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从思想品德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解决对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提问;对策
教师有效的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提问的质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质量的高低。
一、思想品德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
据统计,在教师所提的问题中有66%是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低水平问题,也就是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占所提问题的大多数。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教师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机械记忆这一环节上。例如:“是什么”的问题,学生对于此类的问题只要照书念或记住后即可回答,无须动脑筋考虑。学生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记忆性问题之中,则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的提问应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着重在于“为什么”和“怎么办”上。例如,讲解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一节时,教师的提问不能仅仅停留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什么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如何理解这个关系,即集体为什么离不开个人,而个人为什么又必须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然后引申下去,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作到关爱集体。随着教师提问层次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从最基本的知识性层面逐渐发展到理性层面。这样,通过教师渐进性的提问与启发,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2.候答时间过短。
一般,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等待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秒钟,如果学生在短暂的1秒钟内不能足够快地思考以形成一个答案,那么教师就会变换问题或重述、或点答另外一个学生。而如果学生没法回答问题,教师会在平均9/10秒的时间里进行反馈或提另一个问题。如此短的时间使学生根本无法思考高水平问题,而对于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更是没有时间思考并回答了。
3.学生主动发问的次数过少。
我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对我校27节课的问答情况进行了专门观察,参与课堂教学的721名学生中只有8人提出了11个问题,且问题的认知水平都比较低。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问题多。由于对新课程标准把握得准确程度不够,相当数量的教师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大多数教师所提的问题数量比较大,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那么,学生发问的机会也就相应地减少了,甚至有的学生平均每个月只提一个问题。我在听一节课时发现,一节课教师约提问学生多达40余次,如此大的提问量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发问;二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有关。在大多数教师心目中,上课不随便讲话、默默听讲的当然是好学生,而随意发言、问问题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异类。在这种观念的压制下,大多数学生不愿发问。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每节课的有效提问只有56%,即一堂课上还有44%的提问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具体表现为:(1)问题的设计大多属于重记忆和检查类型,轻思考,是封闭的;(2)问题单向,缺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3)不能照顾全体学生,更不能因材施问;(4)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草率、武断,缺乏包含和引导。因此,深入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方式,将在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诱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应答,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将起促进作用,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思品课教学优化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设计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众所周知,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思想品德学科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设计出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是”或者“不是”的问题。如此才能达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1)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提问。在这个阶段,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有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而且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自身或其观点有关的问题,这样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解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灿烂的文化?②列举你所知道的灿烂的中华文明成果等等。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一定拘泥于教材内容,他们从自己学习过的历史、地理等知识里一定能够搜索到许多正确的答案。教师应该不拘泥于任何教学形式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从而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和思考情境,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动机的培养。由于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并且答案没有正误之分,学生回答很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强度,激起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2)教学过程之中提问。提问不能脱离教材,要把提问和读书结合起来。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的问题,以讲解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为例,教师可尝试提出如下问题:当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受到侵犯时,你会怎么办?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你准备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等等。
(3)完成教学内容学习之后提问。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经过阅读教材使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巩固,教师可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可对文中提及的某些现象发表意见,也可就文中一些没有定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
2.变换问题的角度,提出新颖的问题。
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来展现。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解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说明的道理,学生往往会从书上找到答案往空白处填,但如果变换角度,则会大不一样。比如可以这样问:“有没有例外情况?”“这句谚语的成立是否还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问题一经提出,課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机器立即开动起来,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这种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提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启迪效果。
3.多提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关的问题。
每个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是很熟悉的,当谈论起这方面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尤其如此。学生可能对某个知识点不能完全理解,难以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谈论自己,谈论周围的环境,那就是学生最有发言权、最恰当的话题了。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真实情况性的问题较多地愿意回答,因为这无正误之分,而对于教学内容要么复述教材内容,要么东拉西扯、不知所云,要么人云亦云。在调查中发现,有75.3%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个人情况有关的问题感兴趣,然后是与教学内容有关,不能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而要经过自己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约占56.9%。例如,讲解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灿烂的文明之花”一节时,教师尽管反复强调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上,很难深入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此时教师可利用学生住宅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例设计问题,如夏季举行的乘凉晚会、街道电影节、环境保护义务活动等等。让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来说话,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领会。
4.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面向全班同学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作到难易适度。通常,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没有内在联系,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学生无法回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相同时,这个问题就太容易了,学生凭记忆就能回答,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只有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联系,但又有些不同时,这个问题就难易适中,它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积极思维才能回答。这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语言输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开口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普及面要广,不能整节课只照顾少数的优等生而忽视了多数的中等生和少数的后进学生,教师应把回答问题和主动提问的机会公平地分配给每个学生。
教师还应清楚详细地表达问题,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清楚、详细而准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或者含糊不清的发问。应提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受挫折或迷惑。教师导语的使用是否得当会对学生的输出和交际能力培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学生对所题的问题迟迟不能回答时,这时教师的话语就更加重要。因为此时教师不能全盘托出答案,而要从另一角度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也不能进行无休止的发问,犹如警察审问犯罪嫌疑人一样穷追不舍,容易让学生产生被动的学习情绪。
课堂提问只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它又是一门艺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计划性和科学性的课堂提问,起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性效果,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提问;对策
教师有效的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提问的质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质量的高低。
一、思想品德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
据统计,在教师所提的问题中有66%是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低水平问题,也就是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占所提问题的大多数。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教师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机械记忆这一环节上。例如:“是什么”的问题,学生对于此类的问题只要照书念或记住后即可回答,无须动脑筋考虑。学生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记忆性问题之中,则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的提问应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着重在于“为什么”和“怎么办”上。例如,讲解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一节时,教师的提问不能仅仅停留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什么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如何理解这个关系,即集体为什么离不开个人,而个人为什么又必须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然后引申下去,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作到关爱集体。随着教师提问层次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从最基本的知识性层面逐渐发展到理性层面。这样,通过教师渐进性的提问与启发,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2.候答时间过短。
一般,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等待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秒钟,如果学生在短暂的1秒钟内不能足够快地思考以形成一个答案,那么教师就会变换问题或重述、或点答另外一个学生。而如果学生没法回答问题,教师会在平均9/10秒的时间里进行反馈或提另一个问题。如此短的时间使学生根本无法思考高水平问题,而对于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更是没有时间思考并回答了。
3.学生主动发问的次数过少。
我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对我校27节课的问答情况进行了专门观察,参与课堂教学的721名学生中只有8人提出了11个问题,且问题的认知水平都比较低。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问题多。由于对新课程标准把握得准确程度不够,相当数量的教师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大多数教师所提的问题数量比较大,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那么,学生发问的机会也就相应地减少了,甚至有的学生平均每个月只提一个问题。我在听一节课时发现,一节课教师约提问学生多达40余次,如此大的提问量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发问;二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有关。在大多数教师心目中,上课不随便讲话、默默听讲的当然是好学生,而随意发言、问问题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异类。在这种观念的压制下,大多数学生不愿发问。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每节课的有效提问只有56%,即一堂课上还有44%的提问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具体表现为:(1)问题的设计大多属于重记忆和检查类型,轻思考,是封闭的;(2)问题单向,缺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3)不能照顾全体学生,更不能因材施问;(4)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草率、武断,缺乏包含和引导。因此,深入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方式,将在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诱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应答,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将起促进作用,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思品课教学优化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设计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众所周知,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思想品德学科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设计出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是”或者“不是”的问题。如此才能达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1)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提问。在这个阶段,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有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而且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自身或其观点有关的问题,这样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解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灿烂的文化?②列举你所知道的灿烂的中华文明成果等等。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一定拘泥于教材内容,他们从自己学习过的历史、地理等知识里一定能够搜索到许多正确的答案。教师应该不拘泥于任何教学形式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从而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和思考情境,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动机的培养。由于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并且答案没有正误之分,学生回答很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强度,激起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2)教学过程之中提问。提问不能脱离教材,要把提问和读书结合起来。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的问题,以讲解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为例,教师可尝试提出如下问题:当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受到侵犯时,你会怎么办?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你准备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等等。
(3)完成教学内容学习之后提问。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经过阅读教材使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巩固,教师可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可对文中提及的某些现象发表意见,也可就文中一些没有定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
2.变换问题的角度,提出新颖的问题。
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来展现。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解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说明的道理,学生往往会从书上找到答案往空白处填,但如果变换角度,则会大不一样。比如可以这样问:“有没有例外情况?”“这句谚语的成立是否还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问题一经提出,課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机器立即开动起来,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这种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提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启迪效果。
3.多提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关的问题。
每个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是很熟悉的,当谈论起这方面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尤其如此。学生可能对某个知识点不能完全理解,难以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谈论自己,谈论周围的环境,那就是学生最有发言权、最恰当的话题了。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真实情况性的问题较多地愿意回答,因为这无正误之分,而对于教学内容要么复述教材内容,要么东拉西扯、不知所云,要么人云亦云。在调查中发现,有75.3%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个人情况有关的问题感兴趣,然后是与教学内容有关,不能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而要经过自己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约占56.9%。例如,讲解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灿烂的文明之花”一节时,教师尽管反复强调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上,很难深入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此时教师可利用学生住宅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例设计问题,如夏季举行的乘凉晚会、街道电影节、环境保护义务活动等等。让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来说话,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领会。
4.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面向全班同学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作到难易适度。通常,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没有内在联系,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学生无法回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相同时,这个问题就太容易了,学生凭记忆就能回答,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只有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联系,但又有些不同时,这个问题就难易适中,它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积极思维才能回答。这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语言输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开口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普及面要广,不能整节课只照顾少数的优等生而忽视了多数的中等生和少数的后进学生,教师应把回答问题和主动提问的机会公平地分配给每个学生。
教师还应清楚详细地表达问题,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清楚、详细而准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或者含糊不清的发问。应提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受挫折或迷惑。教师导语的使用是否得当会对学生的输出和交际能力培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学生对所题的问题迟迟不能回答时,这时教师的话语就更加重要。因为此时教师不能全盘托出答案,而要从另一角度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也不能进行无休止的发问,犹如警察审问犯罪嫌疑人一样穷追不舍,容易让学生产生被动的学习情绪。
课堂提问只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它又是一门艺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计划性和科学性的课堂提问,起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性效果,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