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求道 抱诚守真

来源 :关东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yedi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钱学熙与燕卜逊1947年夏天关于《道德经》翻译的往来通信,对双方的观点作了简要的梳理。钱学熙承认韦利译本的魅力,赋予《道德经》以神秘色彩与智性光辉,但却认为韦利的理解和阐释有悖于《道德经》的真谛,对“道”的理解存在误解。而燕卜逊从一个西方读者的角度来看,却未必认可钱学熙的看法,仍充分肯定韦利译本的价值。这些往返论学的书信,为重新审视燕卜逊与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份极为难得的珍贵文献。
  [关键词]钱学熙;燕卜逊;通信;《道德经》
  [作者简介]季进(1965-),男,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 215123)。
  
  说起燕卜逊(WilliamEmpson,1906—1984),可谓如雷贯耳,声名远播。他是现代西方重要的理论家、批评家、诗人,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读的是数学专业,却热衷于诗歌创作,与朋友一起创办《实验》杂志,希望将艺术实验、哲学实验与科学实验融于一炉。后来转到文学专业,师从著名的理论家I.A.瑞恰慈,在老师的启发下,年轻的燕卜逊写出了影响深远的成名作《复义七型》,一举成名天下知。他的批评方法和批评立场,直接启发和影响了欧美新批评理论的形成。更有意思的是,燕卜逊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诗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与现代诗学。1937年8月,燕卜逊接受国立北京大学的聘任,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先是在湖南南岳的临时大学教书,后来再转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讲授英国文学、现代诗歌,影响了穆旦、袁可嘉、杜运燮、王佐良等一批中国弟子。可以说,如果要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那么燕卜逊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1939年秋天,燕卜逊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1947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教书,继续讲授英国诗歌,还在北平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参加过开国大典的游行狂欢。1952年,燕卜逊回到英国,任教于谢菲尔德大学,一直到1971年退休。不久之后,荣任英国学士院院士,这是英国人文学者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而对于钱学熙(1906-1978),现在知道的人大概就不多了。他1906年出生于无锡阳山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早年留学日本,在当地颇具文名,而他的儿子钱绍武,则是新中国最早的苏联留学生,后来成为著名雕塑家,声名远超其父。有意思的是,钱学熙自己其实并没有上过大学,属于地地道道的自学成才。1943年8月,由于吴宓的举荐,钱学熙被聘为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讲师,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外文系的副教授,也就在那个时候,与燕卜逊往来频繁。钱学熙的专业是西方文论研究,尤其对T.S.艾略特用力甚勤,写过《T.S.艾略脱批评思想体系的研讨》、“Dissociation&UnificationofSensibility”(《感性的分裂与重合》)等中英文论文。1949年以后,钱学熙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努力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来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几篇理论研究文章,也参编过外国文学史,翻译了《为诗辩护》《论崇高》等经典名篇。“文革”风暴席卷全国之时,钱学熙也难逃厄运,在暴风骤雨的政治运动的冲击之下,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逐渐失去了工作能力。1976年,錢学熙从北大退休,回到了无锡老家,两年后去世。
  前不久,我在夏志清先生留存的信札资料中,发现了12通钱学熙与燕卜逊往来的英文信,以及一份完整的钱学熙英译《道德经》的打印稿。这是1985年钱学熙的女儿钱曼立寄给夏志清的。这些书信全部打印于白纸上,手写签名,其中只有一封信标示了年份是1947年,根据通信内容略作考订,可以推断这些信全部写于1947年6月至8月。承蒙姚达兑教授指点,现存哈佛大学HoughtonLibrary的燕卜逊档案中,也存有钱学熙的这六封信,但日期均延后一天,由此可以推断,我们看到的应该是钱学熙自己保留的原稿。不管怎样,1947年夏天,燕卜逊花了不少时间跟钱学熙讨论《道德经》的英译问题,留下了一份难得的管窥燕卜逊中国文化观的珍贵文献。
  《道德经》大概是英语世界最受欢迎的中国经典之一,至今已有将近100种英译本,其中既有林语堂、辜正坤、吴经熊、刘殿爵、许渊冲等中国学者的译作,也有ArthurWaley(阿瑟·韦利)、J.J.L.Duyvendak(戴闻达)、R.B.Blakney(布莱克尼)、StephenMitchell(米切尔)、VictorMair(梅维恒)等西方学者的译作。钱学熙与燕卜逊的通信,就是围绕钱学熙对韦利《道德经》译本的质疑来展开的。钱学熙的质疑主要源于两点:一是他认为韦利将“瑜伽—清静主义思想”移花接木于“道家思想”;二是认为韦利过分强调“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对立。尽管钱学熙承认韦利译本自有其特有的魅力,韦利对以上两点的强调也增添了《道德经》的神秘色彩与智性光辉,但是,钱学熙认为韦利的理解和阐释有悖于《道德经》的真谛,即对“道”的理解存在明显的误读。正如《道德经》原文对“道”的阐释,“道”是“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的,道家及“道”均朴素无华,绝非韦利译本所传达,抑或说经由韦利译笔所营造的那么神秘。因此对韦利译本的质疑,实在有必要以一篇详尽的论文和一个全新的译本来加以明辨和替代。这可能也是钱学熙重译《道德经》的初衷。
  韦利的英译本名为TheWayandItsPower:AStudyoftheTaoTeChingandItsPlaceinChineseThought(《道及其力量:老子〈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Arthur Waley,TheWayandItsPower:AStudyoftheTao TeChingandItsPlaceinChineseThought,London:GeorgeAllen&UnwinLTD,1934.,出版于1934年,正如书名所示,此译本与其说是纯粹的译文,不如说是对《道德经》的整体研究。韦利译本除译文正文外,还有长达130页的前言、导言和附录,篇幅超过了译文本身。韦利是希望还原《道德经》意义生发的语境,为那些对中国哲学思想没有认识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整体背景和理解框架。在导言以及附录部分,韦利对《道德经》的内容介绍以及对道家思想发展的脉络梳理,始终都是在与诸子百家思想流派的比较中进行的。在长达83页的“导言”中,韦利详细解释“TheHedonists”,即“享乐思想”,其实主要论及“养生思想”;“Quietism”,即“清静思想”;“Taoism”即道家思想,而“TheRealists”,即“法家思想”。为什么称“法家思想”为“TheRealists”?因为“TheRealists”包含了比“TheLegalists”更丰富的含义。导言中还穿插介绍了儒家、阴阳家、杂家的思想,为《道德经》英译文进行了多层次的语境铺垫。韦利还详细解释了“yoga”(瑜伽)和“TaoistYoga”(道家瑜伽),认为中国早期宗教,包括道教中都包含类似瑜伽的成分,后来这些瑜伽元素逐渐被佛教所吸收。韦利在附录部分还同时考察了五行、阴阳、修道之术等,用了“清静思想”来归类,认为道家、佛教、禅宗等都可归于此类。韦利译本中基本看不出对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分。   应该说,在与燕卜逊的通信中,钱学熙自始至终强调对韦利的质疑仅限于学术层面,而非对韦利本人及其思想的攻击和挑战。因为对韦利译本存有疑惑,钱学熙才致信燕卜逊,表达自己对燕卜逊学识的仰慕,询问燕卜逊能否帮忙对他的新译本进行校正和润色。钱学熙颇为自信地将《道德经》前九章的新译文寄给了燕卜逊,提醒燕卜逊注意,韦利译本错失了理解道家思想的一条真正线索,因此未能触及《道德经》的真正内涵,“对于真正的道家主义者来说,欲望和辨识——老子将其称为名或识——是所有罪恶的源头。两者互相促进,并于其间建立起一座囚禁生命的监狱。”《钱学熙致燕卜逊》1947年6月16日。韦利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导致了他对《道德经》的某些误读。燕卜逊认真研读了钱学熙的新译文,很坦率地提出,韦利译本旨在借异域文明及智慧表达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批评,为了实现讽喻的目的,韦利译本引用大量未经考证的文字,这可能是导致“译文的意思与其实际的意思”有所出入的原因。对于钱学熙前九章的新译文,燕卜逊认为与韦利的译本在思想上并无重要分歧。
  在其后的通信中,钱学熙提出韦利译本的学术立场、“历史性翻译”和“经文性翻译”的区别,以及长篇导言和每章译文的详细评注,都给《道德经》强加了一些正统的道家思想不能接受的观点,这也是我们所看到的钱学熙对韦利译本的最大质疑——强加“瑜伽-清静主义”于《老子》,以及过分强调《老子》与“法家主义”的完全敌对。钱学熙明确表明韦利译本中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与《老子》的真正精神存在差异。
  在1947年6月25日的信中,钱学熙首先說明自己对道家思想和“瑜伽-清静主义”的理解。“老子仅是反对将至关重要的需求曲解为欲望,反对将重要的知觉曲解为促成欲望的辨识。一个人越是信持这一观点,便会越少抱怨生活,更容易内心平和,坦然处世。这样的观点朴素但并不神秘”。《钱学熙致燕卜逊》1947年6月25日。韦利译本中“对于瑜伽的小题大做”,并不能缓解欲望和辨识,反而使其更显神秘,更难去除欲望和辨识所产生的幻象。7月9日的信中,他再次反驳韦利对“清静主义”的理解。韦利所提及的“清静主义”和“清静主义者”这些术语最早源于《韩非子》,认为在公元前三四世纪,中国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清静主义学派。他们的著作仅有一小部分得以存世。钱学熙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先不说《老子》中的身体技能,即使《庄子》中所谓的身体技能也并非如韦利所说的“清静主义”。即使在《韩非子》中,也绝对找不到有关“清静主义”的依据。《钱学熙致燕卜逊》1947年7月9日。“清静主义”和“清静主义者”只不过是韦利从西方所借用过来的术语,用以指代那些类似瑜伽的实践及其实践者们,中国思想史上没有这些名称。
  对于韦利所强调的《道德经》与“法家主义”之间的对抗性,钱学熙认为,两者之间确实有一定的对抗性,但不应该过分强调,对政治层面的强调超过了对形而上学和精神层面的关注,这显然不符合《道德经》的本质。钱学熙的理由有三个方面:第一,老子在其原著中并未有这种阐释和强调;第二,无论是“道”的传统,抑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智者都一直强调形而上学和精神层面;第三,形而上学和精神层面更具核心性,比哲学中的政治层面更为重要。
  对于钱学熙的质疑及其阐明的理由,燕卜逊似乎不以为然,旗帜鲜明地站在了韦利一边。除了认为新译本与韦利并无太大分歧外,更坦率地指出他本人和其他普通的西方读者,都会更倾向于韦利,因为韦利译本更符合西方读者对历史发展观的一种期待。对于“清静主义”的争论,燕卜逊认可钱学熙对韦利有关“清静主义”源于《韩非子》的质疑。他在7月9日的回信中说,钱学熙的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其实这个英文术语“Quietism”本身并非是现在的含义,仅是一些基于“寂静”的理论阐释。“我注意到您对《庄子》中的身体技能的承认,我需要在您给出更多细节后才能更好理解您的观点,即它们并非如韦利所说属于‘清静主义’;它们看起来确实非常像一种神秘的实践。”《燕卜逊致钱学熙》1947年7月9日。但是,对于钱学熙关于《道德经》与“法家主义”对抗性质疑,燕卜逊表示完全不同意,他不认为韦利强调道家与法家的敌对是以牺牲“形而上学和精神层面”为代价的,韦利强调的是道家与法家之间敌对的激烈程度。
  基于这样的立场,燕卜逊认为韦利的译本读起来更有趣,而钱学熙也完全没有必要从根本上对其全盘否定。他建议钱学熙基于自己的学术立场写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其中主要的论点应该是对韦利立场的反驳,尤其是针对韦利有关《道德经》背景材料的阐释。这样的一篇学术论文可能比重译《道德经》更能触及问题的核心。
  可惜,出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能看到钱学熙的专论,也没有看到钱学熙英译本的出版。但是,两人之间往返论学的邮件,却给我们展现了一段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插曲。20世纪以来,依然有相当一批西方作家、学者、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保持了强烈的兴趣,无论是黑塞,还是庞德,无论是白璧德,还是荣格,包括燕卜逊的老师瑞恰慈,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正是出于对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热爱与想象,燕卜逊才多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往关于燕卜逊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他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其实却是双向的。燕卜逊曾长期在日本、朝鲜、印度、锡兰、中国等地参观庙宇,用自己的眼睛了解东方,研究佛教与东方哲学。1937年到了中国后,也专门研究过道教,讨论过“天人合一”“无为”等观念。正因为如此,他与钱学熙讨论时,谈起道家思想,也是头头是道,显示了对道教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准确把握。这批书信的发现,既可补燕卜逊文集之佚失,亦可为重新审视燕卜逊与中国文化提供一份极为难得的珍贵文献。
其他文献
[摘 要]1975年结束的美国与越南之间的这场战争是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一场全方位的战争。它不仅出现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中,也不断地在新闻报道、影视文化和文学文本中大量呈现。那么这场历时之久的战争是如何走进美国公众的视野进而成为整整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迹呢?笔者将从政府意识形态宣传中的战争、新闻报道中的战争、影视文化中的战争和文学里的战争等四个层面来全面剖析到底什么才是一场真正的越南战争,揭开谎言之中的真
期刊
[摘要]文学的接触进化论是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胡适认为,佛典是特殊的文学叙事文本,承载一种思想文化思潮,“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促进了中国文学体式的进化演变,“造成”了新的文学体式。变文是中国文学一种重要文学形态,就是中国文学“相接触”佛典“造成”的“一种文学新体”,成为中国白话文的发展趋向,引领中国白话文学的演变进化。话本小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相接触
期刊
[摘要]《人世间》是一部中国城市发展的编年史,记录了工人之家周家在经由“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间,为了不至沦落为贫民而奋斗的过程。作品将周家人生活中幸福的获得归因于善。善在《人世间》已经不是单纯的善意、善行,它是好人的价值标准,是好社会的道德基础,甚至是人类进化的法则。在作家心中,这种善的哲学就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精神标杆,是作家在处理生活题材时所应遵循的美学准则。  [关键词]平民立场;
期刊
[摘 要]夏中义的《王国维:世纪苦魂》是王国维美学研究史上无法绕开的著作。作为比较美学研究专著,重在探讨王国维与叔本华的思想联系。該著是思想史写作新尝试,对思维理路予以文献学及发生学阐释,视角新颖剖析严谨。学术创新在于将王国维“忧生”美学纳入人本境域类推阐发。“人本”视角蕴含人文关怀与理性精神,审视“天才情结”偏重“经验”裁定,一定程度遮蔽了王国维境界美学涵摄的“超验”性。该著作为学案研究可归于“
期刊
[摘 要]从“现代性”视角重新解读赵树理的意义,是近来赵树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但其中有誤置成分。赵树理1943年前追求“通俗化”,不被理解,处于“孤独”的写作状态,但“讲话”发表后因为“新颖”成为“方向”。在解放区,因为各种因素,赵树理作品受众数量庞大,并不全是“通俗化”结果。之后,赵树理自己对“通俗化”坚持不辍,但与时代要求渐远,“通俗化”实践也遭冷遇。  [关键词]赵树理;通俗化;现代性;误读 
期刊
[摘 要]董其昌的艺术思想与实践,如从艺术风格学史观、中国传统画史观、社会学等视角交叉加以考量,便可以将之再理解为一个“超”历史性的艺术意识体现。理由有如下三点:第一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在历史风格认知上的结构性转变,董提出的笔意皴法论带来了山水画认知上的共时性,山水画从此不必依赖时间上的风格层递发展来确定自身。这是所谓“离坚”。第二,董其昌绘画实践的笔意皴法之变,可以理解为以一种共时性的对异质风格“
期刊
[摘 要]“实干家”熊希龄一生不以诗名却留下了数量不菲的作品。熊氏诗学所呈露的意义一直未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传统士绅作为核心关怀的人格养成与情性化育理想自然而然于诗学世界中丰沛流溢并进而反身润泽其精神质地。本文试图通过这一诗之世界展开熊希龄生命境界的深度视角,这对于了解其一生的教育理念尤其后期创办“慈幼”的教育旨趣,相当重要。  [关键词]熊希龄;教育理念;慈幼;诗词  [作者简介]秦燕春(197
期刊
[摘要]韦伯的著名讲演“WissenshaftalsBeruf”常常被译成了《以学术为业》而不是《以科学为业》,结果忽视了他倡导的“价值中立”理念对于科学的决定性意义:只有把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分离开来,悬置所有的非认知需要,我们才能纯粹基于好奇心从事如实揭示事实真相的“科学”研究。相比之下,倘若引入了非认知需要,哪怕我们也要运用推理论证的逻辑工具,仍然是在从事类似于神学的“学术”研究,甚至还会与
期刊
[摘要]本文以性别的眼光审视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女性人物的母性、妻性及多重角色的困境。隐含作者把以郑母、郑娟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与受难、奉献、无私、善良等母性符码相连接,传递出男性对理想母亲的期待和依恋;周母、金月姬、曲秀贞等老一辈女性秉持门当户对的婚恋观,折射出现实社会母性角色的世俗镜像;周蓉、郝冬梅、春燕、于虹等体现了新时代开放自然、独立自由的“妻性”,昭示着新的婚恋关系
期刊
[摘要]阅读史研究与书籍史研究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潘光哲所著《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作为汉语世界的第一部阅读史专著,标志着阅读史研究在中文学界的正式兴起。著者取径阅读史的角度,意欲对西学东渐的历史复杂样态做出恰当的描绘,体现了思想史的研究关怀。为了便于说明,著者造拟“知识仓库”的譬喻,为阅读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动态框架。不过,就全书的研究旨趣而言,这一框架并非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