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alt·林朝阳是中国当代小提琴家、作曲家、制作人。他自幼受父亲指点,7岁时,拜林宜弩先生学习小提琴。198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张世祥、周斌佑、丁芷诺。1988年,赴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小提琴教育家卓丽娅·西赫穆萨耶娃。1996年归国,就职于中央音乐学院。数十年来,林朝阳在世界各地举行音乐会。美国作家盖·泰莱兹曾评论道:“难以置信,在您的音乐中我能听到那纯正的欧洲文化的优雅……”法国小提琴家热拉尔·布莱称“在乐句的安排、音色的变化、节奏的控制、激情与宁静的对比上都极为完美,表演无懈可击!”他创立的“北京弦乐四重奏”小组曾在90年代末频繁演出,与众多音乐家合作,促进了我国室内乐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他的音乐活动获得了已故音乐大师艾萨克·斯特恩的关注,并被摄入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之续集。
2005年开始,林朝阳投身于影视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制作,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影视剧音乐,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蜗居》、《手机》、《你是我的兄弟》、《浮沉》、《唐山大地震》、《相爱十年》,电影《秋喜》、《扎兰诺尔》、《辛亥革命》、《失恋三十三天》等。
林朝阳对于室内乐和音乐本身的内涵,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善于挑战,追求完美,把古典音乐的大气磅礴和流行音乐的细腻情感完美融合,不愧为“全能的艺术家”。
史青岳(以下简称“史”):林老师,您好,您和朱亦兵老师、盛原老师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两场三重奏音乐会,我们知道您三位在各自独奏领域都非常有建树,那是什么机缘让您三位有举行这场三重奏音乐会的想法呢?
林朝阳(以下简称“林”):之前我跟朱亦兵有很多合作,我写了很多影视剧的作品,但凡有大提琴的部分,我总是请他来演奏。三重奏音乐会是我们三个人的第一次合作,看看相互之间能激发出什么灵感。我们三个人的个性和背景完全不同,我们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来补充更多的东西。
史:您是在小提琴独奏和室内乐方面都非常有建树的一位艺术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室内乐?您怎么理解室内乐这种演奏形式?
林:从十四五岁就开始了。其实不同的演奏形式只是一个分类,比如说我们这次三重奏,我不觉得朱亦兵在拉大提琴,我也不觉得盛原在弹钢琴。其实一个好的创作,一个有趣的对话,一个愉快的起点,是在我们心智和教养等方面都达到了一样的高度下完成的,而演奏是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其实没有乐器的时候,音乐已经存在。
史:那您认为室内乐的精华是什么?
林:超越自己,打破自我限制,并且给予对方支持,成为一个共同体。
史:您一直从事古典音乐的演奏和研究,从2005年开始,您进入到影视音乐的创作和制作,是什么机缘让您对流行音乐的创作开始感兴趣?
林:我乐于接受每一次机会的降临,但凡有吸引力的事物我都会尝试。上大学的时候我画过一段时间的画,也做过一些指挥方面的研究,指挥了一些乐团,比如北京交响乐团。从事流行音乐的创作,其实我也没有想到,只要是碰到有兴趣的东西,我总是尽全力做。你放一张白纸在我面前,我把音填满,它就是一个作品。
史:您从古典音乐的演奏跨界到流行音乐的创作,这个转型非常成功,您觉得从事古典音乐的演奏和从事流行音乐的创作有什么不同?两者怎么能更好地相辅相成?
林:两者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音乐的范畴被拓宽,就像你可以穿古代的衣服,你也可以穿当代的衣服。它们是一个整体,创作是音乐的基础,它可以给我带来很多启发。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不过是音乐潮流的不同时代。
史:那您现在对于古典音乐的演奏和理解有了什么变化?
林:这个变化很大,当你非常了解音乐的另一而时,你就会重新审视对这一面的理解。你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全面的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情更有价值,而且会让你做的更好。
史:就是说从事演奏的人一定要搞一点创作,这样对他的演奏会有帮助。
林:最好是这样,因为音乐的建立是极度客观的,音乐的本质是数理化。当你开始创作,你会重新审视你的演奏,你会站在另一个角度,更加通透的认识音乐。简单的东西是最有效的,同时也是最深刻的。
史:您创作了非常多的影视音乐作品,比如《失恋33天》、《辛亥革命》、《手机》、《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现在正在为丁薇老师制作专辑,您认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和纯流行音乐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林:影视音乐是量体裁衣,是订件。这像盖房子,如果你要一个教堂我就帮你盖一个教堂,如果你要一个体育场我也可以帮你盖一个体育场,功能迥异,但内在结构和制作法是一样的。而流行音乐更需要极端的自我,不能循规蹈矩。
史:您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一直在制作丁薇老师的这张专辑,我相信专辑的品质是非常高的,说明您是一位非常注重细节和质量的音乐家。
林:我们已经在去年发了首支单曲,今年秋天将在英国发行专辑。我们用最好的平台来保证制作质量,一切自己说了算,比如一段音乐写出来后,如果还有新的感受,我们会继续修改。这要在传统的唱片公司,他会说:“不行,我们等不了你,请你就这样发了。”因为公司有成本核算,但是我们不一样,如果你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并独立制作发行,你就可以挑战你的极限。
史:就是相对的自由能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林:对,今天的人拥有更多的独立性,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可以干很多自己想千的事情。
史:您现在是属于平衡状态,还是重心转移到创作中了呢?
林:是一个平衡的状态,我想干什么都可以。创作、表演和教学,都让我非常快乐,艺术有它自己的“特权”。
史:这个“特权”如何理解?
林:艺术是个人内在的成果,无法伪装。我按照我的方式去演奏和创作,这就是艺术家的特权。这是一个追求客观的方式和过程,也是建立个性的过程。
史:您从小学习小提琴,在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并获得多次国际大奖,90年代回国从事教学并组建“北京弦乐四重奏”,2005年您开始从事流行音乐的创作,这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林:“生活”就是待人接物,“事情”就是教育人,我们在“事情”中成长。只要你坚持,全心全意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我是一个受益者。
史:看来坚持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期望看到您三位的下次合作,同时也希望您创作出更多美好、温暖、动听的音乐作品。谢谢您接受这次采访。
2005年开始,林朝阳投身于影视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制作,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影视剧音乐,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蜗居》、《手机》、《你是我的兄弟》、《浮沉》、《唐山大地震》、《相爱十年》,电影《秋喜》、《扎兰诺尔》、《辛亥革命》、《失恋三十三天》等。
林朝阳对于室内乐和音乐本身的内涵,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善于挑战,追求完美,把古典音乐的大气磅礴和流行音乐的细腻情感完美融合,不愧为“全能的艺术家”。
史青岳(以下简称“史”):林老师,您好,您和朱亦兵老师、盛原老师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两场三重奏音乐会,我们知道您三位在各自独奏领域都非常有建树,那是什么机缘让您三位有举行这场三重奏音乐会的想法呢?
林朝阳(以下简称“林”):之前我跟朱亦兵有很多合作,我写了很多影视剧的作品,但凡有大提琴的部分,我总是请他来演奏。三重奏音乐会是我们三个人的第一次合作,看看相互之间能激发出什么灵感。我们三个人的个性和背景完全不同,我们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来补充更多的东西。
史:您是在小提琴独奏和室内乐方面都非常有建树的一位艺术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室内乐?您怎么理解室内乐这种演奏形式?
林:从十四五岁就开始了。其实不同的演奏形式只是一个分类,比如说我们这次三重奏,我不觉得朱亦兵在拉大提琴,我也不觉得盛原在弹钢琴。其实一个好的创作,一个有趣的对话,一个愉快的起点,是在我们心智和教养等方面都达到了一样的高度下完成的,而演奏是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其实没有乐器的时候,音乐已经存在。
史:那您认为室内乐的精华是什么?
林:超越自己,打破自我限制,并且给予对方支持,成为一个共同体。
史:您一直从事古典音乐的演奏和研究,从2005年开始,您进入到影视音乐的创作和制作,是什么机缘让您对流行音乐的创作开始感兴趣?
林:我乐于接受每一次机会的降临,但凡有吸引力的事物我都会尝试。上大学的时候我画过一段时间的画,也做过一些指挥方面的研究,指挥了一些乐团,比如北京交响乐团。从事流行音乐的创作,其实我也没有想到,只要是碰到有兴趣的东西,我总是尽全力做。你放一张白纸在我面前,我把音填满,它就是一个作品。
史:您从古典音乐的演奏跨界到流行音乐的创作,这个转型非常成功,您觉得从事古典音乐的演奏和从事流行音乐的创作有什么不同?两者怎么能更好地相辅相成?
林:两者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音乐的范畴被拓宽,就像你可以穿古代的衣服,你也可以穿当代的衣服。它们是一个整体,创作是音乐的基础,它可以给我带来很多启发。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不过是音乐潮流的不同时代。
史:那您现在对于古典音乐的演奏和理解有了什么变化?
林:这个变化很大,当你非常了解音乐的另一而时,你就会重新审视对这一面的理解。你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全面的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情更有价值,而且会让你做的更好。
史:就是说从事演奏的人一定要搞一点创作,这样对他的演奏会有帮助。
林:最好是这样,因为音乐的建立是极度客观的,音乐的本质是数理化。当你开始创作,你会重新审视你的演奏,你会站在另一个角度,更加通透的认识音乐。简单的东西是最有效的,同时也是最深刻的。
史:您创作了非常多的影视音乐作品,比如《失恋33天》、《辛亥革命》、《手机》、《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现在正在为丁薇老师制作专辑,您认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和纯流行音乐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林:影视音乐是量体裁衣,是订件。这像盖房子,如果你要一个教堂我就帮你盖一个教堂,如果你要一个体育场我也可以帮你盖一个体育场,功能迥异,但内在结构和制作法是一样的。而流行音乐更需要极端的自我,不能循规蹈矩。
史:您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一直在制作丁薇老师的这张专辑,我相信专辑的品质是非常高的,说明您是一位非常注重细节和质量的音乐家。
林:我们已经在去年发了首支单曲,今年秋天将在英国发行专辑。我们用最好的平台来保证制作质量,一切自己说了算,比如一段音乐写出来后,如果还有新的感受,我们会继续修改。这要在传统的唱片公司,他会说:“不行,我们等不了你,请你就这样发了。”因为公司有成本核算,但是我们不一样,如果你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并独立制作发行,你就可以挑战你的极限。
史:就是相对的自由能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林:对,今天的人拥有更多的独立性,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可以干很多自己想千的事情。
史:您现在是属于平衡状态,还是重心转移到创作中了呢?
林:是一个平衡的状态,我想干什么都可以。创作、表演和教学,都让我非常快乐,艺术有它自己的“特权”。
史:这个“特权”如何理解?
林:艺术是个人内在的成果,无法伪装。我按照我的方式去演奏和创作,这就是艺术家的特权。这是一个追求客观的方式和过程,也是建立个性的过程。
史:您从小学习小提琴,在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并获得多次国际大奖,90年代回国从事教学并组建“北京弦乐四重奏”,2005年您开始从事流行音乐的创作,这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林:“生活”就是待人接物,“事情”就是教育人,我们在“事情”中成长。只要你坚持,全心全意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我是一个受益者。
史:看来坚持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期望看到您三位的下次合作,同时也希望您创作出更多美好、温暖、动听的音乐作品。谢谢您接受这次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