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产之木韵沉香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52576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气候条件让这块高原热土自古以来就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高山峡谷、江河溪涧交织成擎天巨树、枝繁叶茂的良木天堂。云南人是高原的孩子、大山的嫡系,生而植木、长而倚木、逝也要得木而安。云南各民族过去盖房建屋,虽然形制不同、功能相异,但无論如何都离不开木竹这类材质。怒江边山险崖峻之上,傈僳族和怒族的垛木房,用圆木堆叠而成,保暖而坚实,为在完全无平地的山坡上建房居住,用长短不一的木脚找到水平支撑起房屋,“千脚落地”是生长于大山深处人们运用木材最智慧的范本;地热河谷中生活的傣族削竹为材创制通风散热、躲避蚊虫的干栏式建筑的代表竹楼,相伴而生的桌、椅、盛具等一应可用竹编制;滇中、滇南、滇西的部分地区接受中原文化传入较早,富贵之家、深宅大院建盖之时,也免不了良木修柱、撑梁,更不能忽视的是,大富之家几进几院的庄园式住宅群,白、纳西等少数民族融合了中原汉式建筑与地域民族文化形成的“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特色民居,遍布于各处的庙堂、殿阁等等,其门、其窗、其亭、其阁、其柱檐楞角,都少不了雕梁画栋、飞龙起凤……木雕工艺因之而得以兴盛传承。
  云南人与木的不解之缘,起于对木竹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运用和高度依赖,精于用木竹雕刻编织出地域、民族千百年来遍历的岁月沧桑与历史沉香。不知多少代人的努力,造就了“剑川木匠天下有”的盛景,发展到今天剑川木雕不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光炫耀于世,更在从建筑木雕向艺术精品、旅游纪念品的类型和层次拓展中,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主要产业。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狮河村,是剑川木雕工匠们世代聚居的村庄,现在成立了木雕协会,负责组织、引导满足于建筑装饰需要的木雕产品的生产,并且已经引入机械化装备,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同时,以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先生等一批人,在引入现代技术进行批量化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注重培养手工木雕的传承人,并且善于学习和借鉴东阳等其他地区木雕工艺的精湛与细腻,对剑川木雕的雕刻技法、内容创意和形制等进行着不断的研究与创新。
  云南人不仅善于雕木,更善于赏木、藏木。地处边疆的云南不仅自产珍贵木种,周边毗邻的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区域,均为世界良木名材的原生产地。云南特殊的区位优势,让以珍贵木种为材质制作的家具、生活用品、木艺根艺艺术品等依托一些地区的边境贸易市场形成了规模化集聚的态势,德宏州仅瑞丽一个市就拥有50余户具有一定规模的红木家具加工企业,从事红木加工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万人,以红木家具为主的高端家具产品供不应求,红木加工已经成为瑞丽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德宏州正全面整合以红木家具为主,其他木质古典家具、茶具、雕刻饰品、茶床等在内的木艺产品生产加工资源与市场,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红木产业基地。
  取材于自然、取法于天地,是云岭山水赋予人们的生命财富与生活技能。在以文化生产和消费为主要特征之一的现代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格局中,自祖辈传承而下的“木韵沉香”的生存技能、生活方式与文化底蕴仍然能够与商品、资本的时代规律有效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业态,不仅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更能够通过地域、民族文化的展示与价值效益的转换,实现珍贵技艺文化的留驻与弘扬。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的有关要求,坚持文化与经济扶贫对接、与旅游融合、与产业并举,精心打造示范点,做到典型引路、示范效应,切实推进文化“珍珠链”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舞台艺术蓬勃发展  普洱市县联动创作出了《天赐普洱》《佤部落》等精彩剧目,《阿佤人民唱新歌》先后到老挝、缅甸等国家演出。在上海举办了“天赐普洱·世界茶源”2015年普洱文化宣传推介暨
期刊
云南的土壤中蕴藏丰富优质的铜矿原料及各种有色金属矿料,公元前1000多年,能工巧匠们就开始创造和传承金属工艺,或炼金银以饰地位财富、或铸铜锡以奉庙堂之高,抑或敲铜铁以飨柴米油盐。云南金属工艺传承至今,发展出了形制多样、技艺超群的工艺品类型。  言及云南金属工艺的历史悠久,必然要从青铜与锡器说起。从古滇国文明到今天,青铜见证了云南两千多年的金属工艺的绝妙精致与兴衰成败,历经岁月,青铜工艺走下古国文明
期刊
过去五年,对怒江文化产业而言是打基础、积后劲的五年。  制定出台了《怒江州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策、资金、招商引资、市场培育等方面初步建起综合性支撑保障体系,为怒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了怒江特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任务;大力发展碧玺、兰银等特色文化产业;以怒江大峡谷品牌为载体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民族歌舞、节庆产业;建设了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旅游小城镇
期刊
临沧市抓住有利机遇、抓牢关键环节,按照“有规划、有园区、有企业、有项目、有品牌、有人才”的目标,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稳健发展、节庆品牌更加响亮,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制定了《临沧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临沧日报、临沧广播电视台、临沧新闻网等市级媒体进行优化整合,组建国有独资企业性质的临沧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
期刊
铜与云南的缘分难割难舍,追溯久远,据今天的科学数据分析,殷商王朝青铜器的原料就是产自今天的会泽、东川、巧家一带的金沙江边,这一发现使会泽产铜的历史追溯到了3200 年前的商朝晚期。  斑铜是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合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艳丽
期刊
迪庆州大力发展具有藏区特色、迪庆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拓展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强保障 抓政策配套  州委、州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每年1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
期刊
新华村人在历史上是蜚声海内外的“小炉匠”,肩挑炉担走四方,滇地走遍、进川入藏,小炉匠的足迹遍布甘青高原,新华银铜器远销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和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如今新华村“敲过一千年”的小锤已经不再需要背负在小炉匠的肩头远走他乡,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将新华村生产的工艺品半天之内运送到大理和丽江两大旅游市场,一两天之内到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因此新华村人大多选择回归家乡,在家门口完成手工艺
期刊
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据《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一书记载,云南造纸是经中原传入。造纸术传入云南,最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2000年过去了,今天的造纸术,比以前不知要先进多少倍。但是,在云南的有些地方,仍然使用古老的土法来造纸,而且,不论是原料、工具、操作技术、工艺流程,也都几乎和2000年前的一般无二。  东巴纸  东巴纸,是一种原始粗糙,但却千年不腐的纸张,延续千年的东巴纸见证了纳西文化的发展
期刊
上世纪中叶以前,个旧曾有一条“锡行街”,因当时制作锡器皿的人家多而得名,在不到50米长的一条小街上,集中了锡制工艺品的作坊40多家,他们边做边卖,从早到晚小街上都是一片扯风箱、敲打锡箔、叫卖商品的声音。由于锡器工匠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因而生产的锡器皿品种也逐步繁多,艺术价值也日渐提高。这些锡制品除了满足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法国、日本、香港、缅甸、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
期刊
华宁陶,古称“宁州陶”,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兴盛于明清,衰于清末,约有600多年的历史。  《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二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  作为高温釉陶中的精品,华宁陶工艺精湛,器质细腻,温润如玉;其釉色斑斓、饱满,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开片精美,深受文人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