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
孙茂芳,男,194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一等功臣,现离休,人称“京城的活雷锋”。他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像儿子对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5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难的老人,向他们倾注了浓浓的亲情与孝心。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与操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9月26日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2014年3月2日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当代雷锋”。
人物故事
做空巢老人的“小棉袄”
孙茂芳先后资助了14名孤寡老人、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资助的金额累计达4万多元。他精心照顾5位老人10余年,为她们送了终。其中90岁的王炎大娘是受他照料时间最长的一位,前后共17年。王大娘十分感激孙茂芳,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祖传的一座四合院10间住房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坚决谢绝。孙茂芳说:“我是共产党员,做点好事哪能图回报呢!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一个幸福可以变成两个;为别人分担痛苦,一个痛苦至多只剩下一半。”
1970年开始,40余年来,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累计照顾年数为115年,服务时间最长为17年。
做残疾人的“小拐杖”
咚、咚、咚,北京弓匠胡同盲人丁翠萍家响起了敲门声。“水电费还没凑齐,再等两天吧。”屋里传出一位妇女的声音。“我是给您发工资的!”孙茂芳走进屋来:“我是解放军,叫孙茂芳。以后,我发了工资,先给您发100元。”这间仅有六七平方米的小屋又黑又闷,坐在床上的丁翠萍半信半疑:“你是解放军,让我摸摸你的红五星。”孙茂芳坐到床边。丁翠萍伸出手:帽徽是圆的,上面突凸出红五星。这一情景发生在1997年春天,40岁的丁翠萍因病双目失明,丈夫也下了岗,家庭陷入了困境,连儿子的学费也交不齐。孙茂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扶贫帮困找上门。从此,丁家的小屋,出现了欢笑声,双目失明的丁翠萍心中亮起了一盏明灯。
50多年来,孙茂芳先后与11位残疾人结为兄妹关系,还建立“学雷锋扶贫帮困连带网”,重点帮助特困户和残疾人。
做有困难人的“小油灯”
2001年6月,孙茂芳认识了在总医院住院、生命垂危的13岁女孩卫丽娜。卫丽娜患糖尿病,家庭困难,为了治病家里把能卖的东西全卖了,陪床的父亲晚上在水泥地上打地铺过夜。孙茂芳看了十分心疼,当即拿出300元钱为孩子买药,并从家里煮了鸡蛋送到病房,还为孩子的父亲安排住处。这位老农民拉着孙茂芳的手,泪水直往下流。几天后,孙茂芳在中国政法大学作报告时,提起卫福安女儿的情况。在座师生当即募捐6000多元钱送到了医院。在孙茂芳和学校师生的帮助下,女孩康复出院。
从1997年开始,孙茂芳带领全家建立了“一带二家庭助困基金”,每月全家拿出300元,资助残疾人和特困学生,女儿不仅上交了第一个月工资,以后还每月交100元。现在,孙茂芳和老伴都退休了,家庭收入明显减少,但助困基金仍然延续着。近年来,他们一家拿出的助困金和参加社会捐献的现金达5万多元。
做雷锋精神的“小广播”
“打气,打气,义务打气!”在东城区史家七条小学,每周一到周五,都会有几名“孙茂芳志愿服务队”的小队员在胡同口,喊着孙茂芳设计的吆喝,为路过的骑车人义务打气。史家七条小学辅导员王晔说,这个义务打气队成立至今已经21年,孙茂芳一直在关注着。
据统计,退休10余年来,孙茂芳累计行程80余万公里,作报告1200多场,听众达50多万人。孙茂芳随身总是揣着一摞名片,走哪儿发哪儿。名片上除了个人照片还有电话、网址、邮箱、微博……“雷锋精神为什么不能做广告?” 他说:“我一个人学雷锋,仅能发挥一滴水效能,动员全社会学雷锋就能发挥百川归海的作用,使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做青少年成长的“小雨滴”
家住门头沟的女生冀莹,16岁父亲去世,母亲下岗,生活十分困难,她考上北京106中学,每天5点起床步行两个小时走到市内上学。当孙茂芳得知冀莹的困境后,与冀莹谈心,劝她要坚强,穷不丢人,每月为她出资一二百元,让她住校。冀莹很争气,被评为市优秀团员,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学校保送她上名牌大学,她立志去当兵,在部队三年,立功、入党、当班长,把一半津贴费寄给孙茂芳去捐助困难儿童。退伍后,冀莹给还经常打回电话,每月要拿出一部分钱捐助困难儿童上学。
为了在中小学生中做好宣传,他担任了8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组织了“小课堂”,利用双休日为孩子们讲思想品德课,为孩子们讲学雷锋做好事的故事,教育孩子们“立德、立志做好人”。
解读:
“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盛筵”,而孙茂芳,学雷锋行善不倦,一坚持就是51年。在其人生坐标轴上,他以善心为圆点,画出一个个“文明圆圈”:他自称愿做“空巢老人的"小棉袄"、残疾人的"小拐杖"、困难者的"小油灯"、雷锋精神的"小广播"”,而现实中,他也身体力行,释放出可贵的道德热量。
孙茂芳将“高调行善”视作“给雷锋精神做广告”,意在扩散爱心能量。以个体的自觉,充当着公众“见贤思齐”的道义索引,这势必有助于社会的道德升温。实质上,公民社会,也确需个体对道德位阶的向上追求。尤其是在道德“焦渴”的语境中,我们更应做“善的践行者”,起而行之,胜于消极感慨。
链接——
孙茂芳获当代雷锋称号
在“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素有“京城活雷锋”美誉的孙茂芳老人,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手中接过中央文明委“当代雷锋”光荣证书,成为继郭明义、庄仕华之后全国第三位获此殊荣的道德楷模,也是北京市获得该荣誉的第一人。
中央文明委表彰决定指出,孙茂芳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名不图利,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葆为民爱民的高尚情怀,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敬老爱老,无微不至地照顾孤残老人,满腔热忱地帮助贫困家庭,组织发起爱心公益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雷锋精神,实践了雷锋精神,传播了雷锋精神,赢得社会广泛赞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京城活雷锋”。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以孙茂芳同志为榜样,踊跃参与学雷锋志愿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正能量。
“今天是我人生七十年来最光荣、最激动的一天!”手捧大红证书的孙茂芳老人说,所有荣誉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帮助。我要把“当代雷锋”作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在今后弘扬雷锋精神的征程中前进前进再前进,争取做一名有影响的“当代活雷锋”。
对于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孙茂芳的理解就是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他说,雷锋精神就是要坚定信仰一辈子,服务奉献一辈子,艰苦奋斗一辈子。
孙茂芳,男,194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一等功臣,现离休,人称“京城的活雷锋”。他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像儿子对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5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难的老人,向他们倾注了浓浓的亲情与孝心。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与操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9月26日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2014年3月2日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当代雷锋”。
人物故事
做空巢老人的“小棉袄”
孙茂芳先后资助了14名孤寡老人、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资助的金额累计达4万多元。他精心照顾5位老人10余年,为她们送了终。其中90岁的王炎大娘是受他照料时间最长的一位,前后共17年。王大娘十分感激孙茂芳,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祖传的一座四合院10间住房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坚决谢绝。孙茂芳说:“我是共产党员,做点好事哪能图回报呢!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一个幸福可以变成两个;为别人分担痛苦,一个痛苦至多只剩下一半。”
1970年开始,40余年来,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累计照顾年数为115年,服务时间最长为17年。
做残疾人的“小拐杖”
咚、咚、咚,北京弓匠胡同盲人丁翠萍家响起了敲门声。“水电费还没凑齐,再等两天吧。”屋里传出一位妇女的声音。“我是给您发工资的!”孙茂芳走进屋来:“我是解放军,叫孙茂芳。以后,我发了工资,先给您发100元。”这间仅有六七平方米的小屋又黑又闷,坐在床上的丁翠萍半信半疑:“你是解放军,让我摸摸你的红五星。”孙茂芳坐到床边。丁翠萍伸出手:帽徽是圆的,上面突凸出红五星。这一情景发生在1997年春天,40岁的丁翠萍因病双目失明,丈夫也下了岗,家庭陷入了困境,连儿子的学费也交不齐。孙茂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扶贫帮困找上门。从此,丁家的小屋,出现了欢笑声,双目失明的丁翠萍心中亮起了一盏明灯。
50多年来,孙茂芳先后与11位残疾人结为兄妹关系,还建立“学雷锋扶贫帮困连带网”,重点帮助特困户和残疾人。
做有困难人的“小油灯”
2001年6月,孙茂芳认识了在总医院住院、生命垂危的13岁女孩卫丽娜。卫丽娜患糖尿病,家庭困难,为了治病家里把能卖的东西全卖了,陪床的父亲晚上在水泥地上打地铺过夜。孙茂芳看了十分心疼,当即拿出300元钱为孩子买药,并从家里煮了鸡蛋送到病房,还为孩子的父亲安排住处。这位老农民拉着孙茂芳的手,泪水直往下流。几天后,孙茂芳在中国政法大学作报告时,提起卫福安女儿的情况。在座师生当即募捐6000多元钱送到了医院。在孙茂芳和学校师生的帮助下,女孩康复出院。
从1997年开始,孙茂芳带领全家建立了“一带二家庭助困基金”,每月全家拿出300元,资助残疾人和特困学生,女儿不仅上交了第一个月工资,以后还每月交100元。现在,孙茂芳和老伴都退休了,家庭收入明显减少,但助困基金仍然延续着。近年来,他们一家拿出的助困金和参加社会捐献的现金达5万多元。
做雷锋精神的“小广播”
“打气,打气,义务打气!”在东城区史家七条小学,每周一到周五,都会有几名“孙茂芳志愿服务队”的小队员在胡同口,喊着孙茂芳设计的吆喝,为路过的骑车人义务打气。史家七条小学辅导员王晔说,这个义务打气队成立至今已经21年,孙茂芳一直在关注着。
据统计,退休10余年来,孙茂芳累计行程80余万公里,作报告1200多场,听众达50多万人。孙茂芳随身总是揣着一摞名片,走哪儿发哪儿。名片上除了个人照片还有电话、网址、邮箱、微博……“雷锋精神为什么不能做广告?” 他说:“我一个人学雷锋,仅能发挥一滴水效能,动员全社会学雷锋就能发挥百川归海的作用,使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做青少年成长的“小雨滴”
家住门头沟的女生冀莹,16岁父亲去世,母亲下岗,生活十分困难,她考上北京106中学,每天5点起床步行两个小时走到市内上学。当孙茂芳得知冀莹的困境后,与冀莹谈心,劝她要坚强,穷不丢人,每月为她出资一二百元,让她住校。冀莹很争气,被评为市优秀团员,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学校保送她上名牌大学,她立志去当兵,在部队三年,立功、入党、当班长,把一半津贴费寄给孙茂芳去捐助困难儿童。退伍后,冀莹给还经常打回电话,每月要拿出一部分钱捐助困难儿童上学。
为了在中小学生中做好宣传,他担任了8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组织了“小课堂”,利用双休日为孩子们讲思想品德课,为孩子们讲学雷锋做好事的故事,教育孩子们“立德、立志做好人”。
解读:
“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盛筵”,而孙茂芳,学雷锋行善不倦,一坚持就是51年。在其人生坐标轴上,他以善心为圆点,画出一个个“文明圆圈”:他自称愿做“空巢老人的"小棉袄"、残疾人的"小拐杖"、困难者的"小油灯"、雷锋精神的"小广播"”,而现实中,他也身体力行,释放出可贵的道德热量。
孙茂芳将“高调行善”视作“给雷锋精神做广告”,意在扩散爱心能量。以个体的自觉,充当着公众“见贤思齐”的道义索引,这势必有助于社会的道德升温。实质上,公民社会,也确需个体对道德位阶的向上追求。尤其是在道德“焦渴”的语境中,我们更应做“善的践行者”,起而行之,胜于消极感慨。
链接——
孙茂芳获当代雷锋称号
在“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素有“京城活雷锋”美誉的孙茂芳老人,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手中接过中央文明委“当代雷锋”光荣证书,成为继郭明义、庄仕华之后全国第三位获此殊荣的道德楷模,也是北京市获得该荣誉的第一人。
中央文明委表彰决定指出,孙茂芳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名不图利,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葆为民爱民的高尚情怀,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敬老爱老,无微不至地照顾孤残老人,满腔热忱地帮助贫困家庭,组织发起爱心公益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雷锋精神,实践了雷锋精神,传播了雷锋精神,赢得社会广泛赞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京城活雷锋”。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以孙茂芳同志为榜样,踊跃参与学雷锋志愿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正能量。
“今天是我人生七十年来最光荣、最激动的一天!”手捧大红证书的孙茂芳老人说,所有荣誉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帮助。我要把“当代雷锋”作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在今后弘扬雷锋精神的征程中前进前进再前进,争取做一名有影响的“当代活雷锋”。
对于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孙茂芳的理解就是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他说,雷锋精神就是要坚定信仰一辈子,服务奉献一辈子,艰苦奋斗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