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春梦”这个标题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女作家赵波想出来的。
赵波跟钱小华是常州老乡,认识钱小华二十多年了,据说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想探听一点有关钱小华的桃色八卦,在始终无果之后,她得出的结论是:钱小华这个人,爱书爱到疯狂,极端到什么程度呢?他连做的梦都是关于书的,连春梦都没有,或者说,开书店就是钱小华一生最长久的春梦,迄今痴迷不醒。
幸亏钱小华不怎么做春梦!
幸亏钱小华把其他男人做春梦的时间都省下来做了书店,在南京五台山、紫金山,在徽州碧山,在桐庐莪山,在无锡惠山,才有了让普天下读书人乐不思蜀、长醉不醒的一场场“春梦”。
二
赵波说钱小华连做梦都是书,这我信。
早些年先锋书店还在南京广州路南京大学门口的时候,南大的学生拎着书店里“大地上的异乡者”的黄色塑料袋去上课,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我外婆有段时间也用这样的袋子装着病历去医院,走在路上都觉得老太太一身的书卷气。
那个时候钱小华还不是“文化名人”,一天到晚都待在店里,看上去眼神迷离,其实镜片后面目光如炬:哪些人是真爱书的,哪些人只是匆匆过客,他一眼可辨。
然后他会装作不经意地上前,跟那些认真的读者攀谈几句。通常的开场动作是顺手拿起一本书,很自然也很诚恳地送到你面前:“这本书钱理群新出的,不错的。”“这个是阿赫玛托娃诗集第一个中译本,应该看看。”
有时候读者拿着一本书,他偷偷瞟一眼封面,会故意将声调提高八度:“哎呀,这本书真是好书!”反正在钱小华眼里,只要是先锋书架上的,就没有不好的、不值得买的书。
这个时候钱小华的商人本色就露出来了,但是一点也不会让人不舒服,因为他真爱书,也真懂书。店里进的书,几乎每本他都能说出点名堂来。不是爱书爱到痴迷,很难做到这一点。
去年夏天我在碧山书局的犄角旮旯里淘到一本早已绝版的小书,市面上炒到三四百,书局还按原来定价十几块卖。钱小华在旁边一眼看到,立刻说:“今天你捡了个大便宜。”说完我们彼此会心一笑,对于真正爱书的买书人和真正爱书的卖书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一刻更舒坦的吗?
三
南京城藏龙卧虎,文化人多,小圈子也很多。比如“享有崇高威望的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叶兆言、苏童、范小青等等是一拨儿;喝龙井、听昆曲、爱雅集的薛冰、老克、董宁文、陈卫新、罗拉拉等等是一拨儿;从码字玩儿到开夜店的张嘉佳、朴尔敏、都市放牛等等是一拨儿;南大、南师学校里学者型文人是一拨儿;写诗的像马铃薯兄弟他们是一拨儿;玩民谣的李志他们是一拨儿;良辰美景奈何天,仿佛永远18岁的单雯、施夏明等等是一拨儿;还有搞美术的赵清、陈钟、朱赢椿等等。
小圈子也会跨界,互相串场,但通常各玩各的。不过大家都爱跟钱小华玩儿,也都爱到先锋书店玩儿—新书发布啊,诗歌朗诵啊,观影啊,沙龙啊,等等。南京地界上有头有脸的文化人,如果没在先锋书店做过活动,都不太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这两年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开发商随便盖个豪华的会所,就敢说自己是文化地标,但我想南京文化人真正公认的文化意义上的地标,恐怕就只有钱小华二十年来苦心经营的这么一个民营书店。
四
早几年实体书店还没受到电商的冲击,正风起云涌的时候,大江南北不少独立书店为了“净化严肃的阅读环境”,曾经提出不许在书店里拍照的倡议。
钱小华却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先锋书店大门口挂一块牌子:本店允许自由拍照。从那以后,好像先锋旗下每开一家新店,门口都要挂这么一块牌子。
我有好几个朋友特别反感这个,觉得书店里整天乌泱乌泱全是拿着单反、浓妆艳抹的小文青,不来买书,也不来看书,在书架前搔首弄姿摆几个pose,发个朋友圈,就以为自己是读书人了。
可每次我去先锋,看到这块不起眼的小牌子,心里都要默默地致敬:钱小华是个了不起的书店老板。
我从来不觉得一个好书店,只能是所谓“读书人”的禁脔。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逛书店理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个星期天的中午,吃完饭信步踱到先锋书店,随便翻翻书,拍拍照,听听讲演,把内心沉静下来,是对抗外面那个喧嚣时代的最好办法。
南京很多男女文青,是在先锋许了前世姻缘,结了连理又回到先锋去还愿。每次看到他们沉醉其中的幸福,我都觉得钱小华是在积功德,心里默念一句:善哉。
五
2016年10月,先锋书店的又一家新店,在老门东、当年南京第一雕楼骏惠书屋開业。这两年,人们只看到十几家先锋书店的“野蛮生长”带给世间的浓墨书香,却看不到背后钱小华的拼命苦扛。
先锋当年最困难的时候,账上欠一千多万。钱小华说他有一晚坐在五台山体育场的看台上,看着旁边的探照灯,差一点就有爬上去跳下来的冲动。
我提议,所有受惠于先锋书店的读者们,以后每年先锋书店生日那天都应该去书店头顶上的五台山坐一坐,体验一下钱小华当年的不易,也谢谢老天爷当年没有把他收了去。
“春梦”这个标题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女作家赵波想出来的。
赵波跟钱小华是常州老乡,认识钱小华二十多年了,据说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想探听一点有关钱小华的桃色八卦,在始终无果之后,她得出的结论是:钱小华这个人,爱书爱到疯狂,极端到什么程度呢?他连做的梦都是关于书的,连春梦都没有,或者说,开书店就是钱小华一生最长久的春梦,迄今痴迷不醒。
幸亏钱小华不怎么做春梦!
幸亏钱小华把其他男人做春梦的时间都省下来做了书店,在南京五台山、紫金山,在徽州碧山,在桐庐莪山,在无锡惠山,才有了让普天下读书人乐不思蜀、长醉不醒的一场场“春梦”。
二
赵波说钱小华连做梦都是书,这我信。
早些年先锋书店还在南京广州路南京大学门口的时候,南大的学生拎着书店里“大地上的异乡者”的黄色塑料袋去上课,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我外婆有段时间也用这样的袋子装着病历去医院,走在路上都觉得老太太一身的书卷气。
那个时候钱小华还不是“文化名人”,一天到晚都待在店里,看上去眼神迷离,其实镜片后面目光如炬:哪些人是真爱书的,哪些人只是匆匆过客,他一眼可辨。
然后他会装作不经意地上前,跟那些认真的读者攀谈几句。通常的开场动作是顺手拿起一本书,很自然也很诚恳地送到你面前:“这本书钱理群新出的,不错的。”“这个是阿赫玛托娃诗集第一个中译本,应该看看。”
有时候读者拿着一本书,他偷偷瞟一眼封面,会故意将声调提高八度:“哎呀,这本书真是好书!”反正在钱小华眼里,只要是先锋书架上的,就没有不好的、不值得买的书。
这个时候钱小华的商人本色就露出来了,但是一点也不会让人不舒服,因为他真爱书,也真懂书。店里进的书,几乎每本他都能说出点名堂来。不是爱书爱到痴迷,很难做到这一点。
去年夏天我在碧山书局的犄角旮旯里淘到一本早已绝版的小书,市面上炒到三四百,书局还按原来定价十几块卖。钱小华在旁边一眼看到,立刻说:“今天你捡了个大便宜。”说完我们彼此会心一笑,对于真正爱书的买书人和真正爱书的卖书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一刻更舒坦的吗?
三
南京城藏龙卧虎,文化人多,小圈子也很多。比如“享有崇高威望的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叶兆言、苏童、范小青等等是一拨儿;喝龙井、听昆曲、爱雅集的薛冰、老克、董宁文、陈卫新、罗拉拉等等是一拨儿;从码字玩儿到开夜店的张嘉佳、朴尔敏、都市放牛等等是一拨儿;南大、南师学校里学者型文人是一拨儿;写诗的像马铃薯兄弟他们是一拨儿;玩民谣的李志他们是一拨儿;良辰美景奈何天,仿佛永远18岁的单雯、施夏明等等是一拨儿;还有搞美术的赵清、陈钟、朱赢椿等等。
小圈子也会跨界,互相串场,但通常各玩各的。不过大家都爱跟钱小华玩儿,也都爱到先锋书店玩儿—新书发布啊,诗歌朗诵啊,观影啊,沙龙啊,等等。南京地界上有头有脸的文化人,如果没在先锋书店做过活动,都不太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这两年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开发商随便盖个豪华的会所,就敢说自己是文化地标,但我想南京文化人真正公认的文化意义上的地标,恐怕就只有钱小华二十年来苦心经营的这么一个民营书店。
四
早几年实体书店还没受到电商的冲击,正风起云涌的时候,大江南北不少独立书店为了“净化严肃的阅读环境”,曾经提出不许在书店里拍照的倡议。
钱小华却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先锋书店大门口挂一块牌子:本店允许自由拍照。从那以后,好像先锋旗下每开一家新店,门口都要挂这么一块牌子。
我有好几个朋友特别反感这个,觉得书店里整天乌泱乌泱全是拿着单反、浓妆艳抹的小文青,不来买书,也不来看书,在书架前搔首弄姿摆几个pose,发个朋友圈,就以为自己是读书人了。
可每次我去先锋,看到这块不起眼的小牌子,心里都要默默地致敬:钱小华是个了不起的书店老板。
我从来不觉得一个好书店,只能是所谓“读书人”的禁脔。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逛书店理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个星期天的中午,吃完饭信步踱到先锋书店,随便翻翻书,拍拍照,听听讲演,把内心沉静下来,是对抗外面那个喧嚣时代的最好办法。
南京很多男女文青,是在先锋许了前世姻缘,结了连理又回到先锋去还愿。每次看到他们沉醉其中的幸福,我都觉得钱小华是在积功德,心里默念一句:善哉。
五
2016年10月,先锋书店的又一家新店,在老门东、当年南京第一雕楼骏惠书屋開业。这两年,人们只看到十几家先锋书店的“野蛮生长”带给世间的浓墨书香,却看不到背后钱小华的拼命苦扛。
先锋当年最困难的时候,账上欠一千多万。钱小华说他有一晚坐在五台山体育场的看台上,看着旁边的探照灯,差一点就有爬上去跳下来的冲动。
我提议,所有受惠于先锋书店的读者们,以后每年先锋书店生日那天都应该去书店头顶上的五台山坐一坐,体验一下钱小华当年的不易,也谢谢老天爷当年没有把他收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