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M24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城市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各城市电缆化下地工程已常态化,且遍地开花,各自有不同的好做法、好经验,这里笔者仅把镇江首条110KV高压电缆下地工程实施建设情况,及个人认识体会与大家作经验交流,希望有所借鉴。
110KV大市口变电站设在镇江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当时虽是90年代,其110KV进线若采用杆塔、明线,感觉已很不适宜,一方面对市容市貌有影响,一方面对自身安全运行维护也不利。为此,规划设计明确考虑110KV进线电缆2回, 10KV出线电缆26回,可见大市口中心区用电负荷密度之高。99年大市口变及110KV电缆开始施工,全线电缆总长:I回—2095米,II回—2092米。电缆路径沿着两混合道路折向主干道中山东路慢车道,形成“Z”字走向,进大市口变GIS终端。电缆经招投标确定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XLPY),型号为:YJLW03—64/110KV—1×630,特点是具有皱纹铝包防水层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外护套(含沥青、石墨)。电缆订货分成三段,691M,662M,742M(I回)/739(II回)。附加长度按经验公式为:实际路径长×1%+6米(三段取值基本为13米),它包含路径地形高差变化、伸缩或迂回备用裕量、终端和接头制作所需剥截的预留段等。施放下来证明计算准确,六根电缆没有出现余头浪费情况。电缆分段处设交叉换位井,采用电缆金属护套交叉互联后,经保护器接地,而两终端直接接地。
地下电缆的敷设方式主要有直埋敷设、电缆槽敷设、排管敷设、电缆沟敷设和电缆隧道敷设等。当时新型波纹管、聚氯乙烯管、玻璃钢管不断被采用,鉴于我工程是单项建设,不是集各种地下设施和道路整体改造施工,路段地下管线密布复杂,我电缆路径是在平行走向的上、下水,煤气和电信等管线夹缝中选出的,最小宽度不足2米,最大宽度也只有4米多,前后跨越交叉的管线更是众多,因而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沟、井、管”结合的方式。
“沟”优点:开挖方便,可长可短,宽度不大;盖板可先行预制,施工时间短,对路面影响小;造价低。缺点:敷设电缆时要打开盖板,二次开挖路面;运行检测、检修更换电缆不方便。
“井”优点:一次浇注成型;进出方便利于敷设电缆和运行检测检修;电缆分段交叉换位、保护接地设施都可安放井中。缺点:施工浇注(含保养期)时间长,封路影响交通大;占地空间较大,狭小地带难以施工;造价较高。
“管”选用两家作对比,一家加强型聚氯乙烯管(UPVC),φ150×8.5用于快车道,φ150×6.0两种规格用于慢车道;一家玻璃钢管(HBB)φ150×8.5一种规格。经过施工比较,各自不同点反映出:
UPVC管:一次挤压、扩口成型,外观工艺好,规模产量大;承插接头长(约17Cm),接口内成契筒型,好处是可带角度连接,但接口内壁不一定平滑,也易松动;附件配置较多,可较灵活组合。
HBB管:手工绕制,外观工艺略粗,规模产量小;承插接头短(约10Cm),接口内成直筒型,连接紧,接口内壁平滑,但难以带角度连接;附件配置较少。
电缆敷设:1、要充分了解电缆参数,组织各参建方参与电缆制作、试验过程和出厂前的检查验收。2、敷设前先清洗管道内的杂物,做模拟双向试通,确保不影响电缆施放牵引。3、施放采用同步敷缆机与牵引机相结合的敷设方式,根据排管两层排列先下层后上层。4、电缆进入排管口,应套以光滑的喇叭口软管,在其他可能发生电缆摩擦的地方,应垫衬橡胶垫或使用适当的滑轮,以及使用润滑剂等。5、在转角井内转弯处应放置足够数量的转角滑轮,以减少牵引阻力。6、电缆在终端塔和变电站电缆层内,沿固定支架采用电缆抱箍固定;在电缆沟内,以填砂掩埋自然固定;在电缆井内,利用电缆支架尼龙扎带挠性固定,支架与电缆间应垫上塑胶薄块或废电缆外护套。7、敷设完毕后,在电缆沟、井内用防火胶泥封堵排管孔隙。并在两终端、井及沟中的电缆上,绑扎线路名称,编号、标明相序。8、电缆沟内填沙防火,电缆排管孔封堵胶泥防火,电缆井内及明敷段绕包防火。9、附件采用厂家提供的GIS接头和户外终端接头,中间接头采用预制冷缩型产品。
一、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1、沟、井、管定位遇障:
由于地下各设施位置并不完全明确,有的与设计相差甚远,为定位一段沟、井、管,经常需在其路上跑上十几个来回才能确立。施工中一般分段先开挖沟、井,后开挖排管槽安装排管。但定位沟、井位置时,一是要注意路面下的其它管线,不要座落其上。如:原设计定位在T字型交叉路口的15#,是90度转角井,不但因地下管线密集难以定位,而且一旦开挖,两条道路的交通都将受阻。因而,把一井分成两只小井,分设在两路的出入口处,中间用UPVC一米短排管,接成90度弧形状连结两井,且两井分别施工,也化解了交通受阻的矛盾;二是要兼顾井(沟)与井(沟)之间排管路径是否畅通,若遇有排水井座,就要想法让开,但整排管子不能打折弯,可走弧型弯,也不能走成S型,势必要与前后井(沟)一起调节,以基本保证排管与井(沟)的端面窗口垂直,施放电缆才不易受损。
2、排管穿越密集交叉管线:
由于在老车道上,原道路各管线多次改建,纵横交错,使排管不易穿越。在我排管1.4米层面空间上,有时其它管线把上中下空隙几乎全封死,即使双层排管改成单排也难以通过,如5#沟-6#沟之间的排管,不得不在路面层上放过去,其管顶到地表只有10cm,考虑到今后重载车长期碾压易受损,因而采用了钢筋网包封浇注在路面层内通过。
3、施工与道路交通管制:
由于在市区繁华道路上,施工过程中道路交通的影响一直是贯穿始终的矛盾,交通管制方案又与施工方案密不可分,封路不封路,白天封还是晚上封,全封还是半封,都将对我们的施工形成影响。(1)如果不封路,一般可先施工沟、井,后施工排管,特别是井因为浇注保养时间长,占路面时间也就长,若加上排管施工占线,点、线都占道,整个路面交通车辆就难以流通。所以原则是“先点后线”施工;(2)如果封路或是半封路,最好排管与沟、井基本一起做,这样好处是可以尽量保证排管少弯曲,因为当沟、井和管槽都开挖后,可以整体布局,较灵活调整排管的上下坡度以便穿越其他交叉管线。(3)如果晚上封白天放。那可以在施工沟、井的同时,晚上做一段就回填一段来施工排管,坏处是有时不知前面会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可能会造成返工现象。
4、双向通管遇障:
在敷设电缆前对排管进行的双向试通中,曾发现11#-12#井之间,从排管大头向小头牵引通过较好,而从小头向大头牵引通过有阻碍。经用管道探视仪巡查发现一承插口处有松动,管的小头已被通管器拉毛,分析原因:一是施工承插不紧,造成承插口内有间隙;二是由于此段坡度较大,在承插口处形成有折弯。为此,敷设时原准备从小头向大头输送电缆的方案(主要考虑电缆盘放置场地对路面交通影响,这样可以不封路),改成从大头向小头输送,幸好的是在这一牵放段中,我们所有的排管大小头都是按一个方向排列的,故敷设顺利通过,未出现划伤电缆现象。但交通矛盾又突出了,因而只好改到晚上半封路施工。
二、工程实施后的认识体会:
1、电缆下地应考虑长久发展、合理布局,路径选择的经济性、长久性和可靠性,且要注意电缆弯曲半径、接头位置设计,以及考虑高温、水泡、腐蚀、干扰等问题。
2、施工队伍综合素质要过硬,尤其是土建施工队伍要选择好。市政土建队伍主要以施工道路为主,熟悉各地下管道情况,能协助处理调和与各方关系,但施工工艺水平相对较低,必须加强监理过程管控及阶段验收,严格要求其质量,以保证后序施放电缆不受影响。
3、现在电缆下地土建基本都以管、井、沟搭配方式,故管、井、沟的施工是关键,其与道路交通和其它管线牵涉也较多。如遇障碍尽量不去碰它人管线,能自己改进方案的尽量自己改,这样既节约费用,施工主动权又掌握在自己手中。
4、只要条件许可,应尽量采用井、管结合方式,在市区主要干道上,能用井的地方尽量用井,哪怕使井改窄改浅一点,这样一次成型后,对敷设施工和今后运行检测都方便、干净,检修时对交通影响也会小。
5、尽量选择把电缆路径设置在绿化带或慢车道下,这样井口不落在快车道上,今后检修对交通影响较小,日常行车也好。
6、排管要尽量走直线,上下起伏和左右移转都尽量少形成折弯,不出现S弯,且PVC管的大小头要一顺排列埋设,以确保施放通过电缆不受损。
7、施工方案要考虑行人和车辆、白天和晚上等不同环境、异常状况,安全措施要细致周到,围栏、路牌,警示、标色,夜间照明、专人指挥疏导等一样不能少,不然也会遇到施工、交通等安全事故麻烦而影响工程进展。
总之,电力缆化下地是城市电网建设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坚强现代电网的内在要求,也是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的客观需要。因而,电缆下地决不能只考虑本管线设计,要防止空中蜘蛛网式乱象,转为地下无规则的鼠洞乱挖现象,造成无穷的后患。电缆下地也决不是供電一家之事,城市要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把超常规建设和常态化管理协调并举,一定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管控中,并积极探索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地下综合管线信息资料收集、共享、监控的统一服务平台,确保所有地下综合设施能安全建设、可靠运行,实现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目标。
当前,随着城市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各城市电缆化下地工程已常态化,且遍地开花,各自有不同的好做法、好经验,这里笔者仅把镇江首条110KV高压电缆下地工程实施建设情况,及个人认识体会与大家作经验交流,希望有所借鉴。
110KV大市口变电站设在镇江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当时虽是90年代,其110KV进线若采用杆塔、明线,感觉已很不适宜,一方面对市容市貌有影响,一方面对自身安全运行维护也不利。为此,规划设计明确考虑110KV进线电缆2回, 10KV出线电缆26回,可见大市口中心区用电负荷密度之高。99年大市口变及110KV电缆开始施工,全线电缆总长:I回—2095米,II回—2092米。电缆路径沿着两混合道路折向主干道中山东路慢车道,形成“Z”字走向,进大市口变GIS终端。电缆经招投标确定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XLPY),型号为:YJLW03—64/110KV—1×630,特点是具有皱纹铝包防水层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外护套(含沥青、石墨)。电缆订货分成三段,691M,662M,742M(I回)/739(II回)。附加长度按经验公式为:实际路径长×1%+6米(三段取值基本为13米),它包含路径地形高差变化、伸缩或迂回备用裕量、终端和接头制作所需剥截的预留段等。施放下来证明计算准确,六根电缆没有出现余头浪费情况。电缆分段处设交叉换位井,采用电缆金属护套交叉互联后,经保护器接地,而两终端直接接地。
地下电缆的敷设方式主要有直埋敷设、电缆槽敷设、排管敷设、电缆沟敷设和电缆隧道敷设等。当时新型波纹管、聚氯乙烯管、玻璃钢管不断被采用,鉴于我工程是单项建设,不是集各种地下设施和道路整体改造施工,路段地下管线密布复杂,我电缆路径是在平行走向的上、下水,煤气和电信等管线夹缝中选出的,最小宽度不足2米,最大宽度也只有4米多,前后跨越交叉的管线更是众多,因而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沟、井、管”结合的方式。
“沟”优点:开挖方便,可长可短,宽度不大;盖板可先行预制,施工时间短,对路面影响小;造价低。缺点:敷设电缆时要打开盖板,二次开挖路面;运行检测、检修更换电缆不方便。
“井”优点:一次浇注成型;进出方便利于敷设电缆和运行检测检修;电缆分段交叉换位、保护接地设施都可安放井中。缺点:施工浇注(含保养期)时间长,封路影响交通大;占地空间较大,狭小地带难以施工;造价较高。
“管”选用两家作对比,一家加强型聚氯乙烯管(UPVC),φ150×8.5用于快车道,φ150×6.0两种规格用于慢车道;一家玻璃钢管(HBB)φ150×8.5一种规格。经过施工比较,各自不同点反映出:
UPVC管:一次挤压、扩口成型,外观工艺好,规模产量大;承插接头长(约17Cm),接口内成契筒型,好处是可带角度连接,但接口内壁不一定平滑,也易松动;附件配置较多,可较灵活组合。
HBB管:手工绕制,外观工艺略粗,规模产量小;承插接头短(约10Cm),接口内成直筒型,连接紧,接口内壁平滑,但难以带角度连接;附件配置较少。
电缆敷设:1、要充分了解电缆参数,组织各参建方参与电缆制作、试验过程和出厂前的检查验收。2、敷设前先清洗管道内的杂物,做模拟双向试通,确保不影响电缆施放牵引。3、施放采用同步敷缆机与牵引机相结合的敷设方式,根据排管两层排列先下层后上层。4、电缆进入排管口,应套以光滑的喇叭口软管,在其他可能发生电缆摩擦的地方,应垫衬橡胶垫或使用适当的滑轮,以及使用润滑剂等。5、在转角井内转弯处应放置足够数量的转角滑轮,以减少牵引阻力。6、电缆在终端塔和变电站电缆层内,沿固定支架采用电缆抱箍固定;在电缆沟内,以填砂掩埋自然固定;在电缆井内,利用电缆支架尼龙扎带挠性固定,支架与电缆间应垫上塑胶薄块或废电缆外护套。7、敷设完毕后,在电缆沟、井内用防火胶泥封堵排管孔隙。并在两终端、井及沟中的电缆上,绑扎线路名称,编号、标明相序。8、电缆沟内填沙防火,电缆排管孔封堵胶泥防火,电缆井内及明敷段绕包防火。9、附件采用厂家提供的GIS接头和户外终端接头,中间接头采用预制冷缩型产品。
一、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1、沟、井、管定位遇障:
由于地下各设施位置并不完全明确,有的与设计相差甚远,为定位一段沟、井、管,经常需在其路上跑上十几个来回才能确立。施工中一般分段先开挖沟、井,后开挖排管槽安装排管。但定位沟、井位置时,一是要注意路面下的其它管线,不要座落其上。如:原设计定位在T字型交叉路口的15#,是90度转角井,不但因地下管线密集难以定位,而且一旦开挖,两条道路的交通都将受阻。因而,把一井分成两只小井,分设在两路的出入口处,中间用UPVC一米短排管,接成90度弧形状连结两井,且两井分别施工,也化解了交通受阻的矛盾;二是要兼顾井(沟)与井(沟)之间排管路径是否畅通,若遇有排水井座,就要想法让开,但整排管子不能打折弯,可走弧型弯,也不能走成S型,势必要与前后井(沟)一起调节,以基本保证排管与井(沟)的端面窗口垂直,施放电缆才不易受损。
2、排管穿越密集交叉管线:
由于在老车道上,原道路各管线多次改建,纵横交错,使排管不易穿越。在我排管1.4米层面空间上,有时其它管线把上中下空隙几乎全封死,即使双层排管改成单排也难以通过,如5#沟-6#沟之间的排管,不得不在路面层上放过去,其管顶到地表只有10cm,考虑到今后重载车长期碾压易受损,因而采用了钢筋网包封浇注在路面层内通过。
3、施工与道路交通管制:
由于在市区繁华道路上,施工过程中道路交通的影响一直是贯穿始终的矛盾,交通管制方案又与施工方案密不可分,封路不封路,白天封还是晚上封,全封还是半封,都将对我们的施工形成影响。(1)如果不封路,一般可先施工沟、井,后施工排管,特别是井因为浇注保养时间长,占路面时间也就长,若加上排管施工占线,点、线都占道,整个路面交通车辆就难以流通。所以原则是“先点后线”施工;(2)如果封路或是半封路,最好排管与沟、井基本一起做,这样好处是可以尽量保证排管少弯曲,因为当沟、井和管槽都开挖后,可以整体布局,较灵活调整排管的上下坡度以便穿越其他交叉管线。(3)如果晚上封白天放。那可以在施工沟、井的同时,晚上做一段就回填一段来施工排管,坏处是有时不知前面会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可能会造成返工现象。
4、双向通管遇障:
在敷设电缆前对排管进行的双向试通中,曾发现11#-12#井之间,从排管大头向小头牵引通过较好,而从小头向大头牵引通过有阻碍。经用管道探视仪巡查发现一承插口处有松动,管的小头已被通管器拉毛,分析原因:一是施工承插不紧,造成承插口内有间隙;二是由于此段坡度较大,在承插口处形成有折弯。为此,敷设时原准备从小头向大头输送电缆的方案(主要考虑电缆盘放置场地对路面交通影响,这样可以不封路),改成从大头向小头输送,幸好的是在这一牵放段中,我们所有的排管大小头都是按一个方向排列的,故敷设顺利通过,未出现划伤电缆现象。但交通矛盾又突出了,因而只好改到晚上半封路施工。
二、工程实施后的认识体会:
1、电缆下地应考虑长久发展、合理布局,路径选择的经济性、长久性和可靠性,且要注意电缆弯曲半径、接头位置设计,以及考虑高温、水泡、腐蚀、干扰等问题。
2、施工队伍综合素质要过硬,尤其是土建施工队伍要选择好。市政土建队伍主要以施工道路为主,熟悉各地下管道情况,能协助处理调和与各方关系,但施工工艺水平相对较低,必须加强监理过程管控及阶段验收,严格要求其质量,以保证后序施放电缆不受影响。
3、现在电缆下地土建基本都以管、井、沟搭配方式,故管、井、沟的施工是关键,其与道路交通和其它管线牵涉也较多。如遇障碍尽量不去碰它人管线,能自己改进方案的尽量自己改,这样既节约费用,施工主动权又掌握在自己手中。
4、只要条件许可,应尽量采用井、管结合方式,在市区主要干道上,能用井的地方尽量用井,哪怕使井改窄改浅一点,这样一次成型后,对敷设施工和今后运行检测都方便、干净,检修时对交通影响也会小。
5、尽量选择把电缆路径设置在绿化带或慢车道下,这样井口不落在快车道上,今后检修对交通影响较小,日常行车也好。
6、排管要尽量走直线,上下起伏和左右移转都尽量少形成折弯,不出现S弯,且PVC管的大小头要一顺排列埋设,以确保施放通过电缆不受损。
7、施工方案要考虑行人和车辆、白天和晚上等不同环境、异常状况,安全措施要细致周到,围栏、路牌,警示、标色,夜间照明、专人指挥疏导等一样不能少,不然也会遇到施工、交通等安全事故麻烦而影响工程进展。
总之,电力缆化下地是城市电网建设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坚强现代电网的内在要求,也是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的客观需要。因而,电缆下地决不能只考虑本管线设计,要防止空中蜘蛛网式乱象,转为地下无规则的鼠洞乱挖现象,造成无穷的后患。电缆下地也决不是供電一家之事,城市要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把超常规建设和常态化管理协调并举,一定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管控中,并积极探索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地下综合管线信息资料收集、共享、监控的统一服务平台,确保所有地下综合设施能安全建设、可靠运行,实现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