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85-01
兴趣是吸引学生的磁铁,更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兴趣大多是由疑问和好奇引起的,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课本的内容巧妙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堂上教师要问,学生也要问,学生提问不是走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提出问题,有问才有学,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端提问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学习知识,从科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如,在教学物理的第一章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导入: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汽车为什么会跑?雷电是怎么回事?虽然只有几句话,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进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电是怎样产生的?水为什么向低处流?……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是引发思考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采取各种方式设计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思维
中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当他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心理学家也指出,生动有趣的材料能唤起人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学生认识力时,教师把磁铁靠近小钢球,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用力拉弹簧,让学生看看弹簧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其思维,最终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如果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的心理,如果太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反而无法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传统评书在结尾时总会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可算是吊足了听众的胃口,因为听者早已“心临其境”,充满兴趣,急切地想了解事态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借助这种手段,巧妙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浮力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言:“鸭子为什么能漂在水面?潜水艇为何既能潜到水底,又能浮在水面?”学生们虽然知道这些事,但说不出道理,兴趣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又如学习大气压时,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实验,把装满水的杯子用硬纸片盖住后倒过来,水却不流下来,这是为什么?直接给水泵通电,却不能抽水,向泵壳中灌满水后通电,就能够顺利抽水了,同样的水泵,为何灌水才能抽水,不灌水就不能抽水呢?这一系列的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
此外,情感因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抱着积极、热情的态度,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学生就会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进而由喜欢任课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以饱满的热情、激昂的语气和富有感召力的肢体语言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及时与学生在课上、课下进行交流、沟通,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85-01
兴趣是吸引学生的磁铁,更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兴趣大多是由疑问和好奇引起的,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课本的内容巧妙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堂上教师要问,学生也要问,学生提问不是走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提出问题,有问才有学,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端提问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学习知识,从科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如,在教学物理的第一章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导入: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汽车为什么会跑?雷电是怎么回事?虽然只有几句话,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进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电是怎样产生的?水为什么向低处流?……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是引发思考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采取各种方式设计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思维
中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当他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心理学家也指出,生动有趣的材料能唤起人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学生认识力时,教师把磁铁靠近小钢球,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用力拉弹簧,让学生看看弹簧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其思维,最终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如果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的心理,如果太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反而无法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传统评书在结尾时总会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可算是吊足了听众的胃口,因为听者早已“心临其境”,充满兴趣,急切地想了解事态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借助这种手段,巧妙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浮力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言:“鸭子为什么能漂在水面?潜水艇为何既能潜到水底,又能浮在水面?”学生们虽然知道这些事,但说不出道理,兴趣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又如学习大气压时,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实验,把装满水的杯子用硬纸片盖住后倒过来,水却不流下来,这是为什么?直接给水泵通电,却不能抽水,向泵壳中灌满水后通电,就能够顺利抽水了,同样的水泵,为何灌水才能抽水,不灌水就不能抽水呢?这一系列的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
此外,情感因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抱着积极、热情的态度,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学生就会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进而由喜欢任课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以饱满的热情、激昂的语气和富有感召力的肢体语言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及时与学生在课上、课下进行交流、沟通,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定会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