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对山东省部分理工类院校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分析了形成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原因,提出应从设置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鼓励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研究生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周小军(1976-),男,江西吉安人,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胡鹏(1973-),男,山东邹城人,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程兆莹(1985-),女,山东青岛人,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读硕士。(山东青岛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64-03
  为了解理工类院校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而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本研究以山东省理工类院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人文素质状况问卷调查。问卷共设25个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并兼有一些开放性的回答提示。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回收并进行分析问卷782份,占问卷总数的97.75%。此外,还就调查结果中显示的问题,随机对30名同学做了访谈,以便从当事人的视角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文章根据调查研究,分析了理工类院校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及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理工类院校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建议。
  一、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一)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文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为对文、史、哲、法知识的储备情况及获得途径。理工类院校研究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所包含的学科的认识,正确率仅为32.48%。此外,研究对象认为自己最了解的学科前三位分别是哲学、文学、史学,所占人数分别为25.93%、23.04%、9.97%;认为最不了解的学科前三位是心理学、艺术类、政治学,所占人数分别为17.14%、12.53%、12.28%。可以看出,居前三位的最了解的科目多是中学时代学习过的课程,也就是说,研究生所掌握的人文社科知识大多局限于中学时代的学习;而最不了解的学科中,心理学、艺术学和政治学对于人的情商的提高、气质的塑造、生活经验的累积极有意义,但由于不在课程范围内则常被研究生所忽视。在具体人文知识掌握方面。文学艺术家的了解情况,正确率为92.07%;“四书五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填写正确率为89.03%;经典著作与作者的对应正确率96.75%;传统文化中名言警句的出处正确率为88.17%。两道涉及历史知识的题目,正确率为92.58%和59.34%。经济法律社会知识方面,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价值规律的认识,正确率为77.75%;法律常识题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物权法》问题,正确率为87.72%。研究生对文史哲法经典还是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但是对于非经典著作或是社会常识的了解则不够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其知识获得途径局限于中学时代所要求阅读的书目和所学知识。
  (二)人文方法的运用情况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注重定性,强调体验,包括直觉体验、领悟能力等。研究生对于自己应该加强的方面的选择,按受重视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如下:思想道德修养63.42%,人生规划63.17 %,创新素质拓展59.84%,人生价值体系的构建58.05%,法治伦理观念54.22%,人文艺术与审美教育47.83%,心理咨询44.75%,政治意识39.89%。可以看出,人生规划、创新素质、人生价值体系这几个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受到了研究生的重视。在随机访谈时,有同学也提到:“这些方面实用性稍差,对找工作没有帮助,在学校学习这些有点浪费时间。”在对本校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八种素质的评价时,每一题中百分比最高的选项都是“一般”。在对自己日常行为中,能否对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或制止,是否关心政治大事,对社会问题感兴趣,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九个方面的评价时,每一题中百分比最高的选项都是中间选项——“符合”,访谈中同学的回答也是如此。由此也反映出研究生的中庸思想,对事物的评价总是取一个中间值,答案较模糊。
  (三)人文精神的遵循情况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包括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首先,研究生还是比较重视自身的人文素质的,调查中认为人文素质对研究生的成长非常重要的占39.38%,认为人文素质对研究生的成长重要的占53.71%。研究生渴望学习人文知识,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而且研究生对知识的渴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所学专业,他们渴望全方位提高自己。其次,研究生普遍具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也有部分同学生活缺乏目标。对于人存在的价值,59.84%的认为是为追求自己的理想,32.74%认为是报答父母、承担责任,其余认为“为了某种信仰,比如宗教”或是“从来没有想过”,都在10%以下。对于现在的生活状况,54.22%的认为生活充实,有目标,27.11%的选择了悠闲快乐,没有太多想,15.09 %的认为生活茫然,没目标,其余认为自己被动消极,得过且过。在访谈中询问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时,有同学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时间”。究其原因就是研究生在内心中比较重视人文素质,但当前首要的是学好自己的专业,找个好工作,没有过多的精力去考虑那些。
  二、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功利倾向。目前,在校研究生大多属于“80后”,生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收入水平与个人社会地位的密切挂钩,使得追求功利、淡于修养、实用优先普遍成为研究生选择知识的价值标准。许多本是理工科的同学在考研时根据市场需求改换了专业,经济类、管理类等文科专业成为首选,而理论性强、思辨性强的文史类专业则一直很冷。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学习也表现出比本科时期更为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功利倾向,往往将精力集中于应用型、实用型的项目上,从而忽略了基础的人文学科的学习。
  2.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招聘中,很少看到有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因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难以量化的。尽管目前许多企业在面试过程中使用外国先进的心理测评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应试人员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做出评估,但这并不列在招聘标准之中。不少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标准是专业是否对口,是否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成绩高低,英语、计算机等级高低等。这样,人才市场的各种信息和大众传媒的招聘广告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努力方向。为求一个好工作,研究生不再扎扎实实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只是想着如何做事,其次还能想着学问,至于如何做人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学校因素
  1.理工科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强度较大,难以给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空间。通常理工科大学生的课程比较繁重,在本科阶段学习中,专业课、做实验、做设计占很大比例。日常课程除外语、“两课”、体育、计算机等一些公共基础课,主要还是专业课程。这一课程特点使理工类学生接触文学、历史等知识的机会较少。部分学生感到本科时期来自专业课程的压力较大,并表示“我们理工科课程太多、太重,没有时间去考虑提升自己人文素质”。他们的课余活动相对较少,在大一、大二还能积极参加学生会等社团活动,但是在大三以后,因为学习压力大等原因,参加学生活动的人数大幅度减少。业余时间也基本上用在做实验、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很少能够进行人文修养方面的培养。
  2.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侧重人文知识传授,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提升。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人文知识的选修课,但学生通常只是为完成规定的学分而选修,或将它视为一种消遣。这样,学生人文选修课的实际效果或质量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近年来山东省理工类院校对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已十分关注,在课程设置中也有所体现:开设音乐欣赏或文学欣赏等课程等,但由于研究生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参与的较少,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家庭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认为获得人文科学类知识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家庭教育的只有2.56%,并且在问卷中,家长学历和家庭地域的差别与答题的正确率相关性非常小。而实际上,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与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孩子从上小学起就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早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家长的职业、爱好、谈吐举止等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生当前形成的世界观,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能力都与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四)个人因素
  研究生本身的因素也不容忽略。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摄取和掌握各方面知识的最主要渠道还是个人自觉而有目的地学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研究生普遍浮躁,功利心日益加重,主要精力都放在做项目,找工作上,有闲暇时间也是玩游戏、上网聊天,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读几本人文类书籍。另外,部分研究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有认识误区,他们认为“文科很简单,没什么好学的”“文科就是语文政治,就是死记硬背”,所以读书的积极性并不高。所以人文素质不高,与学生读书动机不强、自身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必然联系。虽然对于人文素质对研究生的成长的关系,39.38%的选了非常重要,53.71%的选了重要,但事实表明,大家还是没有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三、对策和建议
  (一)学校设置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实现对研究生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
  首先,将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许多学校都有着这样的结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本身就以小班授课,研讨形式居多,受课本和时间的局限都少了许多,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学校最好能为研究生设置更多人文类的选修课,因为从课堂汲取知识对研究生来说是最直接的,也是更有效的。本科生的选修课相对研究生而言更加丰富,许多课程也十分实用,完全可以把这些资源让研究生共享,给研究生更多的选择。
  (二)鼓励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导师教书加育人的作用
  好的导师既指导研究生的学业,也关心研究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既教导学生如何做学问,也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专业学习中提高做人的品位和个人修养。目前,许多研究生跟自己的导师交流较少,有项目了就跟导师做,自己要发表论文了才请导师看,致使许多导师都不清楚自己的学生在做什么。许多研究生只知道自己的导师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却忽略了自己导师的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哲学修养等。这样导师的育人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文素质的教育若不表现在人格践行中,提高人文素养就可能变成无果之花。因此,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知行统一的人格要求,需要导师有较强的责任感,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塑造有机地结合,通过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学生则更应增强主动性,多找导师谈心,让导师真正指导自己的人生航程。
  (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校园的人文氛围能够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而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的高低又会直接影响其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有意识地培育和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研究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优良传统、校风、学风和高品位的文化气氛就是育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理工类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少有自身特色的人文载体,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所以学校培养各种积极的校园文化,让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富于创新、富有特色的人文风尚占领整个校园,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生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学校支持鼓励研究生开展、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也应培养其为校园文化建设献力的使命感,这样既可以使研究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提升认识,也能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起浓厚的人文氛围。
  (四)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实现人文素质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是最终目标,而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实践是基本的手段。当然,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形成并不能逐一由实践获得,在人文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教育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但通常情况下,学校能提供的人文素质教育仅仅是设置人文知识的课程,这直接就导致了知识与实践的脱钩,意识和行为脱节。而要使研究生真正能够主动将人文意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行为,就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研究生通过真实体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机会,是研究生把获得的思想道德理论和文化理论转化为内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文化种类。研究生在校时间短,学校应加强对其社会实践项目的管理和指导,也可以设计相应的道德训练实践项目,提高实践的育人作用。
  (五)加强院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理工类院校可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邀请他们开设人文学术讲座,为学生传授人文学科知识,阐发人文精神,引荐人文研究方法,拓展人文氛围,这将有助于研究生增强人文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另外,还可以构建一个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也能缓解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和图书馆人文资料缺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应加强高校研究生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尤其是加强理工类院校与文科院校之间科研、学术、文体活动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凤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B/OL].http:// 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8&filename=2008040002.nh,2008-05-21.
  [2]陈刚,司乃潮.试论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其他文献
针对数控加工中时间最优速度规划光顺性不足的问题,对进给速度规划、高阶运动约束、曲线光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归纳,提出了一种固定部分区域的能量光顺方法。用B样条曲线表
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在内的5所民办高校已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此举标志着民办高校学历培养层次进一步提升,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科研院所独家垄断的局面。  民办高校研究生招生资格“破冰”意义着实非凡。民办高校办研究生教育,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扩大了研究生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弥补公办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不足,有助于改善目前在一些
实验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不仅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
文章介绍了集保温、隔声与装饰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模块化保温墙板,该模块化墙板由竹木纤维集成墙板、真空绝热板与气凝胶毡组成,并对其开展了热工与隔声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