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2020届硕士毕业生的就学体验数据,全面比较了家庭第一代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硕士入学背景、过程与收获.结果发现:第一代大学生的硕士入学背景较非第一代大学生而言存在明显劣势;进入硕士教育阶段后,相对匮乏的家庭文化资本未给第一代大学生参与本土及本土国际化教育活动带来明显阻碍,但他们在海外学习等家庭资源驱动型活动上的参与度显著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硕士毕业之际,两类学生的课程收获、科研收获、深造机会及工作-专业匹配度趋同,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全球胜任力和一线城市就业机会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4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2020届硕士毕业生的就学体验数据,全面比较了家庭第一代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硕士入学背景、过程与收获.结果发现:第一代大学生的硕士入学背景较非第一代大学生而言存在明显劣势;进入硕士教育阶段后,相对匮乏的家庭文化资本未给第一代大学生参与本土及本土国际化教育活动带来明显阻碍,但他们在海外学习等家庭资源驱动型活动上的参与度显著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硕士毕业之际,两类学生的课程收获、科研收获、深造机会及工作-专业匹配度趋同,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全球胜任力和一线城市就业机会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
其他文献
基于“知识社会中的学术职业”调查数据,对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层次越高,其教师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越长,科研合作对象范围越广,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的数量越多;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高校教师个体内在的科研兴趣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在的科研导向不仅没有促进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反而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以及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兴趣产生“挤出效应”,进
跨学科教育经历在科研人才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重点财经院校教师个人简历及其15年内的期刊论文发表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跨学科教育经历与教师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跨学科教育经历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科研产出质量以及科研生产偏好均具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跨学科教育经历对教师在非本学科期刊上发表论文具有促进作用;与“硕博跨学科”经历相比,“本硕跨学科”经历更有助于教师探索新学科领域,增强跨学科研究与发表能力;CSSCI与SSCI期刊数据均证实了跨学科教育经历在教师跨学科论文发表中的影响效
“学生支持服务”项目是一项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设立的联邦教育项目,旨在通过对第一代大学生等处境不利的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有效提高其高等教育成就.在设置理念与性质方面,该项目重视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因素,采用非经济化的项目准入标准和服务内容,强调形成支持性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就.在具体设置和运营方面,该项目在国家层面以法律保障项目的地位来运营,由教育部分配项目基金,而具体运作由高校开展,便于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三者结合构建了健全的支持体系.“学生支持服务”项目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公平
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的制度供给有效性不足.编制在教学任务分解、教师人事管理、财政拨款核算和人事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以校为单位的教师人事管理、编制管理总量控制、财政事权与支出能力不匹配、编制制度自身的弹性空间等要素是中小学编制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在法律上确定不同主体在编制标准制定、数量核定、配置与监督中的职责与权力是化解中小学教师编制问题的有效手段.具体措施包括:由中央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制定编制标准并定期调整;实质上授权县级政府自主核定编制;以县为单位统筹教师人事管理;教师编制单列管理;构建责任明晰的教
针对高校性骚扰行为,德国已形成由欧盟法、联邦法、州法和高校自治规范构成的独具特色的四级法律规制体系.该体系对预防和遏制愈发严重的高校性骚扰现象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其中的高校自治规范对高校成员范围界定、性骚扰表现形态、处理责任主体、预防措施、处理程序以及惩戒机制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个性化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极强,值得我国关注和理性借鉴.
长期以来,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随着2019年中国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父母培养出下一代大学生.未来第一代大学生数量将逐渐减少,不再是校园中的主体人群.目前在中国顶尖大学中,家庭非第一代(第二、三代)大学生已形成一定规模,他们受惠于家庭教育,在大学中显现出学习优势.美国比中国提早半个世纪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美国第一代大学生已经呈现相当大的学业困境,种族、移民和贫困问题叠加的复杂社会背景加剧了教育弱势的代际再生产.综述一系列实证研究结果,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受益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是个新兴的高教研究议题,通常认为这类大学生实现了学历的突破,具备了向上流动的初步条件,但他们又在大学里属于弱势群体,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困境.rn在上几代人都拥有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美国,仅存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相对劣势更加凸显.学生调查是美国高教研究的重点领域,有大量研究依托大数据统计预测学业成就,发现存在各式各样的优势或弱势群体,揭示教育场域中的结构性不平等.其中首先被关注到的是性别、种族、经济条件、生活地域等直观的个人背景变量.随着相关成果的饱和,将父母都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未获得高教
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和劣势累积理论,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从家庭、邻里、玩伴到校园这一逐渐向外辐射的个体成长圈层出发,分析发现个体早年成长环境中的8项不良经历可能会对其中老年时期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相互控制后结果表明:早年母亲教养方式严厉、邻里缺乏互助、无要好玩伴玩耍以及校园生活不愉快对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效力显著;早年成长环境中的不良经历数越多,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越差;且不同类型不良经历对中年人和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存在一定作用差异.除直接影响外,早年成长环境中的不良经历也可能会通过提高中老年人
研究使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和惯习概念,探讨家庭阶层背景对中学生文理科兴趣和成绩的影响,并借此透视我国中等教育中的阶层差异固定化状况.基于对全国城市地区初二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以学生的文理科兴趣和学习成绩为因变量,以其家庭阶层背景和文化资本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首先,在学习兴趣方面,来自较高社会阶层家庭的中学生对文科的兴趣明显高于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阶层对文科兴趣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文化资本起作用;而在理科兴趣上,不同阶层学生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在控制家庭文化资本后可见较低社会阶层的学生对理科兴趣
依托统编语文教材实施德育,主要有三个路径:落实“阅读”到“明理”的任务,落实“明理”到“思想”的任务,落实“思想”到“达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