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即将在巴黎歌剧院献上《游吟诗人》;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将在3月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一场交响音乐会。两位艺术家以各自在音乐领域的造诣将美妙的古典音乐传播开去。
和慧
徜徉在世界歌剧舞台
从2月20号开始,和慧要在巴黎歌剧院演唱八场《游吟诗人》,接下来是德国德勒斯顿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演唱《托斯卡》,紧跟着是意大利维罗纳歌剧院的《阿伊达》……只要稍稍了解歌剧,你便必然听过和慧这个名字,她是迄今为止唯一同时登上世界七大顶级剧院并担任女主角的中国歌唱家,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巴黎歌剧院……2000年,她获第七届多明戈世界歌剧比赛第二名;2010年,获意大利首届“奥斯卡歌剧金像奖”;2015年,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她唱过140多场《蝴蝶夫人》、144场《阿伊达》、82场《托斯卡》……
不过和慧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勤奋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可唯独不适用于艺术领域,这是一个既要看天赋又需努力的行业。“我记得小时候只要一听到广播里放古典音乐就特别安静,广播里或者电视里放一些什么歌,我都能很快学会。”英国皇家歌剧院总监Peter Katona曾向业内有名的歌剧经纪人Giorgio Benati推荐说:“那个叫和慧的女孩有非常出色的威尔第声音。”
和慧在专业方面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年近乎满负荷工作,她坚持每年表演50余场,合同排到了2018年。为了保持最佳状态,她每天像运动员一样控制饮食,减少社交活动。
她笑着,轻描淡写地讲述她的过往,可殊不知和慧在世界歌剧舞台的第一场演出是从著名的意大利帕尔马歌剧院开始的,要知道,那可是威尔第的故乡,有着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和慧顶着巨大的压力,作为B组演员演出(A、B组虽然演出场次相同,但A组要面对媒体,所以能获得大多数排练机会),尤其在A组遭受观众的排斥之后,心理压力更大,但和慧成功了,她把自己想象成偶像玛丽亚卡拉斯,在她的咏叹调结束时,观众的掌声久久不息。当她走向后台,所有工作人员都在为她鼓掌。
在职业生涯中,和慧也曾想过放弃。2004年年中,和慧取消了八个月的演出,连知名歌剧院的邀约都拒绝了,她想利用这段时间安静地想一想自己的方向。“我想,我追求了那么多年,努力那么多年,难道就是为了今天到这个城市,明天到那个城市吗?”最后和慧用这八个月做出了一个她绝不反悔的决定:继续,因为歌剧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即便有种种无奈,但她离不开歌剧。从2005年起,和慧的音乐之路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一直到现在。
秦立巍
发现新曲子,做个自由派
今年秦立巍有一场自己很期待的演出。4月的时候,他会带墨尔本交响乐团来中国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而他作为独奏者一同献演。他在意这场演出的理由不仅仅是“重回故土”那么简单:上海交响音乐厅是他父亲以前的单位,墨尔本是他生活过的地方,他后来又去了英国发展音乐事业。“我就是一个桥梁。”这场演出几乎是对他过往人生的一个演绎。3月,他会分别在北京的中山公园音乐堂和广州星海音乐厅献上两场演出,最大的看点将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独奏贯穿整个音域,纵横无羁地驰骋,感染力惊人。
秦立巍的音乐生涯颇有传奇性,小时候在国内打下音乐基础,13岁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后来考上了墨尔本大学金融系。将来搞金融还是搞音乐?有些挣扎,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跑去大学金融科主任的办公室,问对方能不能帮自己保留金融学籍四年,他要到英国去试试音乐,如果成功了,请对方去听音乐会,如果不成功,他回来继续读金融。那四年他是这样度过的:第一年,拼命练琴。第二年,参加欧洲和英国国内的一些小比赛。第三年,参加国际性的大比赛。第四年,考唱片公司。
1995年,在他19岁的时候,秦立巍拿到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到皇家北方音乐学院跟著名的大提琴家拉夫,柯西勃姆学习。“后来到了英国回想一下,发现自己在澳洲做的一些事情傻得不得了,学海顿这样拉,或者学巴赫这样拉,有点太没有修养了。”他对“修养”的解释是对文化历史的了解,“一种很高级的约束”。在澳大利亚是一种很野的拉法,到了英国,音乐的演奏有了章法,这个世界又不一样了。
四年之后他拿到了第11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银奖,这是近四十年来,在这个比赛中获得最高奖项的中国大提琴家。此后演出和奖项不断,每次他回到澳大利亚演出,那位金融科老师就会去听他的音乐会。
创新,是秦立巍一直提到的词。显而易见的创新,就是去演奏新的曲子。比如秦立巍很喜欢的一首曲子,是陈其纲(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作者)写的《逝去的时光》。题材是中国的《梅花三弄》,演奏的是西洋乐器。
另外,就是重新去找贝多芬、巴赫时代的“遗珠”。秦立巍提起自己的同行,“比如说马友友,他做了很多我觉得很重要的,也是我现在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发掘新的曲目。”从哪里发现新的曲目呢?一种是从贝多芬、巴赫这些名字响亮的大师本身写过的却不为人知的作品中发现;另一种,则是寻找过往的没有被挖掘出来的作曲家的好作品——它们都并非我们听惯了的世界名曲,它们没有被广泛演奏出来,但是同样优秀,同样是两百年前的优雅沉淀。
“这些可能是当时的好作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如果不是很有责任心地尝试这些新作品,我们永远不可能在石头堆里找到钻石。”秦立巍说,并且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和慧
徜徉在世界歌剧舞台
从2月20号开始,和慧要在巴黎歌剧院演唱八场《游吟诗人》,接下来是德国德勒斯顿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演唱《托斯卡》,紧跟着是意大利维罗纳歌剧院的《阿伊达》……只要稍稍了解歌剧,你便必然听过和慧这个名字,她是迄今为止唯一同时登上世界七大顶级剧院并担任女主角的中国歌唱家,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巴黎歌剧院……2000年,她获第七届多明戈世界歌剧比赛第二名;2010年,获意大利首届“奥斯卡歌剧金像奖”;2015年,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她唱过140多场《蝴蝶夫人》、144场《阿伊达》、82场《托斯卡》……
不过和慧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勤奋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可唯独不适用于艺术领域,这是一个既要看天赋又需努力的行业。“我记得小时候只要一听到广播里放古典音乐就特别安静,广播里或者电视里放一些什么歌,我都能很快学会。”英国皇家歌剧院总监Peter Katona曾向业内有名的歌剧经纪人Giorgio Benati推荐说:“那个叫和慧的女孩有非常出色的威尔第声音。”
和慧在专业方面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年近乎满负荷工作,她坚持每年表演50余场,合同排到了2018年。为了保持最佳状态,她每天像运动员一样控制饮食,减少社交活动。
她笑着,轻描淡写地讲述她的过往,可殊不知和慧在世界歌剧舞台的第一场演出是从著名的意大利帕尔马歌剧院开始的,要知道,那可是威尔第的故乡,有着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和慧顶着巨大的压力,作为B组演员演出(A、B组虽然演出场次相同,但A组要面对媒体,所以能获得大多数排练机会),尤其在A组遭受观众的排斥之后,心理压力更大,但和慧成功了,她把自己想象成偶像玛丽亚卡拉斯,在她的咏叹调结束时,观众的掌声久久不息。当她走向后台,所有工作人员都在为她鼓掌。
在职业生涯中,和慧也曾想过放弃。2004年年中,和慧取消了八个月的演出,连知名歌剧院的邀约都拒绝了,她想利用这段时间安静地想一想自己的方向。“我想,我追求了那么多年,努力那么多年,难道就是为了今天到这个城市,明天到那个城市吗?”最后和慧用这八个月做出了一个她绝不反悔的决定:继续,因为歌剧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即便有种种无奈,但她离不开歌剧。从2005年起,和慧的音乐之路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一直到现在。
秦立巍
发现新曲子,做个自由派
今年秦立巍有一场自己很期待的演出。4月的时候,他会带墨尔本交响乐团来中国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而他作为独奏者一同献演。他在意这场演出的理由不仅仅是“重回故土”那么简单:上海交响音乐厅是他父亲以前的单位,墨尔本是他生活过的地方,他后来又去了英国发展音乐事业。“我就是一个桥梁。”这场演出几乎是对他过往人生的一个演绎。3月,他会分别在北京的中山公园音乐堂和广州星海音乐厅献上两场演出,最大的看点将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独奏贯穿整个音域,纵横无羁地驰骋,感染力惊人。
秦立巍的音乐生涯颇有传奇性,小时候在国内打下音乐基础,13岁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后来考上了墨尔本大学金融系。将来搞金融还是搞音乐?有些挣扎,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跑去大学金融科主任的办公室,问对方能不能帮自己保留金融学籍四年,他要到英国去试试音乐,如果成功了,请对方去听音乐会,如果不成功,他回来继续读金融。那四年他是这样度过的:第一年,拼命练琴。第二年,参加欧洲和英国国内的一些小比赛。第三年,参加国际性的大比赛。第四年,考唱片公司。
1995年,在他19岁的时候,秦立巍拿到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到皇家北方音乐学院跟著名的大提琴家拉夫,柯西勃姆学习。“后来到了英国回想一下,发现自己在澳洲做的一些事情傻得不得了,学海顿这样拉,或者学巴赫这样拉,有点太没有修养了。”他对“修养”的解释是对文化历史的了解,“一种很高级的约束”。在澳大利亚是一种很野的拉法,到了英国,音乐的演奏有了章法,这个世界又不一样了。
四年之后他拿到了第11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银奖,这是近四十年来,在这个比赛中获得最高奖项的中国大提琴家。此后演出和奖项不断,每次他回到澳大利亚演出,那位金融科老师就会去听他的音乐会。
创新,是秦立巍一直提到的词。显而易见的创新,就是去演奏新的曲子。比如秦立巍很喜欢的一首曲子,是陈其纲(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作者)写的《逝去的时光》。题材是中国的《梅花三弄》,演奏的是西洋乐器。
另外,就是重新去找贝多芬、巴赫时代的“遗珠”。秦立巍提起自己的同行,“比如说马友友,他做了很多我觉得很重要的,也是我现在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发掘新的曲目。”从哪里发现新的曲目呢?一种是从贝多芬、巴赫这些名字响亮的大师本身写过的却不为人知的作品中发现;另一种,则是寻找过往的没有被挖掘出来的作曲家的好作品——它们都并非我们听惯了的世界名曲,它们没有被广泛演奏出来,但是同样优秀,同样是两百年前的优雅沉淀。
“这些可能是当时的好作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如果不是很有责任心地尝试这些新作品,我们永远不可能在石头堆里找到钻石。”秦立巍说,并且一直在为此而努力。