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意识里,没有纯粹的故乡。所有的有水有山的地方,我都有那种亲切的故乡感觉。一见山见水,心情便是十分愉悦的。在总编辑岗位十年,一听说是下乡,手头有什么活儿都是要放下,从来是身先士卒,不说双脚踏遍全市的山山水水,那也是差不多的。
然而,当我惊讶地发现周家镇三道岭水库里所“藏”的这座小山沟时,我才懂得什么叫挂一漏万!
三道岭水库,我来过敢说不下二十次。一九七五年修建水库时我来过,采访过,而后也跟着领导们巡视过、跟着友人玩过。吃过那河里现打来鲜鱼,醉心那水碧山青花艳,却真的从没注意过这个小小的山村,一个家家门前临水,户户屋后依山,水环青山,山抱碧水,水绕山环、幽丽静美的小山村。
小山村,真的好隐蔽。
发现这个地方是一个偶然。那年上秋的一日,躲过秋老虎的酷热时间,午后四点多种,我与友人突发兴致,说下乡走走,到那个三道岭水库吃鱼去。说去便立即去,不凑巧,进了岸边的餐馆,说是鱼今天都“吃”了了,想吃鱼,便得等人出船现捉了。
既来之则安之,那就等吧。等的闲暇,我们便出来闲遛,见水库北方对岸的山里隐隐约约露出几户人家,一打听,原是临海城边界本市周家镇所属一个叫牛录的小村。哦,牛录?清朝最小的军队建制级别名称。难道,连这幽密之地都有清廷隐藏着的军队?这名字让我嗅到丝丝幽远的气息,心中油然升起一定要去的念头。问询店家,便有人告诉我们,从水库往回走的路,向西有一座桥,过桥沿路北上就可到达那座小山村。
于是,我们就信马由疆的开车拐了进去,山路弯弯,一路七拐八弯的上了盘山路的顶端,从上往下望去,眼睛顿时一亮,“呀!”心中惊呼:“好个有山有水的如画山村!”
幽美的景致招唤我们弃车步行。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真的,打开车门的瞬间,一股大自然中"绿色"的独有清香便向你扑面而来。从喧闹的城市被钢筋水泥切割的城市走进大自然中的我们,立即被四野一片的绿清凉而温馨地包裹,都不约而同地做了个深呼吸:“啊!”胸中的五脏六腑顿时感到像被过滤一样的清新。
怡静的山村,堪称是五色乾坤的世界,不仅花色各异,草亦有绿有红,绿得青翠欲滴,红得妖冶娇艳,每当微风吹过,便自由自在的翩翩起舞,那情景,那韵味,恐怕连画家神奇的笔也未能描绘……
迈着轻盈的步履,一路走来,一路的鸟语花香。抬眼瞭望四周,绿的山,绿的水,绿的庄稼,绿的果园,绿的庭院……绿得淳朴的小山村,清爽宜人而又醒目原始,犹如走进陶渊明的“桃花园”,抬眼处处都是一幅幅构图宏阔、疏密有致、张弛得当、大气磅礴却又清秀幽雅的水墨画,一张张彩重细腻的精美油画:碧水远处,层峦叠嶂,飘云浮雾;宽阔的水面,鱼儿荡漾起一圈圈的水涟;身边近处,野草与野花与绿色的庄稼地,散发出芬芳与清新,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神仙般境地。
立时,心中便有种欲望与渴求:真的很想一个人躺在那草丛中,静静地听花草的窃窃私语;真的很想一个人坐在那树根下,什么也不想地看树的枝条在眼前拂来荡去;真的很想躺在那农家的热炕头上,美美地懒懒地做一个轻灵的仲秋之梦……真的,这真的是我内心渴念的久违的原汁原味的梦中村庄!
确实如此。站在哪一环清水围绕的小村庄弯弯山道上,刚从城镇的喧嚣、工厂的烟尘中脱身,不禁怀疑是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恬静地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任谁走进来,都会进入一种无思的恬静。心里生理的舒展,是人生的难得享受啊,我终于禁不住地脱口而出:简直是神仙府地,搁这儿要能认个亲戚多好!
此言一出,犹如谶语。此后,我便同孩子们多次来到这座山村,向村中的乡人买山里的地瓜、买以鱼以草籽为食的鸡鸭所下的鸡蛋、鸭蛋,也常给乡人带些旧的衣物与酒与食。 其中,我们与住在水边的几家人相处甚好,我常从她们家里买些城里买不到的乡村东西。那是无须标签的吃草籽吃虫虫的家鸡蛋,那是天天下河吃小鱼小虾米的同野鸭差不多的家鸭蛋、鹅蛋——一切都原始而自然。而每听说我们什么时间要来,他们便会到浅水里为我们去捉鱼来吃。
我们带去的画家朋友他们也非常热心留着吃住,画家们兴奋地在这里画了一张又一张写生图,看着那些素朴的铅笔道,我感觉其实比着色的彩图更为典雅大气。
大家最爱吃的就是他们从水库捞来的小鱼儿。这种鱼叫白漂子,小时候家乡的河里就有这种叫白漂子的鱼儿,因为其身洁白,喜生活在水面上而命名。现在一般的水田里因为打药已经看不见这种洁白修长的鱼儿了。能在这里看到白漂子,让我极为欣喜。站在水边远远看去,正在水面嬉戏、舞蹈的白漂鱼儿,令水面上银光闪闪,美极。
时间一长,小山村的“家事”便一点点进入耳中:小山村不大,一沟两杈,一杈十几户人家。没听说谁家是当年牛录部留下的后,但也有抗美援朝的军人,有参加五十余次解放战争,如今虽远在外省,却仍在高龄之年每年都要回来看一眼小村,亦让小村人骄傲的有功之臣。还有一位叫高梁的小女子,在当本市副市长时为家乡修了条通往山外的路,让村人始终念念不忘……
小村说老不老,说新不新。说老不老,是因为小村是移民村。一九七四年修三道岭水库时从山下水库处移上山来的。说新不新,是原本这些百姓有的就是住在这村里的人。那些石墙灰瓦的老屋,被灶火熏得黑黑的老屋,大都有三四十年。过去山村没有路,里外不通,山里的这些人家很穷,有些人家便被山外吸引搬了出去。但小村太小,至今没有卖店没有学校,连上学的小孩子也走出山外投亲靠友了。山村里的人想要买些油盐酱醋,是要走十几里的山路、乡路,到山下的村镇里买。即便是没有搬出去的,青壮年也都走出去打工,留下的则是老弱病残。因而,扔下的破房烂瓦一任风吹雨残,房漏窗空院荒。于是,我们就对那些房子产生了兴趣,便在山坡山背山凹里各家乱串。
就这样,买下一处依山面水的三间破房子,抬头能见天,低头地上的耗子洞有拳头大,浮土一踩噗噗的,有点儿让人神经兮兮的莫测。我走进去两步便退了回来,感觉那洞洞里说不定会钻出个老鼠甚而是一个蛇头来。第二年,找了村里的泥匠瓦匠,用了一个春天修修补补,才能住人了。
春来,屋前菜畦绿,房后桃杏香。夏日,瓜藤翠衣展,蔬果挂满眼。秋临,东院摘梨前院枣,垒起灶锅煮玉米,心里那个惬意啊,已不是语言能形容的!
常常,晨起时,站在山坡下自家的农房前,望眼前水光山色,听鸟声叽喳,我竟然有些晃晃忽忽的,这是真的吗?我怎么竟然一点也没有是这乡村人的感觉?那种似乎是在乡下串亲的感觉让我猛然惊醒:我从身到心早已离开了乡村,我不再是五十年前乡村里拎着锄头和镰刀,走在茅草路上任裤角被露水打湿的那个女孩子了,我真的希望此时房中会传出悠扬的牧笛婉转的山歌,将我的心招唤回未走出乡野时的原点,不过,欣慰的是我仍然爱着乡村……
每回,我和家人及朋友们,带着一身尘嚣住在那里,干点农家活,摘点自种的菜,呼吸着乡村有着青草味儿香甜的风,出一身促进刺激血液循环的汗,钻进邻家屋后清凉的山沟沟里,一边歇汗,一边看着高高的柞树上,时不时就会攸然间闪出几只灵性的可爱松鼠,在树杈上跳跃不止,心情真是愉悦极了。不过,等你一旦走近树下,它便从树梢一跃而不知踪影。这时,再披着夕辉转回到自家屋后的山岭,看着西边山顶红彤彤的余晖,将天空大地映照得生出一片茫茫的红晕,真的感觉犹如身在神仙府地那般的悠然美妙,那隐匿在世俗尘外的山乡之美啊,美得令人酒未沾唇也心醉……
然而,当我惊讶地发现周家镇三道岭水库里所“藏”的这座小山沟时,我才懂得什么叫挂一漏万!
三道岭水库,我来过敢说不下二十次。一九七五年修建水库时我来过,采访过,而后也跟着领导们巡视过、跟着友人玩过。吃过那河里现打来鲜鱼,醉心那水碧山青花艳,却真的从没注意过这个小小的山村,一个家家门前临水,户户屋后依山,水环青山,山抱碧水,水绕山环、幽丽静美的小山村。
小山村,真的好隐蔽。
发现这个地方是一个偶然。那年上秋的一日,躲过秋老虎的酷热时间,午后四点多种,我与友人突发兴致,说下乡走走,到那个三道岭水库吃鱼去。说去便立即去,不凑巧,进了岸边的餐馆,说是鱼今天都“吃”了了,想吃鱼,便得等人出船现捉了。
既来之则安之,那就等吧。等的闲暇,我们便出来闲遛,见水库北方对岸的山里隐隐约约露出几户人家,一打听,原是临海城边界本市周家镇所属一个叫牛录的小村。哦,牛录?清朝最小的军队建制级别名称。难道,连这幽密之地都有清廷隐藏着的军队?这名字让我嗅到丝丝幽远的气息,心中油然升起一定要去的念头。问询店家,便有人告诉我们,从水库往回走的路,向西有一座桥,过桥沿路北上就可到达那座小山村。
于是,我们就信马由疆的开车拐了进去,山路弯弯,一路七拐八弯的上了盘山路的顶端,从上往下望去,眼睛顿时一亮,“呀!”心中惊呼:“好个有山有水的如画山村!”
幽美的景致招唤我们弃车步行。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真的,打开车门的瞬间,一股大自然中"绿色"的独有清香便向你扑面而来。从喧闹的城市被钢筋水泥切割的城市走进大自然中的我们,立即被四野一片的绿清凉而温馨地包裹,都不约而同地做了个深呼吸:“啊!”胸中的五脏六腑顿时感到像被过滤一样的清新。
怡静的山村,堪称是五色乾坤的世界,不仅花色各异,草亦有绿有红,绿得青翠欲滴,红得妖冶娇艳,每当微风吹过,便自由自在的翩翩起舞,那情景,那韵味,恐怕连画家神奇的笔也未能描绘……
迈着轻盈的步履,一路走来,一路的鸟语花香。抬眼瞭望四周,绿的山,绿的水,绿的庄稼,绿的果园,绿的庭院……绿得淳朴的小山村,清爽宜人而又醒目原始,犹如走进陶渊明的“桃花园”,抬眼处处都是一幅幅构图宏阔、疏密有致、张弛得当、大气磅礴却又清秀幽雅的水墨画,一张张彩重细腻的精美油画:碧水远处,层峦叠嶂,飘云浮雾;宽阔的水面,鱼儿荡漾起一圈圈的水涟;身边近处,野草与野花与绿色的庄稼地,散发出芬芳与清新,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神仙般境地。
立时,心中便有种欲望与渴求:真的很想一个人躺在那草丛中,静静地听花草的窃窃私语;真的很想一个人坐在那树根下,什么也不想地看树的枝条在眼前拂来荡去;真的很想躺在那农家的热炕头上,美美地懒懒地做一个轻灵的仲秋之梦……真的,这真的是我内心渴念的久违的原汁原味的梦中村庄!
确实如此。站在哪一环清水围绕的小村庄弯弯山道上,刚从城镇的喧嚣、工厂的烟尘中脱身,不禁怀疑是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恬静地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任谁走进来,都会进入一种无思的恬静。心里生理的舒展,是人生的难得享受啊,我终于禁不住地脱口而出:简直是神仙府地,搁这儿要能认个亲戚多好!
此言一出,犹如谶语。此后,我便同孩子们多次来到这座山村,向村中的乡人买山里的地瓜、买以鱼以草籽为食的鸡鸭所下的鸡蛋、鸭蛋,也常给乡人带些旧的衣物与酒与食。 其中,我们与住在水边的几家人相处甚好,我常从她们家里买些城里买不到的乡村东西。那是无须标签的吃草籽吃虫虫的家鸡蛋,那是天天下河吃小鱼小虾米的同野鸭差不多的家鸭蛋、鹅蛋——一切都原始而自然。而每听说我们什么时间要来,他们便会到浅水里为我们去捉鱼来吃。
我们带去的画家朋友他们也非常热心留着吃住,画家们兴奋地在这里画了一张又一张写生图,看着那些素朴的铅笔道,我感觉其实比着色的彩图更为典雅大气。
大家最爱吃的就是他们从水库捞来的小鱼儿。这种鱼叫白漂子,小时候家乡的河里就有这种叫白漂子的鱼儿,因为其身洁白,喜生活在水面上而命名。现在一般的水田里因为打药已经看不见这种洁白修长的鱼儿了。能在这里看到白漂子,让我极为欣喜。站在水边远远看去,正在水面嬉戏、舞蹈的白漂鱼儿,令水面上银光闪闪,美极。
时间一长,小山村的“家事”便一点点进入耳中:小山村不大,一沟两杈,一杈十几户人家。没听说谁家是当年牛录部留下的后,但也有抗美援朝的军人,有参加五十余次解放战争,如今虽远在外省,却仍在高龄之年每年都要回来看一眼小村,亦让小村人骄傲的有功之臣。还有一位叫高梁的小女子,在当本市副市长时为家乡修了条通往山外的路,让村人始终念念不忘……
小村说老不老,说新不新。说老不老,是因为小村是移民村。一九七四年修三道岭水库时从山下水库处移上山来的。说新不新,是原本这些百姓有的就是住在这村里的人。那些石墙灰瓦的老屋,被灶火熏得黑黑的老屋,大都有三四十年。过去山村没有路,里外不通,山里的这些人家很穷,有些人家便被山外吸引搬了出去。但小村太小,至今没有卖店没有学校,连上学的小孩子也走出山外投亲靠友了。山村里的人想要买些油盐酱醋,是要走十几里的山路、乡路,到山下的村镇里买。即便是没有搬出去的,青壮年也都走出去打工,留下的则是老弱病残。因而,扔下的破房烂瓦一任风吹雨残,房漏窗空院荒。于是,我们就对那些房子产生了兴趣,便在山坡山背山凹里各家乱串。
就这样,买下一处依山面水的三间破房子,抬头能见天,低头地上的耗子洞有拳头大,浮土一踩噗噗的,有点儿让人神经兮兮的莫测。我走进去两步便退了回来,感觉那洞洞里说不定会钻出个老鼠甚而是一个蛇头来。第二年,找了村里的泥匠瓦匠,用了一个春天修修补补,才能住人了。
春来,屋前菜畦绿,房后桃杏香。夏日,瓜藤翠衣展,蔬果挂满眼。秋临,东院摘梨前院枣,垒起灶锅煮玉米,心里那个惬意啊,已不是语言能形容的!
常常,晨起时,站在山坡下自家的农房前,望眼前水光山色,听鸟声叽喳,我竟然有些晃晃忽忽的,这是真的吗?我怎么竟然一点也没有是这乡村人的感觉?那种似乎是在乡下串亲的感觉让我猛然惊醒:我从身到心早已离开了乡村,我不再是五十年前乡村里拎着锄头和镰刀,走在茅草路上任裤角被露水打湿的那个女孩子了,我真的希望此时房中会传出悠扬的牧笛婉转的山歌,将我的心招唤回未走出乡野时的原点,不过,欣慰的是我仍然爱着乡村……
每回,我和家人及朋友们,带着一身尘嚣住在那里,干点农家活,摘点自种的菜,呼吸着乡村有着青草味儿香甜的风,出一身促进刺激血液循环的汗,钻进邻家屋后清凉的山沟沟里,一边歇汗,一边看着高高的柞树上,时不时就会攸然间闪出几只灵性的可爱松鼠,在树杈上跳跃不止,心情真是愉悦极了。不过,等你一旦走近树下,它便从树梢一跃而不知踪影。这时,再披着夕辉转回到自家屋后的山岭,看着西边山顶红彤彤的余晖,将天空大地映照得生出一片茫茫的红晕,真的感觉犹如身在神仙府地那般的悠然美妙,那隐匿在世俗尘外的山乡之美啊,美得令人酒未沾唇也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