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下,对当代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放融合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不仅要注重以经济学专业视角解释经济现象、解读国际贸易政策,还要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坚持国家立场和利益,向国际和国内发出中国声音,弘扬中国国际贸易中的成就、和平发展的态度与互利共赢的发展规划。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近五年的中国新闻奖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获奖作品为例,分析其价值取向选择,为新时代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选择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闻;价值取向;一带一路;中国新闻奖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内外高度关注。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各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便捷,受众对国际贸易信息的需求猛增,对国际贸易新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国际贸易新闻报道是报道有关贸易活动的消息,并对其中的贸易关系、经济内涵给予必要性揭示的新闻报道[1],是一类特殊的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是新闻工作者向受众提供经济新闻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对经济新闻事实的取舍和报道上的偏重[2]。经济新闻在社会中带来的传播效果与其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同时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还具有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声音的特殊国家立场,因而要做好国际贸易新闻报道,首先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本文选取近五年的中国新闻奖国际贸易新闻获奖作品,共计33篇,时间跨度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轫之年(2013年)至最新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刊发之年(2017年),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获奖作品做一个全面分析,总结其价值取向原则,探究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确立原则。
一、“一带一路”对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要求
當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扩大对外合作有助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我国政府根据情势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新的国际贸易交流路线和机遇平台,由此我国的国际贸易进入了新阶段,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也面临着新的要求。
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具有非同一般的专业性,往往充斥着大量经济专业名词,使得它的受众在阅读时需要理解更多的贸易经济知识,并结合国际关系背景进行思考。因此,除了必须具有一般新闻报道要求的接近性、时新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特点外,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还需要具有专业性、全局性、政策性等特点。
(一)专业性
国际贸易新闻属于经济新闻的一种,除了要解释贸易行为中的经济规律外,还需要阐明国际贸易关系。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新闻报道时就要求报道方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的贸易经济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并需要注意论据权威性和观点实用性。同时,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性描述并不适合作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内容,因此在专业地报道贸易新闻的同时,也必须注意语言要通俗易懂,有可读性。
(二)利益性
贸易行为源于交换能够带来利益。但对于同样一项贸易行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获益方是不同的。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全球市场逐渐走向融合发展,市场情况也变得错综复杂,因此贸易行为中的受益方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因而许多考虑到长远利益的贸易活动、贸易政策就需要新闻媒体对其进行解释,向大众揭示其中的利益关系考量,展现国家在决策时所作出的选择,并且,因为国际贸易新闻报道所具有的利益性特征,不仅会影响到国家的立场,同时也会影响到所报道的国家中企业的运行和决策,从而影响企业整体利益。
(三)政策性
国际贸易新闻作为经济新闻的一种,必然会关注到我国和世界新发布的各种贸易协定和贸易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的进行,也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做好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就必须领会中央的相关精神,密切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尤其是商务部发布的政策通告,这样才能为百姓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和形势分析工作。
经济新闻是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类新闻,对于国际贸易新闻报道来说也不例外。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国际贸易经济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自然随之调整,这也是打造中国在国际上健康积极的正面形象所必须的。[3]
二、近五年中国新闻奖国际贸易新闻获奖作品分析
每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际贸易新闻报道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以国际贸易为主题,通读第24届至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后,以其内容是否反映了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活动为标准,选择出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共33篇,并分析其反映出的价值取向。
由表1可知,近五年来,每届中国新闻奖都有不少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获奖作品,获得的奖项主要集中于二等奖和三等奖。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获奖作品最多的是在第24届,这是因为在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在此之前国内媒体已经就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情况做了许多报道,形成了舆论前置准备。
通过梳理这33篇报道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促使国内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特征之一是旧有的产业结构不够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亟待优化升级。这是因为我国过去发展经济时对经济效益过分偏重,导致许多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占据了国内重工业市场的大部分,而对高科技、高产能、轻污染的科技型产业发展扶持投入不够。“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正是根据国内经济总体形势而开出的一剂良药。随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交流愈加频繁,国内产业逐步体会到了国际标准和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从而倒逼国内生产商对产品的质量和智能化生产提高了要求。
例如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产的是玻璃卖的是创意》(2013年9月22日,《河北日报》)便是讲述了国内玻璃产品厂商在看到国际市场后,以创意性玻璃工艺品来吸引国外进口商,从而实现国内产业的升级优化和国际贸易中的互利共赢。 (二)在“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产品的销售成就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制造”以其质量优、供给足、价格低的特点迅速打进了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产品积极吸纳国外产品的优点和国际市场对产品的质量偏好,积极对自身产品质量不断作出调整优化,取得了多项位居世界前列的销售纪录。
例如第2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兵团占据国际彩棉产业主导地位》(2013年12月19日,《兵团日报》)报道了兵团已经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彩棉科研创新体系,是以中国彩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吸收国内外多家权威科研单位加盟,共同研究彩棉生产创新问题。目前兵团彩棉产业已破解原先的纤维品质差、产量低等问题,研制出更为美丽耐用的产品。兵团彩棉的供应量已占据国际彩棉市场主导地位。
(三)国际贸易政策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便利
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我国国际贸易政策为适应当时的国际贸易环境,主张采取政府监管下的贸易自由化。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后,我国打通了陆路和海上两条国际贸易路线,与沿线国家建立起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而对于进出口国内市场,旧有的贸易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因而为了使对外开放合作共赢达到最大化,我国对国际贸易政策作出了相关调整。这在近五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时有体现。
例如第2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我区将加入丝绸之路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2015年4月3日,《西藏日报》)报道了西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措施,拉萨海关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我国其他海关联手打造出一套便捷高效的通关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和传统的海关关区界线限制,构建出沿线“十关如一关”的一体化通关格局。这一改革将使进出口企业拥有更多的通关选择权,营造出低成本、高效率的通关环境,还能够进一步助推西藏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服务西藏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四)“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与中国在经贸中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为各方面建设工作提供了发展动力。其中,构建畅通的贸易路径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倡议提出后我国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途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以及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各产业贸易和投资合作程度不断扩大,形成了与沿途各国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良好态势。
例如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十四城纪行——探寻魅力‘活化石’特别报道》(2017年6月5日至2017年9月22日,《宁波日报》)即是一组以“一带一路”沿线的十四座城市为坐标,立体展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共赢宏大主题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被人民网、光明网、国际在线、中国网、中国侨网等中英文网站广泛转载,不但产生全国性影响,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也引起很大反响,架起十四城之间互联互通的友谊之桥。
通过阅读这些中国新闻奖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不难发现这些报道主要集中于报道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的新进展。这与国际贸易报道生而就具有的国家立场是分不开的。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经济新闻报道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到新闻的社会效果,使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所选择的价值取向上,当媒体选择正面宣扬中国在某一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时,受众自然就会关注到中国的发展成就,从而对国家发展产生更强的信心。本文通过阅读、分析近五年来共33件中国新闻奖国际贸易报道获奖作品,总结其价值取向的特点如下。
(一)以专业化视角解读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新闻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国家政策、法令、贸易协定等经过严密审核的条文,这些专业且严谨的内容使得未经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受众在了解国际贸易信息的时候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因而媒体在报道时需要以专业化视角加以通俗化的解释说明,以降低受众的接受难度。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整体经济形势受到冲击,然而中国虽然经济增速放缓,却仍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战略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在国际贸易局势中仍然保持着较为有力的地位和强大的发展空间。在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后,中国国际贸易规模更是突飞猛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国际上存在一些对中国经济、中国国际贸易活动不友善的言论,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加以歪曲,认为中国在实行对内的贸易保护主义,通过给予本国出口商补贴的方式来破坏贸易自由化进程。
国际贸易政策性强度很大,国际贸易行为在接受国家强有力宏观调控的同时,还得接受国际经济法则的约束。在经济全球化、多样化的当今时代,各种经济政策法规不断推陈出新,昭示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世界经济模块的重新划分,任何一项政策的发布,一个细微制度的修订,对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起到非同寻常的预警作用。有鉴于此,国际贸易报道在专业性解释经济市场化运营、分析国际贸易政策过程中意义深远。
因而不少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在此时主动发声、澄清事实,以专业化视角积极报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根据新形势制定的国际贸易政策,通过客观事实和理性分析,向国内外展示中国发展国际贸易、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信心与能力。
(二)以大局意识总览全球化贸易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国际贸易领域,仍然充斥着许多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相违背。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最需要投入其中,順应其发展并不断壮大自身。对于国际经贸活动中的冲突和反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发展的眼光,看到多数国家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看到国家与国家间的种种博弈。冲突的激烈程度是有限的、可控的,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谈判解决的。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对于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摩擦等问题,必然会给予高度的关注。但在报道贸易摩擦事件时,这些获奖作品是以理性客观的角度来回应外国对中国国际贸易活动的指控,分析外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历史局限性和利己心,从全球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相连的大局意识来报道,使受众清楚地看到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是为了谋求区域经济交流更加繁荣,为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受惠,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加剧,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适应了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对中国、沿线国家以及世界的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国际舆论场上,仍然存在着不少对我国推行“一带一路”建设不正确理解的言论和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言论;在我国国内的舆论环境同样面临挑战,国际贸易新闻仍然是经济新闻中难做、难懂、难理解的一类,需要媒体在报道时考虑得更为全面,什么应该报道、什么应该大力报道、什么应当规避等。目前我国国际贸易新闻的价值取向以国家立场为核心,坚持国家利益和理性分析,取得了一定的良好传播效果。但由于意识形态上的不同,正能量的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上仍不能获得足够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中国国际贸易新闻报道未来发展应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安雅·谢芙琳(Anya Schiffrin).当代西方财经报道[M].张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7.
[2]吴玉兰.经济新闻报道[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
[3]曾馨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形象建设与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8(9):24-27.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硕士生)
编校:郑艳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闻;价值取向;一带一路;中国新闻奖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内外高度关注。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各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便捷,受众对国际贸易信息的需求猛增,对国际贸易新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国际贸易新闻报道是报道有关贸易活动的消息,并对其中的贸易关系、经济内涵给予必要性揭示的新闻报道[1],是一类特殊的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是新闻工作者向受众提供经济新闻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对经济新闻事实的取舍和报道上的偏重[2]。经济新闻在社会中带来的传播效果与其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同时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还具有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声音的特殊国家立场,因而要做好国际贸易新闻报道,首先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本文选取近五年的中国新闻奖国际贸易新闻获奖作品,共计33篇,时间跨度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轫之年(2013年)至最新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刊发之年(2017年),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获奖作品做一个全面分析,总结其价值取向原则,探究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确立原则。
一、“一带一路”对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要求
當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扩大对外合作有助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我国政府根据情势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新的国际贸易交流路线和机遇平台,由此我国的国际贸易进入了新阶段,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也面临着新的要求。
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具有非同一般的专业性,往往充斥着大量经济专业名词,使得它的受众在阅读时需要理解更多的贸易经济知识,并结合国际关系背景进行思考。因此,除了必须具有一般新闻报道要求的接近性、时新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特点外,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还需要具有专业性、全局性、政策性等特点。
(一)专业性
国际贸易新闻属于经济新闻的一种,除了要解释贸易行为中的经济规律外,还需要阐明国际贸易关系。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新闻报道时就要求报道方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的贸易经济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并需要注意论据权威性和观点实用性。同时,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性描述并不适合作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内容,因此在专业地报道贸易新闻的同时,也必须注意语言要通俗易懂,有可读性。
(二)利益性
贸易行为源于交换能够带来利益。但对于同样一项贸易行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获益方是不同的。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全球市场逐渐走向融合发展,市场情况也变得错综复杂,因此贸易行为中的受益方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因而许多考虑到长远利益的贸易活动、贸易政策就需要新闻媒体对其进行解释,向大众揭示其中的利益关系考量,展现国家在决策时所作出的选择,并且,因为国际贸易新闻报道所具有的利益性特征,不仅会影响到国家的立场,同时也会影响到所报道的国家中企业的运行和决策,从而影响企业整体利益。
(三)政策性
国际贸易新闻作为经济新闻的一种,必然会关注到我国和世界新发布的各种贸易协定和贸易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的进行,也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做好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就必须领会中央的相关精神,密切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尤其是商务部发布的政策通告,这样才能为百姓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和形势分析工作。
经济新闻是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类新闻,对于国际贸易新闻报道来说也不例外。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国际贸易经济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自然随之调整,这也是打造中国在国际上健康积极的正面形象所必须的。[3]
二、近五年中国新闻奖国际贸易新闻获奖作品分析
每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际贸易新闻报道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以国际贸易为主题,通读第24届至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后,以其内容是否反映了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活动为标准,选择出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共33篇,并分析其反映出的价值取向。
由表1可知,近五年来,每届中国新闻奖都有不少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获奖作品,获得的奖项主要集中于二等奖和三等奖。国际贸易新闻报道获奖作品最多的是在第24届,这是因为在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在此之前国内媒体已经就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情况做了许多报道,形成了舆论前置准备。
通过梳理这33篇报道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促使国内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特征之一是旧有的产业结构不够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亟待优化升级。这是因为我国过去发展经济时对经济效益过分偏重,导致许多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占据了国内重工业市场的大部分,而对高科技、高产能、轻污染的科技型产业发展扶持投入不够。“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正是根据国内经济总体形势而开出的一剂良药。随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交流愈加频繁,国内产业逐步体会到了国际标准和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从而倒逼国内生产商对产品的质量和智能化生产提高了要求。
例如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产的是玻璃卖的是创意》(2013年9月22日,《河北日报》)便是讲述了国内玻璃产品厂商在看到国际市场后,以创意性玻璃工艺品来吸引国外进口商,从而实现国内产业的升级优化和国际贸易中的互利共赢。 (二)在“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产品的销售成就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制造”以其质量优、供给足、价格低的特点迅速打进了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产品积极吸纳国外产品的优点和国际市场对产品的质量偏好,积极对自身产品质量不断作出调整优化,取得了多项位居世界前列的销售纪录。
例如第2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兵团占据国际彩棉产业主导地位》(2013年12月19日,《兵团日报》)报道了兵团已经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彩棉科研创新体系,是以中国彩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吸收国内外多家权威科研单位加盟,共同研究彩棉生产创新问题。目前兵团彩棉产业已破解原先的纤维品质差、产量低等问题,研制出更为美丽耐用的产品。兵团彩棉的供应量已占据国际彩棉市场主导地位。
(三)国际贸易政策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便利
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我国国际贸易政策为适应当时的国际贸易环境,主张采取政府监管下的贸易自由化。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后,我国打通了陆路和海上两条国际贸易路线,与沿线国家建立起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而对于进出口国内市场,旧有的贸易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因而为了使对外开放合作共赢达到最大化,我国对国际贸易政策作出了相关调整。这在近五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时有体现。
例如第2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我区将加入丝绸之路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2015年4月3日,《西藏日报》)报道了西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措施,拉萨海关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我国其他海关联手打造出一套便捷高效的通关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和传统的海关关区界线限制,构建出沿线“十关如一关”的一体化通关格局。这一改革将使进出口企业拥有更多的通关选择权,营造出低成本、高效率的通关环境,还能够进一步助推西藏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服务西藏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四)“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与中国在经贸中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为各方面建设工作提供了发展动力。其中,构建畅通的贸易路径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倡议提出后我国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途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以及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各产业贸易和投资合作程度不断扩大,形成了与沿途各国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良好态势。
例如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十四城纪行——探寻魅力‘活化石’特别报道》(2017年6月5日至2017年9月22日,《宁波日报》)即是一组以“一带一路”沿线的十四座城市为坐标,立体展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共赢宏大主题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被人民网、光明网、国际在线、中国网、中国侨网等中英文网站广泛转载,不但产生全国性影响,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也引起很大反响,架起十四城之间互联互通的友谊之桥。
通过阅读这些中国新闻奖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不难发现这些报道主要集中于报道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的新进展。这与国际贸易报道生而就具有的国家立场是分不开的。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经济新闻报道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到新闻的社会效果,使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所选择的价值取向上,当媒体选择正面宣扬中国在某一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时,受众自然就会关注到中国的发展成就,从而对国家发展产生更强的信心。本文通过阅读、分析近五年来共33件中国新闻奖国际贸易报道获奖作品,总结其价值取向的特点如下。
(一)以专业化视角解读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新闻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国家政策、法令、贸易协定等经过严密审核的条文,这些专业且严谨的内容使得未经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受众在了解国际贸易信息的时候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因而媒体在报道时需要以专业化视角加以通俗化的解释说明,以降低受众的接受难度。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整体经济形势受到冲击,然而中国虽然经济增速放缓,却仍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战略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在国际贸易局势中仍然保持着较为有力的地位和强大的发展空间。在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后,中国国际贸易规模更是突飞猛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国际上存在一些对中国经济、中国国际贸易活动不友善的言论,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加以歪曲,认为中国在实行对内的贸易保护主义,通过给予本国出口商补贴的方式来破坏贸易自由化进程。
国际贸易政策性强度很大,国际贸易行为在接受国家强有力宏观调控的同时,还得接受国际经济法则的约束。在经济全球化、多样化的当今时代,各种经济政策法规不断推陈出新,昭示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世界经济模块的重新划分,任何一项政策的发布,一个细微制度的修订,对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起到非同寻常的预警作用。有鉴于此,国际贸易报道在专业性解释经济市场化运营、分析国际贸易政策过程中意义深远。
因而不少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在此时主动发声、澄清事实,以专业化视角积极报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根据新形势制定的国际贸易政策,通过客观事实和理性分析,向国内外展示中国发展国际贸易、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信心与能力。
(二)以大局意识总览全球化贸易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国际贸易领域,仍然充斥着许多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相违背。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最需要投入其中,順应其发展并不断壮大自身。对于国际经贸活动中的冲突和反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发展的眼光,看到多数国家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看到国家与国家间的种种博弈。冲突的激烈程度是有限的、可控的,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谈判解决的。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对于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摩擦等问题,必然会给予高度的关注。但在报道贸易摩擦事件时,这些获奖作品是以理性客观的角度来回应外国对中国国际贸易活动的指控,分析外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历史局限性和利己心,从全球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相连的大局意识来报道,使受众清楚地看到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是为了谋求区域经济交流更加繁荣,为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受惠,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加剧,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适应了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对中国、沿线国家以及世界的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国际舆论场上,仍然存在着不少对我国推行“一带一路”建设不正确理解的言论和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言论;在我国国内的舆论环境同样面临挑战,国际贸易新闻仍然是经济新闻中难做、难懂、难理解的一类,需要媒体在报道时考虑得更为全面,什么应该报道、什么应该大力报道、什么应当规避等。目前我国国际贸易新闻的价值取向以国家立场为核心,坚持国家利益和理性分析,取得了一定的良好传播效果。但由于意识形态上的不同,正能量的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上仍不能获得足够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中国国际贸易新闻报道未来发展应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安雅·谢芙琳(Anya Schiffrin).当代西方财经报道[M].张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7.
[2]吴玉兰.经济新闻报道[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
[3]曾馨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形象建设与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8(9):24-27.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硕士生)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