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音乐制作人,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后成为独立音乐制作人,推出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音乐作品及音乐会。1994年,他担任制作人的唱片《阿姐鼓》由华纳唱片在全球发行,取得了世界性的影响。他制作的其他音乐及演出项目还包括:音乐剧《金沙》《我曾有梦》、音乐话剧《与陌生男人喝酒》等等。由他担任音乐制作的影视作品包括《暴雨梨花》《大马帮》《龙票》《月上海》等。李苏友现任橙天知音舞台戏剧制作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并兼任多所艺术院校客座教授。
采访李苏友,是在一个和煦的午后。阳光照进温暖的餐厅,勾勒出李苏友的面部轮廓,清晰、挺拔、柔和,神态慈祥而暗蕴刚强,似有欧陆雕塑般气度。问后才知,他有着四分之一波兰血统,性格中也有西化的味道。正是这种血脉,使其内心始终激荡着浪漫主义精神,像肖邦一样,永不停歇地追求美好,绝不容忍平庸与怠惰。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攀登着音乐的巅峰,以他一部又一部成功的作品为载体,热情洋溢地向世界传递着东方的声音,也向世人展现出其独特的个人情怀:深厚且真挚,沉郁而雄浑。他的成长历程如奏鸣曲般活跃、张扬;他的艺术品位如小步舞曲般优雅;他的生活理念似回旋曲般丰富而妖娆,竞相辉映,交织成一首华美恢弘的交响曲。
奏鸣曲:音乐教父的成长史诗
李苏友在中国音乐界,特别是在音乐剧界,算得上“教父”级的人物。作为音乐制作人,他担纲制作的诸多音乐作品,受到世界瞩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资深音乐教授,他培养的学生大都进入国内知名艺术剧院,其中更是不乏“中国音乐剧女王”影子这样的奇才。
影子在近期上演的音乐剧《妈妈咪呀》中饰演女主角唐娜,她是全球14个版本的主演中年纪最轻的一个,但却给唐娜这一角色的演绎带来了新的元素,令观众叹为观止。这一切都来自恩师对她的点拨:“你必须在开场的那首《Money!Money!》中赢得观众的掌声,甚至是喝彩与互动,只有挑起观众的情绪,将他们带入预设的情境,后面的戏才会好演。”李苏友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句句都是点睛之笔,足以见其深厚的艺术修为与造诣。
这位音乐教父给人的感觉像是一座沉静的火山,平时慈蔼祥和,而一旦触发其艺术灵感,或是遭遇不能容忍的丑恶,他就会喷发出一股浓烈、张扬的爆发力,一发不可收,无坚不摧。究其原因,一半是由于执著地追求美好的天性,另一半则是源自成长期持久的压抑。学生时代,适逢十年浩劫,全国思想、艺术禁锢,可供流传的只有八个样板戏,这位学习西洋音乐的高材生不得不把门窗蒙上被子,才能弹奏自己喜爱的肖邦。上世纪80年代,思想自由,文艺复兴,他那沉潜已久的雄心与创造力得以苏醒。此时的李苏友,仿佛斯巴达克斯般勇敢与豪迈,自信地呐喊出心底的声音:“我要做中国人不曾做过的音乐!”1987年,渴望创新的他,飞跃学院的樊笼,成为一位独立的音乐制作人,开启了一段新时代的传奇。
音乐制作人相当于影视剧的导演,负责制作、设计出符合整个专辑风格的歌曲。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职业刚进入中国不久,方兴未艾,李苏友便凭着他超强的艺术才华以及敏锐的市场嗅觉,立于行业潮头。1990年,他在上海黄浦体育馆制作举办“新开发音乐会”,成为上海现代流行音乐史上的第一场重大演出;1992年,他创建上海第一个音乐制作机构——“上海新音乐制作室”;1994年,李苏友将迷人的东方情调与人文的真善美主题完美融合,制作了世界音乐唱片《阿姐鼓》,这不仅是他个人事业的一个高峰,在西方媒体的评价中,更是“使中国人实现了音乐走向世界的理想”。
如果说《阿姐鼓》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空灵与大气,那么充满寓言式魔幻气质的音乐剧《金沙》,则是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音乐家们的国际化视野与奇绝的想象力,因此被业内称作“中国舞台版《指环王》”,而它的制作人,也正是李苏友。他曾经自豪地说:“《金沙》美得像一个奇迹。”的确如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金沙》的艺术水平可以和极尽壮观华丽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相媲美。舞台上,时而是纱帘掩映,龙舟轻摇的“芙蓉古城”;时而是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古战场;时而是圆月高升、鼓声轰鸣的原始祭祀台,优美如神话世界。透明的象牙灯、剪纸艺术制作的街道牌坊、幽静茂密的水草丛,古金沙王国宛然如生。
这一幕幕华丽的场景,其灵感皆来自于2001年发掘的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金沙》制作团队将古老的中国文明加以现代演绎,向世界展现了一段惊世传奇。李苏友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创意:“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的气息,你就会知道自己站在哪里了。”
小步舞曲:思古悠悠中国情
李苏友有着西方血统,骨子里充满了追求崇高、自由、优雅的因子。然而,作为中国人,自然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怀有深沉且炽烈的眷恋,时刻为它身上的累累创伤忧心。两股血脉交相碰撞,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使得他像鲁迅一样,丰富且矛盾,时常以一种批判的姿态表达着对祖国无比的热爱。
对于当下的国民性,李苏友感到深深的失望。一次,他去山东孔庙,在门口遇见一对夫妻让年幼的儿子站到石狮子上照相,遂上前劝阻,说这样有碍公德,那一家置若罔闻。于是,他换了一种劝解方式,煞有介事地说道:“对孔子不敬,将来考不上大学。”那对夫妻急忙把孩子从上面抱下来,诚惶诚恐。李苏友不由得感叹:“没有公德,不讲秩序,只有私人的小算计,愚昧且痴迷,这就是中国人的可悲。”更令他感到无奈的是,中国人似乎生来有一种遗忘苦难的“天才”。汶川地震后,朋友间讨论这场灾难会给中国人带来怎样的改变,李苏友说,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果不其然,不到半年,地震旧址上建起了新居,劫后的人们又支起了麻将桌。牌友们在桌上厮杀,解放军在身后箪食壶浆,端茶送水。讲到此处,李苏友不由得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当下社会的功利与浮躁,麻木与堕落,使李苏友深感厌倦与疲惫。他不只一次地喟叹,中国古代文人那种潇洒的风度,坦荡的胸襟,如今已成广陵绝响,由文人发扬光大的古典音乐传统,更是命若琴弦。李苏友曾在上海举办过一场中国古代文人雅乐现场演奏会,命名“思古悠悠”,追慕古圣先贤的遗风。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初,经历过80年代文化百家争鸣的人们对于古典情怀尚存留恋,那场演奏会一票难求。人们在静谧清幽的小剧场里,聆听着箫、埙、笛子、古琴等最纯粹的中国乐器演奏出最动听的中国音乐。古乐的音量轻寂、细微,然而在那一刻,李苏友以及在场听众,仿佛感觉这声音宛如洪钟大吕,回音隆隆,荡过黄浦江,漫过中国万里江山......“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现在,人们只有慨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如今早已没有欣赏古典音乐的大环境,李苏友遂退而求其次,耐心经营自己的一番天地,于方寸之间酿造一种优雅,徐缓地享受慢生活,犹如独自演奏一支小步舞曲,精巧而细致。“中国乐器音量较小,是因为古代文人演奏音乐不慕名利,不是面对大众,而是为了修身养性。不假外求,真诚地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生活,这是一种境界。”李苏友说,他从其中生发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一个人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是幸运;能从喜欢的事上赚钱,是万幸。我能够用喜欢的事赚钱的同时,又能丝毫不降低自己的生活追求与艺术品质,可算是万幸中之万幸。”
回旋曲:饕餮文化与艺术的盛宴
无论工作、生活,李苏友全凭自己兴之所至,不会参照看客的目光。他从上海来到北京,几年都没有买车,全凭公交出行,周围人都觉好奇。他并不缺钱,而是因为没有遇到喜欢的车型。直到一款蓝色别克旅行车出现,外观设计颇顺心意,他才慷慨购下。“一旦你在生命中选择做一件事,你一定要对所做之事感到高兴,感到和谐,如果你不高兴,那就不要去做。”李苏友坚定且平和地说道。
所为即是所爱,李苏友因此能时刻感受生活的美好,始终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世界上美的东西一定是对的,不美的东西一定是错的。”他笃信这句话,并认定“所有的科学最终必定符合美学标准,就如黄金分割。”他热忱地饕餮着一切文化、艺术盛宴,充分享受人类文明带来的快感。他很少说“最”字,因为他认定那样会将视野变窄,无法真正体会艺术以及文化的博大与深邃。就像听音乐,他爱古典,也爱现代;爱摇滚,也爱爵士;爱肖邦,也爱崔健。正因如此,他才能领略更多的艺术精华,引起活泼而热烈的情绪,宛如一首美妙的回旋曲。
“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这是李苏友的人生目标。他热爱人类文明的菁华,更热爱一切热爱人类文明的人。“那些向往崇高、追求崇高的人,自然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他常向学生们讲起,在前苏联时期,莫斯科的人民时常吃不饱饭,但他们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打扮整齐去剧院听音乐会。李苏友希望自己的学生们也能有俄罗斯人那种对于艺术的痴迷,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攀登上艺术的巅峰。
“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别人,引导他们走正路,这是一件功德”。李苏友说道,自己由于时代与命运的掣肘,不惑之年方才悟到人生真谛,错过了太多美好时光,他希望将更多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早些感受生命张扬的魅力以及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人间正道是沧桑”,李苏友望着窗外的晚霞,捋了捋鬓边的华发。
《淑媛》对话李苏友
《淑媛》:在诸多历史人物中,您比较欣赏哪一位?
李苏友:我欣赏拿破仑。我曾经去参观过荣军院的墓像博物馆,那里每一块雕塑都有故事,记载着拿破仑的丰功伟绩。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不是用武力征服了哪些国家,而是制定了拿破仑法典,自由、平等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世立法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从而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意义。
《淑媛》:您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李苏友:与朋友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能量置换。我喜欢那些有品位、有思想、观点独特的朋友,比如陈丹青、王朔、刘索拉,和他们聊天有意思,能学到很多东西。
《淑媛》: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李苏友:我希望自己处在一种有钱又有闲的状态,过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体面生活。
淑媛推荐
李苏友推崇的音乐人:
崔健,他不仅是中国摇滚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乐手,还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个抽象的文化符号。他对于中国摇滚乐的意义,就像甲壳虫之于西方现代音乐、切·格瓦拉之于渴望为自由而战的斗士、马拉多纳之于足球一样。上世纪80年代,他的歌声,或者说是呐喊,唤醒了无数青年压抑已久的灵魂,真正张扬起生命的风帆,至今不衰。
喜爱的诗歌:
拜伦的《唐璜》,诗中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更主要的是,主人公是一个真真正正有血有肉的人。
1. 李苏友制作《阿姐鼓》
2. 拜伦长诗《唐璜》
3. 崔健
采访李苏友,是在一个和煦的午后。阳光照进温暖的餐厅,勾勒出李苏友的面部轮廓,清晰、挺拔、柔和,神态慈祥而暗蕴刚强,似有欧陆雕塑般气度。问后才知,他有着四分之一波兰血统,性格中也有西化的味道。正是这种血脉,使其内心始终激荡着浪漫主义精神,像肖邦一样,永不停歇地追求美好,绝不容忍平庸与怠惰。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攀登着音乐的巅峰,以他一部又一部成功的作品为载体,热情洋溢地向世界传递着东方的声音,也向世人展现出其独特的个人情怀:深厚且真挚,沉郁而雄浑。他的成长历程如奏鸣曲般活跃、张扬;他的艺术品位如小步舞曲般优雅;他的生活理念似回旋曲般丰富而妖娆,竞相辉映,交织成一首华美恢弘的交响曲。
奏鸣曲:音乐教父的成长史诗
李苏友在中国音乐界,特别是在音乐剧界,算得上“教父”级的人物。作为音乐制作人,他担纲制作的诸多音乐作品,受到世界瞩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资深音乐教授,他培养的学生大都进入国内知名艺术剧院,其中更是不乏“中国音乐剧女王”影子这样的奇才。
影子在近期上演的音乐剧《妈妈咪呀》中饰演女主角唐娜,她是全球14个版本的主演中年纪最轻的一个,但却给唐娜这一角色的演绎带来了新的元素,令观众叹为观止。这一切都来自恩师对她的点拨:“你必须在开场的那首《Money!Money!》中赢得观众的掌声,甚至是喝彩与互动,只有挑起观众的情绪,将他们带入预设的情境,后面的戏才会好演。”李苏友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句句都是点睛之笔,足以见其深厚的艺术修为与造诣。
这位音乐教父给人的感觉像是一座沉静的火山,平时慈蔼祥和,而一旦触发其艺术灵感,或是遭遇不能容忍的丑恶,他就会喷发出一股浓烈、张扬的爆发力,一发不可收,无坚不摧。究其原因,一半是由于执著地追求美好的天性,另一半则是源自成长期持久的压抑。学生时代,适逢十年浩劫,全国思想、艺术禁锢,可供流传的只有八个样板戏,这位学习西洋音乐的高材生不得不把门窗蒙上被子,才能弹奏自己喜爱的肖邦。上世纪80年代,思想自由,文艺复兴,他那沉潜已久的雄心与创造力得以苏醒。此时的李苏友,仿佛斯巴达克斯般勇敢与豪迈,自信地呐喊出心底的声音:“我要做中国人不曾做过的音乐!”1987年,渴望创新的他,飞跃学院的樊笼,成为一位独立的音乐制作人,开启了一段新时代的传奇。
音乐制作人相当于影视剧的导演,负责制作、设计出符合整个专辑风格的歌曲。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职业刚进入中国不久,方兴未艾,李苏友便凭着他超强的艺术才华以及敏锐的市场嗅觉,立于行业潮头。1990年,他在上海黄浦体育馆制作举办“新开发音乐会”,成为上海现代流行音乐史上的第一场重大演出;1992年,他创建上海第一个音乐制作机构——“上海新音乐制作室”;1994年,李苏友将迷人的东方情调与人文的真善美主题完美融合,制作了世界音乐唱片《阿姐鼓》,这不仅是他个人事业的一个高峰,在西方媒体的评价中,更是“使中国人实现了音乐走向世界的理想”。
如果说《阿姐鼓》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空灵与大气,那么充满寓言式魔幻气质的音乐剧《金沙》,则是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音乐家们的国际化视野与奇绝的想象力,因此被业内称作“中国舞台版《指环王》”,而它的制作人,也正是李苏友。他曾经自豪地说:“《金沙》美得像一个奇迹。”的确如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金沙》的艺术水平可以和极尽壮观华丽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相媲美。舞台上,时而是纱帘掩映,龙舟轻摇的“芙蓉古城”;时而是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古战场;时而是圆月高升、鼓声轰鸣的原始祭祀台,优美如神话世界。透明的象牙灯、剪纸艺术制作的街道牌坊、幽静茂密的水草丛,古金沙王国宛然如生。
这一幕幕华丽的场景,其灵感皆来自于2001年发掘的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金沙》制作团队将古老的中国文明加以现代演绎,向世界展现了一段惊世传奇。李苏友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创意:“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的气息,你就会知道自己站在哪里了。”
小步舞曲:思古悠悠中国情
李苏友有着西方血统,骨子里充满了追求崇高、自由、优雅的因子。然而,作为中国人,自然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怀有深沉且炽烈的眷恋,时刻为它身上的累累创伤忧心。两股血脉交相碰撞,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使得他像鲁迅一样,丰富且矛盾,时常以一种批判的姿态表达着对祖国无比的热爱。
对于当下的国民性,李苏友感到深深的失望。一次,他去山东孔庙,在门口遇见一对夫妻让年幼的儿子站到石狮子上照相,遂上前劝阻,说这样有碍公德,那一家置若罔闻。于是,他换了一种劝解方式,煞有介事地说道:“对孔子不敬,将来考不上大学。”那对夫妻急忙把孩子从上面抱下来,诚惶诚恐。李苏友不由得感叹:“没有公德,不讲秩序,只有私人的小算计,愚昧且痴迷,这就是中国人的可悲。”更令他感到无奈的是,中国人似乎生来有一种遗忘苦难的“天才”。汶川地震后,朋友间讨论这场灾难会给中国人带来怎样的改变,李苏友说,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果不其然,不到半年,地震旧址上建起了新居,劫后的人们又支起了麻将桌。牌友们在桌上厮杀,解放军在身后箪食壶浆,端茶送水。讲到此处,李苏友不由得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当下社会的功利与浮躁,麻木与堕落,使李苏友深感厌倦与疲惫。他不只一次地喟叹,中国古代文人那种潇洒的风度,坦荡的胸襟,如今已成广陵绝响,由文人发扬光大的古典音乐传统,更是命若琴弦。李苏友曾在上海举办过一场中国古代文人雅乐现场演奏会,命名“思古悠悠”,追慕古圣先贤的遗风。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初,经历过80年代文化百家争鸣的人们对于古典情怀尚存留恋,那场演奏会一票难求。人们在静谧清幽的小剧场里,聆听着箫、埙、笛子、古琴等最纯粹的中国乐器演奏出最动听的中国音乐。古乐的音量轻寂、细微,然而在那一刻,李苏友以及在场听众,仿佛感觉这声音宛如洪钟大吕,回音隆隆,荡过黄浦江,漫过中国万里江山......“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现在,人们只有慨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如今早已没有欣赏古典音乐的大环境,李苏友遂退而求其次,耐心经营自己的一番天地,于方寸之间酿造一种优雅,徐缓地享受慢生活,犹如独自演奏一支小步舞曲,精巧而细致。“中国乐器音量较小,是因为古代文人演奏音乐不慕名利,不是面对大众,而是为了修身养性。不假外求,真诚地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生活,这是一种境界。”李苏友说,他从其中生发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一个人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是幸运;能从喜欢的事上赚钱,是万幸。我能够用喜欢的事赚钱的同时,又能丝毫不降低自己的生活追求与艺术品质,可算是万幸中之万幸。”
回旋曲:饕餮文化与艺术的盛宴
无论工作、生活,李苏友全凭自己兴之所至,不会参照看客的目光。他从上海来到北京,几年都没有买车,全凭公交出行,周围人都觉好奇。他并不缺钱,而是因为没有遇到喜欢的车型。直到一款蓝色别克旅行车出现,外观设计颇顺心意,他才慷慨购下。“一旦你在生命中选择做一件事,你一定要对所做之事感到高兴,感到和谐,如果你不高兴,那就不要去做。”李苏友坚定且平和地说道。
所为即是所爱,李苏友因此能时刻感受生活的美好,始终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世界上美的东西一定是对的,不美的东西一定是错的。”他笃信这句话,并认定“所有的科学最终必定符合美学标准,就如黄金分割。”他热忱地饕餮着一切文化、艺术盛宴,充分享受人类文明带来的快感。他很少说“最”字,因为他认定那样会将视野变窄,无法真正体会艺术以及文化的博大与深邃。就像听音乐,他爱古典,也爱现代;爱摇滚,也爱爵士;爱肖邦,也爱崔健。正因如此,他才能领略更多的艺术精华,引起活泼而热烈的情绪,宛如一首美妙的回旋曲。
“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这是李苏友的人生目标。他热爱人类文明的菁华,更热爱一切热爱人类文明的人。“那些向往崇高、追求崇高的人,自然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他常向学生们讲起,在前苏联时期,莫斯科的人民时常吃不饱饭,但他们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打扮整齐去剧院听音乐会。李苏友希望自己的学生们也能有俄罗斯人那种对于艺术的痴迷,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攀登上艺术的巅峰。
“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别人,引导他们走正路,这是一件功德”。李苏友说道,自己由于时代与命运的掣肘,不惑之年方才悟到人生真谛,错过了太多美好时光,他希望将更多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早些感受生命张扬的魅力以及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人间正道是沧桑”,李苏友望着窗外的晚霞,捋了捋鬓边的华发。
《淑媛》对话李苏友
《淑媛》:在诸多历史人物中,您比较欣赏哪一位?
李苏友:我欣赏拿破仑。我曾经去参观过荣军院的墓像博物馆,那里每一块雕塑都有故事,记载着拿破仑的丰功伟绩。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不是用武力征服了哪些国家,而是制定了拿破仑法典,自由、平等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世立法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从而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意义。
《淑媛》:您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李苏友:与朋友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能量置换。我喜欢那些有品位、有思想、观点独特的朋友,比如陈丹青、王朔、刘索拉,和他们聊天有意思,能学到很多东西。
《淑媛》: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李苏友:我希望自己处在一种有钱又有闲的状态,过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体面生活。
淑媛推荐
李苏友推崇的音乐人:
崔健,他不仅是中国摇滚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乐手,还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个抽象的文化符号。他对于中国摇滚乐的意义,就像甲壳虫之于西方现代音乐、切·格瓦拉之于渴望为自由而战的斗士、马拉多纳之于足球一样。上世纪80年代,他的歌声,或者说是呐喊,唤醒了无数青年压抑已久的灵魂,真正张扬起生命的风帆,至今不衰。
喜爱的诗歌:
拜伦的《唐璜》,诗中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更主要的是,主人公是一个真真正正有血有肉的人。
1. 李苏友制作《阿姐鼓》
2. 拜伦长诗《唐璜》
3.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