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一批批外来流动人口进入我市,为常州的经济建设和市场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为深入了解我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变化情况、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为各级政府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我们根据2010年常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的数据结果,对全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外来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
2010年常州市外来流动人口167.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4%,其中来自省外的外来人口80.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7.6%,来自省内外来人口86.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8%。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五普”)数据显示,当时外来人口为89.5万人,比“六普”少7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比“六普”低12.7个百分点,其中省内外来人口“六普”比“五普”增加29.9万人,比重增长3.9%;省外外来人口比“五普”增加47.6万人,比重增长8.8%,全市常住人口外来人口总量呈上升态势。
1、外来人口来源地域相对集中
我市省外流入人口的来源地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分布的省份上看,受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结构因素的影响,外来人口的省份基本为人口大省,或为农业和劳务输出大省。有百分之七十的省外流入人口来自安徽、四川、河南、贵州四个省市。其中又以安徽省来常人口最多,总量达34.2万人,占全市省外流入人口的42.4%,稳居第一;其次是四川省、河南省和贵州省,来常人口分别为11.2万人、8.1万人和4.3万人,占全市省外流入人口13.9%、10.1%、5.4%。
2、外来人口居住地分布集中
我市主城区、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的县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是外来人口常住的首选。我市主城区的外来人口总量最多,主城区由于经济较发达、就业岗位及学校相对较多,因此集中了大量来自市内各县区、省内各市、省外各地区的外来人口,总量达141.7万人,分别占全市外来人口84.8%和常住人口的30.9%。因城区拆迁问题而引起的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外来人口总量也达到18.9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11.3%。
3、外来人口年龄以青壮年为主
“六普”数据显示,我市的外来人口基本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年龄构成呈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5-59岁,女性15-54岁)为138.6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83.0%,表明青壮年外来人口是我市外来人口主流,对我市社会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比重最大的年龄组是20-24岁的青壮年人口最多,达25.7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15.4%;0-14岁的外来人口有18.4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11.0%,60岁及以上外来人口数量较少,有7.7万人,所占比例占全市外来人口的4.6%。
4、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
“六普”数据显示,外来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初中水平,其比重占到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48.2%,其中,省外外来人口初中学历人数占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比重为26.8%。与全市水平相比,外来人口中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重,高于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初中学历人口的4.3个百分点,小学、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要略低于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相同学历水平。
5、外来人口流入目的性强且集中
“六普”数据显示,外来人口流入常州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随迁家属和拆迁搬家,因务工经商流入到我市的人口为101.3万,占全市外来人口的60.6%,其次是随迁家属,占全市流动人口的9.5%,与“五普”时外来人口多为独身在常工作、经商不同,目前我市外来人口逐步呈现举家一同迁移的态势。以经济型迁移原因为主的外来人口在实现自身经济目标同时为我市发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以社会型为辅的迁移原因更有利于外来人口家庭生活的稳定,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促进作用。
二、外来人口对常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外来人口群体有力拉动我市消费市场
首先,外来人口本身作为消费者,把部分收入用于衣食住行,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增加了活力。其次,大量以务工经商为主的外来人口从事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增强了我市消费品的流通。
2、外来人口缓解我市低层次劳动力不足问题
目前,我市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建筑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部门对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技术要求不高,基本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工作脏、重、累,且收人水平较低,我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满足了这样的用工需求,以他们的辛勤付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市低层次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外来人口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外来经商人员逐步成为住宿餐饮业、居民家政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主力军,主要从事各种餐饮服务、维修服务、家政服务、蔬菜水果贩运买卖等工作,为我市居民生活服务和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
三、对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几点建议
1、结合外来人口数量特征,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
外来人口是我们城市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在公共政策制定、住房制度改革、就业、子女入托入学、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将外来人口纳入城市生产和生活规划之中,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生活环境,减少因外来人口增加而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各种压力,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2、大力宣传法制教育,加强外来人员法制意识
创新和完善城市外来人员管理。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外来人口的特点,在加强基本法制法规宣传同时,侧重《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理》、《暂住人口管理办法》、《流动人口及出租房管理办法》等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还可以免费发放办事指南、法律服务手册等,提供其最需要的法制知识,让外来人口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3、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外来人才
“六普”资料显示,我市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在全省排列第三,苏州、无锡排列第一和第二,分别比这两个城市低10.8和2.5个百分点。但我市外来人口的主体是外来务工人员,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简单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一些低端服务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高中、大学专科、研究生学历的外来人口占全部外来人口比重均低于苏州、无锡。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还是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引进、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人文和技术含量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外来人口的低素质与我市对劳动力素质高要求的矛盾会愈发明显。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消除人才引进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为引进人才服务的“绿色通道”,促进人才政策的落实,努力实现高层次外来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一、外来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
2010年常州市外来流动人口167.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4%,其中来自省外的外来人口80.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7.6%,来自省内外来人口86.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8%。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五普”)数据显示,当时外来人口为89.5万人,比“六普”少7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比“六普”低12.7个百分点,其中省内外来人口“六普”比“五普”增加29.9万人,比重增长3.9%;省外外来人口比“五普”增加47.6万人,比重增长8.8%,全市常住人口外来人口总量呈上升态势。
1、外来人口来源地域相对集中
我市省外流入人口的来源地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分布的省份上看,受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结构因素的影响,外来人口的省份基本为人口大省,或为农业和劳务输出大省。有百分之七十的省外流入人口来自安徽、四川、河南、贵州四个省市。其中又以安徽省来常人口最多,总量达34.2万人,占全市省外流入人口的42.4%,稳居第一;其次是四川省、河南省和贵州省,来常人口分别为11.2万人、8.1万人和4.3万人,占全市省外流入人口13.9%、10.1%、5.4%。
2、外来人口居住地分布集中
我市主城区、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的县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是外来人口常住的首选。我市主城区的外来人口总量最多,主城区由于经济较发达、就业岗位及学校相对较多,因此集中了大量来自市内各县区、省内各市、省外各地区的外来人口,总量达141.7万人,分别占全市外来人口84.8%和常住人口的30.9%。因城区拆迁问题而引起的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外来人口总量也达到18.9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11.3%。
3、外来人口年龄以青壮年为主
“六普”数据显示,我市的外来人口基本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年龄构成呈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5-59岁,女性15-54岁)为138.6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83.0%,表明青壮年外来人口是我市外来人口主流,对我市社会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比重最大的年龄组是20-24岁的青壮年人口最多,达25.7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15.4%;0-14岁的外来人口有18.4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11.0%,60岁及以上外来人口数量较少,有7.7万人,所占比例占全市外来人口的4.6%。
4、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
“六普”数据显示,外来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初中水平,其比重占到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48.2%,其中,省外外来人口初中学历人数占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比重为26.8%。与全市水平相比,外来人口中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重,高于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初中学历人口的4.3个百分点,小学、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要略低于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相同学历水平。
5、外来人口流入目的性强且集中
“六普”数据显示,外来人口流入常州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随迁家属和拆迁搬家,因务工经商流入到我市的人口为101.3万,占全市外来人口的60.6%,其次是随迁家属,占全市流动人口的9.5%,与“五普”时外来人口多为独身在常工作、经商不同,目前我市外来人口逐步呈现举家一同迁移的态势。以经济型迁移原因为主的外来人口在实现自身经济目标同时为我市发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以社会型为辅的迁移原因更有利于外来人口家庭生活的稳定,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促进作用。
二、外来人口对常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外来人口群体有力拉动我市消费市场
首先,外来人口本身作为消费者,把部分收入用于衣食住行,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增加了活力。其次,大量以务工经商为主的外来人口从事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增强了我市消费品的流通。
2、外来人口缓解我市低层次劳动力不足问题
目前,我市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建筑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部门对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技术要求不高,基本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工作脏、重、累,且收人水平较低,我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满足了这样的用工需求,以他们的辛勤付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市低层次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外来人口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外来经商人员逐步成为住宿餐饮业、居民家政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主力军,主要从事各种餐饮服务、维修服务、家政服务、蔬菜水果贩运买卖等工作,为我市居民生活服务和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
三、对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几点建议
1、结合外来人口数量特征,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
外来人口是我们城市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在公共政策制定、住房制度改革、就业、子女入托入学、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将外来人口纳入城市生产和生活规划之中,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生活环境,减少因外来人口增加而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各种压力,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2、大力宣传法制教育,加强外来人员法制意识
创新和完善城市外来人员管理。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外来人口的特点,在加强基本法制法规宣传同时,侧重《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理》、《暂住人口管理办法》、《流动人口及出租房管理办法》等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还可以免费发放办事指南、法律服务手册等,提供其最需要的法制知识,让外来人口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3、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外来人才
“六普”资料显示,我市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在全省排列第三,苏州、无锡排列第一和第二,分别比这两个城市低10.8和2.5个百分点。但我市外来人口的主体是外来务工人员,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简单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一些低端服务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高中、大学专科、研究生学历的外来人口占全部外来人口比重均低于苏州、无锡。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还是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引进、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人文和技术含量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外来人口的低素质与我市对劳动力素质高要求的矛盾会愈发明显。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消除人才引进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为引进人才服务的“绿色通道”,促进人才政策的落实,努力实现高层次外来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