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捕前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va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用的过程中,通过调停人的参与,使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间通过协商解决刑事纠纷的活动,它的核心理论是恢复正义理论,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服务。大量的实践证明,刑事和解可以节约大量的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最大限度的化解矛盾,修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就检察机关如何在捕前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处理案件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分析。
  【关键词】捕前刑事和解;权利保护
  刑事和解在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对化解社会矛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当事人调停或者恢复正义的会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后,经过居中的第三方斡旋使犯罪人与被害人直接协商解决纠纷,其目的在于回复已经被犯罪破坏了的社会关系,从精神和物质上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害,防止被害人转变为加害人,并最终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可以说,刑事和解是一种协商性的司法,并且是通过特定对象之间的协商恢复原有的社会关系的纠纷解决方式。
  一、检察机关捕前实施刑事和解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对犯罪嫌疑人不必要的羁押
  从我县近年来审查批捕的案件来看,存在大量的因邻里、亲属、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的刑事案件。按照高检院的要求,对这些案件应当慎用逮捕的强制措施,从有利于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危害性已经消除、没有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不得采取逮捕措施。因此在审查逮捕阶段适用刑事和解有利于检察机关正确把握逮捕的必要性。
  (二)有利于满足被害人的心理期待
  一般而言,刑事案件中被害人一般只能等到法院判决时得到加害人的赔偿,而实施捕前刑事和解让被害人尽快的得到物质补偿,以减少损害的程度。使被害人从心理上得到一种宽慰和满足。
  二、检察机关在实行捕前刑事和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捕前实行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1.办理刑事和解案件与审查批捕期限及办案人员紧张相矛盾
  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的刑事案件,审查批捕期限一般只有七天,而进行刑事和解一般要经过多个程序才能完成,每个程度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有时还会出现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对已协商好的赔偿协议反悔的现象,从而使和解的时间拉长,所花费的精力增多。很多案件往往是检察机关花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双方的信任,有时还会引起一方或双方的误解,认为是在包庇袒护另一方,还有一些案件的和解双方对和解协议反悔,这些都最终导致和解失败,检察机关对此只能作批准逮捕决定,吃力不讨好。基于上述原因,检察机关承办人往往不愿意做刑事和解工作,而是选择按普通程序审查批准逮捕。
  2.在刑事案件中普遍存在同类案件在不同当事人之间的赔偿金额差异较大
  虽然每个案件的当事人双方具体情况不一样,个案之间存在差异是允许。但由于赔偿金额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而定,检察机关进行刑事和解时不可过多干预。而赔偿数额是由当事人之间的经济条件和期望值决定的,有些经济条件好而期望值又高的经过协商多赔,经济条件差或者期望值低的经过协商可能得到的赔偿就少的。在当事人相关的经济条件和认知能力欠缺的情况下,经过刑事和解后被双方当事人一致接受的和解结果依然可能是不公正的。
  3.刑事和解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
  一是检察人员权力的滥用。虽然刑事和解中检察人员出于中立地位,但由于其手中的权力扩大,不排除部分检察人员可能利用进行刑事和解的权利,收受当事人贿赂,或以案谋私,强迫和解,或以刑罚代替和解相威胁。二是被害人权利的滥用。由于加害人因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因此急于和解,被害人可能会利用加害人的这种心理而漫天要价。三是加害人权利的滥用。由于刑事和解的结果会影响加害人的量刑,由此被害人拥有了影响加害人刑事量刑的巨大权力,加害人可能为了刑事和解的结果,而通过种种途径、形式,采取种种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影响受害人,迫使受害人“自愿”和解。
  (二)审查逮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1.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调停人参与刑事和解案件
  由其他人充当调停人,其专业性和公正性难以保障,由检察机关充当调停人则不但案多人少、期限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可能会引起双方当事人的误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正是最佳选择。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当调停人具有法律依据,我国的《宪法》第111条第二款规定规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近年来,案件数量的增加使得检察机关审查批捕的压力越来越大,受理案件数量大幅上升与审查批捕阶段力量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人民调解适度介入刑事诉讼成为客观必然。另外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介入刑事和解,使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司法活动,促进司法活动的公开和透明,减少司法腐败的发生。
  2.建立健全刑事和解案件的监督机制
  刑事和解虽然体现了当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处分权,但仍应依法进行,对超越法律界线,演化为“私了”、“花钱买刑”的案件应该及时纠正。首先严格规定赔偿数额,由检察机关等司法部门进行监督,权衡同种情况下可能达到的赔偿数额,且数额的标准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有权进行刑事和解的司法机关,应及时對刑事和解的过程以及结果的正当性、当事人的自愿性进行审核,并对和解协议的履行进行监督。其次,严格刑事和解的程序,如在内部实行严格审批制度,对于拟进行刑事和解的案件,或者刑事和解不成后另行起诉的案件报主管领导审批,必要时报检委会讨论决定。最后在外部监督方面,可以邀请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等列席调解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杜绝暗箱操作等不公情况出现,同时允许公安机关对和解结果进行必要的复议。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解决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问题,新刑诉法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作出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对促进和保障证人出庭作证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证据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但这些方面的规定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笔者尝试以此文对证人出庭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证人;强制证人出庭制度;制度完善  在法治先进国家,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德国规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运动已经在全国各中学、高校开展起来,学校篮球队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本文通过阐述和分析学校篮球队的建设及其管理现状,总结出学校篮球队的形成及
【摘要】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时,可以引入社区矫正的内容和做法,充分利用社区矫正的平台对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矫治。基于教育矫治的需要,将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为社区矫正的对象并无不妥。  【关键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社区矫正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对于未成年人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所
【摘要】我国《劳动合同法》初步确立了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对于完善劳动责任体系,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是该制度还不健全,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完善。  【关键词】劳动缔约过失责任;缺陷;完善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我国《合同法》中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对于完善缔约双方权利保护,促进诚信都有巨大的地积极意义。劳动关系具有财产性与人身性的双重属性,劳动合同与普通合同差
【摘要】涉诉信访作为案件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在审判、执行程序外,表达对自身的司法诉求一种方式,近年来存在着被部分人滥用至影响法院正常工作的趋势。为此,就如何规范涉诉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完善涉诉信访的有关制度,使之能够扬长避短、有序运行,是当下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将从涉诉信访的特点、成因、必要性等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多角度有效应对涉诉信访,以最大程度发挥其监督作用。  【关键词】涉诉信访
【摘要】循环经济是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循环经济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策略,以变革发展模式引导市场经济向节约型、环保型方向前进。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对其建立的法规上存在很多漏洞,必须根据现阶段执行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程度,针对关键问题提出有用意见、采取强制性措施,完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完善  循环经济
【摘要】惩罚性赔偿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司法实践中,发挥着惩罚、抑制不法行为等重要作用,在实现法律的指引、评价作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构建更加完善的、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要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健全我国法律制度,引导司法实践以及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关于该制度的已有初步的规定,但在适用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存在着很多局限。本文将从该制度的历史沿革及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民族地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民族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符合地方人才发展需求,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突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的刑事问题解决机制,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和整个刑事法领域的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该制度自产生以来,已形成平衡、叙说和恢复正义等一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