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链》为何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是构思的精巧、主题的丰富,还是对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呢?笔者以为除了这些,它还写出了普通人在不同境遇中对美的不同理解和取舍,写出了我们在遇到非走不可的弯路时正确的人生态度。
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性中美的“正位”。
路瓦裁夫人(玛蒂尔德)天生丽质,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这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在收到请柬后,想做一件漂亮的衣服,这样能够出席舞会。在晚会上“她比所有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
她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嫁给一个小公务员,生活有基本的保障,追求美,希望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羡慕、赞美。这应该是正常的心理。在舞会上展示出自己的美时,她很兴奋,这也应是人性中的常态,是人性中美的“正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对此应该包容、理解。
二、对远离自己生活基础“虚美”的追求与幻想——人性中美的“错位”。
她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而难过。她有很多的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精美的晚餐”、“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追求虚美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但这远离了她的生活基础。文章一开始就说了她“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仅仅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突出了“资产”的重要性、“出生”的重要性——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础。
在舞会上,“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这时的玛蒂尔德对自己的“美”过于幻想,过于陶醉。而这一切所谓的“美”远离了她的物质基础:她衣服的花费是丈夫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她的项链是向朋友借的;也远离了她的社会基础;就是去参加舞会的“请柬”,也是丈夫好不容易弄到手的,她仅仅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一般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舞会。
她没有钱,也没有地位,“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追求一种奢靡的生活,一种她认为是“美”的生活,但这对于她是非分之想。她对这个无法实现的“外在美”的狂热追求,就是对美的“错位”。
三、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人性中对美的“复位”。
在得知项链没有办法找到后,玛蒂尔德没有逃避,而是“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那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杂事了”。“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面对巨额的债务,她和她丈夫没有逃避,没有赖帐,而是用了十年的辛劳还清了这笔债务。
这体现了她做人的诚信,做人的尊严,她和丈夫用汗水和节俭维护了生命的尊严,坚守了做人的道德底线。这是对人性美的复位。
虽然她还感叹:“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但我们想经过了磨难的洗礼,她应该知道自己是命运的主宰,对“美”该怎样取舍。所以,十年后面对依旧美丽的佛来思节夫人,她能够不卑不亢,主动问好。而十年前她看望佛来思节夫人“回来后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这种变化说明她已经完全丢弃了“虚美”。
当然,从世俗的眼光看,她的代价是巨大的,而十年的辛劳,使她丢弃了对那种“虚美”的幻想,使她回到生活的本真中来,使她找到了人性的“真美”。这又是她人生中的大幸:她完成了对“美”的复位。
所以,路瓦裁夫人(玛蒂尔德)的形象是丰富的,是对美“错位”后,用辛劳将美“复位”的形象,从而最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人生的“大美”。
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性中美的“正位”。
路瓦裁夫人(玛蒂尔德)天生丽质,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这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在收到请柬后,想做一件漂亮的衣服,这样能够出席舞会。在晚会上“她比所有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
她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嫁给一个小公务员,生活有基本的保障,追求美,希望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羡慕、赞美。这应该是正常的心理。在舞会上展示出自己的美时,她很兴奋,这也应是人性中的常态,是人性中美的“正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对此应该包容、理解。
二、对远离自己生活基础“虚美”的追求与幻想——人性中美的“错位”。
她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而难过。她有很多的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精美的晚餐”、“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追求虚美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但这远离了她的生活基础。文章一开始就说了她“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仅仅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突出了“资产”的重要性、“出生”的重要性——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础。
在舞会上,“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这时的玛蒂尔德对自己的“美”过于幻想,过于陶醉。而这一切所谓的“美”远离了她的物质基础:她衣服的花费是丈夫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她的项链是向朋友借的;也远离了她的社会基础;就是去参加舞会的“请柬”,也是丈夫好不容易弄到手的,她仅仅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一般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舞会。
她没有钱,也没有地位,“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追求一种奢靡的生活,一种她认为是“美”的生活,但这对于她是非分之想。她对这个无法实现的“外在美”的狂热追求,就是对美的“错位”。
三、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人性中对美的“复位”。
在得知项链没有办法找到后,玛蒂尔德没有逃避,而是“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那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杂事了”。“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面对巨额的债务,她和她丈夫没有逃避,没有赖帐,而是用了十年的辛劳还清了这笔债务。
这体现了她做人的诚信,做人的尊严,她和丈夫用汗水和节俭维护了生命的尊严,坚守了做人的道德底线。这是对人性美的复位。
虽然她还感叹:“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但我们想经过了磨难的洗礼,她应该知道自己是命运的主宰,对“美”该怎样取舍。所以,十年后面对依旧美丽的佛来思节夫人,她能够不卑不亢,主动问好。而十年前她看望佛来思节夫人“回来后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这种变化说明她已经完全丢弃了“虚美”。
当然,从世俗的眼光看,她的代价是巨大的,而十年的辛劳,使她丢弃了对那种“虚美”的幻想,使她回到生活的本真中来,使她找到了人性的“真美”。这又是她人生中的大幸:她完成了对“美”的复位。
所以,路瓦裁夫人(玛蒂尔德)的形象是丰富的,是对美“错位”后,用辛劳将美“复位”的形象,从而最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人生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