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留存数学知识的影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多数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巧妙选用生活情境融入教学设计,以丰富多元的情境优化数学课堂,让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成简单的日常交易或实际生活现象,这样不仅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等的理解和接受,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建立学科与探究热情,推动高效课堂的建立。本文从生活情境教学的现状出发,研究了生活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2-0035-02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动态建构与多元探究的心理认知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水平,对他们因材施教展开个性化教学,从而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与数学能力的提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占主导,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无法高效开展数学探究,不利于数学素养的发展与提升。鉴于此,笔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教学效果显著,应适时创新,其后予以推广使用。
1.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生活情境教学是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完成授课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生活情境能创造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尽快投入课堂学习,目前生活情境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广泛。然而,现阶段小学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还是存在不足之处,亟需改进与完善。
1.1生活情境的设计过于复杂
有的教师经验不足,在教学时往往会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因而生活情境可能会相对复杂,不利于学生的课堂融入。比如,在“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教学难点,不少教师为了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变成三角形的过程,这无形之中将问题复杂化了。对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一长方形纸剪做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小旗,来研究怎样剪得这样的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从旁指导,时不时给出建议,并进行相关的指正修改。大多学生都是直接画出长方形的对角线,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学生将剪得的两个三角形叠在一起,两个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说明得到的三角形相等。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该生活情境展开猜想并尝试计算,将自己对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以图形的形式画出来。这样,简单而实际的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没有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反而使其理解数学推动与思维发展的过程。
1.2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的融合不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的生活情境教学没有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教学内容生硬植入生活情境,而不是实现教学情境与数学内容的深度整合与有机统一。比如学习解方程时,教师以天平为例引入课堂,如果是城市的学生,可能大多数都只认识电子称,有些学生甚至都不清楚天平的用途。另外,还有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情境教学并不认同。
1.3生活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不足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生活情境以优化数学课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的理解与把握,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生活,从生活的角度探究数学,将学与用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但从总体的课堂调查来看,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生活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远远不够,不少教师习惯于既有的教学理念,没有意识到生活化情境对于高效课堂的建设意义与实际价值。一直沿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来教学,而懒于创设生活化情境。比如,在有关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先准备一个硬币,让学生任意掷硬币,若正面朝上记为1,若反面朝上记为2,让多个学生掷硬币,并记录下结果。结果统计数据时发现1和2几乎一样多。那么,猜想掷出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2的结果。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生活化情境的运用案例,但其运用效果却十分明显。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若直接讲解数学理论知识,教学难度大,因而生活情境教学不可或缺。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利用生活情境展开教学。
2.小学数学中生活情境教学应用策略
2.1合理选择生活情境
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局限,数学教学中选用情境教学要注意情境必须合理。首先,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理解与认知范围。选取生活中常见而典型的事件或现象,从而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去思考。比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鐵载客的情境,某节车厢原本有13人,到下一站上了8人,现在车厢内有几人?如果面对的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就要考虑到农村孩子对城市的生活场景的陌生,他们未必熟悉地铁载客的情境。这时,教师不妨贴近学生的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小明的爸爸买了13颗苹果,妈妈又买了15颗,现在家里共有多少苹果?这样,城区学生的“地铁载客”、农村学生的“买苹果”等熟悉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数学思维与数学认识。其次,生活情境的选取要有效结合数学知识的掌握,脱离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生活情境就无法发挥其正常的教学效果。比如进行圆的周长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人骑自行车的情境完成,自行车车轮相当于圆,车轴相当于圆心,而车辐条相当于半径,让学生拿出卷尺分别量出自行车辐条、车轮的长,代入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验证。要是选用其他与图形无关或关系不紧密的事物,自然也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了。再次,生活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尽量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深化,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在认识钟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搜集实物钟表,将各种类型的实物钟表与教具钟表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异同之处。通过比较初步发现,这些钟表都有时针、分针、秒针,都有数字1-12的刻度。学生动手摸一摸时针,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拨“时”,理解“12”“6”等特殊刻度,观察比较整时针的特点。 2.2积极引入游戏活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摩和操作的机会。”积极引入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与生活情境丰富数学课堂,把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生活化,不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并不能保证一节课都全神贯注的认真学习,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发呆等情况。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尽最大可能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游戏活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小学低年级的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的小游戏,通过参与游戏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比较不同面值大小的人民币。在进行乘除法教学时,教师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乘除法的小组比赛。游戏设置多个环节,如快问快答、算式接龙等,实行积分制,结束后分数排名前两名的适当免除家庭作业或给予其他奖励,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喜爱。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时,如圆柱体积的教学,教师可以由浅入深,由生活情境进入数学课堂,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体如水桶、易拉罐、铅笔等,猜想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式。由于直接呈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不妨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再将准备好的圆柱形水杯、量筒及适量的水,通过实物操作步骤的展示,指导学生量筒的使用方法,拓展其知识领域,然后引导学生向水杯中导入指定体积的水,让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形成生动鲜活、较为深刻的印象。
2.3适当加强应用练习
小学数学中存在较多概念和公式,比如圆的部分,其周长、面积等都是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和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寻找题目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逐渐总结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利用生活情境进行练习,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非枯燥乏味,生活中有趣的问题都能利用数学解决。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就是鸡与兔子头和脚的数量,教师也会告诉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学生多次练习后基本可以解决所有鸡与兔同笼的问题。但实际上,鸡兔同笼问题的概念还可以拓展到蜜蜂和蚂蚁头和脚的数量,知了和蜻蜓头和翅膀的数量或者小船与大船载人量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下学生的应用练习中,没有设置充分的生活情境,对学生而言自主解决问题就很艰难了。
2.4根据生活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直观形象,如果单纯地给他呈现某个公式或定理,由学生不加理解地记忆,将会造成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数学概念与数学思维的相互割裂,不利于数学教学的深入开展。相对而言,生活情境是实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思考、发现与探究、认知与建构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简单形象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往往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讲授,它能够将学生代入到趣味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其感受到数学的亲切生动。比如,在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教学中,教师化繁为简,可以借助红领巾、三角巾等生活道具和器材,让学生认识三角形,通过直观的数学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白纸,制作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不同类型的纸片,观察这些不同三角形的特点。最后,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合拼成180度,从而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定理。当然,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数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与数学探究中来。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个长方形纸片剪成三角形小旗,来研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图案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一个独具创意的图案。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活动,认真的制作图案,有的用一个三角形旋转出漂亮的风车,有的用图形对称原理,为自己设计一个独特的符號,还有的学生有正方形方块平移出数字0~9等等。这样,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乐于自己动手,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会探究。
3.结语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能削弱学生数学学习的距离感,从而使得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选择适合的生活情境,有针对的进行讲解,教学环节适时插入游戏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注意加强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玉芳.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18(30):94-95.
[2]李俊杰. 浅谈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17(09):102-103.
[3]李琦. 刍议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 中国培训,2017(02):135+137.
[4]刘亚青.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17(19):112-113.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2-0035-02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动态建构与多元探究的心理认知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水平,对他们因材施教展开个性化教学,从而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与数学能力的提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占主导,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无法高效开展数学探究,不利于数学素养的发展与提升。鉴于此,笔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教学效果显著,应适时创新,其后予以推广使用。
1.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生活情境教学是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完成授课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生活情境能创造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尽快投入课堂学习,目前生活情境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广泛。然而,现阶段小学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还是存在不足之处,亟需改进与完善。
1.1生活情境的设计过于复杂
有的教师经验不足,在教学时往往会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因而生活情境可能会相对复杂,不利于学生的课堂融入。比如,在“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教学难点,不少教师为了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变成三角形的过程,这无形之中将问题复杂化了。对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一长方形纸剪做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小旗,来研究怎样剪得这样的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从旁指导,时不时给出建议,并进行相关的指正修改。大多学生都是直接画出长方形的对角线,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学生将剪得的两个三角形叠在一起,两个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说明得到的三角形相等。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该生活情境展开猜想并尝试计算,将自己对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以图形的形式画出来。这样,简单而实际的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没有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反而使其理解数学推动与思维发展的过程。
1.2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的融合不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的生活情境教学没有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教学内容生硬植入生活情境,而不是实现教学情境与数学内容的深度整合与有机统一。比如学习解方程时,教师以天平为例引入课堂,如果是城市的学生,可能大多数都只认识电子称,有些学生甚至都不清楚天平的用途。另外,还有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情境教学并不认同。
1.3生活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不足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生活情境以优化数学课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的理解与把握,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生活,从生活的角度探究数学,将学与用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但从总体的课堂调查来看,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生活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远远不够,不少教师习惯于既有的教学理念,没有意识到生活化情境对于高效课堂的建设意义与实际价值。一直沿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来教学,而懒于创设生活化情境。比如,在有关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先准备一个硬币,让学生任意掷硬币,若正面朝上记为1,若反面朝上记为2,让多个学生掷硬币,并记录下结果。结果统计数据时发现1和2几乎一样多。那么,猜想掷出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2的结果。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生活化情境的运用案例,但其运用效果却十分明显。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若直接讲解数学理论知识,教学难度大,因而生活情境教学不可或缺。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利用生活情境展开教学。
2.小学数学中生活情境教学应用策略
2.1合理选择生活情境
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局限,数学教学中选用情境教学要注意情境必须合理。首先,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理解与认知范围。选取生活中常见而典型的事件或现象,从而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去思考。比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鐵载客的情境,某节车厢原本有13人,到下一站上了8人,现在车厢内有几人?如果面对的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就要考虑到农村孩子对城市的生活场景的陌生,他们未必熟悉地铁载客的情境。这时,教师不妨贴近学生的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小明的爸爸买了13颗苹果,妈妈又买了15颗,现在家里共有多少苹果?这样,城区学生的“地铁载客”、农村学生的“买苹果”等熟悉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数学思维与数学认识。其次,生活情境的选取要有效结合数学知识的掌握,脱离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生活情境就无法发挥其正常的教学效果。比如进行圆的周长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人骑自行车的情境完成,自行车车轮相当于圆,车轴相当于圆心,而车辐条相当于半径,让学生拿出卷尺分别量出自行车辐条、车轮的长,代入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验证。要是选用其他与图形无关或关系不紧密的事物,自然也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了。再次,生活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尽量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深化,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在认识钟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搜集实物钟表,将各种类型的实物钟表与教具钟表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异同之处。通过比较初步发现,这些钟表都有时针、分针、秒针,都有数字1-12的刻度。学生动手摸一摸时针,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拨“时”,理解“12”“6”等特殊刻度,观察比较整时针的特点。 2.2积极引入游戏活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摩和操作的机会。”积极引入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与生活情境丰富数学课堂,把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生活化,不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并不能保证一节课都全神贯注的认真学习,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发呆等情况。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尽最大可能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游戏活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小学低年级的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的小游戏,通过参与游戏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比较不同面值大小的人民币。在进行乘除法教学时,教师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乘除法的小组比赛。游戏设置多个环节,如快问快答、算式接龙等,实行积分制,结束后分数排名前两名的适当免除家庭作业或给予其他奖励,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喜爱。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时,如圆柱体积的教学,教师可以由浅入深,由生活情境进入数学课堂,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体如水桶、易拉罐、铅笔等,猜想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式。由于直接呈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不妨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再将准备好的圆柱形水杯、量筒及适量的水,通过实物操作步骤的展示,指导学生量筒的使用方法,拓展其知识领域,然后引导学生向水杯中导入指定体积的水,让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形成生动鲜活、较为深刻的印象。
2.3适当加强应用练习
小学数学中存在较多概念和公式,比如圆的部分,其周长、面积等都是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和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寻找题目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逐渐总结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利用生活情境进行练习,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非枯燥乏味,生活中有趣的问题都能利用数学解决。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就是鸡与兔子头和脚的数量,教师也会告诉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学生多次练习后基本可以解决所有鸡与兔同笼的问题。但实际上,鸡兔同笼问题的概念还可以拓展到蜜蜂和蚂蚁头和脚的数量,知了和蜻蜓头和翅膀的数量或者小船与大船载人量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下学生的应用练习中,没有设置充分的生活情境,对学生而言自主解决问题就很艰难了。
2.4根据生活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直观形象,如果单纯地给他呈现某个公式或定理,由学生不加理解地记忆,将会造成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数学概念与数学思维的相互割裂,不利于数学教学的深入开展。相对而言,生活情境是实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思考、发现与探究、认知与建构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简单形象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往往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讲授,它能够将学生代入到趣味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其感受到数学的亲切生动。比如,在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教学中,教师化繁为简,可以借助红领巾、三角巾等生活道具和器材,让学生认识三角形,通过直观的数学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白纸,制作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不同类型的纸片,观察这些不同三角形的特点。最后,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合拼成180度,从而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定理。当然,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数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与数学探究中来。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个长方形纸片剪成三角形小旗,来研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图案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一个独具创意的图案。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活动,认真的制作图案,有的用一个三角形旋转出漂亮的风车,有的用图形对称原理,为自己设计一个独特的符號,还有的学生有正方形方块平移出数字0~9等等。这样,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乐于自己动手,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会探究。
3.结语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能削弱学生数学学习的距离感,从而使得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选择适合的生活情境,有针对的进行讲解,教学环节适时插入游戏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注意加强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玉芳.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18(30):94-95.
[2]李俊杰. 浅谈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17(09):102-103.
[3]李琦. 刍议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 中国培训,2017(02):135+137.
[4]刘亚青.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17(1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