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06文章编号:2095-624X(2018)01-0059-02
摘 要: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已成为现阶段高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从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等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出发,文章探讨了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优化设计方案,进一步探寻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原则;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4
交往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的社会性的反映,交往活动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人们只有用交往充当中介,才能实现自我与社会的良好沟通。校园中的交往活动建立在教师—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的相互沟通之上,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等都具有良性的推动作用。
对于交往空间的定义我们可以概括为交往空间发生的空间,人们交流、传递信息和情感的空间。这一概念由两个关键元素组成,一是交往空间具有一定形式的物理空间,二是在这个空间环境内人们的交往行为。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有这样的论述,“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空间,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我们在探讨高校校园交往空间时,同样通过物理空间位置,将之分为建筑内部交往空间和建筑外部交往空间。
1.整体性原则
高校校园的交往空间是一个整体,只有将教学区内部交往空间、宿舍内部交往空间及建筑外部交往空间都融入校园整体规划中,才能创造出让师生均能感到舒适的空间。
2.层次性原则
在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中,我们应把握层次性的原则,即从满足基本需求出发,再创造亲和力的空间,最后营造出具有情境美的交往空间。
3.多样性原则
交往空间的多样性是人性化的设计观念在校园建设当中的体现。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是多样的,因此也就决定了我们营造出来的育人环境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在单个交往空间的营造中,根据人的活动,将入口、通道、庭院等各个元素串联起来,达到有机结合,这样的空间才能更有利于交往事件的发生。
4.尺度性原则
空间是为人服务的,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空间的设计都应该考虑人的生理需要。较为宽阔的空间往往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小尺度的空间反而能够让人产生近距离的交往。
5.文化性原则
学校是科学文化的阵地,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轨迹,有自己的文脉和个性,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质,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进行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时,应充分展示本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出特点。
前文提到高校校园交往空间可以根据物理空间位置的区分分为建筑内部交往空间和建筑外部交往空间,下文我们便从这两个角度来提出优化策略。
1.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的优化策略
高校校园所承载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学生的教育和生活两大需求,因此在校园设计中,教学功能建筑和宿舍便成为主体,而如何将交往空间巧妙地融入这类型建筑中便成为重中之重。
(1)连廊。连廊是与教室、宿舍结合最为紧密的服务空间和交通空间,也是承担联系楼梯、大厅等交通功能的空间,能够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实现人流的汇聚和疏散。例如,在设计中我们可以做加法或者是减法,在建筑的底层或中间楼层以廊的形式与建筑的立面进行连接,同时可以保持廊一侧或两侧立面向室外空间开敞的通透性,这样来达到加强建筑单体各入口或建筑群体之间联系的效果。
(2)架空空间。教学楼和宿舍建筑设计中,另一种常见的交往空间往往是利用架空空间。架空空间又可以分为底层架空和架空平台两种。许多高校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因建筑规模较大,校园空间形成了分割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在某些区域利用底层架空空间与连廊相结合的方式,穿插水系、绿植等,与周边环境协调起来,使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地行走、休息,将室内与室外联系加强,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在单体建筑设计中,通过设置架空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休息交往的场所,也间接地将绿化引入了楼层中,使建筑内部的人能够更多地接触自然,让建筑空间与室外空间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3)入口及临界空间。建筑入口及临界空间在交通便捷的前提下,对师生的交往行为及心理感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入口、临界空间是室外空间过渡至室内空间的主要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建筑侧界面的交错、铺地材质、台阶、绿化等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出场所感,也可以利用建筑所处地势创造出连续性的空间序列,使得空间富有变化。例如,可以在建筑入口设置比较私密的座位或者小集体聚会交谈的座位,座位区后面有树木蔽荫,来形成可逗留的空间,也可以在入口空间中设置可坐性的台阶供师生使用,例如,湖南大学法学院大楼北侧台阶旁边的跌级花台,这些也都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驻足空间,形成交往行为。
2.建筑外部交往空间的优化策略
高校校园相对于中小学校园而言,用地规模更大,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建筑外部空间占据的比重相应地也较大,我们在规划校园交往空间时,建筑外部交往空间的设计也不容忽视。
(1)校园广场。在高校校园规划中,广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广场往往是高校的标志,但是,较大的尺度以及大面积采用地面铺装的广场往往让学生难以亲近。我们可以采取将大面积的规则性广场进行空间划分的方式,利用边界、出入口、空间通道等围合、开敞,形成层次感,来避免无味、单调的情况出现。另外,对于某些集会性广场或者是纪念性广场,我们并不一定要选择大面积铺装来营造西式广场,可以像苏州大学红楼前的广场一样,用红樓等纪念性建筑做背景,大面积绿化做主广场,这样,这里平常是学生休憩交往的好空间,但到了毕业或者是重要节假日便是集会广场。
(2)校园绿化空间。绿化是亲近大自然的重要媒介,在舒适的绿化环境中进行交往,人的身心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校园绿化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像组合式树木被草坪所包围,没有设计园路进入的情况,“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样的绿化仅仅只是在视角上起到了点缀校园景观的作用,无法使学生形成驻足感。因此高校绿化设计中应该加强绿化空间的可达性,再丰富绿化空间的层次感,利用不同的植物特征,营造出从开敞到封闭的多层次空间,也可以利用在绿化景观中穿插楼台亭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休息和学习的空间。
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导向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相遇的可能性,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成长,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具有场所感的交流沟通氛围营造以及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文、生态交往空间序列的构筑。
参考文献:
[1]刘 波.高校校园文化特色下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2]宋 悦.高校校园交往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4.
摘 要: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已成为现阶段高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从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等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出发,文章探讨了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优化设计方案,进一步探寻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原则;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4
一、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概念
交往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的社会性的反映,交往活动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人们只有用交往充当中介,才能实现自我与社会的良好沟通。校园中的交往活动建立在教师—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的相互沟通之上,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等都具有良性的推动作用。
对于交往空间的定义我们可以概括为交往空间发生的空间,人们交流、传递信息和情感的空间。这一概念由两个关键元素组成,一是交往空间具有一定形式的物理空间,二是在这个空间环境内人们的交往行为。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有这样的论述,“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空间,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我们在探讨高校校园交往空间时,同样通过物理空间位置,将之分为建筑内部交往空间和建筑外部交往空间。
二、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高校校园的交往空间是一个整体,只有将教学区内部交往空间、宿舍内部交往空间及建筑外部交往空间都融入校园整体规划中,才能创造出让师生均能感到舒适的空间。
2.层次性原则
在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中,我们应把握层次性的原则,即从满足基本需求出发,再创造亲和力的空间,最后营造出具有情境美的交往空间。
3.多样性原则
交往空间的多样性是人性化的设计观念在校园建设当中的体现。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是多样的,因此也就决定了我们营造出来的育人环境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在单个交往空间的营造中,根据人的活动,将入口、通道、庭院等各个元素串联起来,达到有机结合,这样的空间才能更有利于交往事件的发生。
4.尺度性原则
空间是为人服务的,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空间的设计都应该考虑人的生理需要。较为宽阔的空间往往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小尺度的空间反而能够让人产生近距离的交往。
5.文化性原则
学校是科学文化的阵地,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轨迹,有自己的文脉和个性,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质,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进行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时,应充分展示本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出特点。
三、高校校园交往空间优化策略
前文提到高校校园交往空间可以根据物理空间位置的区分分为建筑内部交往空间和建筑外部交往空间,下文我们便从这两个角度来提出优化策略。
1.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的优化策略
高校校园所承载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学生的教育和生活两大需求,因此在校园设计中,教学功能建筑和宿舍便成为主体,而如何将交往空间巧妙地融入这类型建筑中便成为重中之重。
(1)连廊。连廊是与教室、宿舍结合最为紧密的服务空间和交通空间,也是承担联系楼梯、大厅等交通功能的空间,能够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实现人流的汇聚和疏散。例如,在设计中我们可以做加法或者是减法,在建筑的底层或中间楼层以廊的形式与建筑的立面进行连接,同时可以保持廊一侧或两侧立面向室外空间开敞的通透性,这样来达到加强建筑单体各入口或建筑群体之间联系的效果。
(2)架空空间。教学楼和宿舍建筑设计中,另一种常见的交往空间往往是利用架空空间。架空空间又可以分为底层架空和架空平台两种。许多高校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因建筑规模较大,校园空间形成了分割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在某些区域利用底层架空空间与连廊相结合的方式,穿插水系、绿植等,与周边环境协调起来,使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地行走、休息,将室内与室外联系加强,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在单体建筑设计中,通过设置架空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休息交往的场所,也间接地将绿化引入了楼层中,使建筑内部的人能够更多地接触自然,让建筑空间与室外空间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3)入口及临界空间。建筑入口及临界空间在交通便捷的前提下,对师生的交往行为及心理感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入口、临界空间是室外空间过渡至室内空间的主要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建筑侧界面的交错、铺地材质、台阶、绿化等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出场所感,也可以利用建筑所处地势创造出连续性的空间序列,使得空间富有变化。例如,可以在建筑入口设置比较私密的座位或者小集体聚会交谈的座位,座位区后面有树木蔽荫,来形成可逗留的空间,也可以在入口空间中设置可坐性的台阶供师生使用,例如,湖南大学法学院大楼北侧台阶旁边的跌级花台,这些也都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驻足空间,形成交往行为。
2.建筑外部交往空间的优化策略
高校校园相对于中小学校园而言,用地规模更大,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建筑外部空间占据的比重相应地也较大,我们在规划校园交往空间时,建筑外部交往空间的设计也不容忽视。
(1)校园广场。在高校校园规划中,广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广场往往是高校的标志,但是,较大的尺度以及大面积采用地面铺装的广场往往让学生难以亲近。我们可以采取将大面积的规则性广场进行空间划分的方式,利用边界、出入口、空间通道等围合、开敞,形成层次感,来避免无味、单调的情况出现。另外,对于某些集会性广场或者是纪念性广场,我们并不一定要选择大面积铺装来营造西式广场,可以像苏州大学红楼前的广场一样,用红樓等纪念性建筑做背景,大面积绿化做主广场,这样,这里平常是学生休憩交往的好空间,但到了毕业或者是重要节假日便是集会广场。
(2)校园绿化空间。绿化是亲近大自然的重要媒介,在舒适的绿化环境中进行交往,人的身心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校园绿化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像组合式树木被草坪所包围,没有设计园路进入的情况,“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样的绿化仅仅只是在视角上起到了点缀校园景观的作用,无法使学生形成驻足感。因此高校绿化设计中应该加强绿化空间的可达性,再丰富绿化空间的层次感,利用不同的植物特征,营造出从开敞到封闭的多层次空间,也可以利用在绿化景观中穿插楼台亭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休息和学习的空间。
四、结语
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导向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相遇的可能性,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成长,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具有场所感的交流沟通氛围营造以及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文、生态交往空间序列的构筑。
参考文献:
[1]刘 波.高校校园文化特色下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2]宋 悦.高校校园交往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