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学生一旦自己想学,他们就比较容易学会,让学生不要读死书,作为教师首先就不能把书教死了,创新不会只是口号,坚持不懈,就能脚踏实地求创新!
【关键词】 数学;创新;挑战自我
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将学生教“会”是我每天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时常觉得要在教学中“创新”对于我很难,我对自己也有怀疑,没有学会走能学会跑呢?
在我进行二年级第二学期“相差多少”与“数射线(千)”“三位数加减法”这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时候,开始,在我心中有很多疑问:“相差多少”为什么要从补充、相减两种角度考虑?以前的学习中相差不是一直就用“减”法的吗?“数射线(千)”中的教学内容如何才能使其形散而神不散呢?“三位数加减法”中为什么不直接用最实在的竖式计算而要求算法多样化呢?如何让学生不是“为了画算线而画算线呢?”……在学习、求教、实践之后,我对我的教学做了一些变化,我将“相差多少”、“数射线(千)”“三位数的加减法”组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内容,让每一课的知识能够相辅相成,也从中得到一些感悟。
我从数射线着手,数射线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射线的组成与特征,当我出示一条百以内的数射线时,学生已有的知识会对他们起到一个温故的作用,当我将数射线上的数据增大,自然产生了一条新的“千以内的数射线”,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知新的过程相对的比较有自主性,也很快掌握了在数射线上找数。
接着,出示数射线(千)的题7:进到或退到整十数:17+=20,这时候我就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方法?原本本课的重点就是数射线,但我并没有就此把方法归一,单强调本课重点,而是让学生多角度考虑。
当然,还是有很多学生会找到很直观的“数射线”来帮忙,17和后一个整十数20之间相差3格,数射线上每一小格表示1,所以:17+ 3 =20。
如图:
但有些学生因为教师引导将思考的方向转移到了“相差多少”中学习的思考方法,要知道两个数相差多少,我们也可以从小数出发,用补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可以通过画算线体现过程。这时候,我们再将学生画的算线展示出来,
与此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算线”与“数射线”,其实,算线的基础是“数射线”,数射线是数形结合的载体,它有方向有精确的刻度,学生能在数射线上进行加减法。在数射线上进行加减法的好处是:生动、清楚地展示了加与减的过程。但数射线要有精确地刻度,学生难于自己绘制,由此新教材引入了算线。算线虽然强调数的次序,却不像数射线那么精确。学生只要画一根线,将数的位置粗略地标出,它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草图,这个草图能帮助学生思考与计算。算线清楚、直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拐杖”。
在“相差多少”的学习时,学生直接学习了用“算线”解决相差多少的问题,但对于我说的:“算线”是帮助我们计算的线还没有体会,当我们将“算线”与“数射线”并列呈现,学生能够对“算线”有更感性的认识,也就更乐于借助算线进行思考与计算。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继续出示“数射线(千)”习题8:进到退到整百数:197+ =200,当学生通过数射线得到结论:197+ 3 =200时,我又问能不能将197+ 3 =200这个计算过程用一条算线表示出来呢?学生思考后可以画出一条简单的算线,通过算线很清楚明了地体现出计算算理。
紧接着,我提高了画算线的难度,你能不能画出表示197+13计算过程的算线呢?还是利用“相差多少”一课中的技能,学生会尝试将13分拆,用先加十再加个或者先加个再加十的方法,通过画算线计算出结果,我们可以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问他们愿不愿意继续画一画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线,他们可以自己给自己提高难度,这也培养了他们在学习中自我挑战的意识。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不再为了老师让我画算线而画算线了,而是我想要在算线的帮助下进行比较难的计算。这样的伏笔也为我在之后的“三位数加减法”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关键在于学生感受到了算线的优势,在算法多样化的学习中,学生会因为兴趣主动选择用画算线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更体现出自主性。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算线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能否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还是取决于算线是否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学生是否喜欢算线,善于运用算线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算线还能解答一些课本上未出现的知识,如:四位数加减法,在他们幼小心灵上萌发出自我的价值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挑战自我。
这样的学习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活跃起来了,其实踏踏实实教书也是可以有所突破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尚浅,要利用好课余的时间钻研教材,学会利用手中的“财富”再教学生如何创造“财富”,从这些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学生一旦自己想学,他们就比较容易学会,让学生不要读死书,作为教师首先就不能把书教死了,我相信:创新不会只是口号,坚持不懈,就能脚踏实地求创新!
收稿日期:2008-01-26
【关键词】 数学;创新;挑战自我
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将学生教“会”是我每天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时常觉得要在教学中“创新”对于我很难,我对自己也有怀疑,没有学会走能学会跑呢?
在我进行二年级第二学期“相差多少”与“数射线(千)”“三位数加减法”这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时候,开始,在我心中有很多疑问:“相差多少”为什么要从补充、相减两种角度考虑?以前的学习中相差不是一直就用“减”法的吗?“数射线(千)”中的教学内容如何才能使其形散而神不散呢?“三位数加减法”中为什么不直接用最实在的竖式计算而要求算法多样化呢?如何让学生不是“为了画算线而画算线呢?”……在学习、求教、实践之后,我对我的教学做了一些变化,我将“相差多少”、“数射线(千)”“三位数的加减法”组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内容,让每一课的知识能够相辅相成,也从中得到一些感悟。
我从数射线着手,数射线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射线的组成与特征,当我出示一条百以内的数射线时,学生已有的知识会对他们起到一个温故的作用,当我将数射线上的数据增大,自然产生了一条新的“千以内的数射线”,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知新的过程相对的比较有自主性,也很快掌握了在数射线上找数。
接着,出示数射线(千)的题7:进到或退到整十数:17+=20,这时候我就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方法?原本本课的重点就是数射线,但我并没有就此把方法归一,单强调本课重点,而是让学生多角度考虑。
当然,还是有很多学生会找到很直观的“数射线”来帮忙,17和后一个整十数20之间相差3格,数射线上每一小格表示1,所以:17+ 3 =20。
如图:
但有些学生因为教师引导将思考的方向转移到了“相差多少”中学习的思考方法,要知道两个数相差多少,我们也可以从小数出发,用补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可以通过画算线体现过程。这时候,我们再将学生画的算线展示出来,
与此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算线”与“数射线”,其实,算线的基础是“数射线”,数射线是数形结合的载体,它有方向有精确的刻度,学生能在数射线上进行加减法。在数射线上进行加减法的好处是:生动、清楚地展示了加与减的过程。但数射线要有精确地刻度,学生难于自己绘制,由此新教材引入了算线。算线虽然强调数的次序,却不像数射线那么精确。学生只要画一根线,将数的位置粗略地标出,它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草图,这个草图能帮助学生思考与计算。算线清楚、直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拐杖”。
在“相差多少”的学习时,学生直接学习了用“算线”解决相差多少的问题,但对于我说的:“算线”是帮助我们计算的线还没有体会,当我们将“算线”与“数射线”并列呈现,学生能够对“算线”有更感性的认识,也就更乐于借助算线进行思考与计算。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继续出示“数射线(千)”习题8:进到退到整百数:197+ =200,当学生通过数射线得到结论:197+ 3 =200时,我又问能不能将197+ 3 =200这个计算过程用一条算线表示出来呢?学生思考后可以画出一条简单的算线,通过算线很清楚明了地体现出计算算理。
紧接着,我提高了画算线的难度,你能不能画出表示197+13计算过程的算线呢?还是利用“相差多少”一课中的技能,学生会尝试将13分拆,用先加十再加个或者先加个再加十的方法,通过画算线计算出结果,我们可以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问他们愿不愿意继续画一画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线,他们可以自己给自己提高难度,这也培养了他们在学习中自我挑战的意识。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不再为了老师让我画算线而画算线了,而是我想要在算线的帮助下进行比较难的计算。这样的伏笔也为我在之后的“三位数加减法”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关键在于学生感受到了算线的优势,在算法多样化的学习中,学生会因为兴趣主动选择用画算线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更体现出自主性。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算线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能否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还是取决于算线是否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学生是否喜欢算线,善于运用算线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算线还能解答一些课本上未出现的知识,如:四位数加减法,在他们幼小心灵上萌发出自我的价值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挑战自我。
这样的学习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活跃起来了,其实踏踏实实教书也是可以有所突破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尚浅,要利用好课余的时间钻研教材,学会利用手中的“财富”再教学生如何创造“财富”,从这些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学生一旦自己想学,他们就比较容易学会,让学生不要读死书,作为教师首先就不能把书教死了,我相信:创新不会只是口号,坚持不懈,就能脚踏实地求创新!
收稿日期:200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