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个游人没有在静谧的深夜,在剑桥的某个学院的寓所,独自聆听学院礼拜堂报时的钟声,他恐怕不能领会到剑桥的独特韵致。20l0年暑期,我作为一个初访者,经历了数天的彷徨,在一个深夜的沉静中,偶然聆听到所栖居的沃尔夫松学院(Wolfson College)礼拜堂的钟声,才幡然走出游客的空茫,开始感悟剑桥的深味。
剑桥是美的。但是剑桥的美,绝不是那种以奇异精彩打动人心的繁华景致,而是如一位贤淑的处子般静谧的风物宜人。无论你在国王学院前街弯曲而下的古道上信步而行,还是在一河之隔的芳草茵茵、树影婆娑的后园中小憩,你都会领略到一种沉静的欣慰,仿佛时间没有流逝,也没有停滞,而是进入了历史的空灵之境。
当然,剑桥的美,是不能离开哺育她的剑河的。这条自西南穿城而过的幽曲柔美的小河,不仅孕育了剑桥西南牧歌情调的湿地风景、滋润了剑大腹地的小桥流水与扁舟辉映的如画风光,而且以她令人惊异的静谧谱写着剑桥深幽的妙曲。因为有剑河,千年古镇被浸润在曼妙的生意中;也因为有剑河,这古镇晴空里的流云就多了一份倩雅的从容。
然而,剑桥的“风物宜人”,不是那种予以人纯然安逸的情调,也不是干脆让人自失于慵懒。对于娱乐和休闲,剑桥是太静、太淡了。可是,只感觉到她的“静”和“淡”,就远没有领略到剑桥风物的深致。真正的识者会感受到,在剑桥所给人的恬静舒适中,又自有一种催发生机和智思的深沉意蕴。
剑大是因为1209年一批躲避宗教迫害的牛津师生来到剑桥而开创的。此后800年来,她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世界伟人,其中培根、牛顿、弥尔顿、达尔文等人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他们时代的最高成就,而且成为数百年来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旗帜。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世界大学中学生获奖人数最多的前三名是,剑大6l位学生获奖,哈佛48位学生获奖,哥伦比亚大学38位学生获奖。面对剑大800年以来的无与伦比的辉煌,谁不为她内蕴的永恒生机和巨大创造力震撼呢?然而,那创造剑大辉煌历史的原动力究竟何在呢?
在培养体制上,剑大的特点是学院制。在剑大,学院制教育,一方面表现着恪守传统规范的严格,另一方面却充分体现着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精神。“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没有人是可以替代的”。诗人拜伦毕业于以清规戒律严苛闻名的剑大三一学院。在三一学院就读时的拜伦,是极蔑视院规的“问题学生”。学院明令禁止带狗进入院内,学生拜伦就带着一只小熊入学,并扬言这只熊应当竞选院士。然而,拜伦死后,当他的雕像被伦敦皇家教堂西敏寺以“拜伦不道德”为由拒绝后,母校三一学院接受了这座“无家可归”的雕像,并把它收藏在世界闻名的雷恩图书馆内。
16世纪早期,因为校长费舍尔把当时最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伊鲁斯马士引入剑大,开创了剑大的人文主义传统,从而把大学教育的主旨确定为培养“人”,即人文教育。剑大的校训是“在这里获得光明和神圣的升华”,即以受教育者的心智的启迪和精神的塑造为目标。她所启发和鼓励学子的,是对真理的“无用之用”的热爱和追求。牛顿回顾自己的科学生涯,称自己不过是一个在海边挑选美丽贝壳的小孩,的确深刻道出了剑大对他的培养和他热爱真理的赤子之心。
但是,在剑大传统中,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元素起着根本作用,就是对信仰的坚定和执著。为剑大开辟人文主义传统的费舍尔校长,毕业于剑大米歇尔学院,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拒绝签字效忠自命英国最高宗教领袖的亨利八世,反对他利用强权废除自己与天主教徒凯瑟琳皇后的婚姻。费舍尔是“国王的大障碍”,因为宁死不妥协,最后被亨利八世以叛国罪处死。费舍尔所体现的殉教精神,在剑大具有灵魂的意义,是后来剑大学子笃信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根源。
保护个性、人文精神和坚守信仰,是构成剑大的历史原动力的三个核心元素。正是这三个核心元素的培养和推动,剑大不仅形成了具有伟大历史生命力的人文传统,这传统赋予她超稳定的历史秩序,因此剑大是特别守成的,同时,剑大又具有植根于永恒信念的强健生机和创造意志,因此剑大又是特别创新的。守成与创新是剑大精神表现的一体两面,而两者的矛盾统一正是剑大生命的伟大深刻处。
剑桥学子、诗人华兹华斯在诗中回忆说,他在剑大圣约翰学院求学时,在隔壁三一学院礼拜堂报时的钟声中,听出那钟声是“一声男性的声音,一声女性的声音”(《序曲,或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但在心中,我并没有听出阴阳的意味;那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晚钟,在沉稳的节奏中奏鸣出浑厚而嘹亮的歌吟,我从中感受到的是历史和创新的深沉共鸣。这共鸣的情致,给予我无限的慰藉和振奋。我以为,这就是剑桥之美的神韵所在。
在剑桥时,我时常在远处静默地欣赏国王学院对面河畔草地上悠悠吃草的牛群。在黄昏时分,在晚风低吟、霞光辉映中,在婉约斑斓的河面和峭峙的国王学院礼拜堂勾画的背景前,这略显孤落的牛群仿佛是历史的记忆。然而,当报时的钟声从那高高的钟楼深沉传来的时候,牛群似乎也在驻足聆听,它们的神情专注而自信,让我想象是剑桥精神的生动象征——那钟声中传送的古老而永生之意的象征。
(小南摘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1月12日)
剑桥是美的。但是剑桥的美,绝不是那种以奇异精彩打动人心的繁华景致,而是如一位贤淑的处子般静谧的风物宜人。无论你在国王学院前街弯曲而下的古道上信步而行,还是在一河之隔的芳草茵茵、树影婆娑的后园中小憩,你都会领略到一种沉静的欣慰,仿佛时间没有流逝,也没有停滞,而是进入了历史的空灵之境。
当然,剑桥的美,是不能离开哺育她的剑河的。这条自西南穿城而过的幽曲柔美的小河,不仅孕育了剑桥西南牧歌情调的湿地风景、滋润了剑大腹地的小桥流水与扁舟辉映的如画风光,而且以她令人惊异的静谧谱写着剑桥深幽的妙曲。因为有剑河,千年古镇被浸润在曼妙的生意中;也因为有剑河,这古镇晴空里的流云就多了一份倩雅的从容。
然而,剑桥的“风物宜人”,不是那种予以人纯然安逸的情调,也不是干脆让人自失于慵懒。对于娱乐和休闲,剑桥是太静、太淡了。可是,只感觉到她的“静”和“淡”,就远没有领略到剑桥风物的深致。真正的识者会感受到,在剑桥所给人的恬静舒适中,又自有一种催发生机和智思的深沉意蕴。
剑大是因为1209年一批躲避宗教迫害的牛津师生来到剑桥而开创的。此后800年来,她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世界伟人,其中培根、牛顿、弥尔顿、达尔文等人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他们时代的最高成就,而且成为数百年来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旗帜。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世界大学中学生获奖人数最多的前三名是,剑大6l位学生获奖,哈佛48位学生获奖,哥伦比亚大学38位学生获奖。面对剑大800年以来的无与伦比的辉煌,谁不为她内蕴的永恒生机和巨大创造力震撼呢?然而,那创造剑大辉煌历史的原动力究竟何在呢?
在培养体制上,剑大的特点是学院制。在剑大,学院制教育,一方面表现着恪守传统规范的严格,另一方面却充分体现着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精神。“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没有人是可以替代的”。诗人拜伦毕业于以清规戒律严苛闻名的剑大三一学院。在三一学院就读时的拜伦,是极蔑视院规的“问题学生”。学院明令禁止带狗进入院内,学生拜伦就带着一只小熊入学,并扬言这只熊应当竞选院士。然而,拜伦死后,当他的雕像被伦敦皇家教堂西敏寺以“拜伦不道德”为由拒绝后,母校三一学院接受了这座“无家可归”的雕像,并把它收藏在世界闻名的雷恩图书馆内。
16世纪早期,因为校长费舍尔把当时最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伊鲁斯马士引入剑大,开创了剑大的人文主义传统,从而把大学教育的主旨确定为培养“人”,即人文教育。剑大的校训是“在这里获得光明和神圣的升华”,即以受教育者的心智的启迪和精神的塑造为目标。她所启发和鼓励学子的,是对真理的“无用之用”的热爱和追求。牛顿回顾自己的科学生涯,称自己不过是一个在海边挑选美丽贝壳的小孩,的确深刻道出了剑大对他的培养和他热爱真理的赤子之心。
但是,在剑大传统中,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元素起着根本作用,就是对信仰的坚定和执著。为剑大开辟人文主义传统的费舍尔校长,毕业于剑大米歇尔学院,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拒绝签字效忠自命英国最高宗教领袖的亨利八世,反对他利用强权废除自己与天主教徒凯瑟琳皇后的婚姻。费舍尔是“国王的大障碍”,因为宁死不妥协,最后被亨利八世以叛国罪处死。费舍尔所体现的殉教精神,在剑大具有灵魂的意义,是后来剑大学子笃信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根源。
保护个性、人文精神和坚守信仰,是构成剑大的历史原动力的三个核心元素。正是这三个核心元素的培养和推动,剑大不仅形成了具有伟大历史生命力的人文传统,这传统赋予她超稳定的历史秩序,因此剑大是特别守成的,同时,剑大又具有植根于永恒信念的强健生机和创造意志,因此剑大又是特别创新的。守成与创新是剑大精神表现的一体两面,而两者的矛盾统一正是剑大生命的伟大深刻处。
剑桥学子、诗人华兹华斯在诗中回忆说,他在剑大圣约翰学院求学时,在隔壁三一学院礼拜堂报时的钟声中,听出那钟声是“一声男性的声音,一声女性的声音”(《序曲,或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但在心中,我并没有听出阴阳的意味;那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晚钟,在沉稳的节奏中奏鸣出浑厚而嘹亮的歌吟,我从中感受到的是历史和创新的深沉共鸣。这共鸣的情致,给予我无限的慰藉和振奋。我以为,这就是剑桥之美的神韵所在。
在剑桥时,我时常在远处静默地欣赏国王学院对面河畔草地上悠悠吃草的牛群。在黄昏时分,在晚风低吟、霞光辉映中,在婉约斑斓的河面和峭峙的国王学院礼拜堂勾画的背景前,这略显孤落的牛群仿佛是历史的记忆。然而,当报时的钟声从那高高的钟楼深沉传来的时候,牛群似乎也在驻足聆听,它们的神情专注而自信,让我想象是剑桥精神的生动象征——那钟声中传送的古老而永生之意的象征。
(小南摘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