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参与,对于生活中一些感兴趣的事物、奇怪的现象、困惑的问题,学生都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是一种自主的体验,一种自主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课程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也就是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因为真实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那如何让这种理念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周围,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有目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如公园购票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买票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又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的。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中设置与生活有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教育家曾指出:“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成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改编教材的例题,会使他们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设计问题: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对折20次有几层楼高?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動手折叠纸条,然后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条分缕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反响相当强烈。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以模型去表达数学问题,以通俗化去解释抽象化,通过感性认识来提高理性认识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互相交流、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积极性。
三、加强学生活动经验积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与保持是和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程度呈正比例的关系。同样,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和其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应通过实例创设情境、通过实物(挂图)创设情境、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模拟生活创设情境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周边生活环境,有目的地寻找与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四、体验数学价值,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验证,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另外,教师还应从生活中为学生寻找解题的“托儿”,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验证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有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如把体育运动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快乐足球”黑皮、白皮块数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方程的作用;在接力赛时,外圈要比内圈的起点前移多少才能保证公平公正的问题,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计算的作用;学校运动会篮球赛场次设置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又如把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怎样买门票更合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帮人们少花钱多办事;“转盘中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概率的意义,懂得幸福生活要靠智慧和汗水去争取;“储蓄策略”“打车付费”等问题能促使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的妙处。
教育是为了促进生命和谐自由地发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作为过程,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作为状态,它追求的是数学与生活的和谐,是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飞扬的生命成长。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生活化教学的真谛,精心设计教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周围,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有目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如公园购票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买票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又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的。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中设置与生活有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教育家曾指出:“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成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改编教材的例题,会使他们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设计问题: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对折20次有几层楼高?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動手折叠纸条,然后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条分缕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反响相当强烈。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以模型去表达数学问题,以通俗化去解释抽象化,通过感性认识来提高理性认识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互相交流、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积极性。
三、加强学生活动经验积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与保持是和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程度呈正比例的关系。同样,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和其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应通过实例创设情境、通过实物(挂图)创设情境、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模拟生活创设情境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周边生活环境,有目的地寻找与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四、体验数学价值,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验证,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另外,教师还应从生活中为学生寻找解题的“托儿”,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验证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有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如把体育运动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快乐足球”黑皮、白皮块数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方程的作用;在接力赛时,外圈要比内圈的起点前移多少才能保证公平公正的问题,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计算的作用;学校运动会篮球赛场次设置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又如把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怎样买门票更合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帮人们少花钱多办事;“转盘中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概率的意义,懂得幸福生活要靠智慧和汗水去争取;“储蓄策略”“打车付费”等问题能促使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的妙处。
教育是为了促进生命和谐自由地发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作为过程,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作为状态,它追求的是数学与生活的和谐,是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飞扬的生命成长。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生活化教学的真谛,精心设计教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