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过程就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而我校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中表现不够积极,不能根据现象主动地提出问题,不能制定出有效的实验计划,只乐于动手玩的过程。因此,我提出的实验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萨奇曼的探究理论,把实验的各个过程明了地、有序地结合起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萨奇曼的探究模式是为发展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一个模拟的过程中收集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操作的具体环节如下:
1.提出问题环节
我教的学生分别是三年级和五年级,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能够提出很多问题,教学中保持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转向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不然大部分的时候都流失在提出问题上。而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所降,由教师提出学习问题,则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五年级在学习《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时,我直接提出问题:我们学校的旗杆有多高?怎么能准确地测量出来?学生感觉到问题的挑战性,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留下空间。
2.收集资料环节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得到过哪些结论,我们实验时可以参照和利用这些结论,从而提高实验效率。课堂上我们没有条件给学生去收集资料,并且收集资料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因此这项任务一般在课前布置。三年级的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较弱,因此布置任务时要具体明确。五年级的学生有部分同学很乐于收集资料,而有部分同学经常偷懒,所以我把他们分成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有具体的任务,组员间可以轮流收集资料,也可以把问题细化,每人收集一点,然后组长再汇总。
例如:在学习《设计太阳能热水器》一课时,我给每个小组的任务有:1.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2.太阳能的特点;3.我们现在利用太阳能有哪些困难等,把这些问题提前一周分别布置给每个小组,等他们都准备好,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做的幻灯片给其他同学讲述他们所收集到得信息。
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给其他同学讲述自己收集的信息,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而且通过他们自己讲,比听老师讲更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在讲之前,学生自己必须非常清楚自己收集的资料,不然下面的同学提问,回答不上来是要扣分的。
3.提出假设
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直接感官或者分析前面收集到的信息,对要实验的结果都有一定的猜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直接感官提出假设,因而我们要引导他们意识到,有时候靠直接的感觉是错误的,要能够说出你提出假设的理由,才能具有说服力。
例如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我分别用三个不同大小的瓶子装同样多的水,有的学生一看到这现象就瞎猜,问他猜测的根据是什么,有的就说不上来,有的说凭感觉。有的经过一番思考后回答,能说出比较充分的理由。
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我们不但要给学生说的机会,而且要引导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判断,辩证地分析其他同学的说法,不能跟风,也不能顶风。
4.设计实验环节
设计实验是整个实验最主要的环节,也是教学中学生遇到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过程不但要求学生动脑思考,而且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对他说得不完善的地方及时补充修改。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喜欢自己说不想听别人说,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调控学生。如果不能制定出完善的实验计划,后面的实验进行得就没有意义,因为实验的过程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而且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例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我把主要的时间放在学生想实验办法,制定实验步骤中。我通过比较、联想等办法,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提出实验办法。一个同学说完,我会提示其他同学是否都听明白了,这个过程要注意什么。尽量使每个同学都明白每个实验办法。
5.验证实验阶段
这是学生觉得最好玩的时候,这个过程主要是调控学生,维持班级纪律,及时发现问题,其他的学生都能自己完成。
6.汇报实验结果
在这过程中,要用形象的比较让学生总结出实验的结果,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要注意引导他们进一步理性思考。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实验的课时我基本都采用这种模式上课,因此我有以下体会:
6.1 虽然大部分的课时都有实验,但是要一个课时完成一个实验的课时比较少,因此,我提出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时候实验的几个步骤是分成两三个课时才能完成的。
6.2 在实践教学中,我觉得这几个步骤也不需要过分地强调,详略要得当。有时一两句话就带过比单独拿出来讲要有效,而有的过程就需要花较多时间来讲。比如,收集资料在《制造彩虹》中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花较多的时间查资料,而《比较树叶的大小》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更好。
6.3 此模式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在使用过程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不然整个过程就像在做秀,很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學模式的产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炼、修正得到的,本模式的具体运用还要根据个人的教学熟练程度,因此,本模式要真正成为精磨,还需要更多地思考、磨练,从而使教学过程更科学化、高效化。
萨奇曼的探究模式是为发展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一个模拟的过程中收集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操作的具体环节如下:
1.提出问题环节
我教的学生分别是三年级和五年级,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能够提出很多问题,教学中保持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转向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不然大部分的时候都流失在提出问题上。而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所降,由教师提出学习问题,则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五年级在学习《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时,我直接提出问题:我们学校的旗杆有多高?怎么能准确地测量出来?学生感觉到问题的挑战性,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留下空间。
2.收集资料环节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得到过哪些结论,我们实验时可以参照和利用这些结论,从而提高实验效率。课堂上我们没有条件给学生去收集资料,并且收集资料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因此这项任务一般在课前布置。三年级的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较弱,因此布置任务时要具体明确。五年级的学生有部分同学很乐于收集资料,而有部分同学经常偷懒,所以我把他们分成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有具体的任务,组员间可以轮流收集资料,也可以把问题细化,每人收集一点,然后组长再汇总。
例如:在学习《设计太阳能热水器》一课时,我给每个小组的任务有:1.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2.太阳能的特点;3.我们现在利用太阳能有哪些困难等,把这些问题提前一周分别布置给每个小组,等他们都准备好,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做的幻灯片给其他同学讲述他们所收集到得信息。
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给其他同学讲述自己收集的信息,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而且通过他们自己讲,比听老师讲更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在讲之前,学生自己必须非常清楚自己收集的资料,不然下面的同学提问,回答不上来是要扣分的。
3.提出假设
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直接感官或者分析前面收集到的信息,对要实验的结果都有一定的猜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直接感官提出假设,因而我们要引导他们意识到,有时候靠直接的感觉是错误的,要能够说出你提出假设的理由,才能具有说服力。
例如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我分别用三个不同大小的瓶子装同样多的水,有的学生一看到这现象就瞎猜,问他猜测的根据是什么,有的就说不上来,有的说凭感觉。有的经过一番思考后回答,能说出比较充分的理由。
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我们不但要给学生说的机会,而且要引导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判断,辩证地分析其他同学的说法,不能跟风,也不能顶风。
4.设计实验环节
设计实验是整个实验最主要的环节,也是教学中学生遇到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过程不但要求学生动脑思考,而且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对他说得不完善的地方及时补充修改。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喜欢自己说不想听别人说,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调控学生。如果不能制定出完善的实验计划,后面的实验进行得就没有意义,因为实验的过程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而且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例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我把主要的时间放在学生想实验办法,制定实验步骤中。我通过比较、联想等办法,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提出实验办法。一个同学说完,我会提示其他同学是否都听明白了,这个过程要注意什么。尽量使每个同学都明白每个实验办法。
5.验证实验阶段
这是学生觉得最好玩的时候,这个过程主要是调控学生,维持班级纪律,及时发现问题,其他的学生都能自己完成。
6.汇报实验结果
在这过程中,要用形象的比较让学生总结出实验的结果,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要注意引导他们进一步理性思考。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实验的课时我基本都采用这种模式上课,因此我有以下体会:
6.1 虽然大部分的课时都有实验,但是要一个课时完成一个实验的课时比较少,因此,我提出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时候实验的几个步骤是分成两三个课时才能完成的。
6.2 在实践教学中,我觉得这几个步骤也不需要过分地强调,详略要得当。有时一两句话就带过比单独拿出来讲要有效,而有的过程就需要花较多时间来讲。比如,收集资料在《制造彩虹》中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花较多的时间查资料,而《比较树叶的大小》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更好。
6.3 此模式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在使用过程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不然整个过程就像在做秀,很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學模式的产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炼、修正得到的,本模式的具体运用还要根据个人的教学熟练程度,因此,本模式要真正成为精磨,还需要更多地思考、磨练,从而使教学过程更科学化、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