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q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确,真正有效的阅读,依靠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放飞心灵呢?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充分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这个“例子”,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具体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的目的。
  如《荷塘月色》教学,若能抓住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来分析,提出问题“为什么心里‘不宁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去分析课文,感知课文。学生就能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逐渐达到解难释难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针对阅读内容,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因地制宜地创设情境,搭桥铺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启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结合教材,循循善诱地推荐、介绍一些与课文内容或形式相似的作品让学生阅读,例如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推荐一些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等。平时,组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读书会、读书讨论、写书评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对语言的感知,不是指常规性的汉字、正音的静态教学,而是指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动态教学,也就是:语言如何准确、有分寸地表情达意,或如何周密有条理地表情达意,这就关系到课文中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理解和运用。
  如《包身工》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佳肴”改为“菜”行吧?也行,语意很通,符合准确的要求,但用“佳肴”更好,“佳肴”是好的菜,而比“好菜”用词更庄重,联系语境,把菜叶,而且是去菜场收集的菜叶,没有经过煮、炒、调味,可是在包身工看来是佳肴,由此可推出两个“足见”:一是足见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恶劣,二是足见老板是何等的残酷。“慈祥”一词加引号就更见其讽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愤怒的控诉也就很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可见,我们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词语含义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词语的语境意义,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在教《我与地坛》一文时,怎样引导学生从一个残疾人的角度,体会史铁生怎样去面对苦难,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学生缺少这种生活体验,所以教学时,笔者大胆地尝试着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让学生设想假如自己就是史铁生,每天一连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坐在轮椅上呆在园中,感情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在具体的朗读实践中全身心地投入感情,“以读悟情,以情促读”,把文章中意味隽永的句子读得真切感人,碰撞自己的心灵。
  三、为学生创造自由想象的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的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努力地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读出自我,张扬个性。
  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可以创设情境:逛贾府。利用课件虚拟一个导游,引导学生走进贾府,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诵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对贾府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贾府的宏伟气势以及林黛玉的心理感受。有时也可以通过设计有利于个性化解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读《雷雨》,可设问:“换一个角度,用今天的眼光看,会对周朴园有怎样的评价?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爱吗?”通过问题设置,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敢于提“为什么”,敢于说“我不同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
  四、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从课内来说,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加强阅读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教师可以设计课前1分钟演讲、主题班会、读书、看报、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地阅读。二十一世纪的语文阅读教学再也容不得花样翻新的样式把戏了,我们必须去掉装饰,恢复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第二中学(235300)
其他文献
不久前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其第三次全体会议的主题就是“档案在休闲社会中的作用”,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取得了举
文章通过对黑河塘电站2号机组出口隔离开关B相被烧坏的事故处理以及刀闸被烧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提出了预防措施。不仅为解决黑河塘电站本次事故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对行业中同类
实现农垦社会总产值16.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6.3%,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70%;营业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15.7%,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60.3%;在岗职工年均收入4.08万
高中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古诗词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积淀经典文学的情怀,让学生在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下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感,体悟古诗词表达的情感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为此,语文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拨开诗词的神秘面纱。  一、抓意象悟情感  所谓意象,主要是指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创造而产生的情感、艺术形象。作者在诗词中借助事物、情景表达情感,而情感则是作者自身志
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常常发现有这样一些文字,它们突破了平常意义上作文的界限,或语言华美、或结构独特、或文体别致、或新颖脱俗、或情感浓烈。在文体上,它们有的是小说,有的是童话,有的是寓言或民间故事;有的道理很深,充满了深刻的凡人哲理,应该是哲理散文;有的乡土气息很浓,里面的乡风民俗,儿歌童谣比比皆是。如果再给这些文字戴上作文的大帽子,无疑不完全合适。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下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比较适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必修一四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乍看之下似乎是四个毫无关系的知识点,但仔细琢磨一下,这四个主题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寻找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着眼于单元,
2004年江苏垦区粮食生产呈现"三增一高"(增面积、增单产、增总产、高效益)的好形势.全系统种植粮食125.5万亩,较上年增4.3%,其中水稻62万亩,小(大)麦57万亩,玉米3.16万亩,大
摘要:文章介绍了10kV SF6环网柜五防联锁改造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改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通过改造消除了SF6环网柜容易造成带电误合接地刀的安全隐患。同时,通过对接地刀防误操作结构的进一步改进,解决了SF6环网柜不能在本柜内进行直接验电的问题,提高了操作检修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SF6环网柜改造;接地刀;电磁闭锁;直接验电  中图分类号:TM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两大瓶颈.经过调查发现,内蒙古三河马场成功地破解了这两大难题,创造了以农场变公司、职工变股东为主要特征的"三河模式",为国有农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群体,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爵是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即士大夫阶层。《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在孔子的心中,但凡严于律己、忠君爱国之人皆可称之为“士”,如此看来,“士”和“君子”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将“士”和“知识分子”“君子”混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