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配比政策对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的社会捐赠,是指社会主体主要包含实体法人与各个阶层的自然人等对高校教育的事业给予一些物质方面的捐赠行为,这是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活动。我国的教育与财政部门在2009年的10月份共同制定了针对高等教育事业方面的财政配比法律法规(以下内文中简称为《配比办法》)。中央财政为了完善我国高校的捐赠体制和促进中国高等教学事业的发展,对高校的社会捐赠设立了配比资金,进而对其实行资金奖励和补助。通过对该政策的正确引导,促进了高校教学事业更好的发展。
  一、财政配比政策出台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依据
  (一)财政配比政策下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等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对于筹措高等学校的教学经费的情况,明确要求国家要构建以中央财政的拨款为主,其他渠道的捐款为辅的捐赠体制,可以使得高等学校的教育事业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社会方面捐资助学的李亮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经济计划制度的长期施行,从而使当前高等的教育事业对财政的过于依靠。目前高等教育需要的经费还在处于多元化的初级阶段,引导社会进行捐赠的制度建立还不够全面。
  中国政府适时的施行财政配比策略,不仅得到了财政部门的拥护,同时也启发了教育事业的开拓思路并引导高校发展渠道从而得到更多支持。在财政配比政策这种新理念的应用中,不单是调动了捐赠者的主动性,更是有利于高校对社会资源的引入,在社会方面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性。我国高校要学会利用社会的力量来支持高校的教育事业,有利于社会捐赠形式的发展,在高校教育建设进展中捐款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关于财政配比,理论依据的阐述
  政府部门对高校教育事业的投入是最大的,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体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财政的拨款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经费的重要来源,受到教育的学生们是高校的教育中直接的利益获得者。从个体资本角度去分析,学生们通过接受高校教育得到了受益终身的知识和有价值意义的技能,从而生活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自己生命的价值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本身通过缴学费的方式承担高校教育的部分费用成本也是很有限的。工商企业为了加强构建自身经济的实力,招聘引用了大量的高校教育人才。企业应该依据公民理论,需要企业的运作政策能和社会的价值相结合,可以构建制度化并可持续的运转机制。
  财政配比是解决上述繁杂问题的重要政策。我国的财政部门要依据现有的财政基础来确定高校的捐赠配比,以添补高等学校不足的投入。学生在毕业后事业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可以通过捐赠的方式进行对国家代付的补偿。另外,由于工商企业也是高校教育成果的受益者,所以其也要进行社会捐赠尤其是对科研方面的项目支持,为促进社会发展做贡献。
  财政的配比政策可以在支付能力范围内,促进受益者与捐赠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效率与公正的统一。
  二、财政配比政策对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工作的机遇
  (一)强化社会的捐赠的制度改革
  我国财政配比政策的推出是有正外部性的,外部体制的改善可以提高捐赠者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起到激励学校去主动引入捐赠资源的作用,促进了社会捐赠的体制革新。由于配比政策的推出,目的性地把国家的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相互融合。首先有利于高校社会捐赠的整合,以弥补财政部门对高校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其次可以通过对高校社会捐赠政策的积极引导起到鼓励的作用,这样对地方的财政政府和高校发展渠道的策略也具有引导实践的作用。高校的社会捐赠如果形成了制度化的鼓励体制,就能有效的促进社会捐助制度的革新,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打下经济的基础。
  (二)推动高校教育中社会捐助的公正性和效率性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中社会捐助的现状,财政部门的配比政策必须将公正监督与支持原则放在首要位置。第一,要积极地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公平再分配的制度。在高等院校与普通的高校中间存在的马太现象十分凸显,马太现象是指“富的愈变愈富,穷的愈变愈穷”的社会效应。财政配比的政策明确了保护和支持的作用,通过对高校的地方性和财务情况等几种因素的考虑,逐个确定财政配比数额,但是要适当的偏向财力较差的高校。第二,加强构建对社会捐赠与财政部门配比资金管理的制度。《配比办法》明确规定要对资金的来源情况以及捐赠数额和用途都要严格审查,委托教育基金会提高管理捐赠资金的绩效核查。社会捐赠大多数都有目的性,提高对捐助资金管理的监督,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内部管理的完善,高校要遏制社会捐赠与政府的配比资金的铺张浪费和挪作他用。
  (三)支持高校的自主性和独立权
  社会捐赠以及配比发放的资金都具有灵活和无计划性等特性,它们的资金投入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太理想,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在高校中占有主导地位。高等院校对于政府的投入资金依赖性愈小,就能很好地把握独立性和自主性,政府在行政上不要干涉高校的教育,有利于加强高等院校的独立自主性。
  三、财政配比政策对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工作的挑战
  (一)构建高校的社会捐助体制
  首先要组织构建专业化的机构。各种活动的有效运行须要依赖一些组织机构,当然高校的社会捐助的形势发展也需要专门机构的帮助和支持。中央财政部门要求高校要进行基金会的构建和机构部门的组织,制定募捐方案,要有组织的开展活动,另外还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立高校现代化的模式管理制度。其次,高校校长应该是搜集社会捐赠资金的首要责任人。第三是使得学校举办的校友会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学校要重视对校友资源和捐赠的潜在社会群体,通过发掘校友会中的社会资本,是高校之间的竞争基础。
  (二)社会捐赠施行经营化模式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要树立良好形象,经营模式是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产物。高等院校要提高知名度和大众的青睐,就要把学校作为一种品牌去运转,从而获得大众的支持。还可以通过对高校办学的理念的形象宣传,进而提高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为开展社会捐赠打下基础。另外,捐助的资金数额在管理使用中要透明化。社会捐赠和财政部门的配比金额的使用信息要绝对的真实和透明,这样有利于提高捐赠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其充分体会到自身在捐赠过程 中发挥的作用。完善经营制度,对资金有效的管理使用是更多捐赠资金获得的前提,是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确保高等校的社会捐赠过程中的正当性
  高校的社会捐助是施行慈善的社会活动,但是由于捐赠人动机原由的不同,捐赠者大部分会考虑个人声誉的收益问题,甚至于个别捐赠人会想顺势获得管理使用权的不合法目的。所以社会捐助的工作要谨慎,社会捐赠中募捐资金的来源要合理得当,必须要考虑到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在高校的社会捐赠过程中,新推出的财政配比政策对其有着革新的重大意义。我国在捐赠规模上与国外的高校还是存在差距的,比如英国和美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占其学校整体经费的百分之十左右。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反映了我国社会各方对高校社会捐赠的认识不够充分,更凸显出政府政策引导经验的缺乏,不过对于社会捐赠资金的管理使用要公平和透明化。(作者单位为湖南理工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