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在分析铁岭县发生玉米螟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多年防治工作的经验及国家提倡绿色植保统防统治基础上提出综合绿色防控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特点;绿色;防治
铁岭县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全县玉米面积7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左右着我县粮食总产量。为保障我县玉米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绿色植保事业, 从2011-2013年我县75万亩玉米全部实行玉米螟绿色防控.玉米螟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1 危害特点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被害植株茎秆组织遭到破坏后,影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造成穗部发育不全,籽粒灌浆不满或植株茎秆折断,造成减产。每年因玉米螟这害可减产10%左右,严重发生年减产20%—30%。
1.1 形态特征 分四个阶段成虫、卵、幼虫、蛹。
1.2 生活史及习性
1.2.1 生活史 玉米螟在我县一年发生两代,以二代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的茎秆,穗轴或根茬内越冬,其中80%以上在玉米茎秆中越冬,接下来化蛹、产卵。秋收后老熟幼虫转入越冬。
1.2.2 生活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日落后至午夜前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于玉米、高粱、谷子叶背中脉附近,也有产在叶缘的,每头雌蛾可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
1.3 发生规律分析
1.3.1 有利因素 越冬基数高:玉米螟是玉米上的第一害虫,年年都有发生,所以气象条件有利时,每年的越冬基数都足以引起当年的大发生。
1.3.2 限制因素
1.3.2.1 天敌因素 玉米螟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天敌68种,如赤眼蜂、黑卵蜂、白茧蜂等;捕食性天敌63种,瓢虫、草蛉等;病原微生物5种,白僵菌、细菌。
1.3.2.2 品种因素 玉米品种间受螟害的程度存在差异,因为玉米体内均含有一种抗螟素(主要为丁布)的物质,可以抑制低龄幼虫的发育,甚至引起死亡。近年我国已积极开展抗螟品种的选育。如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创奇0209 、铁单12等品种都有不同程度抗性。
1.3.2.3 气象因素 这是影响玉米螟发育进程及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玉米螟幼虫抗低温的能力很强,零下20℃体虽冻僵,还可复苏,因此温度对越冬幼虫死亡率影响不大。
2 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螟應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用菌、蜂相结合,做好封垛,重点抓好一代螟防治,积极开展二代螟的防治。
2.1 白僵菌封垛 白僵菌是一种微生物农药,用其封垛既省力又省工,又不使人畜中毒,不污染环境。操作方法:称取含孢子量100亿孢子/克的白僵菌粉0.5公斤,加水50公斤,然后再加25克洗衣粉,用手搓洗后充分搅拌,使培养料上无孢子为度,用细纱布过滤后,取菌液适量装入喷雾器内,然后按每垛12.5公斤菌液、每平方米一点进行喷雾,喷雾取点方法,根据越冬幼虫醒蛰后从秆内爬出寻水,由垛上往垛下,由垛内往垛外的活动规律,垛中部和下部取点适当密些。喷雾深度以0.3米为宜,我县在4 月25日至5月8日进行封垛
2.2 田间释放赤眼蜂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能将玉米螟消灭在卵期,赤眼蜂在田间羽化后,主动寻找寄主玉米螟卵,然后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发育成长,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
蜂卡投放方法:每亩放蜂2.0万头,分两次进行,两次蜂量各为1万头。以玉米田块为单位每亩一块蜂卡,撕开后放两点。用牙签将蜂卡别在玉米植株中部叶片背面,避免阳光直射或雨淋。大面积放蜂,距边行15垅,地头15步放一点,中间30垅,30步放一点。第二次放蜂时间与第一次放蜂时间间隔5天,做法同第一次。
2.3 积极组建村级专业防治队 各村组建了玉米螟绿色防控专防队,有条件的乡镇为专防队配备喷雾器、防护服、口罩、手套等,做到统防统治。
2.4 加大培训力度 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涉及面广,时间性强,技术含量高,面对千家万户,为让广大农民认识新技术,了解绿色防控的重要性,植保站结合高产创建、阳光工程等项目,通过举办培训班、巡回讲课、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培训村级专防队员及农户。培训内容: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全年累计举办:县级培训班两次,现场会两次,参加人员:县农发局、市植保站、新闻媒体、农业中心、植保站、各乡农业站长、部分专防队员;乡级:培训班、现场会30次。共计召开县乡培训班、现场会34次,培训6000人次,全县2135名专防队员全部受训。
2.5 加强统防统治 玉米螟发生面积大,为害重。一家一户分散防治难以保证防治效果,我县以各村组为单位成立植保专防队。做到玉米螟防治“七统一”: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技术、统一防螟物资、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田间操作、统一检查验收。
2.6 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亩挽回损失60公斤,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0350万元。同时也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扶持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各村专业防治服务组织,建立了专业化统一防治示范区。为今后的绿色防控工作总结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特点;绿色;防治
铁岭县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全县玉米面积7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左右着我县粮食总产量。为保障我县玉米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绿色植保事业, 从2011-2013年我县75万亩玉米全部实行玉米螟绿色防控.玉米螟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1 危害特点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被害植株茎秆组织遭到破坏后,影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造成穗部发育不全,籽粒灌浆不满或植株茎秆折断,造成减产。每年因玉米螟这害可减产10%左右,严重发生年减产20%—30%。
1.1 形态特征 分四个阶段成虫、卵、幼虫、蛹。
1.2 生活史及习性
1.2.1 生活史 玉米螟在我县一年发生两代,以二代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的茎秆,穗轴或根茬内越冬,其中80%以上在玉米茎秆中越冬,接下来化蛹、产卵。秋收后老熟幼虫转入越冬。
1.2.2 生活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日落后至午夜前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于玉米、高粱、谷子叶背中脉附近,也有产在叶缘的,每头雌蛾可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
1.3 发生规律分析
1.3.1 有利因素 越冬基数高:玉米螟是玉米上的第一害虫,年年都有发生,所以气象条件有利时,每年的越冬基数都足以引起当年的大发生。
1.3.2 限制因素
1.3.2.1 天敌因素 玉米螟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天敌68种,如赤眼蜂、黑卵蜂、白茧蜂等;捕食性天敌63种,瓢虫、草蛉等;病原微生物5种,白僵菌、细菌。
1.3.2.2 品种因素 玉米品种间受螟害的程度存在差异,因为玉米体内均含有一种抗螟素(主要为丁布)的物质,可以抑制低龄幼虫的发育,甚至引起死亡。近年我国已积极开展抗螟品种的选育。如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创奇0209 、铁单12等品种都有不同程度抗性。
1.3.2.3 气象因素 这是影响玉米螟发育进程及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玉米螟幼虫抗低温的能力很强,零下20℃体虽冻僵,还可复苏,因此温度对越冬幼虫死亡率影响不大。
2 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螟應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用菌、蜂相结合,做好封垛,重点抓好一代螟防治,积极开展二代螟的防治。
2.1 白僵菌封垛 白僵菌是一种微生物农药,用其封垛既省力又省工,又不使人畜中毒,不污染环境。操作方法:称取含孢子量100亿孢子/克的白僵菌粉0.5公斤,加水50公斤,然后再加25克洗衣粉,用手搓洗后充分搅拌,使培养料上无孢子为度,用细纱布过滤后,取菌液适量装入喷雾器内,然后按每垛12.5公斤菌液、每平方米一点进行喷雾,喷雾取点方法,根据越冬幼虫醒蛰后从秆内爬出寻水,由垛上往垛下,由垛内往垛外的活动规律,垛中部和下部取点适当密些。喷雾深度以0.3米为宜,我县在4 月25日至5月8日进行封垛
2.2 田间释放赤眼蜂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能将玉米螟消灭在卵期,赤眼蜂在田间羽化后,主动寻找寄主玉米螟卵,然后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发育成长,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
蜂卡投放方法:每亩放蜂2.0万头,分两次进行,两次蜂量各为1万头。以玉米田块为单位每亩一块蜂卡,撕开后放两点。用牙签将蜂卡别在玉米植株中部叶片背面,避免阳光直射或雨淋。大面积放蜂,距边行15垅,地头15步放一点,中间30垅,30步放一点。第二次放蜂时间与第一次放蜂时间间隔5天,做法同第一次。
2.3 积极组建村级专业防治队 各村组建了玉米螟绿色防控专防队,有条件的乡镇为专防队配备喷雾器、防护服、口罩、手套等,做到统防统治。
2.4 加大培训力度 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涉及面广,时间性强,技术含量高,面对千家万户,为让广大农民认识新技术,了解绿色防控的重要性,植保站结合高产创建、阳光工程等项目,通过举办培训班、巡回讲课、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培训村级专防队员及农户。培训内容: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全年累计举办:县级培训班两次,现场会两次,参加人员:县农发局、市植保站、新闻媒体、农业中心、植保站、各乡农业站长、部分专防队员;乡级:培训班、现场会30次。共计召开县乡培训班、现场会34次,培训6000人次,全县2135名专防队员全部受训。
2.5 加强统防统治 玉米螟发生面积大,为害重。一家一户分散防治难以保证防治效果,我县以各村组为单位成立植保专防队。做到玉米螟防治“七统一”: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技术、统一防螟物资、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田间操作、统一检查验收。
2.6 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亩挽回损失60公斤,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0350万元。同时也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扶持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各村专业防治服务组织,建立了专业化统一防治示范区。为今后的绿色防控工作总结了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