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W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那种“粉笔加黑板”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将被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所代替。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集文字、声音、动画等功能为一体的优势,不仅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学生学得更轻松、更积极、更生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显得直观、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下的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学生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视讯、图象、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体的综合利用,可以产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效果。空间可以缩小或放大,时间可以拉长或缩短,抽象的事物可以形象化,复杂的问题可以简单化,颜色变化可以多样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展现传统教学无法演示的宏观、微观世界或危险性实验等,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诱导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在全方位影响下,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80%”,也就是说,亲身经历的经验比起读到,听说等手段获得的经验,保持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是学习者综合综合运用多种器官、受到多重强化的结果。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限于时间、物质等多种条件,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为学生提供这种直接经验,而只能借助书面文字和口头语言来说明这种经验,故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不佳,甚至导至学习兴趣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现象。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彻底转变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辩论”、“表演”、“游戏”、甚至走出教室的“活动”课渗透着每堂课。在新课程下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体,对知识有权利,也有能力进行选择与加工。学生往往选择那些自己认为有兴趣、有价值的知识,排斥那些枯燥无味或他们自认为无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亲自经历了这个认识过程,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动作用,才能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声、图、文的有机组合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意识,以其图文并茂,动态演示,充分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演示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化静为动,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出激励学生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发现问题一一提出问题一一研究讨论一一解决问题一一总结。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掌握新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彻底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写你抄。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有利于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在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及物理等理论抽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生活常识,自然现象,动物、植物,如果只是用语言来表达,很难让大多数学生产生共鸣。甚至有时会出现老师所表达的和学生所想象的不一致。看过实际情景后,自然而然地学生就知道了你在说什么,省时效果又好,事半功倍,例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讲杠杆时提到:剪刀,指甲刀、老虎钳,羊角锤,铡刀都是杠杆时,学生是很难想象指甲刀和羊角锤都是杠杆;比如在讲密度一节时,会提到同体积的铁和棉花谁重,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都可以说出铁重,但也肯定还有部分学生生活中根本就没碰过棉花铁块,尤其是城市中的学生;再比如,讲到气体液化时,我们常提到的是烧开水时在壶嘴上方的空气中有白气出现,问学生这白气是什么原因,我们从学生成长的经历角度分析,现在的学生在家用壶来烧水已经很少见了,多是饮水机,所以对于这些问题如果用多媒体展示出它们的工作过程比用语言描述要形象的得多,也省时间,比用实物演示更省时间,也少了很多麻烦,而且用语言表达不清楚的、需要靠学生想象的情境直观了,明确了学生想象思考的方向。可避免出现说者无意听者有意的现象,学生在理解问题时也变得容易多了,上课的效率也就高了。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还难于设立跨学科的综合类或科技类活动课。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那么该如何让同学们在活动课中学到知识?笔者做了一些有关研究。  一、要明确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基础
期刊
摘要:根据课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  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
期刊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成为这场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
期刊
摘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
期刊
摘要: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人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前交际。  每次课前请一位学生背诵一篇文章,要求声音响亮、发音准确、速度适中,力求使大家都能够理解。然后让他提
期刊
摘要:数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担负着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任。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训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监控水平,学生就能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乐学、会学、优学。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期刊
摘要: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按照教师提出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按部就班的进行练习,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只是身体的锻炼和素质的提高,不需要提问、质疑、思考,因此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产生。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体现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特征,才能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平台,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此,我对体育课堂教
期刊
摘要: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不应该具体化、程式化,而应该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对于中学计算机课,关键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教为主动的学,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创造性,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下面谈谈我是如何上信息技术课的:  一、讲课与练习相结合  传统的普通学科教学是在教室中进行的,而信息技术课教学除理论课可选择在教室中,在机房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对学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在不少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  我也是经过老教材熏陶过来的学生,记得以前的课堂中无非就是老师讲解,学生的练习模仿为主,很少在课堂上有探索、讨论,甚至于数学游戏的介入等等,而现在我在备课时花得时间最多的就是:考虑以怎样地方法传授知识,既要知识点到位,又要学生喜欢以这样方式来
期刊
摘要:信息教育课程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向前发展对相关人才需要的必然,是使学校培养的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众多课程中,基础工具性课程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基础工具性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者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颇大。  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