形式是,研究部门在基础研究领域与高校合作,进行前期知识储备,这是由于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和探索性的特性所决定的;或者市场部门对高校以产品捐赠形式的合作,这种合作主要是着眼于培育潜在用户。
  但很难看到产品开发部门去跟高校合作,因为嵌在新产品中的技术在企业内部已经成熟而系统化;而如果作为售前市场培育,在时间上太过超前。
  然而,定位于产品技术开发的英特尔亚太研发公司每年都与高校有十多项的合作。内容涉及云计算、并行计算等主流技术的前置研究。此外研发公司还与高校教师合著技术书籍,邀请高校老师来英特尔做访问学者、实习生等。
  “去年,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会议(ISCA)在北京举办,这个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顶级会议每年也就接收大约20篇论文,而其中就有复旦大学臧兵宇教授提交的论文。这应该是国内高校教师的第一次。”英特尔亚太研发公司首席研发官杨诚对双方的合作津津乐道。
  杨诚表示,与高校的研发合作主要在新兴的技术方向上,英特尔在这些领域的知识尚未完善。而在英特尔擅长的芯片设计和制造上很少会和高校合作。英特尔要兼顾研发的投资回报和教师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兴趣。
  通常,要研发的技术都是英特尔内部不同部门很资深的技术人员提出来了。再由少数几位更高层面的技术主管讨论决定是否做、由谁做。比如说,在今年英特尔与教育部合作的资助项目上,英特尔就强调云计算和多核在客户端的应用。
  当决定与高校合作后,英特尔会指定技术资深的员工担任赞助者或者教练。英特尔会把自己对产业趋势和技术走向的判断告诉高校合作者。除技术方向外,英特尔还会在用硬件实现还是用软件实现这样的技术路径上提出建议,从而确保双方的合作不仅不要走错方向,而且还要少走弯路。
  强调结果导向的英特尔企业文化,在合作实施过程中也显露无遗。英特尔高校合作部门负责合作进度表的执行,比如,多久开一次会,什么时间该提交报告等,至于会议和报告等合作内容方面的事情则是由产品开发部门负责的,研发部门还负责界定知识产权,在双方共同参与的研究上,如果申请专利的双方参与者同是发明人,发表论文也是共同署名。
  英特尔内部各司其职,确保了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
  
  紫竹教头:
  梁兆柱和他的“特种部队”
  “紫竹的开发团队很多,隶属总部不同的产品部门,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难免见树不见林。这就需要一个人找些大的题目、跨领域的题目给他们做,让他们一起合作。我常常跟他们说,你先从了解你隔壁的团队在做什么开始,鼓励多个团队相互讨论和合作。我也经常提醒他们多从市场和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负责管理英特尔紫竹园区1200多位技术人员的梁兆柱告诉记者。
  英特尔重视跨领域研发,这还要从英特尔专注的业务领域变化说起。多年以来,英特尔的主要精力放在以PC及其服务器为代表的通用计算上。由于通用平台的普适性,这一时期的英特尔要做的是如何把速度做上去、把价格降下来,而不必过多考虑细分市场的差异性需求。
  但是,当英特尔将x86架构扩展到嵌入式领域后,这些细分市场对计算平台的特殊要求或者说优化,使得英特尔首先要去了解市场、倾听用户。此外,计算、通信和网络基于计算技术的融合正在加剧,使得英特尔必须直面不同领域行业知识差异的挑战。
  英特尔研发部门要首当其冲地面对这种挑战,而应对这一挑战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也可以说是研究方式的创新。变革时期,具有深刻技术洞察力和视野开阔的研发主管便显得十分关键。
  梁兆柱曾在全球知名的IBM沃森研发中心工作多年,1997年加盟英特尔后,他长期担任图形实验室主任,专注于研究未来应用技术对计算机多核系统设计的影响。2007年,梁从美国来到上海,当上了紫竹团队的总教头。
  他上任后,举贤不避友,请来原来IBM的同事杨诚担当首席研发官,主要职责就是培养人才。此前,杨诚担任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技术官,曾两次获得IBM杰出科技成就奖,并荣膺IBM发明大师称号。来自IBM的梁兆柱和杨诚,还在研发文化上给英特尔研发部门带来了碰撞,研发方式的创新将因此受益。
  与很多企业总经理办公室成员结构不同的是,梁兆柱在总经理办公室隐藏了一支十多人的“特种部队”。“这些人技术上很资深,和黄波差不多。当有些探索性的研发暂时还不能明目张胆地做时,我就丢几个人进去。比如云计算,Google和亚马逊平台在美国很热,但开源的Xen在中国更热,我们先把平台搭起来。上周(8月31日~9月6日),总部来人看后肯定了我们的做法。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大张旗鼓地成立一个云计算中心。再往前看,我们还希望和国内产业界合作,一道制定中国的云计算平台相关技术规范。”
  在技术变革和产业融合加剧的趋势下,梁兆柱正是通过特种部队这种方式来提高研发的敏捷性。
  
  技术研究篇
  
  英特尔在中国已举办了数届软件大会,这很出乎人们的意料。作为计算平台供应商,英特尔以往都是依靠软硬件系统厂商来把英特尔新的计算平台推到最终用户。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大会内容,我们便会从大会的重点并行计算和虚拟化中找到玄机。
  
  并行计算:
  主导计算产业的抓手
  2005年3月,被C 开发社区视为骨灰级开发者同时也是技术畅销书作者的微软架构师Herb Sutter,在Dr. Dobb’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免费午餐已经结束——软件历史性地向并发靠拢》的文章。他在这篇被誉为“本年度最好的技术文章”中指出,依靠提升时钟速度和指令吞吐量等改善CPU性能的传统做法已经走到尽头,主流CPU厂商已经向超线程和多核架构靠拢。“免费午餐时代就要结束了。软件开发业即将迎来自面向对象技术革命之后最大的变革,它的名字叫‘并发’。”
  而真正令软件厂商震惊的是文章中的这句话:“免费大餐已经结束一两年了,但我们现在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
  “直到即将发布的Windows 7才很好地利用了英特尔的超线程技术。”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编程系统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院吴甘沙说。而英特尔首次推出超线程技术则是将近7年前的2002年11月,3GHz奔腾4发布时。
  CPU的功能是靠软件来释放或者展示的,如果软件不能及时充分地支持CPU的新功能,势必影响到CPU的市场普及。随着高性能计算、石油天然气处理、天气预报处理、视频和媒体的处理、游戏引擎等计算密集性应用的深入,用户对并行编程的需求日益强烈。英特尔软件部门只好挺身而出,推动软件业的并行化进程,而在此之前,英特尔研究部门早已行动起来。
  “我们前期与很多独立软件交流中,发现他们觉得并行编程非常困难。”吴甘沙说,“我们的使命感非常强烈,我们不仅要让软件开发商尽快掌握并行编程工具,从而开发出充分利用未来平台的应用软件,而且,我们帮助普通程序员甚至是领域专家,很好地利用我们提供的工具,最大限度地开发英特尔多核处理器的性能。”
  英特尔编程系统实验室的使命不仅是通过提供并行编程工具Ct来释放多核CPU的功能,而且通过强调对Ct易用性的研发,降低并行编程门槛,从而创造出对多核CPU更多的市场需求。
  “虽然免费的午餐没有了,但英特尔的Ct技术可以让你只付一次费用,以后接着享有免费大餐。即第一次需要根据Ct开发,以后不用修改一行代码,甚至不用重新编译就既能在今天的平台跑,也能在明天的平台上跑;既能在多核上跑,也能在众核上跑;既能在同构多核上跑,也能在异构多核上跑。我们还有一个远景,那就是既可以在英特尔平台上跑,也可以在其他平台上跑。一次编程,一劳永逸。”
  Ct上述众多特点得益于它并不依赖于操作系统,这不仅拓展了多核CPU的市场,而且还把并行技术应用的主动权握在手中。
  
  拥抱云计算:
  IA无处不在的契机
  如果说吴甘沙所在的编程系统实验室主要是为软件开发者提供跨平台的并行编程工具,那么,李晓峰博士负责的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运行时技术实验室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最终用户提供跨平台的应用体验。
  “用C语言编程的传统模式正逐渐地被网络计算、云计算等新的编程模式所取代。新模式强调安全和可移植性。”李晓峰说,“你不必再从光盘中或者网络上下载一個可执行文件进行安装,软件放在服务器上,无论用户使用PC、手机甚至是未来联网的洗衣机等不同的计算平台,都可以通过浏览器下载后,由运行时(Runtime)引擎把这些中间代码动态编译成可以运行的代码。英特尔为此专门成立了实验室,就是认为这一趋势是未来平台计算的发展方向。”
  既然一些大的软件公司都有自己的相关产品,那么英特尔为什么还要自己做呢?因为像Sun的Java、微软的.NET都是针对自己的操作系统平台优化的,对于其他平台并非最优。而英特尔做运行时首先是针对英特尔架构优化的,与其上运行的操作系统类型无关;其次,英特尔也希望它的运行时在非英特尔平台上也能跑得很好。
  个中道理很简单,英特尔首先是希望提高用户在英特尔架构上的满意度来拉动英特尔平台的市场,而在非英特尔平台做事的目的是要把饼做大,再从中获益。
  “英特尔高层认为,要想主导计算平台的创新和发展,就要通过对多种资源的整合为OEM客户和最终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以前那种光靠一个摩尔定律就通吃,是绝不可能的,还要靠软件和服务,才能将产业链、服务链、垂直市场链起来。”李晓峰说,“在运行时环境中,对上我们能够支持网上应用,对下我们要保证所有软件在英特尔的平台上跑得最好。”
  李晓峰原来负责微处理器技术实验室,面向研究领域。因为运行时重要,他现在负责的运行时实验室的工作更偏向产品部门,要直面市场和软件开发商,因而更了解应用对软件的要求,因此,他还要思考英特尔的硬件平台如何能更好地适应新的软件应用趋势,并常常把这些思考反馈给硬件设计部门。
  英特尔在紫竹的开发部门可以直接与高校开展探索性技术的研究,英特尔北京的研究部门可以直接面向市场。从中可以看出,英特尔研究和开发部门是通过研发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来应对技术变革加剧和市场瞬息万变带来的挑战。
  
  Larrabee处理器:
  开放性研发的启示
  与英特尔处理器子承父业的研发模式相比,Larrabee(众核)处理器完全是个另类——它与英特尔处理器架构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2004年前后,在游戏开发者论坛(GDC)这个游戏开发领域相当重要的会议上,RED Game Tools公司做了一个用英特尔多媒体指令级SSE写的3D图形渲染演示。尽管这个演示与旁边展台图形处理器(GPU)厂商NVIDIA的性能相差甚远,但作为业界用纯软件做3D图形处理最好的软件公司,RED Game Tools已经尽力了。当然他们还不甘心,总觉得如果有专用的指令集支持的话,一定会跟NVIDIA有一拼。
  参展的RED Game Tools工程师抬头望去,目光正好落在了对面英特尔的展台上,于是走过去聊聊。没想到双方一拍即合,一起设计了Larrabee的架构。之后,RED Game Tools一部分工程师加入英特尔,另一部分工程师继续给英特尔做顾问。
  在硬件体系架构设计的同时,Larrabee并行编程技术的研究就落到了吴甘沙所在的英特尔编程系统实验室。当时,编程系统实验室与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在并行编程上都有合作,其中,斯坦福大学在GPU上开发了名为Brook for GPU的编程环境。英特尔觉得这个编程语言很好,就考虑是不是能做一个x86架构的编程语言,于是双方合作了差不多一年。
  2005年,Brook开发团队的一位主力到了NVIDIA。又过了一年多,另一位主力到了AMD,于是AMD后来的GPU编程语言就叫Brook plus。而英特尔的团队继续坚持下去,最终开发出Larrebee的编程语言Ct。
  Larrebee的案例告诉我们,快速进入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的有效方法就是开放式研发,借助外部智力资源可以迅速弥补自己在相关领域知识和经验的欠缺。更有意义的是,作为这个打破英特尔产品开发传统的项目主要成果之一的Ct,经过后续的开发,已经成为英特尔在软件领域重要的撒手锏——通用并行编程工具。
  
  英特尔软件:
  遵循四要四不要准则
  “2000年,英特尔现任CTO贾斯汀当时还是英特尔实验室主任。他给我们编程部门提出了‘四要四不要’的研究原则。”吴甘沙告诉记者。
  这四项基本原则是:一要做新语言,不做旧语言;二要做动态编译,不做静态编译;三要做线程级并行,不做指令级并行;四要做二进制级优化,不做源代码级优化。
  通常,产品开发因为要按期交付产品,必须目标导向;而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成果,技术研究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因而不容易与企业的战略完全吻合。但英特尔研究部门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吴甘沙:我们通过易用工具来降低并行编程的门槛这区区几十个字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它包含了用户导向、跨平台、并行编程和SoC。
  由于编程语言更新换代很快,做新语言意味着研究必须是用户导向,满足市场上多数程序员的需求。Java是动态编译,所以可以实现“一次编程、到处可用”的平台无关性。虽然C语言在代码级上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但必须根据不同的平台重新编译才能运行,只做动态编程意味着应用程序不仅能在PC上跑也能在嵌入式上跑,不仅能在x86架构上跑也能在非x86上跑。因为英特尔在CPU中已经把指令级并行做得很好了,编程部门则应该把重点放在线程级并行。二进制级优化实际上是在可执行代码上进行优化,这意味着优化的跨平台性。
  二进制级优化还意味着可以直接将其嵌入到CPU,从而将技术的复杂性屏蔽在硬件内。尽管吴甘沙对此不置可否,但从SoC(片上系统)上不难理解。
  2008年7月,在英特尔成立40周年庆典上,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基辛格对未来做了四大预测,其中三个预测:多核处理器将迎来万亿次时代,从嵌入式到高性能计算的兼容性,IA架构无处不在(IA everywhere),都与软件密切相关。
  2009年6月,媒体用“突然收购”来形容英特尔为大举进军嵌入式领域而收购风河。
  但从英特尔研发特别是从贾斯汀的四项基本原则上看,这两件事不过是顺理成章之事,不必惊讶。如果非要惊讶的话,那就是早在2000年,英特尔研发已经为英特尔的现在和未来做了打算。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看到英特尔近年在混合硅激光技术和硅基雪崩光电探测技术等量子电子学上取得重大突破时,就该意识到一场由在芯片级将电子技术与现代光学技术融合在一起所带来的硬件系统体系架构上全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孕育中。
  
  记者笔记
  研发要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如果我们把市场营销比作企业的今天,那么,产品开发就是企业的明天,而前沿技术研究则是企业的后天。小企业生存都是问题,所以它只关心今天;成长型企业开始考虑明天;只有成熟企业才有实力思考后天。
  菲利普·劳赛尔等人在所著的《第三代研发》中,通篇用“洲际公司”这个虚拟企业的的研发管理活动,来强调“第三代研发管理的显著特征是使研发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然而,“研发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现实案例又该何处寻觅呢?
  9月10日晚,当我们结束了本期封面报道的所有采访,在飞回北京的航程中梳理采访思绪后,我们确信,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案例。
  无论是对位于北京的英特爾研究部门还是对位于上海的英特尔开发部门的采访,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客户或者说市场对研究与开发的强烈拉动作用。
  如果退回到六七年前,英特尔的精力集中在通用计算领域时,客户导向的作用还不明显。因为PC及其服务器作为通用计算平台更多地是去适应不同领域用户的共性需求。英特尔只须关心如何提高加工工艺、怎样提高主频就行了。
  而今,技术变革加剧与产业融合加速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不确定性。要实现IA架构无处不在的远景,英特尔研发面临着行业知识差异和细分市场需求不同的挑战。唯有客户导向或者说市场导向,才能提高研发项目的成功率,进而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有效性。当研发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捕捉新兴市场的机遇,研发与企业战略已经是紧耦合了。
  9月15日,当英特尔在3年之内进行第二次组织架构的重大调整,把6大产品事业部及其相应的开发部门重组成英特尔架构事业部的消息传来时,我们毫不惊讶,这不过是把我们在采访中看到的应对产业融合挑战而形成的创新机制,用组织架构的形式进行固化。而我们对英特尔此次重组的判断是:产业融合时代已经到来!(马文方)
其他文献
在8月5日举办的英特尔中国信息主管高峰论坛上,虚拟化、云计算和数据中心能效成为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词。  “在完成IT建设的初步阶段后,架构优化、安全及管理等问题日趋重要,影响IT采购与决策。” 英特尔行业与解决方案部中国区总监凌琦说。因此在架构优化方面,CIO们倾向于高性能、低能耗的产品,虚拟化和云计算架构开始引入,在网络信息与交易安全方面,基于芯片级加密技术开始被采用。    轻松形成复杂测试环境
近日,以联想T260 G2双路服务器为核心构建的长安铃木4S店销售管理系统平台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联想服务器系统和应用集中部署方案为长安铃木打造了一个稳定可靠的4S店销售管理信息平台,不断深入推进其“精益生产”的产销模式的发展。  本项目的完成标志着联想服务器在4S店销售管理这一应用成熟、可靠度要求较高、使用国外设备的核心领域树立了极具代表性的标杆案例。    项目背景    长安铃木在全
中国软件企业谁是龙头老大?哪家企业的自主品牌软件产品独占鳌头?谜底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召开前夕被揭开。  5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和运行监测协调局在沈阳发布了2010(第九届)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名单,同时还发布了我国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前十家企业名单,浪潮集团、南京南瑞、浙大網新、上海宝信、用友、杭州恒生电子、东软集团、珠海金山、金蝶、山东中创榜上有名。  2009年,我
前不久,曙光公司发布了龙芯刀片服务器。对此,有人拥护,有人质疑。拥护者认为,龙芯服务器出现,表明我国已经真正拥有了计算机领域的核心技术,具有重大意义;而质疑者认为,龙芯的性能与主流处理器相比不具竞争力,没有市场价值。  “龙芯刀片从性能上还不能和基于英特尔、AMD处理器的刀片相比,但是龙芯刀片具有自身的特点,满足了某些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是有市场的。”接受记者采访时,曙光公司总裁助理兼研发中心总经
拥有100年历史的英国最大的儿童医院——奥尔德埃儿童医院的员工和病人将要告别现在他们所处的老旧的医院和拥挤的病房。他们将在2014年搬进耗资2.8亿英镑建成的宽敞的医院和医疗研究中心。  IT技术的应用,将让奥尔德埃焕发新的光彩。作为奥尔德埃医院的CIO,扎法尔(Chaudry)既要保证医院的工作人员能够用上所需的技术,又要保证新功能的使用不会给医院的正常运行造成混乱。他甚至为此不惜推迟洛伦索软件
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称达盛科技)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教学仪器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从2009年开始拓展达芬奇等监控产品定制业务,和多家知名企业合作。  公司一直秉承产品技术领先、产品性能领先、产品服务领先的宗旨,着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得到了全国各高校的支持,并在全国各省市设立了19个办事处,发展了数家当地经销商。  达盛科技不仅致力于发展业务,更注重培养团队精神,
随着CDN技术的不断完善,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国际知名厂商、SP、CP和企业用户纷纷进入市场,在Web2.0、流媒体网络、电子商务、游戏类网站等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带动下,去年全国CDN市场增长率为36.1%,市场规模达到56亿美元,而全球CDN市场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0年全球CDN產品投入总额为1.2亿美元。2000年底,中国的CDN产业逐渐开始起步,到2005年包括帝联科
鲜花烂漫,掌声热烈。AST老员工的眼里闪烁着泪花,伤感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虽然公司高管频频举杯力图营造出欢乐的气氛。  这是1997年9月2日,AST在京举行“共创未来”庆祝酒会,向业界全面介绍三星电子并购AST过程及AST未来战略。时任AST主管亚太区的高级副总裁朱薰宣布,AST在中国将重新夺回“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桂冠。  历史告诉我们,这个目标最终化成了泡影。    芝麻开门的东土    19
长久以来,高清视频通信产品一直定位中高端市场,因其成本高、技术复杂,主流高清视频通信厂商多不看重中小企业市场。今年,这种局面出现了变化。近期,宝利通与神州数码不仅启动了针对中小企业用户的全国巡展活动,还针对这一市场用户的需求推出了两款高清视频通信套餐——卓越1 3和卓越1 6。这两款套餐在保持中高端产品性能的同时,却给出了中小企业级的价格。    高品质的“六方会谈”    早在2004年,神州数
“从当前的市场趋势来看,802.11n技术最终会成为企业用户的首选。”Aruba首席运营官Hitesh Sheth在最近一次的中国之行中如是说。而当前无线路由产品厂商业绩的飞速增长,似乎也在成为验证这一说法的有力证据。    Hitesh Sheth告诉记者,过去无线网络只是用户的一个备选网络方案,它是一种补足有线网络的方式,但是今天用户已经开始把无线网络作为网络建设的必选项。这种变化预示着,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