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政课教学能否取得德育实效性,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有效方法,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生活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独具特色的德育方法,这对当前思政课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陶行知 德育方法 高中思政教学
一、陶行知的德育原则与方法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过程中独具慧眼,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教学做合一”,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德育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生活教育论。他认为,生活教育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对每个人无时无刻不起着作用,每个人也无时无刻不进行生活教育。他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将建筑人格长城的德育思想寓于生活教育中,主张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必须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及时进行品德教育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知情意合一。
陶行知强调,知情意的教育是统一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情感是促使知识转化为追求真理的信念的催化剂,情感来源于认识,没有正确认识的情感,只能是缺乏理智的感情冲动。意志使人养成追求真理的习惯并努力奉行。陶行知对“知情意合一”的论述实际上阐明了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德行教育时,要遵循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知情意合一。
(三)知行合一,注重社会实践。
知识与品行合一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中“教、训分家”的情况提出的德育方法。他说:“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因此,我们在具体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强调知行统一,道德认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内化为思想,转化成行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陶行知认为,知识与品行在统一的基础上,还有其内在联系,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更要注重实践,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陶先生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于实行”,“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行为不可”。所以,学生应该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身品德的发展。
(四)“集体主义”和“学生自治”相结合的方法。
陶行知主张“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弱思想的有效药剂”。集体生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而且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满足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条件,为此他提出学生自治的观点。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练习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是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好办法。
(五)情感陶冶。
陶行知十分重视情感对人的陶冶和感化作用。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心与心的交流。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到达心灵的深处。没有感化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真正起作用的德育。陶行知一贯重视通过环境、艺术、校风、学风及教师的个人魅力感化每一位学生,收到“教人化人”的成效。
二、陶行知德育方法对提高思政课德育效能的启示
(一)遵循高中生认知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知情意合一”,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有复杂的结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知情意属于道德意识领域,是精神性的东西,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对主体行为有约束作用,而道德意志对品德形成过程有持续力、选择力和控制力的作用。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模糊、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强调“知情意合一”,注重情感的陶冶作用。这对“真人”的培养,学生正确观念、良好品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陶行知生活德育论指导下,教学合一,教训合一。
“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然而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目前,思政课教学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对思政理论课不感兴趣,思政课教学仍无法摆脱“课时不少、费力不小、效果不佳、聲誉不高”的困境。
我想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到教学合一,教训合一。也就是说,教师只管自己的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即他们是否对课程感兴趣,是否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是否能解决学生困惑等;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没有渗透思想、德性的教育。
为此,应在陶行知生活德育论指导下做到:其一,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做到“四结合”: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学生所关注的事情,结合社会时政热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思政课效果不佳的困境。如在讲授经济往来中的商业道德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正反两方面案例进行教学。正面案例可选取最美教师张丽莉和最美乡村教师邓丽的故事。反面案例可选取以关爱幼儿为主题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虐童事件,特别是对温岭教师颜艳红虐待幼儿事件做了重点分析。其二,教训合一,教书与育人合一。思政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有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又有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提升的要求,两方面教学都应该重视。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三)“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德育效能的提高关键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素养是否有所提高。陶行知强调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做到“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为此我们要做到:其一,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一些思政课课题调查等;其二,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可课余活动结合。可利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寝室文化建设、科技艺术周、参观陶研馆等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治能力,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悲观惰性思想。其四,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根据思政课教学的需要,让学生先在课外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查、考察,然后让学生课上进行报告、讨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创造性地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 陶行知 德育方法 高中思政教学
一、陶行知的德育原则与方法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过程中独具慧眼,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教学做合一”,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德育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生活教育论。他认为,生活教育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对每个人无时无刻不起着作用,每个人也无时无刻不进行生活教育。他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将建筑人格长城的德育思想寓于生活教育中,主张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必须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及时进行品德教育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知情意合一。
陶行知强调,知情意的教育是统一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情感是促使知识转化为追求真理的信念的催化剂,情感来源于认识,没有正确认识的情感,只能是缺乏理智的感情冲动。意志使人养成追求真理的习惯并努力奉行。陶行知对“知情意合一”的论述实际上阐明了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德行教育时,要遵循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知情意合一。
(三)知行合一,注重社会实践。
知识与品行合一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中“教、训分家”的情况提出的德育方法。他说:“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因此,我们在具体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强调知行统一,道德认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内化为思想,转化成行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陶行知认为,知识与品行在统一的基础上,还有其内在联系,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更要注重实践,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陶先生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于实行”,“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行为不可”。所以,学生应该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身品德的发展。
(四)“集体主义”和“学生自治”相结合的方法。
陶行知主张“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弱思想的有效药剂”。集体生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而且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满足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条件,为此他提出学生自治的观点。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练习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是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好办法。
(五)情感陶冶。
陶行知十分重视情感对人的陶冶和感化作用。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心与心的交流。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到达心灵的深处。没有感化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真正起作用的德育。陶行知一贯重视通过环境、艺术、校风、学风及教师的个人魅力感化每一位学生,收到“教人化人”的成效。
二、陶行知德育方法对提高思政课德育效能的启示
(一)遵循高中生认知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知情意合一”,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有复杂的结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知情意属于道德意识领域,是精神性的东西,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对主体行为有约束作用,而道德意志对品德形成过程有持续力、选择力和控制力的作用。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模糊、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强调“知情意合一”,注重情感的陶冶作用。这对“真人”的培养,学生正确观念、良好品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陶行知生活德育论指导下,教学合一,教训合一。
“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然而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目前,思政课教学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对思政理论课不感兴趣,思政课教学仍无法摆脱“课时不少、费力不小、效果不佳、聲誉不高”的困境。
我想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到教学合一,教训合一。也就是说,教师只管自己的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即他们是否对课程感兴趣,是否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是否能解决学生困惑等;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没有渗透思想、德性的教育。
为此,应在陶行知生活德育论指导下做到:其一,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做到“四结合”: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学生所关注的事情,结合社会时政热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思政课效果不佳的困境。如在讲授经济往来中的商业道德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正反两方面案例进行教学。正面案例可选取最美教师张丽莉和最美乡村教师邓丽的故事。反面案例可选取以关爱幼儿为主题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虐童事件,特别是对温岭教师颜艳红虐待幼儿事件做了重点分析。其二,教训合一,教书与育人合一。思政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有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又有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提升的要求,两方面教学都应该重视。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三)“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德育效能的提高关键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素养是否有所提高。陶行知强调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做到“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为此我们要做到:其一,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一些思政课课题调查等;其二,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可课余活动结合。可利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寝室文化建设、科技艺术周、参观陶研馆等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治能力,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悲观惰性思想。其四,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根据思政课教学的需要,让学生先在课外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查、考察,然后让学生课上进行报告、讨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创造性地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